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孤之令,命诸稽郢速来大谏阁议事!”勾践迫不及待地说。
“是。”一将应声飞步下楼而去。
越王显得轻松起来,他舒展眉头,招呼齐、晋二位贵宾说:
“诸将军已经回来,上国公使毋须焦虑不安,敬请上座,耐心等待吧。”继而复对朝臣说,“众卿安心就座。”
“是。大王!”众臣依言依旧回到自己的座位,这时有的人开始细声低语,有的则慢慢啜茗润喉,有的人微闭双目、调神养息,而越王和陈恒、赵简子则挤在一张条几上议事,三人将声音压得低低的,看似谈得十分合拍。
大约半顿饭的工夫,一阵急促的皮靴登楼声响起,不多时,心急火燎的诸稽郢已出现在众人的面前,他一身簇新的甲胄,看上去气血两旺,战争并未使他疲乏困倦,反令他更显得粗犷豪雄了。
“末将参见大王。”
“诸将军快快请起。”勾践急切地问道:“齐乃泱泱大国,艾陵一战,缘何齐国会接连受挫,夫差起用了哪一位贤臣良将,使齐军败得如此之惨?”
诸稽郢与勾践自小是伙伴,说话并无顾忌,一听勾践之言,当即脱口说道:
“大王或许低估了夫差的用兵睿智,其实,那吴王并非庸才,此次伐齐之战中,彼不愧为三军统帅、一国首脑。他善于找到对方之弱点,而周密部署作战计划,用诈术、诡谋使齐军一溃不可收拾,我是临阵观战者,此等作战方术,真可谓料敌如神、用兵如神!”
接着,诸暨郢又将吴王夫差如何用攻其不备之计谋攻下齐国博赢两城,又如何出其不意地出奇兵击败齐国三军,尔后又如何利用齐国的恐吴病态去逼晋国就范等狡诈诡谲的战略战术细细向越王陈说一遍。末后又说道:
“大王,末将并不是当着众位殿臣故弄玄虚,夸大其事,长吴国之志、灭我军之威风。末将之意是……”
听了诸稽郢一席话,陈恒面色一阵青一阵白,心中暗骂高无平等齐国将领是酒囊饭袋。
勾践一直很安详地听着诸稽郢的述说,见诸稽郢要作出申明,才一摆手说道: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将军能如实禀报吴王用兵之长处,这并不为过。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能看出吴王之短处吗?”
“吴王表面兴仁义之师,实行贪欲之事。不仅擅自掠夺鲁国之地,还要鲁国提供大量军需给养,使鲁国上下怨谤甚多。艾陵一战,吴王踌躇满志,齐国被迫割地献城,请求议和,而夫差大言不惭,气焰熏天,不但接受所割城池、财物、美女,还提出齐晋要听令于他,强约中原诸国歃血会盟,自诩是天下无双的英雄人物,此等不知利害的做法,岂会不受天下人指责?看来这便是夫差谋划上的最大失算!”
听了诸稽郢对夫差的又一番评价,众臣不由点头称是,暗暗赞赏诸稽郢观察之细微,分析之精辟。而此时的勾践则露出了深沉的表情说:
“听诸将军之言,真可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世局动荡,举世骚乱,吴王夫差欲成王者之王,不惜暴师千里,与齐晋为敌,如今齐晋来了赫赫有名的两位公使,两国原与越又有盟约,为共抗强吴,诸位爱卿有何良策,还请一一奏上!”
“是啊,越虽与中原相去甚远,但我们与大越早是盟国,彼此休戚相关,愿诸大夫将我们视为知友,献出抗吴之策。”陈恒和赵简子谦恭地说。
扶同是个直性子,当即说道:
“大王,依臣之见,只消像阖闾伐楚之时那样,我军去偷袭姑苏,将在北边的吴军诱回来,不就成了。”
计倪当即起座反驳道:
“不妥,不妥,有道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老是用同一战术,非但成事不足,反而会将战争烽火引向越国,使不得,使不得。”
众臣窃窃私语一阵,也觉得此法不妥。
当下老臣曳庸上奏道:
“依臣之见,不如采取‘离战’之策,暗中去煽动鲁国君臣,使吴之盟国相互猜忌,使吴军在齐鲁大地无法立足,这可是不动一兵一卒的上策。”
陈音笑一笑阻止道:
“鲁乃圣人之地,礼义之邦,既已与吴结盟,虽然对吴国心有怨恚,但也不会轻易如墙上之草,东西乱倒,贻笑于别国。”
范蠡、文种一直沉思不语,越王知此两人必有奇谋在胸,不由探身说道:
“种、蠡两位大夫定有真知灼见,不妨说出来听听。”
范蠡起身奏道:
“吴王夫差,掘邗沟、动兵甲,苦心谋划,无非为成王者霸业。十万精兵经多年训练,其士气正旺,锐不可当。吴王为人,人皆说他有妇人之仁,殊不知他又有勇猛绝伦的一面。昔年夫椒一役,已初露锋芒,何况今日之吴王,非昔年可比,在艾陵关键之一役,足已显露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依臣之见,在彼士气旺盛之际,我军又处于势力薄弱的情势下,难以与之抗衡,理应采用‘避战’之术,静观其变,待彼精疲力竭之时再出兵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