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道悟笔记
45590800000022

第22章 于网上某文留言一篇

临时有些自己的想法借宝地谈谈心,与文章无关。

怎么说呢,现在宗教内所谓修行人,许多都持着批判的态度,写的文章都不错,说的看起来都很有道理,各执一词,大家都把早就作古的先辈供着,却没有那个人对同侪谦虚,即便表面上很谦虚。。。究竟地看,骨子里都觉得自己才是对的。殊不知圣人无功神人无名,多要求穷不如守中,好为人师人之大患,真正的修行人都是机缘所至,加上自己发心,宗教之师父不师傅的其实不重要,拜师的繁文缛节这套为传教服务的洗脑手段,最初还是由那些本就由天机感应无师自通却人生失意决定开宗立派的真人们搞出来忽悠人入他教的,比如吕祖和重阳祖师,都用隐语形容自己内观之景,托师于不存在之人(汉钟离),而后人强加于历史人物罢了,正如黄元吉所言,大意是,修道之人有向道之心,积感而发,机缘一到,自然触发先天玄关,禅心初悟,无师自通,自然而然,即所谓得师于法界。其实最早老子便是这样,那时候的道家无关乎道教,他也不过是很简单很自然地去修行,从而记录自己的实修感悟。后世拥有类似体质和心灵的人类,机缘所致无端触发,便生出求索问道之心,正好又有前人记载,于是有了应证对比,这便是最早的凡师之师承。事实上许多大真人最初得法,都还没有凡师,只是这样说出去,在非常注重正统师承的年代,于建教创派不利,更无法与佛教等大宗教抗衡,所以才托师于仙人或先辈真人,由此传承。至于初代真人后来的师承关系,才是我们今天所知的凡师师承。我想说的不过是,凡师倘若是真师,固然对修行有着不小的辅导作用,省去不少弯路,但我们既然选择追求真理,就应该试着追根溯源,明白先天的重要,不能主次颠倒。有的人自我没有先开窍,拜师又能如何,读再多道书,不过是理论家,的确背了很多名词,理论,有的也从师父那里搞懂了各种隐语,诸如用各路神仙名称,铅汞斤两等来修饰的黄庭内景,但却不知这些东西的真正体验和意义,因为他自己没有体验过。每每看到贴吧上一些人把拜师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上,并以自己拜师了为资本,大力否定没有拜师的修行人,这本身就带有宗教性质。我不否认这世上存在真传和真师以及遇到真师的重要性,但是拜师的过程如果成为某种刻意的区别,成为划分真假修行人的必要条件,成为“体制内”的修行人相对“体制外”的修行人产生优越感的源头,即便这种不经意间表露的源头隐藏在有些性修功底的谦逊之下——都是一种微不可查的误区。抛却政治意义不谈,宗教的正面意义,是对凡尘俗世中有志修行的人们的一种社会关系上的庇护,它的一部分官能替修行人与世俗直接打着交道,不失为一种过度,以传说体系、术法体系、哲学体系、师承体系等营造着世俗对修行人群体的文化、价值认知,从而为真正的修行人提供修行环境。这是最早开悟的修行人创建宗教的良苦用意。一代代的经验总结形成了文字书籍和师承,却难免形成文字障和分别心,反悟了芸芸徒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