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越王勾践
449300000140

第140章 大迁徙(13)

陈音本来早就按捺不住,但昨夜与计倪、曳庸商议后,认为应先听听其他大臣的意见,然后来个后发制人,于是便暂不作声。如今见扶同这班人曲意奉迎,妄自尊大,实在有些听不下去了,便出班大声奏道:“大王,末将认为吴国已灭,诸臣辅佐之功不可没,宜裂土分封子弟功臣,劝民努力耕织,这才是上策,倘若听信愚昧之见,举国迁徙,必定劳民误国,遗患无穷。”

扶同一听,气得发张如戟,指着陈音怒斥道:“你说我等是愚昧之见,你算什么东西?”

陈音嗤笑一声说:“山鸡想冒充凤凰,黄牛想说成麒麟,谁心中有鬼,自己最清楚。”

“你……”扶同唰地拔出宝剑。

“怎么,你想动武?”陈音力敌万夫,勇冠三军,扶同岂是他的对手,众臣忙将扶同劝住。

御座上的越王将一切看在眼里,他不满陈音指桑骂槐,恼愠得脸色发白,一双鹰隼般的眼睛放出两道咄咄逼人的锐利之光:“大胆陈音,胆敢在朝堂之上取笑大臣,以小犯大,实属可恶,与孤绑了。”虎贲立即冲上将陈音绑个结实。

计倪一见越王瞬间转颜发怒,立即出班跪奏道:“臣冒死进言,陈音将军刚才出言不逊,冒渎大臣,实属不该。但朝会之上,各抒己见乃我王一贯主张,况迁徙乃举国大计,几位大臣仓促间也难以决定,大王乃英明之主,自有智断在心,更何况陈音是有大功于越国之良臣,乞望大王恩典赦免。”

“是啊,计大夫所言极是,望大王息雷霆之怒。”白发皓首的曳庸跪地求情。

“求大王赦免陈将军。”丹墀下跪下了不少朝臣,勾践见状便道:“陈音在朝堂之上攻讦大臣本应严惩,但看在众卿面上,也就罢了。然他居功自傲,缺少为将者应有之风度,宜削去将军之职,待闭门反省后再作计较,轰出宫门。”

这一着厉害,其实越王已经掌握了陈音等人的密谋计划,但只要不发难,越王对他也不会来此一招,如今情势,不容他优柔寡断。

陈音被逐出朝堂,气得血往上冲,不由长叹:“天乎,天乎,真是伴君如伴虎,想我陈音战功赫赫,因为一句话而恼怒大王,落得如此下场,这还有天理吗?”

他被“护送”回家,名日闭门思过,实际上被软禁了起来。他既失去了人身自由,自然与文种也失去了联系。陈音是个热血男儿,如何咽得下这口恶气,一月后便口吐狂血,呜呼哀哉。陈音一死,越王厚葬之,命所葬之山为“陈音山”,此是后话。

勾践将陈音赶出殿门后,朝会继续进行,其时同情陈音的朝臣皆胆战心惊,微微颤栗,勾践踞坐在上,心中暗暗思忖:要成大事,不能心慈手软,中途畏怯。他沉思瞬间,凛然正色道:“寡人之所以要迁徙中原,其理有三:

“越为夏裔,孤为禹后。此非沽名钓誉,信口胡言。早年,先王允常就在禹庙向孤道明越为夏裔,禹乃姒门先祖之大事,并提及中原琅邪有宗室族人。此次寡人专程北上寻根认宗,果然见到孤之叔伯允戎及宗室数万姒姓族人。孤之所以决定迁徙,盖受父辈效大禹,民本为先,辅圣君同风天下之教诲。吴越已成一统,黎民稻米羹饭足以温饱,然中原战祸频频,民不聊生,权贵黄金刀币堆垛成山。孤将为使天下货币统一而戮力,使万民欢颜而周祚兴。此其一。

“列国之祖大禹,乃人世历代楷模。今中原列国纷争不休,刀光剑影中割据争雄,孤思之,若想华夏九州无争战之苦,为人君者,得先有师法可效,孤欲在泰山之巅建一座禹王大殿,让以兵强天下的君主仰望大禹不再好战。此其二。

“天下理无常,万物有盛衰,寡人老矣,有辅佐周室之心而无‘王天下’之志,如何保得越国基业,身后之国不被人蚕食、鲸吞,使子孙昌盛无虞,是以夙兴夜寐,苦苦思索,终于想出一条能进能退,能保能守的万全之策。越国背山面海,而水中技能,尤为擅长。宜发挥海上优势,扬长避短,以防天下变故。今天海上有五大港口,一日碣石(今河北秦皇岛);二日转付(今山东烟台);三日琅珊(今山东胶南县);四日会稽(今浙江绍兴);五日勾章(今浙江宁波);五大港口连结国中海上交通,如今越国已占两个,倘苦迁徙琅琊,形成一国两都之势,这样,五大港口越占其三,形成南北呼应,一旦发生战争,别国在陆地上或许能胜我军,然海上作战,则不是对手,这便是孤之进能攻、退能守之国策。此其三也。”(公元前234年,越被楚威王所灭,越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而越国公族后裔仍能从海上南迁,以后又形成“百越”之势,其功应归勾践先见之明)。

越王的一番话,使多数群臣茅塞顿开,若成问道:“大王迁徙中原到琅邪,这大越城和吴大城如何处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