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备忘录
4491500000057

第57章 钢琴诗人——肖邦

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的行为。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但愿一生不尝平庸滋味。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1810年~1849年),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乐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晚年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

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一度向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时公开演奏,14岁时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

1826年,肖邦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三年后毕业 ,在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斗争的深刻影响下,肖邦具有了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1830年3月和10月,肖邦分别出演了《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均获成功。同年11月,肖邦出国深造,从此永远地离开了祖国。

1831初,肖邦定居巴黎,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结识了诸如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意大利音乐家V。贝利尼、德国诗人H。海涅、匈牙利音乐家F。李斯特等西欧文艺界的重要人物。

与此同时,肖邦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交往密切,她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使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1846年起,由于波兰民族运动的挫折、同乔治·桑感情的破裂、故乡亲人和挚友的相继去世、自己健康状况的不断恶化,肖邦的创作进入衰退期。

1848年,肖邦去英国从事了短期的教学和演奏活动,回国后,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于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死后心脏被运回祖国波兰安葬。

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创作的主体是钢琴作品,体裁多样、感情朴实、曲调热情奔放、结构灵活自如。肖邦演奏技巧精湛,钢琴踏板用法独特,旋律具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形成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主要作品:圆舞曲17首、钢琴协奏曲2首、练习曲27首、夜曲21首、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钢琴三重奏、埃科塞兹舞曲3首,其中代表作有《马厝卡舞曲》、《波兰圆舞曲》、《夜曲》、《前奏曲》。

接受是一种美德

肖邦年轻时才华出众,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以后,肖邦流亡到巴黎定居。在巴黎,肖邦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由于在巴黎生活很困难,肖邦只得靠教书度日。

好长一段时间过去了,肖邦都没有在音乐上有什么贡献。一次,肖邦偶然结识了匈牙利赫赫有名的钢琴家李斯特。李斯特在巴黎很受欢迎,不少上流文艺沙龙都和他有密切的来往。

李斯特听说过肖邦才华横溢,他为能见到肖邦而庆幸,不过,肖邦在巴黎很没有地位,几乎没有人知道“肖邦”这个名字。李斯特决定帮助肖邦一马,找了肖邦来谈话,问肖邦是否愿意为他出演一场音乐会。

肖邦正愁空有大志而无施展之地,李斯特的建议让肖邦如获新生,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李斯特的邀请。

这天,巴黎街头张贴出了李斯特举行个人演奏会的消息,人们如潮水一般把门票一买而空。

终于,演奏会开始了,身着燕尾服的李斯特向观众致意后,灯光暗下来了,人们屏住呼吸,准备着美好的音乐享受。

渐渐地,钢琴的音声响了起来,节拍和谐,抑扬顿挫,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演奏结束了,灯光亮了起来,人们惊奇地发现舞台上坐着的不是李斯特,而是一个脸庞陌生的年轻人。

现场一片沉静,过了一会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于是,通过这次演奏会,肖邦在巴黎获得了不朽的声誉,他的人生以后也有了更好的发展前途。

当别人给你提供帮助时,如果你确实需要的话,应当接受,这对你来说未必不是人生的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