书城传记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
4477800000030

第30章 声势滔天(2)

于成龙在奏章中道:“京口滨江负海,地处冲要。又当闽浙孔道,素称繁剧。且为旗营驻防之所,军民杂处,豪暴间出,非偏僻旁郡可比。臣驻扎省会,抚臣亦相距稍远,耳目或有难周,所赖道府弹压整顿,良非浅鲜。臣自到任以来,凡要地郡守之淑慝,尤必加意体访,目睹镇江知府高龙光守绝一尘,才长肆应,革除耗羡,屏绝馈遗,真以实心而行实政。他如绥靖地方,审理逃务,调剂得宜,旗民允服。无忝表帅,允称理繁之任。似此才守兼优之员,正可砥砺官方,方欺久任奏效。查定例,被降之官果系清廉爱民良吏,许该督抚题请留任。”

于成龙鼎力保举高龙光,康熙皇帝对于成龙举荐的人一般不会心存疑虑,很快就得到批准,直到于成龙去世后的第二年,高龙光仍旧任镇江知府。

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二月,于成龙和巡抚余国柱联名向康熙皇帝上书,举荐江苏布政使丁思孔,布政使一般主管全省的财政税收,而江苏又是全国的经济重镇,江南富庶繁华之地,朝廷对江南百姓的税收要比全国其他省要高出好几倍,因此布政使陷入百姓和朝廷中间,进退两难,很是为难,少收了朝廷又不同意,多收了百姓也觉得不满意。并且苛捐杂税如果过于繁重,百姓会吃不消,他们会反叛。江苏布政使的工作受到重重阻碍,并且税收年年都有所拖欠,朝廷追究下来,丁思孔就吃不了兜着走,甭说像其他官员一样升迁了,不背负处分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江苏布政使丁思孔承受的压力很大,恰恰他又是位难得的好官,一心只为百姓着想。

于成龙在写给皇帝的奏章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道:“论人授官,固当就才之短长以分繁简;若就官论人,又当按地之繁简以定高下。江南赋重役繁,民生凋敝,兼以水旱频仍,供亿四出。官斯土者,长才欲黾勉而回头无进步之阶,短才困积逋而束手鲜周身之策。案牍日见纷纭,催科日渐繁苦,求其痛自鞭策,志期上达者,屈指不见一二。”

于成龙的心迹很明显,就是向皇帝说明这江南的官不好当。于成龙并在奏章中,向皇帝说明,他自上任以来,在对地方官员的教育问题上,也从未有过半点懈怠。“朝乾夕惕,茹药饮冰。上以期答朝廷委用之重,下以期慰生民乐业之望。细事必出于躬亲,勺水必凛于夙夜。凡属吏公事进见,多方训诲,随事禁饬。严其守又察其所守之真伪,勤其政又访其敷政之宽严。莫不争相濯磨,矢志厘剔。”

于成龙说,尽管他对下属官员的教育弹劾很是卖力,效果也很显著,地方官员的节操也很大程度提高,但“未几而以盗案降级者见告矣!未几而以逋欠落职者见告矣!未几而以违限处分者见告矣!”人无完人,官员亦无绝对的完美,也会有犯错的时候,尤其是江南的官员,他们都有自己的苦衷,稍有不慎,就会受到朝廷的革职或降级处分,因此官员们在工作中也就不敢放手大胆去干了。江苏布政使丁思孔,虽然在税收问题上办事不力,也不能完全怪他,他也是为了百姓着想,如加重税收必然引起百姓慌乱,甚至就造成地方动荡,朝廷也不能将他的能力一票否决,于成龙自上任以来,丁思孔的卓著政绩他是看在眼里的,只是朝廷不知道,反而一味的贬职,以后谁还敢担任此职。

于成龙还在奏章中写道:“丁思孔历任既久,参罚固多,既不敢违例以入卓异之列,又不敢拘例以蹈蔽贤之愆。”

于成龙在奏章中表明,丁思孔即将到京城“入觐”述职,如果皇上觉得没有什么问题的话,请酌情重用。于成龙是个正人君子,从来不记仇,政绩卓著的官员他会大公无私的将其推荐给朝廷,无大功亦无大过的平淡官吏,他只是引导教育,只是那种死不悔改的贪官污吏、大奸大恶之徒,于成龙才会酌情对其弹劾。不到万不得已,于成龙是万万不会弹劾哪个官员的,这点还是让人敬佩,于成龙的人格还是很高尚的。

于成龙就两江的实际情况,颁布了几项条例,专供两江境内基层官吏学习。名为《示亲民官自省六戒》:

(1)勤抚恤。于成龙是希望一些州县官员能够真正发挥父母官的职能,做一个名符其实的父母官,官民应该更加亲近、自然,不应常常体现官架子,打官腔,不办实事的现象。很多地方官员常常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在外体现自己清官一面,却背地里残害百姓,收刮民脂民膏,这些官吏都是应该得到严惩的。既是父母官,就应该爱民如子,善待自己的子民。

(2)慎刑法。地方官员在审案的时候,尽可能避免对罪犯用刑,需明镜高悬,彻查真相,不可屈打成招。更不能将良善百姓当成替罪羊,进行草菅人命,百姓是为官者的衣食父母,他们需要保护,人命关天,对于命案一定不能草率。屈打成招,只会让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地方官员需谨慎处理,做好清廉之表率,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教化世人。

(3)绝贿赂。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只要官老爷肯收受贿赂,那么下面心存侥幸的人就必然敢贿赂,必然肆无忌惮,贿赂成风。于成龙还引用了俗语:“士大夫若爱一文,不值一文。”来教化下属官吏,官员和百姓谈钱,不但有失风化,而且还会有牢狱之灾。

(4)杜私派。严厉打击官员私派,用官府公家的财产私自分派,最后达到中饱私囊的目的。

(5)严征收。于成龙明文规定,严禁地方官员私自征收、加重火耗,于成龙再次引用古语:“钱粮一节,若肯请减,其善无量。”

(6)崇节俭。于成龙严令禁止地方官员吃喝嫖赌,将官府公家财产拿去花天酒地,大肆铺张、宴请宾客,以示应酬。

这些都是奢侈糜烂的表现,是为官者所不耻。条例中道:“长吏近民,虽自己足食,尤当思民之无食者;自己披衣,亦当思民之无衣者。推此一心,纵令衣食淡薄,尚且不能消受,而又欲起侈丽之想乎?”

本条最后引用宋代名家的话语道:“无功于国,无德于民,若华衣美食,与盗何异!”

这句话批判的好,堪称一针见血,将为官者的丑态完全暴露在百姓眼中。这些条例正是于成龙心中所想,也是他为官的原则,有生之年,必将造福于民,并且希望自己的这些思想能够唤醒一些贪官污吏的良心,能为百姓做主,为苍生谋福祉。

三、与民兴利的民生改革

关于两江境内的民生问题,于成龙颁布了《咨访利弊通行檄》,广泛征求了两江官员在民生方面的利弊意见。于成龙在这份最新颁布的檄文中写道:“大弊不革,则大利不兴。一县有一县之利弊,一乡有一乡之利弊。自当因地制宜,相时兴革。但两江幅员辽阔,一时耳目难周,端在贤有司殚心匡理,庶国计民生两获安全。”

于成龙要求两江内各地方官员,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拟定出一套合理的民生方案出来,看当地适合发展什么样的民生工程。毕竟两江还是有三个省,各地的环境、位置皆不相同,不能统一颁布实施政令。故而,要因地制宜,找出当地可发展的民生项目。不仅要发展新的民生项目,而且要革故鼎新,对旧的不适合发展的民生项目,一定要及时撤消。

待于成龙采纳了各地方官员的广泛意见后,再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及时颁布了《兴利除弊条约》,发布到两江各地,这个条例从标题中,也能看出,主要针对兴利除弊,还是与民兴利。

(一)还是严禁“火耗”。于成龙这条政令,地方官员也没有很多在认真执行的,绝大多数只是做做样子,蒙骗上官,基本上效果不是太明显。于成龙只想杀杀风气,能制止多少算多少,一时半会也无法将其全部制止。

(二)禁止私派。主要还是禁止官员揽私活,动用公家财产,中饱私囊。

(三)严禁馈送。虽说有礼尚往来只说,但是不适用于官场,官场中很多人没有一定交情,但还是用礼搪塞,主要是贿赂上官,以求日后好办事。跟民间的礼尚往来肯定是有显著性区别的,民间送礼在于人情,官场送礼,在于官运亨通,两则不可一概而论。于成龙对官员送礼是深恶痛绝的,坚决杜绝此风气。

(四)访拿衙蠹。这条是针对在衙门里办事的衙役、公差,利用衙门名义,狗仗人势,坑害百姓,为官员们蒙羞,百姓最终将仇恨记在该衙役上司官员头上,官员们还浑然不知。

(五)访拿光棍。地头蛇作为地方一霸,常常与官府勾结,残害百姓,荼毒忠良,这批人应该处以极刑。

(六)禁止问刑迟延。官员们最不能接受的事情,就是下级官吏办案不积极,派下来的案子不能如期结案,朝廷催大官,大官促小吏,这担子最终落在小吏身上,其中缘由是很多地方官员收了贿赂,推迟问案,直至将罪犯拖死于狱中。

(七)严禁借旗放债。这条是针对借着旗人名义放高利贷的,清朝是满人的天下,旗人享有特权,很多汉官并没有办法治旗人,于是民间很多恶霸借着旗人名义向借款人放高利贷,以此名义作案,官府也拿他们没办法,最终未能得到律法的制裁。于成龙要求地方官员严厉打击和彻查这干借着旗人名义房贷的贼人。即便是旗人,也会请旨处理,绝不姑息。

(八)严禁滥差。这条是针对官员滥用差役一事,上级官府差役拿着上级令箭到下级官府办事从而要吃要喝,气焰嚣张,于成龙的意思是尽量避免上级差役到下级衙门生事。

(九)严禁滥收监仓。本条是禁止地方官员不要轻易将犯下一些鸡毛蒜皮的罪犯收监,对其进行拷打、勒索。

(十)严禁捕役非刑私拷。捕役抓到罪犯后,不是带到衙门而是先拉到荒郊野外暴打一顿,再趁机向罪犯勒索钱财。

(十一)禁止保歇。所谓“保歇”,就是当地人凭着路熟替人办事,又称为“歇家”。百姓上城办事或者告状,不了解程序和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下手,这时候百姓就会求到衙门中差役,差役便从借此勒索告状者。于成龙要求对这帮子衙役要严禁严办。

(十二)严禁讼师。讼师相当于现在的律师,主要以给当事人打官司为谋生手段。很多官府和讼师勾结,怂恿百姓告状,最后官员再和讼师来个唱双簧,将此事敷衍过去,最后还骗得了百姓财产。

(十三)禁止取用行户。这条是禁止为官者仗着权威,白拿白用商家商品。

(十四)禁止奢靡佚游。这一条还是跟倡导节俭有关,杜绝百姓和官员们奢侈浪费,挥金如土,过分的浪费钱粮。江南乃富裕之地,对节俭的概念并不是很深,难免奢侈。

(十五)严禁兵丁虚冒。很多地方官员为了侵吞朝廷军饷,常常会将家族中人笼络过来,假冒军人,或者已经战死了的兵士,死而不报,继续让朝廷发放军饷,最后军饷所得全部进了自己或者亲戚的口袋里。还有一些人吃空饷,不干事,只是在军中挂名。这些于成龙都是严令禁止的。于成龙在两江任总督时,对学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密切关注,对教育的发展,也是大肆提倡。他动用了两江内的一些富豪、贵族捐资赠物,修建了一座虹桥书院,广收学子,并聘请名家讲学。于成龙在民生方面力求革故鼎新,民生改革也有了明显成效,两江境内出现了空前的盛世,风气也有了很多的变化,很多达官贵族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奢侈糜烂,也开始穿起粗麻布衣来,伙食方面也逐渐变的清谈,不再像以前那样抛洒浪费。民间刑事案件也有了明显减少,官府大堂也比以往显得清净很多,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跟于成龙的政绩有关,他勤政爱民,一心为公,虽已居高官,却不坐享其成,所谓的高官厚禄并不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只想为民做点事。

四、处世不惊的君子作风

康熙二十二年(1683),这一年的于成龙已经整整六十七岁高龄了,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懈怠,还是勤于批复下级官府的公文。毕竟现在是两江总督,公务繁忙,很多事情都等着他去做,他再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没事来个一醉方休,如今的于公甚至连吃饭时间都没有,或许他知道自己来日不多,想尽自己的余生,为两江百姓最后再办点事。他一日三餐就以青菜下饭,终年不知肉味,百姓亲切的称之为“于青菜”。

不料,小人嫉贤妒能,觉得于成龙现在是声势滔天,两江境内百姓只知于成龙一人。这个嫉贤妒能的卑鄙小人正是江南督造漕船的副都御史马世济,他向皇帝弹劾了于成龙,奏章中写道:“于成龙向有声誉,初到江南,美名如故。闻其自任用中军田万侯之后,人多怨言。臣奉差在南,见其年近古稀,景迫桑榆,道路啧啧,咸谓田万侯欺蒙督臣,倚势作弊,因未有实据,难以入告。督臣衰暮,不能精察,故匪人得以播弄而败善政。且各有司衙门皆有督臣秽言告示,污蔑各官。如果各官不法,何难白简题参;若俱循良,岂可凭空凌辱?显系小人播弄督臣,令其虚张声势,就中取利。请罢黜万侯,并令成龙休致。

马世济当然不敢直接弹劾于成龙,其实他这样做也是间接性的弹劾了于成龙。狡猾的马世济请求康熙皇帝罢免于成龙的下属官员,其上司是于成龙,而于成龙也难辞其咎,称于成龙年事已老,已无法再料理政事,无法辨别是非。

于成龙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耳聪目明,不算糊涂,马世济的这番弹劾纯粹是诬告,是嫉贤妒能的表现。

根据史料记载,后查明,这是两江境内一些达官贵族对于成龙造的谣言,他们是担心于成龙在位的一天,会对他们造成威胁,弹劾他们。马世济的这份弹劾于成龙的奏章,着实让于成龙惊出一身冷汗,他差点就晚节不保,能不能光荣退休还不知道,只求不要出意外,于成龙这把年纪了,他也不想晚节不保,最后被小人搞的身败名裂。于成龙听说此事后,虽然是吓出一身冷汗,但是仍然很冷静,这种处事不惊的态度着实让人佩服。

他给康熙皇帝回复的奏章中写道:“臣到江南,期以兴利除害,察吏安民,仰报知遇。无奈两江之吏治、营务、刑名、钱谷,繁剧实甚。臣昼夜拮据,躬亲料理,从不敢寄耳目于左右。然近习难防,或有窥伺欺弄,臣亦安能保其必无?宪臣马世济疏称中军田万侯倚势作弊,臣实未之觉察也。至于告示一节,或地方之利弊,民生之疾苦,臣有见闻,即通行禁饬,无非以利害祸福之言痛切告诫,其词未免过于竣厉,似涉秽言污辱。宪臣马世济疏称小人播弄,令其虚张声势,就中取利,臣亦未之觉察也。此皆臣之衰迈昏聩,何以自解?若夫臣之年近古稀,景迫桑榆,久在皇上洞鉴之中,虽殚精竭虑,不敢稍自宽假。然气衰力疲,龙钟之状,大非昔比,臣又何敢自讳?乞敕部严加议处,以为大臣溺职有初鲜终者戒。

于成龙的话,基本上都在这封奏章中,他表示自己对下属官员的批评过分了点,他也表示由衷的后悔。但是于成龙在两江任上所做的事情,绝无半点私心成分在里面,都是为了百姓、为了朝廷,无奈小人搬弄无非,无事生非,总想找点茬子。于成龙自己对这些人是深恶痛绝的,并请求处分。于成龙当然不怕处分,他都这把年纪了,他怕的是自己名誉扫地,老了还落下话柄。于成龙一事,朝野震惊,朝野之上的奸佞小人都想一举扳倒于成龙,尤其是于成龙曾经得罪过的大学士纳兰明珠。

康熙皇帝没有证据,没法把于成龙怎么样,也不想把于成龙怎么样,皇帝是相信于成龙的,但是为了平息朝廷气氛,必须要处置一个人,就是降了田万侯的级,于成龙留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