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解密老子思想
4492100000054

第54章

名与身,名誉与身体,

孰亲?这两者谁更可亲?

身与货,身体与财物,

孰多?这两者谁更重要?

得与亡,获得与失去,

孰病?这两者谁更有弊?

甚爱,过分的爱惜,

必大费;必定付出更多;

多藏,过多的珍藏,

必厚亡。必定更多地丢失。

故知足,所以知道满足,

不辱;就不会遭受曲辱;

知止,知道适可而止,

不殆;就不会遭到失败;

可以长久。就可以保持长久。

注解:

(一)名与身,孰亲

“孰”:谁。“亲”:可亲。这两者都是常人所重要的方面,但当以身为亲。

(二)身与货,孰多

“货”:财物、财富。“多”:重要的意思,份量重的意思。(三)得与亡,孰病

“亡”:失去。“病”:弊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故失亦非完全是“病”。有一种蚊子,夏天叮在人的肉上,你如果不动也不去赶他走,它会一直吸血,直到肚皮胀得很大,直到血从后面排挤出来,它还在叮,直到它再也飞不起来。由此看来,得也并不完全是得。

(四)甚爱,必大费

“费”:这里指付出。譬以养畜为例,如果过于偏激,爱狗成癖,那么你就会付出极大的精力和感情。

(五)多藏,必厚亡

欧也尼·葛朗台就是个多藏的人。临死,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它的宝藏,也未能拿走。

(六)故知足,不辱

知道了事情相反相成的道理,知道了适可而止,就会平息许多的欲念,就会减少许多相应的付出和丧失,就会避免许多的烦恼。

(七)知止,不殆

知道了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知道了事物走向极端,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的原则,就会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控制主观的欲念和行为,使它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以内,不

遭危害,立于不败之地。

章析:

此章依据大道规定和外延出来的,事物相反相成的原则,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例,说明了人的行为思想的有得有失的规律,总结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的出路在于:知足、知止。

正像一切正论经教都是随缘说法一样,老子的《道德经》也不可能例外。《道德经》在多处强调诸如柔、静、后、下、退、谦、不敢等等这些看似消极阴性的东西,针对人类存在的这种物相形态的宇宙时间及由此决定的人类意识形态,老子的本意有两个,一是以此比喻大道、肖法大道,二是为了纠偏,因为人们往往着意于诸如柔、静、后、下退、谦、不敢的反面。把老子思想理解为主张阴柔,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它不是老子的本意。如果我们人类生存在反宇宙的物相形态,那么老子所强调的,就不是诸如柔、静、后、下、退、不敢等等这些看似消极阴性的东西,而是刚、动、先、上、进等等这些看似积极阳性的东西。老子的根本用意,是通过让人们明白事物具有两面性和相反相成的道理,最终使人们理解大道,理解无极的最高境界。

佛家“法无定法”的道理也在这里。方法、说法是因人而异的,它本身不是真理,而是启迪你通向真理的手段、工具;把交通工具当作为目的,这是本末倒置,是人的认识方法的异化也是人性的异化。这种情况与刻舟求剑和以舟为剑一样,都是本末倒置、颠倒是非。

把老子思想理解为主张阴柔,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而把这种主观的误解理解为客观的真理,这是一种本末倒置、以妄作真的作茧自缚。阴柔是手段,是方法,而不是目的。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走入了这个误区,这是一种悲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是我们应该扬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