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梁之光
4580800000032

第32章 红军长征的落脚地(4)

1935年11月中央在甘泉下寺湾召开的会议决定,陕甘晋省、陕甘边区和陕甘边南区党政机构撤销,将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划分为陕北省、陕甘省和关中、神府两个特区,统一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领导。同月,中共陕甘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在甘泉县宣布成立。陕甘省下辖陇东的华池、庆北和陕北的中宜、肤施、红泉、宜川、甘洛等8县。经过几个月艰苦斗争,基层组织完全恢复,撤销华池战区和庆北办事处,成立华池县,马仰西任中共华池县委书记。神府特区辖神木、府谷、神城、佳芦、赤绥、新民和吴堡7县。关中特区辖陇东新正、永红、新宁和陕西的淳耀、赤水共5县。

红军为突破“围剿”,广泛开展抗日运动。1936年2月红十五军团、红二十八军和中央红军并肩作战,渡河东征,沿途受到根据地人民的热情欢迎,有的专程跑来看望刘志丹,战士们宿营地经常挤满慰问的群众。一位70多岁双目失明的老大娘,孺着拐杖来看望刘志丹,人们问他,你双目失明怎么能看见刘志丹?她说看不见也要摸一摸,刘志丹站到老人面前,拉着大娘的手亲切地说:“大娘,我就是刘志丹。”老人家把刘志丹从头摸到脚,又从脚摸到头,激动地流着泪说:“你带领红军打敌人,真是咱陕北老百姓的救命人。”第二十八军与红一团在文白镇会师后,继续南下,进入兴县、临县、离石,最后打到山西省中阳县,包围了中阳县三交镇的敌人,4月14日刘志丹视察攻击突破口时,左胸中弹,伤及心脏,不幸牺牲,时年33岁,刘志丹死后,衣袋里仅留下半截铅笔和两个烟头。

当刘志丹牺牲的噩耗传出后,陕北高原顿时为之震动。

24日,西北根据地首府中央机关和瓦窑堡数千人集会,追悼刘志丹。王世泰起草了悼词,周恩来致悼词,并扶灵柩安葬。

广大群众和红军指战员莫不为失去这位像自己亲人一样的红军领导人而无比悲恸。“沙场喋血报党国,留得万民哭志丹”正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情。

东征结束后,1935年5月1日,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为志丹县,以示纪念他。

1941年中共中央指示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志丹县兴建陵园。

1942年,刘志丹牺牲6周年之时,毛主席亲笔题词:“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和人民之间,不会磨灭的。”

1943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近万人,在延安为刘志丹进行隆重的移灵、公祭大会,朱德代表中央和人民红军致辞。

5月2日,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志丹县为其举行公祭典礼。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政军领导人先后题词。

毛主席誉其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周恩来赞其为“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朱德称其为“红军模范”。

1943年8月,毛泽东主席在一次干部大会上讲:

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群众的反映怎样,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有些人高高在上,官位很大,称首长,好像老百姓都拥护他,其实还不能说明问题,要看最后的盖棺论定,要看开追悼会那天群众落不落泪。我看有些干部死了,老百姓就不见得落泪,他是自封的群众领袖。因为你做了官,老百姓不得不和你打交道,其实公事一办完,人家就掉头而去,不大理睬你了,真正的群众领袖,到开追悼会那一天,老百姓会觉得他死了很可惜,不会觉得他死了也好。可以省下小米。刘志丹同志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的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

这是对刘志丹一生的最高褒奖。流传至今的有关刘志丹的许多革命故事和民谣颂歌,不正是历史和人民给予这位杰出革命家的公正评价吗?

1998年刘志丹被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

这次东征历时75天,5月5日全部返回陕北根据地。

红军东征不仅震动全国,也吸引了外国人的关注。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探寻红色中国”的愿望,秘密经陕西来到陕北,写出了《红星照耀中国》的纪实文章,在世界上产生了轰动。

1936年5月,党中央发表《停战协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呼吁国民党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首先是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办法。对此,蒋介石不但不响应,反而又调胡宗南部集结在陕甘大道,拦截红二、四方面军北上,派遣马鸿逵新编第七师一部驻守定边、盐池,马鸿宾第三十五师防守庆阳、曲子、环县、镇原,以“二马”防堵我军西进。同时命令第五十七、六十七军、西北军第三十八军进攻陕甘苏区,以嫡系汤恩伯部和晋军西渡黄河,协同进攻陕北苏区。

党中央决定先打顽固而又兵力分散的马鸿逵、马鸿宾封建势力,以此来促成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东北军、西北军联合抗日的局面。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于5月18日在延川县大相寺联合发布了《西征战役计划》,决定红军西征,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并由彭德怀任司令员,组成红军西征野战军。

西征第一仗,攻打曲子镇,活捉“野骡子”。

“野骡子”是马鸿逵骑兵一○五旅的旅长,本名叫冶成章,因性情急躁,打仗凶猛,因姓”冶“被人们称为”“野骡子”,他是马鸿逵的一名爱将。

红一军团在吴旗集结后,经华池县南梁、山庄、柔远、悦乐、直向曲子、环县方向隐蔽前进。

1936年6月1日,先头部队进至曲子镇附近。

曲子镇是庆阳通往宁夏的咽喉,为国民党环县县政府所在地,也是西征红军要夺取的第一个目标。曲子镇古城方圆不过一公里左右,城墙高约7米,厚约两米,城四周有碉堡,城外有一丈多深的护城河,易守难攻。当时,镇内驻有马鸿宾第三十五师骑兵一。五旅一部和保安大队王占英部共300多人。

“野骡子”在完成堵截红军部署后,他带骑兵于前一天晚上回到镇内宿营。

当天下午3点,红军向曲子镇发起了进攻,在火力的掩护下,不到一个小时,红军即登上城外东南角的一个碉堡,用火力控制了城墙,将敌骑马团团副单有禄打死在城南角上。很快红军在城的东南角打开了一个缺口,全团战士迅速往前冲。由于缺口小部队展不开,战斗进展缓慢。

左权、聂荣臻亲临指挥,调整战斗部署,红军很快攻了进去。

冶成章确实凶猛,他亲自指挥残部抵抗,子弹打完了,又到县政府抬来几十箱手榴弹,与红军对峙。不久被红军压到东北角居民区。冶成章依然十分悍勇,带着残余部队,光着膀子,举着大刀,从巷子里往外冲。被红军一阵猛射,将他压缩进一户老百姓窑洞里。红军想活捉他,多次喊话,他置之不理,又让他的勤务兵去劝说,冶成章仍然不缴枪,直至第二天天明,跟随他的5个人中4个人负了伤,在大家纷纷劝说下,他才开门投降。

我军以抗日大局为重,对被俘的冶成章等敌军官一面给其治伤,一面进行教育,最后相继放回宁夏。

6月3日,左路军又在马岭、阜城歼灭敌三十五师步兵6个营,击溃骑兵两个营,俘敌1100余人,内有营副、连长多名,并先后占领了木钵、环县、洪德等城镇。

红军西征,历时3个多月,横扫了盘踞在靖边、定边和环县一带的马家军,开辟了800里新区,俘获敌人2000余人,缴枪2000余枝,战马500匹。从而控制了南北大道,打开了西进大门,迫使宁夏“二马”困守区内,轻易不敢再和红军斗争。

1936年5月,为了配合红军西征作战,在新开辟的地区尽快建立苏维埃政权,中共中央决定撤消陕甘省,成立陕甘宁省。机关驻吴旗镇,6月由南梁建立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迁至环县河连湾。原陕甘省的大部分党政干部调往陕甘宁省,华池县移交陕甘宁省管辖。李富春任陕甘宁省省委书记,马锡五任主席,王世泰任保安司令。

陕甘宁省一成立,地方干部跟随西征红军前进,解放一处就建立一处政权。到10月,已建立了包括华池在内的曲子、环县、赤安、赤庆、豫旺(后撤销,建定环县)、豫海、定边、安边、盐池、固北等11个县级政权,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人口约10万。曲子县委刘昌汉任书记,李培福任政府主席,先后成立八珠、马岭、合道、木钵、土桥、天子(即天池)、曲子、悦乐8个区,人口共3.15万。环县县委习仲勋担任第一任书记,先后成立环城、洪德、胡家洞子、山城、黑城岔、郭家塬(后撤销)、马坊塬7个区,共约2.4万人口。赤庆县于1936年10月在元城建立,慕春隆任县委书记,陶贵耀任政府主席,辖元城、五蛟、铁角城、罗儿崾岘、八株、铁边6个区,共1.45万人口。

陕甘宁省存在的一年多时间内,省、县党政组织做了大量工作。1936年8月,省委、省政府在河连湾召开各县党政军联席会议,决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准备物资迎接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到陕北三件大事。各县组织宣传队深入山区广泛宣传抗日道理,开展革命活动。

1937年,由于国共两党谈判取得新的进展,和平局面已经形成,9月,陕甘宁省正式撤消,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另划分为三边分区和庆环分区,华池、曲子、环县、固北、定环5县划归庆环分区。中共庆环分区马文瑞任书记,行政督察公署专员马锡五。辖5县27个区,133个乡,471个行政村,人口约10万人,党员2740人。

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早期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南梁苏维埃政府是西北最早的工农民主政府,它是西北共产党人历经千辛万苦,在全国率先彻底摆脱错误路线的干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陕甘边革命斗争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西北共产党人创造性的应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积极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理论的成功实践;是西北革命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形成的重要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南梁革命斗争功不可没,光耀千秋。

正如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的:

虽然西北这些苏区是围绕着刘志丹这个人物壮大的。但不是刘志丹,而是生活条件本身产生了他的人民这个震天撼地的运动。

至今,南梁根据地人民传唱着:

老刘呀大恩人。

老刘呀救命星。

全凭你领导闹革命,

穷人才翻身。

土地呀有土地,

牛羊呀有牛羊,

全凭你领导闹革命,

咱们把家当。

自由呀多自由,

平等呀真平等,

全凭你领导闹革命,

才有好光景。

5.毛泽东给华池县长的题词和“面向群众”

1936年4月,红军东征回师,接着5月又开始了历时半年的西征。

南梁人民又在陕甘宁省委和省政府领导下,与中央红军并肩作战,赴汤蹈火,流血牺牲,保卫后方,支援前线,为扩大和巩固陕甘宁根据地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时期,共产党制定并实施了著名的十大政策,即对敌斗争、“三三制”政权、减租减息、精兵简政、拥政爱民与拥军优属、统一领导、发展生产、整顿“三风”、审查干部、时事教育。

随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陇东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国共双重政权并存的复杂局面,历史上称之为统一战线区。

抗日民主政府实行“三三制”建政原则,即在政权机构中共产党占1/3,非党左派的进步分子占1/3,不左不右中间派占1/3,吸收党外人士和开明绅士参加政府工作。

华池县1937年在温台大沟门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全县辖国民党庆阳县悦乐、柔远一带和合水东北部莲花寺一带,划为9个区,47个乡。

秋季开始,边区、县、乡采取民主方式,进行普选。冬季,抗日民主政府进行了第一次改选。

选举用“投豆豆”的方式投票。“投豆豆”就是给每个候选人准备一只碗,碗口用红纸蒙着,中间开一小孔,碗上写上候选人的名字,选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向被选人的碗里投豆子,最后以豆子的多少计算得票数目。

这在当时,是一种最实际、最直接、最民主、最简便的投票方式。

选举气氛空前热烈、民主,9月进行了选民登记,11月在大沟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人,选举产生了县政府,李培福当选县长。

选民积极投身于民主选举活动,享受到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焕发了人民抗日和生产建设的热情。

后在1941、1942、1945、1946年又分别举行了普遍的乡选,把选举各级参议会代表与选举乡村干部统一起来。选举后人们用民歌形象地记录了选举的情况:

金豆豆,银豆豆,

颗颗不能随便丢;

选好人呀办好事,

步步引咱走正路。

穷乡僻壤的南梁,沸腾着抗日救亡的热潮,回响着民主运动的涛声,开创了一个团结、民主、进步的新局面。

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南梁根据地,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各界的抗敌后援会纷纷成立,各种形式的抗日团体、公开的抗日救亡运动非常活跃。

华池县后援会建立了抗日民众武装,除奸反霸,维护地方治安,为抗日前线的八路军训练和输送兵员。为了显示抗日武装力量,华池县后援会还举行了自卫军大检阅,2000余人参加。

现在,本来还很贫穷的南梁人民肩上又多了一副支援抗战的担子,他们毫无怨言,积极组织生产自救,踊跃交纳救国公粮,帮助部队运输给养,捐钱捐物慰劳将士,自愿报名参军参战,坚决保卫后方治安,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同时,南梁人民认真进行自我教育,组织群众扫盲学文化,发展社会教育,同几千年的旧传统实行决裂,树立无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1939年在柔远下李沟门办起了五年制学校,学生120余人。

妇女放足和婚姻自主活动进一步开展,18岁以下女子放足达到80%以上。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作战逐步转向敌后解放区,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围剿”,经济封锁。1940年后,国民党断绝了对八路军的一切供给,禁止任何粮食、物资流入边区、企图困死八路军。

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这样写道:

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饭吃,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们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为了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1939年2月2日,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1941年,党中央再次强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开展大生产运动。

南梁根据地党政军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贯彻边区政府提出的“农业为主,工商业次之”的生产自救方针,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解决军需民食、支援革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