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道悟笔记
45590800000021

第21章 浅说此道

修道之人炼阴神,除阴滓,斩三尸,伏九虫,常能见到此类祸害身国之邪物,盖因凡胎因果所生,而长存于性体中。

修道之前,喜食肉,多妄欲,夜食以滋阴气,思邪以状浊精,识神旺而长七魄,造恶障而补尸虫,终究使得幻躯污浊不堪,经络不通,堵蔽慧能,难开先天。

故而修道之后,降心猿,栓意马,守庚申,戒明暗(戊日),断妄欲,持清规,才使得后天蒙蔽之秽物渐渐付出水面,得以内观,又须炼剑铸镜,常修性德,方能斩之。

度阴转阳成就纯阳元神,此途迢迢,艰难困阻无数。凡人即便闻道,却不知理;即便知理,却不实践;即便实践,却难笃行。

故而吕祖言: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洞里有神仙;神仙都是凡人做,可笑凡人心不坚。

三彭携七魄九虫而向死之心不灭,正当发地藏愿,以祖气扶三魂而超度地狱众阴成就长生。

人死有四大,风火水地。

脱尽凡胎,蜕净阴滓,而后金丹在怀,蹈水火而不侵,立地无影,日月不察其踪,万古长风吹不灭,避天地寂灭于真混沌。

此谓“长生”。此真混沌也。

非凡躯之长寿也。

世人执着于肉身长寿而求仙问道,修行人不知凡几,却鲜有人知此长生之义!

即便命修而成人仙,无非一守尸之鬼,终未证大道;即便性灵成就寂灭,却是万劫阴灵难入圣,说是菩提,不过幻想,说是成就,不过鬼仙而已,难逃轮回……

生死大,轮回亦大矣!

前世道缘未尽,今生得了修道种子,倘不争朝夕而修,岂不荒废了大好人身?只求守住那性命窟子,发愿力,行善律己,性命双修才可,切不敢耽搁。

此道可不一般,我们可以把它命名为道,但它却并非那宇宙之常道。

此道非道,只是名之曰:“道”。

须菩提并非须菩提,只是名为“须菩提”。如来非如来,只是名为“如来“。(《金刚经》)

黄帝于崆峒山问道广成子,问天地宇宙之常道,问治世民生之人道,也问那修身成圣之丹道。

孔丘问道于李耳,事后感叹道:“这个人静坐如僵死,实则却是真龙!”

孔子曾比喻说,若能得闻此道,愿朝生夕死!可惜自己求道于老聃,再将它讲与世人听时,却引来哄笑。他无奈叹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没有办法的孔子只好以自己的方式,把道法融入礼仪之中教化百姓,变作人们能够理解的语言,从民生、政治等各个方面的细节铺展开来,把它变成行为准则,从侧面开启人们的智慧,从此流传开来。当然,他也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现在我们看到的许多习俗,普通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做,比如读书要摇头,书籍文字的排版是从上往下,为何君子之交须淡如水,为何要大兴礼乐,为何草书写出来和符篆很像,等等等等。这都是大教无言的潜移默化。中华民族的儒家文化,其中妙处,以后再谈。儒家与道家看似大相径庭,实则有许多毛细血管相同相融。

至于以后的儒教与道教,就另当别论。他们补充拓展了先哲的智慧,却也加入了太多凭空捏造的糟粕与窠臼,束缚了修行人与百姓的思想。《西游》中那沙悟净的负面形象就是死守教条没有主见的例子,一切以上级是从,即便上级是错的。当然,认死理的迂腐和尚也有着正面能量,即坚韧不懈,赤诚不二,这也是最宝贵的品质,有此品质,才能悟“净”。这也是他强过悟空和悟能之处。反过来,修行人要悟净,就必须先从清规戒律严格要求自己,哪怕刚开始迂腐也好,教条也罢,这是初阶段必经的过程。这颗净心关键时候能帮助我们拴住心猿(真假美猴王篇),最终也将成就罗汉金刚果,护卫真心。

孔子意识到,老子建立在实修证悟基础上的朴素辩证学说,大众是很难理解的,理解也是需要机缘的,所以他才博采诸家,将它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方式去传授给普通人。所以,儒家才被世人广泛接受,可谓用心良苦。儒学是圣人令普通人也能修行的学问,普通人不用去理解高深的道法,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进行简易的修行。

把道融入生活作息,令其简易易行,最是不易!

(所以在这里我要给孔圣人点个赞。)

直到今天,那些专家学者们几乎都只是片面地解答了道德经的某个层面,而非其本意。

要知道,古人说话是极为朴素的,比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句话不是个比方,还真就直接指作息时间,就是在没有钟表的时代,太阳出来就起床劳作(夏秋4~5点,冬春6~7点),太阳下山就回家休息,也没电视手机,一般天一黑就睡了。可谓是早睡早起,很是健康。所以除了挑灯夜读的读书人,也没几个近视的。

《道德经》(或言《德道经》)更是如此。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最讲极简,他是不可能跟人们绕弯子的。所谓玄之又玄,是老子直观形容“玄牝之门”这一黄庭内景的感受描写,可绝不是现代人认为的“玄学”。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谈到的许多内容,即是后世丹家的理论基础、实修参照。这本书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在极为朴素地在描绘着人体生命与灵魂运行规律与现象的,并以另外的一些篇幅探讨生命之源与宇宙的本质。目前对于《道德经》有着各种版本的注解,注解者不乏各路大德,但我个人觉得,唯有黄元吉的注疏最为贴切详实。然而可惜的是,现代学者以后天智识去揣度《道德经》的字面意思,也就只能粗浅地理解它的一些拓展意义——不过这样也不乏为一种让此书被世界广为接受的现实途径。

道德经静静地描述着道,她是一部“纪录片”,和高深的思想关系不大。她有着哲学的成分,一门哲学理论也因她而生,却并不等于“绝圣弃智”的她本身就是哲学。她可不是什么哲学!哲学仅仅停留在后天智识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层次上,而道德经不是。请不要对她冠以“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或者“……主义”这样限制性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