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解密老子思想
4492100000017

第17章

有物混成,有客观存在其状态浑然无形,

先天地生,在天地生成之前早就存在了,

寂兮寥兮!它是那么寂静和空阔呵!

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而不可改变,

周行而不殆,它是万物运动而取不尽的源泉,

可以为天地母。可以说是天地一切的来源和本质。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道怎样称谓它,

故强字之曰道,所以勉强给个定义叫做道,

强为之名曰大。勉强给它起个名称叫做大。

大曰逝,大得时间无限长,

逝曰远,无限长的不同时间的空间也无限大,

远曰反。无限大的空间状态又处处重复。

故道大,所以道就是这样的大,

天大,天也算大,

地大,地也算大,

王亦大。王者也还算大。

域中有四大,人的生存区域中有这四个大,

而王居其一焉。而王者就占了其中一个呵。

王法地,王者是由大地上的法则产生和决定的,

地法天,大地是由整个宇宙的法则产生和决定的,

天法道,整个宇宙是由大道的法则产生和决定的。

道法自然。大道的法则是本来如此的。

注解:

(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物”:不是有形之物,即“道”与“大”。“混成”:不是在混沌中生成,是指其状态。如果是从混沌中产生的,那它就形质具备,属于天地万物了,又安能为“道”?!“先天地生”:不是它的产生是在天地产生之前、岁数比天地大而已,而是在天地产生之前,它本来就存在。“寂兮寥兮”:无形无质、空阔无边。(二)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不改”:不改变也不会被改变。“周行”:不是大道道体的圆周运行,而是指全部宇宙万物的运动。“不殆”:表义指万物运动不完不了,引申为是以道为不尽的运动源泉。

(三)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逝”、“远”、“反”,这三者不是“大”的别名,而是对“大”和“道”的不断递进的说明。“逝”:时间。“远”:各个时间所对应的各个空间。“反”:即反复、重复,处处重复则一致相同。

(四)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从属,被产生、被决定。此系由浅入深,不断归根,最终说明万物以道为本质和道的天然、本来意义。

章析:

此章两次把不可道之道又道了一番,进一步说明了道的超越一切时空制约的本性,是一切时空的终结本质;那些看起来大的和权威的东西,其实都是不由自主的,那神圣的王者的权威是假的。

如果前面没有对于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理解和阐述,我们对于这章前部分的感受,就可能依然是猜灯谜。

无极统一场是无始无终超越一切时空的存在,它衍生了纵横大小无限的太极宇宙,因此,一个宇宙就是一切宇宙的代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远即是近,近即是远;内即是外,外即是内;大即是小,小即是大;过去即是未来;未来即是过去——这就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真义。

王者要受制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要受制于其所在的广袤的宇宙,广袤的宇宙要受制于其所受衍生的大道,而大道却是自在自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

这是一种向下兼容的结构关系。而最高境界的道却不受什么的兼容和制约。这种最高境界的道就是无极生太极。

《坛经》中有一则故事,慧能偈云: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又云: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弘忍以其见性,遂付之以衣钵。

这两首偈本来是对问题的解答,虽然是以反问的方式来进行回答,但这两首偈所解答的道理同样可以重新作为问题提出来——这就是这两首偈最后一句作为反问句的奇妙的地方。

这两首偈的中心意思在于“本来无一物”,而两个“何处染尘埃”在于说明其悟到的“本来无一物”的“真如自性”以其性能是无法染尘埃和不可能染尘埃的,但问题就在这里——既然是“本来无一物”,是无法“染尘埃”和不可能“染尘埃”的,那又为什么会并且已经“染”上“尘埃”了呢?

——不然,神秀又为什么有“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之说呢?

——不然,又为什么需要去感悟、去“明心见性”呢?

——不然,又为什么我们要发展科学文化去研究宇宙人生,去研究《道德经》呢?

——不然,为什么我们要提出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一系列问题呢?

——这一切说明了我们的的确确是“染”了“尘埃”!

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人以“万法皆由心想生”、“境由心造”等佛学词汇来搪塞之,把这种已经被“染”上了“尘埃”的事实用妄想来一言以蔽之,这其实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或不负责任的欺骗。这种说辞,否定了道的本性和大道衍生万物的性能,否定了本书中《道德经》前几章关于道与终结本质相通的次终结本质及其生化和决定万物的形式和规律的本能。这种错误的方式,就好比想要肯定水,就去否定雨、雪、冰一样——雨、雪、冰都不是水,是我们的幻觉,只有水才是水!也好比想要肯定水,就去否定波——波不是水,是我们的幻觉,只有水才是水!

雨、雪、冰等,是水的不同形态;只要是水,在不同条件下,它必然以不同的形态出现——纯粹的水,没有其他任何形态的水,事实上是找不到的,就像河流、湖泊、大海里的水,它只要存在,就一定有波一样,哪里去找绝对平静的水?!

《道德经》里苦口婆心地用大量的设说方法和语言来说明大道的性能与功用,《道德经》从来没有因为要肯定道,而去否定道的性能和功用,恰恰是通过对于道的无限性能和功用的阐述,来表述道、肯定道。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是道的功用,如果无极不能生太极、太极不能生两仪、两仪不能生四象、四象不能生八卦、八卦不能生万物,那么,这恰恰一定不是道!

在“染尘埃”的问题上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把雨、雪、冰、波等看成是“尘埃”,把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万物等看成是“尘埃”,那么这种“尘埃”由于它是大道所衍生的,并由于大道是无始无终的,那么其也是不断生灭、循环无端的。

说人人都有佛性,人人本来是佛,由于有了妄想、分别、执着,于是乎从佛或佛的境界就堕为了凡夫——这种论调是非常荒谬的和前后尖锐矛盾的——这恰恰是慧能的两首偈所要批驳和澄明的。既然是佛或本来是佛,又怎么会染上尘埃而堕为凡夫?

既然是佛或本来是佛,也会因染上尘埃而堕为凡夫,那么你今天虽然得了道、成了佛,终究有一天你也会再次染上尘埃而堕为凡夫,说不定你就这样,得道、成佛——堕为凡夫——得道、成佛——堕为凡夫地已经轮回了无限次、无量劫了!

你曾经是得道成佛者,你第一次的妄想,第一次的分别,第一次的执着又从何而来?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你可以回答说是从无始以来开始的,而这种无始,不是无限年前,不是无量劫前,而是梦醒之间、入睡之时,那么这种解释就真正是大妄想、大分别、大执着,甚至是大妄语了。

我们看见雨、雪、冰、波,不要被现象所迷惑,不要以为水就是雨或雪、或冰、或波;虽然其表面上是雨、雪、冰、波,但其本质依然是水,是H2O;雨、雪、冰、波的各种形态和存在方式绝不会影响水之为水的本质——这种不可被改变,不可被“污染”的本质(本性),正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真谛所在!

我们站在“尘埃”的境界,看到的就是“尘埃”;我们站在“本来无一物”的境界,看到的就是“本来无一物,‘无’处染尘埃”。

事实上,许多宗教有意无意地承担和肩负了感悟宇宙人生的职能,而许多的宗教说辞,往往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随缘说法,它本身只是一种启迪方式,一种心法,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它本身并不是真理(彼岸),而是引导人们探寻和到达真理的路标、桥梁、渡船;如果我们把路标、桥梁和渡船本身当做是彼岸,我们就本末倒置了——就像我们照镜,把镜中人当做是自己一样。同理,如果我们已经可以到达彼岸,但是我们却把路标、桥梁和渡船背在背上而舍不得放下,我们就可笑之至、愚蠢之至了。

大道与大道的生化和衍生是一体的,正像水和水波是一体的一样(——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这种大道与大道的生化和衍生是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这正是“道法自然”的真义所在。

此章的另一用意,是把宇宙自然之道与人类社会之道相结合,说明人类社会之道与宇宙自然之道本质上是同一种道。

以人类社会之道与宇宙自然之道本质上是同一种道,并且要求人类社会要复归和遵循宇宙自然之道,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思想之一。

或认为此章是说王者的统治是根据于地天道,是合情合理观点,均系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