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蒙新甘宁考察记
4581400000016

第16章 一月七日至二十一日(2)

南方习见者为木筏、竹筏,至此间忽见有羊皮筏,不觉大为惊异。其法以剥下整个之羊皮,刮去其毛,以盐和胡麻油揉之。晒熟,以口吹之,膨胀仍如羊状,惟无头与蹄耳。又将木条编成筏形,而系羊皮于木条上。载重之多寡,视皮之数而定,多则百余个,少或三四个。轻稳迅速,西北交通之利器,亦世界交通器具之别开生面者也。十里,沙坡驿,俗称沙坝头。小店二家,居民五六家,夜宿于此。今日大道与长城(西北居民均呼边墙)并趋,及过仁泰桥,大道乃跨过长城缺口,行于城外。而长城亦于是处渡河,绕老军台入于西南山中。

沙坡驿,西凭沙梁,南临黄河(此处河水,终岁不冻),为人甘肃境内第三重门户,险逾青铜峡、石嘴子。沙梁自渠口堡起直至此间,南北相连,未尝间断,东尽于黄河,西则莫测其广阔,即阿拉善蒙古大沙漠之余波也。梁高约三百尺,其底为岩石,突出如臂,河经其下,成一大曲。对岸阻于老军台之石山,故河身甚窄,急流湍激,其速力每分钟行二百尺。河水碧绿见底,河清亦有日耶。夜来皎月在天,黄河一碧,东望河南,灯火明灭,独立凝思,客绪悠悠。

一月十四日 晴 华氏二十三度 长流水地高五一○○呎

早发沙坝头,晚宿长流水[在宁夏中卫县城关镇西包兰铁路边],计行三十五里。昨夜闻水声如怒雷,晓起携照相机,步行约四里至渡口。见渡船方载大车,将绕沙梁,以免骡马渡沙之劳也。其时上流冻冰,排列而下,河光返照,煞是奇观。余支相机拟俟船过峡口时始拍,讵候二时许,镜头一拨,启而不关,而胶片只此一张,遂使绝好景色不得摄收,懊丧而返。十二时,邵、陈二君骑行渡沙坡,余则乘车至渡口,再行船渡。沙坡如悬壁,以系细沙,故不滑,然涩足陷蹄,疲劳万状。轿车至北岸渡口,候许久而船未至,众人争登沙坡,翻身下滚以取乐。十二时半,船自上流至,抬车置船中,费时甚久。及车辆人马装毕,船身太重,不能离岸,船夫乃脱衣人水推挽。际此严冬,观者为之寒噤,受之者可知矣。二时船始开,五分济南岸。以水急,故自上流斜渡甚速也,水深处一丈三尺左右。

船渡岸后,船夫以五人在岸上拉纤,以一人掌舵。二时二十分启行,三时半至河湾,浪花回转,最为险恶。深三丈许,夏令或涨至四丈余。四时许,船停,复斜渡至北岸。费时仅一分钟,以河身更窄也。车夫携驼、马候滩头,自是遂将沙梁绕过矣。此间渡船,原有两艘,一艘已毁,只剩其一。每船可装大车三辆,渡资例由车夫发给,每人约二百文。余以船夫贫苦,复给四千文。当余等在船中时,仰见沙梁之巅,有庙一座,颇华丽。异而询之,云系观音寺,亦日茶坊庙。是地流沙深数十百丈,轻细如烟,浩瀚如海,步履无踪,最易迷途。若遇大风,流沙飞扬,则往往活埋人畜。或逢夏令,沙地焦燥,最易招渴,亦足以丧其生。如斯险途,忽来一片土地,可以盖庙,既为长途之指针,又足供人畜之休憩,奇矣。

四时三十五分,坐车循沙山行。八里,见对岸有水车一座,又有土屋数间,乃土人居以挖煤者。三里,下陡坡入沟。此时黄河向西南行,车向西北行。四里沟尽,人沙窝。从此数步一停,辕马疲喘,状甚可怜。八时,上沙坡,九时到长流水,住。有店三家,颇清洁。今日费一日,仅行三十五里。

一月十五日 睛早华氏二十三度 干塘子地高六一○○呎

早发长流水,晚宿干塘子[今宁夏中卫县城关镇西的甘塘镇]。计行六十六里,实测五十二里。早八时十分发,西偏南行。大道左临长流水沟,沟深而长,疑为黄河故道。五里,下陡坡入沟。三里沟尽,上沙坡。自此屡登大沙坡,骡马疲喘,汗下如雨。十六里,茶坊庙(与昨日所见者不同)。庙门大书“骨化石”三字,旁注:“骨化石,系洪水以前物。”又有署“八松山人”者,揭条云:“经沙中见有石,圆长而中空,断为动物骨,地质学者不可不研究云。”入庙后,购数枚,初亦疑此言为可信。及午后出发,见道旁沙上颇多,胥如指粗而中空,有长至丈许者。动物之骨,殊为不类。有人云,沙窝中有虫一种,身有粘液,凡所经过,则沙皆积聚而成此状。又有人谓,沙中树枝为雨润湿,沙粘其上,久之,枝烂而沙成石。此二说未知孰是,然其非化石,则可断言也。

十一时二十五分,由庙发。二里下坡,三里登大沙梁,俗名死窝子坑。辕驹一步一停,疲劳万状。狂风起时,行人往往有迷惑方向,辗转而失踪者。南人常为水淹死,在塞外则为创闻。至若迷沙之鬼,则又为南方人所未尝梦见者也。五里,一碗泉[在宁夏中卫县城关镇甘塘镇东,包兰铁路一碗泉站边],午尖。遇自花马池百货局交卸来者数人,中有浙人沈履深君,与谈良久。二时五十分发,行沙地。十八里上下陡坡,二里过蛇腰山。两旁临深谷,中通一径,故名。十二里,干塘子,有店二家,住焉。此地无水,取自东南二十里外之周家水地方。

一月十六日 大风早华氏二十三度。晚华氏十六度营盘水地高六○○○呎

早发干塘子,晚宿营盘水[在宁夏中卫县城关镇甘塘镇西,包兰铁路营盘水站边],计行六十里。早醒视被面,沙土马粪,厚积寸许,满室昏迷,如堕雾中。盖狂风扇扬,破窗而入,彻夜未休也。饭后拟行测量,而方向迷离,势不能行,姑且前进,希冀风势稍息也。十时发,西偏南行。车帘虽闭,粪土仍扑面而来,臭味欲呕,气闷头眩,不可顷刻。幸今日道路半为轻沙,半为硬土,较昨日易行。下午三时许,六十里,抵营盘水,住。

营盘水有小庙二,有店三。路南有水一泓,味咸。有界碑,为中卫、皋兰[治所在兰州市城关,后改为兰州市]二县交界处。今皋兰划出红水堡[在今甘肃景泰县一条山镇北36里的红水],设立分县,又成为三县交界矣。娘娘庙前有废营垒,同治乱前,曾驻重兵,乱后,民居、商店付之一炬。街中犹见牌坊,旧居存留者,不过十之一二耳。

营盘水支路:(1)西偏南行,百二十里,三眼井驿[即今甘肃景泰县八道泉乡的三眼井村]。五十里,宽沟驿[即今甘肃景泰县寺滩乡的宽沟村,曾为红水县治],即红水分县县治所在。五十里,松山驿[今甘肃天祝县松山乡驻地松山城]。七十里,平番县[今甘肃永登县的旧称]。(2)正西行,六十里,白墩子[今甘肃景泰县一条山镇北54里白墩子乡的白墩子]。五十里,红水堡。百里,大靖堡[今甘肃古浪县古浪镇东96里的大靖镇]。九十里,土门堡[今甘肃古浪县古浪镇东北48里的土门镇]。六十里,古浪。与兰州至凉州大道相会。此路较为平坦,将来包宁铁路如向西发展,应采取此路,较为适宜。

白墩子产盐。制法:以地上含咸之土,融入水中,晒之。迨水分尽,遂结为晶盐。其质次于阿拉善之青盐。该地居民七十余家,均以此为业。向来民晒官收,每升付值十八文,不得私自贩卖。今岁稍为变通,民得向官购买,每升二十三文。运至南路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的旧称]等处,可售七十文,换粮食以归。民困稍苏矣。

一月十七日 晴 早华氏八度。晚华氏零度一条山地高六四九○呎

早发营盘水,晚宿一条山[今甘肃景泰县驻地一条山镇],计行百里。早九时五十分发,西南行。八里,道旁有分路碑,上刻“西往凉州,西南往兰州”。十一里,有石峡,车行常易折轴。十二里,山上有废村,系同治乱时所烧毁。下坡,十四里,青崖子[即甘肃景泰县八道泉乡青城村],满目颓垣。旧日为繁盛之站,自遭同治兵燹之后,炊烟绝矣。街东有庙址,铜制旗杆巍然尚存。阶下有二碑,尚完好。一记修三圣庙事,系道光二十九年建。一刻募捐人姓名。街南有井,东南有大道通靖远属之五方寺,盖黄河边岸一市场也。

自青崖子前进,一望平坦。四十里,见边墙自东趋西,盖由中卫过河后,越岭跨山,相遇于此也。大道冲过边墙缺口,见有歧路,东西向,乃由西面寿禄山[又名老虎山,在甘肃景泰县西南部]运木至五方寺所行者。前进过低冈无数。十五里,至一条山,有居民三十余家。车店三家,极宽大洁净,饮水亦佳。有小学校一所。

今日道路在青崖子以前,多横石梁,殊碍轮蹄。以后则一望荒原。苟能引黄河之水以灌溉,便成膏腴,惜国人无暇注意及此耳。自中卫以来,沿途三百里,非沙窝即硬戈壁,一毛不生,枯寂万状。至一条山始见村落,中心愉快,莫可名状。

一月十八日 睛晚华氏零下四度,早华氏零下二度达拉拜地高六六○○呎

早发一条山,晚宿达拉拜[今甘肃景泰县大安乡驻地大安],计行五十七里。昨夜大雪,晓起四望皆白,空气倍觉鲜洁。步行店外,见东首有靖远公立第三国民学校一所。系庙宇改建,布置整齐,一望而知为有办学经验者。校门外有额题“热心教育”四字,系该校学生赠与官盐运送所所长汪彭年者,意此君即系该校之有力赞助者欤?

八时五十分发,南偏西行。道旁多垦地,平冈起伏。至大山则四面交错,峰峦撑起。如万首攒天。十二里,迎面一墩巍立。下坡后行平地,田树相望。五里,锁罕堡[今景泰县南兴泉乡驻地兴泉堡的旧名],堡周约千尺,居民百余家,种地五顷许。小商八九家,车店五家,小学校学生三十余人。由此南行,三里为增山。北行,十四里,寿禄山。东南行,四十里,永南山。东行,十里,黄草渠。东行,三里,三塘。

出锁罕堡,有山水自西来,上架土桥,过桥,即属红水县。十里,四子水[今景泰县南兴泉乡的喜集水],居民十余家,有山水一泓。二十里,道左有店一家。五里,道右有空营垒。五里,达拉拜,车店一家,其内兼售药材。本拟前进,以天晚,遂住。自四子水至此,均行山沟,沟宽二三丈至五六丈不等。两旁石山嵯峨,千重万叠,状极险恶,峰墩相望,历代用兵地也。沿途田地均借山水灌溉。距此三里葫芦水,产烟煤,附近均资以燃烧,惟质甚劣耳。

入甘肃界,到处见有衣服褴楼、形容枯槁之汉民。而回民则较少,足征回勤汉惰、优胜劣败之结果。然执政者,苟不勤加剥削,汉民纵疲敝,度亦不至于此。思之,真堪浩叹。夜来天气骤冷,笔墨尽冻,作字甚难。乃以墨盒置热水壶上,执笔一字一呵,方始作成。

一月十九日 睛华氏八度六墩地高七一○○呎

早发达拉拜,晚宿六墩[今甘肃永登县古山乡东南的六墩子],计行百零六里。早八时二十分发达拉拜,溯沟行。四里上坡,为兴隆店,土店十余家。七里,道左有煤窑三处,产煤碴。以煤块均在下层,土人无机器,不能深挖也。上坡里许,复下,有窑洞数家。十一里,道左小店、小庙各一。六里,至山顶,石路逼仄难行,幸不甚长。下坡多土坎,车行顿撼,腑脏欲裂。至此已过第一重山。又由西北上,东南下,再转西行。六里许,有削土坳深曲如马掌形者,里向排列,尽系窑洞,状如南方之墓圹,颇为奇特。八里,上坡。五里,有鄂博,拳石累累。下长坡,六里,零落有土屋数处,有田地,至此乃过第二重山,地名镇罗堡[今景泰县西南正路乡驻地正路堡]。三里,沙河井,居民十家,车店四家。前面烽墩数座,盖此为入山必经之道,过此均坦途矣。

下午三时发,南行,一望平坦,车行甚速。十七里,石门坎。三里,干涝池[今甘肃永登县古山乡东的甘露池村],居民数十家,有车店。十里,沙梁墩。二十里,六墩,住。自镇罗堡以前,坡度甚高,乱山参错,路工甚难。沿途窑洞居民,多以牧畜为业,犹在原人时代焉。

一月二十日 睛 华氏十八度 水阜河地高五九七七呎

早发六墩,晚宿水阜河[今甘肃皋兰县水阜乡驻地水阜村],计行九十一里。早八时二十五分发,南偏东行。四里,五墩,居民百二十家,有井,井上有碑。五里,上四墩。四里,下四墩[今皋兰县西岔乡西北的四墩]。三里,有歧路:东达八公番,西达中川。十五里,山字墩[今皋兰县西岔乡西南的赵家铺],居民百余家,有关帝庙,庙宏大。十五里,赵家堡,车店一家,散居土屋数家。午尖于此。

下午二时发。四十五里,水阜河,居民三百余家,车店八家,小学校一所。此地群山环列,中裂深沟,形状如瓮。两岸及沟底均住人家,东南土坎上有土堡,住民数十家。又东南,一丘屹立,上有小庙,颇占形势。附近有祠堂一所,系以供祖先者,西北来,此为第一次所目睹。盖地多变乱,人口蕃殖困难,鲜有聚族而居。其奉回教者,虽性喜群聚,然以寺院为精神寄托之地,原无奉祀祖先之习。故祠堂之制,在西北方面极不发达。

晚饭后,步行市街,遇平番县番民之驱牦牛往省城者。与之谈,知此辈类能操汉、蒙语言,世居松山,人众数千,以牧畜为业,产牦牛甚多。旧属平番茶马同知,归今茶马委员管辖。盖此乃熟番,与青海之红果罗迥异也。余询其番语,如二,日倪;三,日森;又我,日额阿切;人,日聂;均近汉音。

今日沿途平坦,惟积灰极多。屡见地面塌陷,深数十丈或数丈。一如甘当肃东路情形,足见地形曾经大变动者。自达拉拜以南,时见土人于田中掘井,深数丈,或数十丈,取出沙及细石,即以铺于田间。异而询之,即云以当肥料,但莫明其理。及晤农学家某君,据云:此等地带,旧日当为黄河河床,所有沙石挟带有腐败动植物,取以铺田,可当肥料。且此带田地,土多黏性,久雨则泥淖,久晒则坚硬。沙石铺之,可御烈日,可保水分,其作用极为广大也。惟每铺一次,至多只能使用五十年,土人谓“沙老了”。任种何物不能生长,必须将旧者去,而易以新者。每易一次,所付劳力、金钱甚大。故俗谚有云:“父苦死,子乐死,孙穷死”。《辛卯侍行记》载,山东莱阳县亦有此种田地。又据土人云:多硷之地,亦宜用此方法,以太阳不晒,则硷不生也。

一月二十一日 晴 华氏二十三度 兰州地高五千七百呎

早发水阜河,晚宿兰州城,计行八十里。自中卫至此,计行六百二十一里。由丰镇至此,共行旱路二千七百八十四里。自北京至此,共行三千五百九十二里。早七时发,南偏东行。上坡,冈峦重折,道路蜿蜒,行山沟中。五里,经头道峡[头道峡实为头道岘,在今皋兰县水阜乡和忠和乡间的公路上。下文二道岘、三道岘同此],高六千二百呎,宽仅容一车。五里,经二道峡。十里,三道峡,高六千六百叹。由此下陡坡,五里,矮区塘[疑为皋兰县忠和乡驻地崖川村],居民七八家,车店一,山顶有庙。由此傍山隈行,十里,至福寿湾。下坡行沟中,十五里,泥湾,附近散居住民二千余家,有龙王庙。二十里,沙沟口,居民四十余家。举目遥瞩,黄河对岸,城郭巍巍,即兰州城也。

前行五里,盐场堡[在兰州城关区东北黄河北岸],居民千余户。堡内住六百余户,小商店二十余家,为兰州水烟出产之地。五里,庙滩,俗称河北,居民七千余家。有洋式医院一所,系教会创办,规模颇大。火柴公司亦在其地。车店四十余家。西、北两路往来商旅,多麇集于此,为兰州北郊之重镇。由此西过玉垒关、凤林关,南过黄河铁桥,即入兰州城西关。再进西门,住集成栈。房屋虽卑陋,以视沿途小店,殆无异天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