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越王勾践
449300000115

第115章 绝命姑苏山(11)

春秋时期南方的水稻种植只播种一次。亦谈不上精耕细作。只是春天粗放地播下去,至秋天开镰收割。尔后稻草堆在田野,放起一把火,烧成的灰烬便是肥料。所以秋天南方的田野处处青烟袅袅,乍一看还误以为遍地烽火呢。

稻谷是播下去了,令人蹊跷的是,不见青苗露头,更谈不上分蘖。大约是好种之故,青苗露头也迟些,人们猜测。然而等啊等直等到夏至,广袤的田畴不见一点绿色,吴民这才恐慌起来,连年的饥荒已使百姓苦不堪言,如今又眼看颗粒无收,这一至巨至深的打击又如何承受,对着这长杂草的田畈,百姓们莫不抢天呼地,痛哭哀嚎,吴国一时民怨鼎沸。

然而,广播越国谷种是吴王亲自下的手谕,谁敢非议会招来灭族之祸,人们对伍子胥之死至今心有余悸。至于播种后不长青苗,那是老百姓的事,谁又会替百姓出头说话呢。作为朝臣,只要不忤逆吴王旨意,薪俸粮饷自不会少,是以自里、乡、邑直至最高层的官,都缄口不言。直到有一天,夫差坐朝,一位复姓公孙的地方官吏竞闯宫向夫差禀报实情说:

“大王,臣遍视吴中,不见一株青苗,唯见百姓哭嚎,这越谷的种子……”

吴王一听,暗自吃了一惊,但仍强词夺理地说:

“越地肥沃,其种甚佳,想必地气不同,故不长苗。既然如此,那就赶快补种吧。”

公孙沉痛地告诉吴王说:

“农时已违,已无法追播!”

夫差一听,顿时不乐的目光转向大司农披离说:

“如此大事,为何不早向寡人禀报?”

披离大恐,跪地奏道:

“臣本欲上奏,但恐……”

“什么!”吴王声色俱厉地斥责。

“臣因心惧犯颜上谏,会像伍相国那样招致杀身之祸。”

“你不提,孤倒忘了。其实你已多次抗旨,身为大司农,隐瞒实情,来人!”

虎贲即应声上前。

“将披离的头发剃光了,以作警示!”

披离被拖了出去。

接着,吴王复对王孙雄道:

“王孙将军,你速去越国,命越王多贡些稻米,不得有误!”

王孙雄闻言,唯唯应命。

果然,不出半月,大批越谷送到,这就大大缓解了吴国的饥荒。吴王高兴地对押车回来的王孙雄说:

“伍子胥最大的不识事务处就是在对待越国事宜上,其实,寡人要想争霸中原,就要控制越国,使其成为吴国的后方基地,为吴提供源源不断的粮秣给养,这一点他是至死不明的。”王孙雄说道:

“大王目光远大,谋虑缜密,将越国作为附庸之国,横竖都得听大王您的,这招棋走得太妙了。”

吴王闻言,不由朗声大笑。

此后,每当王孙雄去越国催逼粮食,越国总是尽其所有,令他满载而归。每当行前,对王孙雄这位公使,越王总是亲自送迎,恭敬如仪,只希望他在吴王面前好言几句。王孙雄真也做到了。吴国因有越国的不断提供大量的稻谷,这一年田畴虽然颗粒无收,但百姓还不至于挨饿,国内也就较为太平。

翌年(公元前482年)春,吴王夫差与中原诸国在黄池会盟的日期已经迫近,吴王仍命太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等守国,自己则调动了国内十三万精锐,亲为统帅赴黄池会盟。

行前,吴王将西施和文妃安顿在新筑的地下水宫——龙瑞宫中,这龙瑞宫是他从句曲回来后建造的,它从吴宫地下道入口,与橱溪城的船宫相接,通三江口。夫差为防不虞,特制龙符三爿,一自爿己保管,另二爿归西施和文妃。黄池争盟,成则为霸主,败则为盗寇,万一会盟失败,吴王希望这两位爱妃能从水下宫殿等候自己,以期日后相会。

诸事妥帖后,吴王择日启程,仍从邗沟下水涉江渡淮向北而去。

欢快的若耶溪像一位披着冰毂的白衣仙子,她从会稽山麓唱着歌御风而下,又调皮地将柔腰向东一扭,来到了那新凿的运河。霎时,那冰毂迎风飘啊飘,五十里路的水面上便薄雾笼罩,银光闪烁。

离运河东南角有一座山,山上多孔雀石,那光泽在阳光下光芒四射,远远望去如一座银山。银山,越人就这样称呼它。孔雀石开采后,经过冶炼、铸造,便成为一种叫锡的东西,所以,因这座山是冶炼锡的地方,故又被人称之为锡山。锡加纯铜即是青铜(锡青铜),而两者都离不开木炭,才能成器,因为这座山每天要聚集不少炭进行冶炼,由此又称作炭聚。

黑子的家住在锡山相对的称山。称山是人们将烧好的炭到这里来掂轻重的地方。所以顺口溜便叫称山了。称山多树,这里的越民世代伐木烧炭。黑子家也一样,累世以卖炭为生,家中有祖父母和母亲及两个小妹,大的妹妹六岁叫黑妞、小的妹妹五岁叫黑囡。可怜黑子的父亲因积劳成疾,三年前卧床不起,一命呜呼,家中的重担由此压在黑子的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