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道悟笔记
45590800000007

第7章 《从修行的角度看西游记》 【上】

作者:易小卉

作为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小卉从小学时就看过了。跟大多数人一样,以前都是当做神话小说来看,里面许多精彩故事虽然说不上倒背如流,但印象都挺深刻。

直到这几年跟师傅修炼,平时陆陆续续听师傅讲解《西游记》,才慢慢明白了,这本书并非这么简单,也明白了书里许多以前想不通的问题。

师傅说,不管后世的人如何论证这本书是谁著的,有一点是无疑的,就是著书的这位前辈大德绝对是位唯识学大家,而且文学、道家的修为也都是顶尖的人物。

对《西游记》这本名著,历来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最近网上甚至有人说倒过来看更精彩。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如果你不是修炼的人,其实怎么看怎么解读都没关系,喜欢就好。但如果是修炼之人,若仅是当做神话故事来读,那就是理不明了。理不明即见地不到。见地不到,修证从何谈起。

历来练家都有微言大义之说。这位前辈大德把道佛修炼的密码隐在这些神话故事里而不明示,其实跟道门“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遭天谴”的戒律有关。

师傅说,时代不同了,当今科学昌明,连造原子丨弹丨的原理都不是什么秘密,所以像修炼这种有益于人类的生命科学研究,也不应该当道门“天机”死守。

征得师傅同意,下面我摘录一些讲解内容与同道们分享。

首先我们讲讲《西游记》里面取经团队的各个主角的来历。

如果对唯识学有基础的话,其实很容易就明白著者对这些角色的安排。

大乘佛法身心修练的理论,以楞严经所说的五蕴皆空的原则为主,所以唐僧首徒叫悟空。楞伽经主要讲唯识学理论,说的是空之后的悟能、悟净。

楞严经主要讲是五阴区宇,楞伽经主要讲八识心王。

悟空悟的是般若性空,悟能是转唯识相能,悟净是得如来藏净。

悟空才能心定,悟能才得无相,悟净才见本性。

悟空是指去除身的感受,清理心的杂乱。

在五蕴理论里,色、受、想三个区宇属于悟空阶段。行是业力,属悟能;识是自性,是悟净。

在唯识学里前六识是悟空,定心猿拴意马,第七识是悟能,第八识悟净。

所以,唐僧这三个徒弟可不是瞎编出来的。

日期:2015-07-2814:29:58

悟空悟的是般若性空,悟能是转唯识相能,悟净是得如来藏净。

那么,唐僧这个师傅呢?

佛法的核心实际就两个字:身心。

上面几个徒弟都属于“心”,八识心王里面的骨干。

而“身”,指的就是唐僧这具凡夫肉身。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楞严经里说修炼时会有五十种阴魔危害我们,妖魔鬼怪都想干掉我们这具肉身。

没有这具肉身,我们什么都没有了,还修什么。

五阴区宇的“色阴”,指的就是我们这个肉身。所以佛法修炼必须从色身开始,身体就是我们的师傅,我们必须时刻用“心”来关照“身”这个师傅,才能达到身心圆融。

师傅和师兄弟都到了,还缺一个角色,白龙马。

西游记里,白龙马是一个最不被看好的角色。这马本是一个海陆空三栖的狠角色,出身龙宫,贵为太子,加入取经团队后却沦落为脚力,且毫无战斗力。其实著者这样的安排,却是大有讲究的。

心猿意马,一武一文,左丞右相,两者都是心王的干将。心猿是所向披靡的勇士,意马是上传下达的能臣。驱魔护法靠的是心猿之力,驮着唐僧这肉身跳出三界(以海、陆、空暗喻)还得靠意马这龙王太子。所以色受想行阶段意没有出场,而到了识的阶段,它就成为主角了。

我们以前看西游记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孙悟空能腾云驾雾,观音的法力就更不用说了。带着唐僧翻几个跟斗不就到西天了吗,为什么还要千辛万苦骑着马慢慢走?

原来这可是大有讲究的。

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佛法修炼的过程,比喻为取经。我们的心可以海阔天空,心思飞到哪里都可以;但我们的身体,从欲界、****、无色界的变化必须一步一步的来。所以孙悟空再能飞,唐僧也不能像现代人坐飞机一样,只能在马背上颠簸。

日期:2015-07-2815:44:49

前面说了,著作《西游记》的这位前辈大德绝对是位唯识学大家。不信你看看这四个角色的出场次序:

两界山悟空,眼耳鼻舌身,属前五识;

鹰愁涧白龙马,意识,属第六识;

云栈洞悟能,末那识,即俱生我执,属第七识;

流沙河悟净,阿赖耶识,即如来藏净,属第八识。

便是这地名都有讲究。

孙悟空被如来压住的山也叫两界SD边大唐界,西边鞑靼界。以此山为界,前行者千辛万苦。虽千辛万苦,也比被压在贪嗔痴慢疑之下不得解脱强。

从两界山开始,唐僧才摘下个体户帽子,正式组建团队取经旅程。

白龙马隐在鹰愁涧。鹰愁涧,深陡宽阔,水光彻底澄清,鸦鹊不敢飞过;因水清照见自己的形影便认做同群之鸟,往往身掷于水内。唯识学里第六识意识有个独影境的说法,这鹰愁涧里照见自己的形影说的不就是“独影境”吗?

猪八戒藏身云栈洞。第七识为染净依,污染和清净都必须经过的渠道。如云中天梯,故称云栈洞。

沙和尚在流沙河。那沙喻恒河沙,渡过流沙河才能到达彼岸。

日期:2015-07-2818:54:36

取经团队的角色都出场了。

下面开始,我们来看看,这些角色跟修炼有什么关系,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

《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是中国传统修炼的基本原则。

《西游记》全书也不例外,都是遵循这个原则铺开的。

孙悟空离开花果山,漂洋过海,历尽千辛万苦去求道,这是穷理阶段。

学成之后狂性难歇,当大王,号大圣,最终被压五指山下,这是尽性阶段。

两界山起,跟唐僧去西天取经,终成正果,这是了命阶段。

日期:2015-07-2916:05:15

孙悟空这名字,是他求道时的师傅须菩提祖师给起的。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本领,也都是须菩提祖师所授。

所以说孙悟空,自然得先说须菩提。

须菩提教了孙悟空长生不老术,很多人就认为他是个道家人物。而且根据孙悟空前面的求道经历,把《西游记》的主题说成是一部由道入佛,贬道扬佛的著作。

其实整部《西游记》里,讲的只是“穷理、尽性、了命”的修炼过程,并没有贬谁扬谁的问题。著作者本是佛道双修的大家,对修行人来说,道也好,佛也好,都是方便法门,只要对修道有益,不存在门派之见。只有教派人物才会困于门派之争。

须菩提是佛的弟子,《楞严经》里二十五位实地修持实验者之一,排在十一位,讲述意念空寂的修法,因观空悟道。

孙悟空初见须菩提时,有诗为证: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这个“西方妙相”“大法师”自然不会是道家人物。

因观空悟道须菩提祖师,虽然不是道家人物,却是精通道家的。

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即是太阴,阴极转阳;婴儿者,初也。这些讲法是道家的说法。以阳气初升之“孙”为姓,以“悟空”为名,所以这猢狲是道佛的合体。

同样道理,石卵化生暗合道家的“九宫真神”,天地为父母暗合佛法“十二因缘”的“无明”。

但这只是讲明孙悟空的来历而已,他的真实身份,在了命阶段才揭示出来,其实是唯识学“八识心王”的“心猿”。

看第七回,有诗为证: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日期:2015-07-2917:11:05

心是猿,喻心神灵动如猿,易动不易静;意是马,喻人之真意,动而不居。

修炼内功,虚心实少腹,即“心气下降”是为虚胸,是名“收心猿”;心气降至少腹丹田,是为实少腹,心猿所收之处所,再以意守之,勿助勿忘,名为“拴意马”。

吕祖“百字铭”里说:“动静知宗祖,无事却寻谁”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宗气在胸,祖气在腹。记住啊,是宗祖,不是祖宗。

而在楞严经里有一句话,“精真妙明,本觉圆净”。精真指的便是这猴精,本觉就是那匹匹白马。

佛法修证,修身从“受”开始,修心从“想”开始。受阴和想阴尽之后,便会见到我们所说的“精真”。

找到了它,才算“生灭根元,从此披露”,到此才算开始修行。

唐僧在五行山下找出这个被压住的猴精收之为徒,才能走千山过万水,开始他的取经路。受、想之后为行阴,所以孙悟空也叫孙行者,真正修练到此的人才叫修行人。

日期:2015-07-3010:05:32

如果你不是修炼的人,其实怎么看怎么解读都没关系,喜欢就好。

《西游记》不同别的书。如果你想真正读懂它,若没有真正实修过,再渊博的知识也没用。

日期:2015-07-3010:21:27

标题本来想写成《从修炼角度看〈西游记〉》,结果少了个“看”字。

师傅说,空了就是玄机。可以是“看”,可以是“读”,也可以是“悟”。

无心者,进来看看,来者都是客,当感谢人家来捧场。

有心者,能认真读读,给点看法,那是给小卉面子,在此谢过。

有缘者,能从中有所感悟,对修炼有所帮助,才是小卉码这帖子的目的。

孙悟空跟须菩提祖师学成得道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海里找到了定海神针,成为他随心所欲的武器。道家讲阴极生阳,从海底轮发动的阳气充沛了,才有能力做到说长就能长,想变粗就能粗。实修者对此应深有体会。

这根金箍棒日后一直伴着他闹天宫,驱妖魔,实际上喑喻修身成佛都离不开这股阳气的作用。

这股纯阳之气,前面说过,《楞严经》里叫精真。精真不受调控会胡走乱窜,首先窜到脑后,梦入阎王殿,勾掉生死薄,再上天宫受封弼马温。为何变成管马的呢?拴意马。

在佛法来讲,身心都必须修。身心的“心”包含“心王”的八个“识”,在《西游记》里主要指心猿。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定心猿拴意马,关于这个心猿在修炼中的作用,我们后面再细说。禅宗参话头叫你“离心意识参”,可见“心”、“意”、“识”这三个方面在修炼中的重要性。

西游记里猪八戒是个消极的角色。好色、贪嘴、懒惰。而且经常挑唆唐僧悟空关系,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这样一个角色偏偏叫悟能,是不是让人很郁闷?

好女人、爱美食,还喜欢睡懒觉,这些都是臭男人的表现,是本能。这些本能都跟我们这条懒腰有关系。这条腰,主要指脊柱内里,道家叫曹溪、黄河,《内经图》里把它形象地画成三关,下为尾闾上为玉京。

“敕封元帅管天河,总督水兵称宪节。”猪八戒原为天廷管天河的天蓬水神。所以,这老猪心意下堕,冲动尾闾,挑唆精真,悟空就罢工不干了。心意上冲,冲动玉京,就会嘴馋。但这条脊柱可是我们人身的能量源泉啊!所以老猪这悟能虽说讨厌,却是修道不可缺少的角色。

说完悟能再说悟净。

沙和尚这个角色在书里能量不大,挑担子的挑夫。

但切莫小看他。“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他就是那个第八识,种识。肩挑脚走,每一步都离不开他。学过唯识学的都懂的。

过流沙河界时,悟净把挂在脖子上的九个骷髅头,按九宫排列成筏,“得脱洪波,又不拖泥带水,幸喜脚干手燥,清净无为”,唐僧这个肉身便能渡过流沙河到达彼岸了。

取经团队虽然是以唐僧的名义组成,但老板却是在后台的。

我们看看第二十二回收悟净时,悟空所发牢骚。

行者道:“这取经的勾当,原是观音菩萨;及脱解我等,也是观音菩萨。今日路阻流沙河,不能前进,不得他,怎生处治?等我去请他,还强如和这妖精相斗。”

取经任务,是观音菩萨从如来那里领下来的;团队组建,也是观音菩萨一手操办的。而且在取经过程中悟空搞不定的事大多得往南海跑。

西游里为什么观音菩萨的能量这么大呢?

这个来自南海普陀落伽山潮音洞,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民间都是当神来拜的。其实他也是佛的弟子,楞严经里二十五位实地修持实验者之一。

佛在二十五位证果的阿罗汉、大菩萨自述各自最初成道修持的方法后说:“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

“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文殊菩萨奉佛慈旨答:“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楞严经》里专门有一段讲修炼耳根圆通的法门。大家都在观音菩萨的加持中而不知道而已,这是佛法的第一妙法。中医讲耳根通肾。肾主情志。所以我们的身心调顺时都离不开肾气的作用。

所以,对修行人来说,如果只是把观音菩萨当神来膜拜而不知观音法门,那就不仅仅是理不明,而且有点迷信了。

跟取经团队有直接关联的角色基本介绍完了。

说基本,是因为还有一个真正的主,如来。

取经,是如来左手交右手的“买卖”。在取经过程中,也有需要如来亲自出马的时候,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他那个亲戚抓孙悟空像抓只小鸡,也只有他才能降服。

下面,我们开始进入正题,看看《西游记》是如何讲实修的。

“由道入佛”并不是《西游记》取经的主题。两界山后许多章回的题目都是道家修炼的专有术语,如“金公”、“木母”、“婴儿”、“姹女”之类。

由“小乘”到“大乘”也不是取经的主题。虽然观音菩萨在大唐国有过叫唐僧去西天取“大乘”经书的说法,但孙悟空取经前的师傅须菩提祖师教的本身就是大乘的功夫,我们看第二回: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除了“妙演三乘教”,还“说一会道,讲一会禅”。如果说“禅”是小乘的,恐怕禅宗教派的口水都能人淹死。

那么,著作《西游记》的这位前辈大德,到底想通过这部书向世人演绎什么呢?

我们现在动不动就说中国传统文化。在以前,有“文化”可不是随便说的。

易经贲卦曰: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以从前的文人著书,自然脱不了“化成天下”之心。

这位前辈大德,现在考证叫“吴承恩”。

吾,承佛之恩。

一看就是个托。不过那年代也没版权,真不真名无所谓。

我承佛的恩德,自然有义务传播佛的智慧。

英国作家凭着一本《哈利波特》就能赚得盘满砵满,如果承恩前辈活在我们这个时代,那是怎么样的一种风光啊。

没有物质上的回报,但有满满的精神粮食:化成天下。

所以,肩负重任的承恩前辈,自然没心思只是编些妖魔鬼怪的故事逗我们开心。

那么,佛法智慧的核心是什么呢?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这才是《西游记》所要演绎的主题。

学佛之人,若能悟到这句话的真义,对佛法也就有真正的领会了。

悟空、悟能、悟净属于“唯识”,是修行进程的阶段划分,属于横向的。

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说法出自《楞严经》,是修行境界的层次划分,是竖向的。

所以,两界山之前孙悟空功夫再高,天上天下再怎么折腾,仍然还是在欲界里,跳不出如来的掌心。

我们不妨来看看《楞严经》原文对欲界是怎么定义的。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忉利天,亦云三十三,居人间顶,乃帝释所居。

“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深处有神仙。”

所以《西游记》里,孙悟空虽然也有资格到天上进到玉帝、神仙们的圈子,但在三界理论的划分里,仍然还是属于欲界。

欲界的十种神仙,《楞严经》也有说法: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坚固***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神仙归神仙,孙悟空跟须菩提祖师学成长生不老法,可以做“齐天大圣”,“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最终还是“斯亦轮回妄想流转”,“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换句话说,做人做到神仙这境界,那是极大的成功了。若在天庭能遵规守距,自然逍遥自在,名利双收。

但这也不等于是稳坐钓鱼台,一点风险也没有啊。

像悟空、悟能、悟净之流,以及取经路上的许多妖怪,都曾经有过很潇洒的神仙日子。

君不见,时下那些呼风唤雨,万人景仰的国师级人物,不也瞬间变成国妖了?

欲界欲界,都是一个“欲”字,害人,害仙。

除了这些做仙失败的神仙,取经路上其他的妖魔鬼怪,在《楞严经》里也都有说法,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说到三界,自然不能不说六道。佛教认为六道是众生轮回之道途。

两界山之前孙悟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摆脱六道轮回,跳出欲界。只因嗔恨心重,好勇斗狠,最终堕落阿修罗道,功亏一篑。

欲界包括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和无色界都在天道。前面说的欲界中的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也是天道中的一部分。

“忉利天”,亦云三十三,居人间顶,乃帝释所居。在《西游记》里,天宫和玉帝就是根据这个虚拟的。

“兜率天”则喻指孙悟空醉酒后误入的“兜率宫”,也在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

“四大天王权总制,五方揭谛调多兵”。这四大天王,自然指的是“四天王天”的主。

****天若梵行有亏损或欲界天****稍增都是降德。

若于天道中,德性降落,这些天人神仙则会坠落于阿修罗道中。像悟空、悟能、悟净之流,以及取经路上的许多妖怪,都属于这类堕落者。

阿修罗是六道众生之一,译为“非天”,此道众生有天福报但无天之德性。

在天人鬼畜四道之中皆有阿修罗存在。

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为三恶道。阿修罗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带有嗔恨之心,执着争斗之意志,终非真正的善类。

男阿修罗于各道中,常常兴风做浪,好勇斗狠,于诸天中,不时攻打天王,以谋夺位。女阿修罗貌美,时常迷惑众生,使难修行。

所以孙悟空大闹天宫,喊“皇帝轮流当”,跟阿修罗的性格特点有很大关系。

孙悟空从一个猢狲修成齐天大圣,完成了从畜生到神仙的六道解脱。这段精彩的“**丝的逆袭”,让我们慢慢回放。

一个连亲生父母都不知道是谁的小猴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沟里。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为了赢得小伙伴们的拥载,他曾舍命冲进一股瀑布飞泉,成为部落的首领——美猴王。

但是小山沟实现不了美猴王的远大志向。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于是,美猴王飘过东洋大海,径至南赡部洲,学成人像。

云游了八九年余,不曾有道。又渡西洋大海,到西牛贺洲地界,访问多时,遇一老祖,成为有名有姓的孙悟空,并传给他与天同寿的真功果,不死长生的大法门。

至此,猴子完成了从畜生到凡人,从凡人到仙的进化,只待荣迁仙箓名。

其后,老孙径入东洋海底,寻得天河镇底神珍“如意金箍棒”。再在铁板桥边松阴之下,梦入地府,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九幽十类尽除名”,永远脱出地狱饿鬼道。

随着花果山孙悟空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在天上的贵仙太白长庚星力荐之下,玉帝分别授与他“弼马温”和“齐天大圣”官职,与他籍名在箓,成为天界的在册神仙。

虽然后来发生了与天宫的冲突事变,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从天道贬到阿修罗道,但“齐天大圣”的威名,早已响彻江湖。

这样的一个励志故事,起码告诉了我们几点:

第一,猴子不但可以进化到人,而且可以进化到神仙。从而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丝是完全可以逆袭的真理。

第二,吴承恩前辈投胎时投错了地方。《西游记》是1550至1582年之间创作的。而达尔文在1859年的《物种起源》中才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中国历来只有玄学的土壤,如果承恩前辈投胎在欧洲,怎么说也是个伟大的科学家,而不仅仅是个隐名埋姓的文人。

第三,缺陷是完美的动力。正因为是猴子,所以才会努力去做人。历代修炼仙佛有成就者,大多少年时期身体病弱;能一辈子坚持悟道入道,皆因他们深知身心无常之苦。

第四,如果想知道如何练就孙悟空跳出轮回的的功夫,对不起,我不能告诉你。

因为,我也不知道。

我不是孙悟空,自然不知道他是怎么练功夫的。但有一点,他修的是佛道两家的功夫,这一点是无疑的。

在《西游记》里,承恩前辈对孙悟空所练的功夫,花了不少篇幅来做介绍,我们还是回到书里去看看。

“次早,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

上面这些,都是门派中入门弟子通用的基础功课。

直到第七年之后,祖师才开始问他要学什么功夫。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

第一、术字门

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

第二、流字门

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第三、静字门

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第四、动字门

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这四样,在问过都不得长生后,悟空都说:“不学,不学!”

结果,祖师生气了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

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入,秘处传他道也。

我们看六祖坛经时,也有这么个情节。

我们来看看,祖师秘处传他什么道: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这口首诀讲的是道佛两家的修炼要旨。

显也好密也好,都讲性命双修,身心圆融。道家讲精气神,佛法讲无漏修炼。

“月藏玉兔日藏乌”,不要想成是月宫里有玉兔,太阳里有黑点啊。

丹道理论很多是暗喻,月指坎宫,日指离宫。坎宫为水主肾,离宫为火主心。

丹书云:“肾中主气,气中真一之水,名曰真虎,所谓铅中银者此也;所谓汞者,心液之中,正阳之气,名曰真龙。心气太极而生液,液中有正阳之气,所谓朱砂者心液也。”

“自有龟蛇相盘结”,肾主水,其神兽者“龟”也,玄武也。蛇者是心中嘉气。历来内功修炼法中的“心肾阴阳水火相济”之象,名为“龟蛇相盘结”。

“五行颠倒”之法,讲的是龙升虎降,相遇中宫,须臾作吟啸之声,顷刻有**之象,龙吞虎髓,虎啖龙精,故能于恍惚窈冥之中,产生元珠之宝。

这些解释,在内功、丹道的有关书籍里都不难找到。

诚然,有道佛理论基础者,如果仅仅要从文字上来理解并不难。但要悟到其真义,并能在实修中行之,却是不易。

那么,这首口诀中所提的修炼功法,与须菩提祖师前面所讲的静字门“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有什么区别呢?

师傅说,我写出来这个问题惹大了,弄不好会有许多口舌是非,涉及实修的问题还是少公开谈。

既然提出了,还是简单说说。

静字门的功夫,以静心无为为主,修炼的内容更多注重于心理、精神层面。

须菩提所教孙悟空练的功夫,则是以练气修身为主,修炼时多从身体入手。

由精神入手的静修与由练气入手的修身还是有区别。

我们不妨通过欲界的六欲天中的“乐变化天”的变化来分析一下。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假如把一个梅子放在你的面前,即使你不想吃它,牙齿也会自然的有发酸、流口水的感觉,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如果把一块蜡放在你的面前,你肯定没有吃它的欲望。

所以,虽然你可以通过静心修炼,用精神力抑制自己不去想这梅子,但梅子现前,生理上的本能反应还是会在,你还是会忍不住流口水。

若是先通过对身体的修炼,达到“精满不思欲”的境界,去除了你的生理本能,那么,即便梅子现前,美女如花,你也可以“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因为此时“我无欲心应汝行事”。

练气修身,是道家传承了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所以须菩提传给孙悟空的功夫,还是以道家的功夫为根基。

但并非只是道家才强调练身。佛法修炼也是以“四大皆空”为基础的,同样强调修炼必须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开始。

通过调顺四大,孙悟空“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但祖师还是叫他防备着三灾利害,并传了他“见性明心”的化解功夫。

“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

孙悟空学成回到花果山后,从铁板桥下,直下东海龙宫,找到了定海神针,成为他随心所欲的武器。

这铁板桥也是有讲究的,修道人不可不知。人身上的这个桥,解剖学上叫“耻骨联合”。桥下的龙宫,就是俗称的“海底轮”。

而这根定海神针,书中也有说法:

“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

它特指什么东西,不言自明。

道家讲阴极生阳,从海底轮发动的阳气充沛了,才有能力做到说长就能长,想变粗就能粗。

在《楞严经》里,海底轮冲动的这股阳气叫“精真”,若能“谨固牢藏休漏泄”,再向全身扩而行之,便是修炼到了四加行的“暖法”。

佛法的四加行,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他弄到欢喜处,跳上桥,走出洞外,将宝贝擅在手中,使一个法天象地的神通,把腰一躬,叫声:“长!”他就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

法天象地,这是“顶法”。

“玉帝即命工干官张、鲁二班,在蟠桃园右首起一座齐天大圣府,府内设个二司:一名安静司,一名宁神司。司俱有仙吏,左右扶持。又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外赐御酒二瓶,金花十朵,着他安心定志,再勿胡为。”

安静宁神,这是“忍法”。

“齐天大圣被众天兵押去斩妖台下,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南斗星奋令火部众神,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又着雷部众神,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

金刚不坏,这是“世第一法”。

孙悟空通过修炼“四大皆空”,“见性明心”和“四加行”,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从石猴到齐天大圣的飞跃。

欲界的特征是“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孙悟空这个散仙,在花果山自在惯了,仙道虽成,却未能收心养性,对安静宁神的“忍法”修炼不足,于天道中,德性降落,最终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打入阿修罗道,未能完成欲界的六道解脱,功亏一篑。

五百年的漫长等待之后,直到观音菩萨接引,才能脱出五行山困压,跳出欲界。

两界山,旧名五行山。欲界与****的分水岭。

两界山后的西游取经故事里,承恩前辈又将为我们讲述什么样的修练秘密呢?

日期:2015-08-0610:51:53

心猿归正,孙悟空出两界山,鹰愁涧意马收缰,唐僧取经三人团,开始踏上了西天的旅程。

西天路上的第一仗,发生在黑风山。

这是一场惨烈的袈裟保卫战。

说惨烈,是因为“观音禅院”师祖,二百七十岁的老院主,老寿星,因袈裟起贪念,火烧禅堂,撞墙自尽,落得个“脑破血流魂魄散,咽喉气断染红沙!”的下场。

修道的人不会不记得,禅宗历史上也有过一出袈裟争夺的故事。

“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这是《六祖坛经》里祖师对惠能说的话。

禅宗衣钵,止于六祖惠能,从此不再相传。

承恩前辈在取经路上的第一仗里选择袈裟为主题,是有深意的。

《楞严经》里说,欲界是“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是“不假禅那,无有智慧”;无色界是“定性现前,无业果色”。

简单地说,欲界是“散”,欲界之后是“禅定”。

所以,两界山之后的取经故事,实际上讲的都是修炼“禅定“的秘密。

虽然由袈裟争夺而引出禅定,但承恩前辈在书中似乎对禅宗的好感不多。

在第二回里,把“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直接归入三百六十旁门的“静字门”中。

在第九十八回里,编了个阿傩、伽叶将无字之经传去的故事,并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正是禅宗的主要特色。不取无字之经,意思是不是说,中土禅宗未得真传?

禅是什么?

禅是活泼,是快乐。从禅定的概念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

初禅叫离生喜乐,二禅叫定生喜乐,三禅叫离喜妙乐,三个都是乐,四禅才叫舍念清净。

在欲界我们的身心处于“散”的状态,无组织无纪律。

经过严格训练后上升到****,进入“禅”,也即“乐”的状态。

继续修再上升到无色界,便进入了“定”的状态。

定也有四种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种禅与四种定合称四禅八定,简称禅定。

所以说真正的禅,说白点,就是如何让你的身心进入快乐状态。当然,这种快乐跟凡间所认为的快乐是有区别的,是修练才有的特殊愉悦。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能承担多少责任和经受多少痛苦,而在于拥有多少真正的快乐。

佛祖拈花微笑,迦叶创立禅宗,正是基于此意,“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跳出传统教宗里整日介念死的森严气氛,回复生命的活泼灵动。

六祖之后禅宗的影响日益扩大,正式进入佛教主流。在教规律法森严死板的环境中,便再难有禅的生存土壤,所以后世有“禅宗之后再无禅”的说法。

欲界的乐与****的乐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禅的基础是轻安,一个修行者如果连轻安的体验都还没有过却成天说禅,骗骗别人是可以的,骗自己就免修了,白辛苦。

但喜欢投机取巧是聪明人的天性。两界山前孙悟空求道的千辛万苦,都被聪明人故意忽略了。

修禅的,大多也就变成了玩话头,讲空话的聪明禅了。

虽然是观音院僧谋宝贝,但真正窃袈裟的,却是黑风山怪,一只成精的黑熊。

锦蝠袈裟和九环锡杖是唐僧的装备。

观音菩萨在领取取经任务时,如来一共给了五件宝贝。袈裟、锡杖,与取经人亲用。另有三个箍儿,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是用各不同,分为金、紧、禁的咒语三篇。

观音菩萨用紧箍咒来制悟空,而禁箍咒,则是拿来收这个黑熊怪。另有金箍咒,用来收红孩儿,这是后话。

收服黑熊怪,菩萨道:“我那落伽山后,无人看管,我要带他去做个守山大神。”

我们常说“虎背熊腰”,观音后山,自然是指后腰。

所以,禅定修炼时,承恩前辈提醒我们,应收紧腰肾。

如来给菩萨的五件宝贝,如非修道者,当是神仙的道具,好奇一下也就是了。

但修行人却别走眼了啊,佛祖给的东西,怎么会没点说法呢?

如来对菩萨言曰:“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

前面提过五组传六祖袈裟,传的是衣钵。佛祖传取经人袈裟,传的是智慧。

诗曰:三宝巍巍道可尊,四生六道尽评论。明心解养人天法,见性能传智慧灯。

锡杖是佛门法器,行脚时所携带的道具,意指修行次第。

九连环喻禅定的九次第定:四禅八定加灭尽定。

三个紧箍儿和三篇咒语则更有讲究。“禁”者,戒也;“紧”者,定也;“金”者,金刚般若也。三者合起,喻“戒、定、慧”是也。

三个箍儿依人、依部位各有不同的功用,修行者自悟。

如来给观音的三个箍儿,还有另外一个强大的功用:

“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这种强制性的收徒行为,观音菩萨学会了,后世的许多大师们自然也跟着学会了。

不但学会了,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威胁、利诱,各式各样的收徒法子比如来要强大得多了。

不过与如来不同的是,他们强迫别人入门,并非都是劝人学好。

云栈洞收八戒,取经团队自此多了个大活宝。

八戒的旧识浮屠山乌巢禅师,传了圣僧《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

承恩前辈言,“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盖自唐僧西游取回真经,此经皆以《心经》之名,至今传世。承恩前辈以《多心经》名之,自是对后世各家解说此经时众说纷纭的幽默一笑。

其实,这二百七十字的《心经》,各家解说大同小异;差别较大的在于对“色”与“空”的解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受想行识”是五阴区宇的概念,我们“以经解经”,看看《楞严经》里对“色”与“空”的解释。

先上图,图示比较直观。

《楞严经》卷十: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五阴区宇就像五个重叠的小房子,“因界浅深”说的是这小房子的范围,如色阴区宇的边界:“色”是地板,“空”是天花板。受想行识与之类似。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意思是说,“色”边界不同于“空”边界,“空”边界也不同于“色”边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说,“色阴”就是要到达“空”边界,到达“空”了,“色阴”也就尽了。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的边界是“触”及“离”,套心经的路子,就是:

“触不异离,离不异触;受即是离,离即是受”。

想行识,以此类推。

由于“色阴区宇”的简称“色”与其边界名“色”重叠,导致这几句话比读绕口令还绕口,唐三藏的这首《心经》,困杀历代多少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