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蒙新甘宁考察记
4581400000015

第15章 一月七日至二十一日(1)

宁夏——兰州

一月七日 睛杨合堡地高四千二百呎

今日午后发宁夏,晚宿杨合堡[今宁夏永宁县驻地杨和镇],计行四十里。早,检点行李毕,日已正午,以第一站里程较短,不妨稍迟也。二时出发,出南门,南偏西行。大车、轿车各三辆,余等一行及护兵共十六人。车铃铛铛,浩浩荡荡,夕阳在山,青苍满野,别有气概。十八里,王家桥[原名王元桥,即今宁夏永宁县北望远乡驻地望远桥],即王鈸驿[王元桥即王鈸驿说有误。王元桥在今永宁县北,王鈸驿即下文王洪堡,在今永宁县南],居民五百余家。十二里,大官桥[原名官桥,今宁夏永宁县北10里的大观桥],桥跨汉渠上,渠高地数尺,为易于灌溉也。十里,杨合堡,商店十余家,民居附近约千户。其西赖家堡住民均回教徒,五百余家。

由宁夏至杨合堡,沿途人烟稠密,村树迷离,道路亦甚平坦。惟路旁多苇湖,春令冻解,秋间则渠水泛溢,均不易行。须绕唐渠,别趋小道,只远数里耳。

一月八日 晴 华氏二十五度

早发杨合堡,晚宿大坝[今青铜峡市南13里的大坝乡驻地],计行六十里。早八时发,南偏西行。五里,王台堡,道右有庙,建筑宏丽。十五里,王洪堡[即上文所说王鈸驿,亦即今宁夏永宁县南18里的望洪乡驻地],有商店二家。循皇渠左岸行,岸多塌圮,车道狭窄,极易颠覆。见有无数木槽,横跨皇渠上,土人称日飞槽。询系农民远引汉渠之水,以灌高田者。因皇渠虽近,而水低,无法汲引也。二十里,过石桥,桥跨皇渠上,渡桥即为叶升堡[即今宁夏青铜峡市北26里的叶升镇],堡内居民八十余家,商店数家,官盐局一所,收税局一所。有卖面饼者,因购数枚充饥。

下午仍南偏西行。未几,见道左有渠,即清渠也。二十里,道左有汉渠退水沟。退水沟者,备秋令农事将毕,余水不用,或遇大雨,渠水充盈,乃放之人沟,俾归纳于河之用也。五里,过汉榆石桥,即俗称小坝[在今宁夏青铜峡市小坝镇北北环路北侧,为小坝乡驻地],有堡,居民二十余家。颓垣满目,盖经同治之乱未曾恢复者。商店数家。河水北流,即人汉渠,东流即入退水沟。此时水犹未冻,急流激湍,气如怒潮,颇呈奇观。桥北有碑二,其一剥蚀模糊,仅辨其额为“汉榆桥记”。其一雍正十一年立,内载“汉渠长计百九十五里八分,正闸一,退水闸三,尾闸一。坡堤凡几,桥亭一,横亭凡二十七。费工五千人,费钱万万。雍正九年成功,水利同知钮延彩撰”。二十五里,大坝,住。车店三家,居民七八家,附近七八十家。黄河相距约三里。

今日沿途多沟渠,车行不稳。人烟稠密,见各处穷民之多,与税局相辉映。噫!甘省自同治乱后,数十年元气犹未恢复。历年当局,既不能培养生息,又复变本加厉,腹剥刮削[搜刮剥削],人民安得不穷?不然,宁夏天府地,何得有此现象耶?

一月九日 睛 华氏三十二度渠口堡地高四三六○呎

早发大坝,晚宿渠口堡[在宁夏中宁县城关镇东北50里],计行六十五里。早七时半,西偏南行。数武,过唐渠桥。大渠北流,支渠东北流,中间有三角洲,桥跨其间。洲之四围,范以栏干,中竖丰碑,载云:“唐渠不可辨其年代,雍正间自青铜峡百八塔寺[在宁夏青铜峡市小坝镇南36里]下,分河流为退水渠。由大坝至宁夏,逾平罗入于西河,绵亘三百零八里,沿贺兰山一带。遍稽志乘,名日徕渠。元时修渠,置木闸,至明隆庆改木为石。”三里,上沙坡。七里,至分守岭。分守者,即北为宁朔县,南为中卫县,河东为金积县,均以此为界也。岭高海面四千五百尺。驻兵一棚,稽查行人及往来花马池之盐贩。

分守岭之西,十里为鸽子山。有大道趋营盘水,多沙碛。岭之东,为河东地,牛首山高峙其间。黄河形势,至此一束,是为青铜峡[在宁夏青铜峡市境内,为黄河上游最后一峡]。险逾石嘴子,为黄河第二重门户。河水正流与渠口及汊道共为三股,一派汪洋,水光耀眼。十里,下坡。十五里,道右有古石坊表,题“功纪凌烟”、“祥开积石”诸语,为清赠荣禄大夫俞勖宇益谟提督之墓。墓前翁仲、麒麟、羊各一对。四里,道左右有土墩二,系方砖砌成,中通一门,左题“宝天庄”,右题“丰乐庄”,皆俞家旧址。闻清圣祖曾一度至此。一里,至广武城[原址在今宁夏青铜峡市广武乡,今已没入青铜峡水库],绕城东面入南门,盖城仅此一门也。街道坦平,房屋齐整,惜皆颓败,旌坊林立,似觉昔盛而今衰者。俞氏宅第旧时颇宏丽,今乃塌圮不堪,子孙亦式微。梁朝桂字荫槐,为道、咸间提督,所居亦在此间。匾额甚多,有题“紫光阁功臣”及“解元”者。房屋三进,中进有额,颜日“养和堂”,后进住子孙,亦式微不堪。有清一代,甘肃以武功显者颇多。宁夏之赵良栋、俞益谟、梁朝桂,固原之董福祥,凉州之牛犍,河州之马安良,功业均盛极一时。而宁夏所属,尤以广武一城所产为最多。岂山川灵秀,独钟此间欤?城内居民六十余家,驻兵一连,有税局一所。闻附近有元吴故宫遗址,惜未及往观也。

午尖后,复西南行。广武至渠口堡有二道,夏秋靠沙梁行,春冬走河沿,余等取河沿一道也。十里,十里碑。相传俞氏归宗时,至此下马步归,故云。二十里,渠口堡,住。堡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居民八十余家,车店三家。东南通固原,距黄河仅三里,距边墙三十里。河中有洲,日萧黄滩,住萧、黄二姓数十户。对岸为张恩堡,明隆庆元年建,居民百余家。今日沿途自大坝至分守岭下坡为止,二十里无人烟,草木不生。余皆膏腴,树木稠密,夕阳西下,时见东北牛首山腰,红土一片,受日光反射,极呈奇观。居民取土粉壁,颇为美丽。

一月十日 睛,雪风石空地高四三五○呎

早发渠口堡,晚宿石空[今宁夏中宁县城关西北13里的石空镇],计行七十里。早七时三刻发,西偏南行。五里,白滩,居民五十余家。道左有支路,为通陇东、固原县大道,可以行车(在东南十里之老鼠嘴过渡,至河东,经何家堡约十日可达)。十五里,铁桶堡。明天启七年建,居民百余家。又五里,白马堡,居民十余家。是时天气骤变,雪花飞扬。十五里,枣园堡[即今宁夏中宁县东北29里的枣园堡],堡周围四百四十六丈。明弘治元年建,乾隆间重修。旧驻把总,今废,有税局。周围多枣树。道北有破堡,堡内居民数家,庙宇数座,见其钟磬皆明时物。堡外居民二百余家,小商数家。午尖于此。有卖枣者至,据云,此地有枣万株,每株产枣三斗,每斗四十斤,价仅一吊五百,销售于宁夏、兰州各地。

饭后出发,狂风怒号,沙土迷目。十里,关爷庙,居民三十户。过此行戈壁,无论轻沙硬土,要皆不毛之地。十八里,戈壁尽,又见村树。七里,至石空。有堡,明万历十三年建,五百八十丈二尺。破败凄凉,与枣园堡等。殆皆遭同治之乱欤?居民二百余家,小商店数家,有木捐局暨百货征收局各一所。

一月十一日 晴 早华氏十三度,晚华氏十六度中卫地高四四五○呎

早发石空,晚宿中卫县,计行五十里。宁夏至此,计行二百八十五里。自丰镇至此,共行旱路二千一百六十三里。自北京至此,共行二千九百七十一里。早八时发,始向西偏南行,继转西行。出街口,有歧路,夏令取道山边者趋之。二里,遥见黄河对岸,烟树沉郁,即宁安堡[今宁夏中宁县驻地城关镇的旧名]也。人家千余,产枸杞,多而且佳(堡南为宣和堡,人烟稠密,与宁安堡相等)。八里,于定渠[即今宁夏中宁县城关镇西北20里的余丁乡],左近沙山,前进过渠桥,枣树甚多。自石空而南之沙山,至此渐变而为沙石(此去西北三十里前沟山产煤)。二里,黄羊湾,见边墙于山麓。五里,何家,黄河分汉,沙洲中浮,名白马滩,住民七十余家。又二里,郭家山嘴,沙山突出黄河岸边,形势回抱。绕过山嘴,三里,至胜金关[在宁夏中卫县城关镇东43里]。

胜金关为明弘治元年,参将韩玉建。右依山,而左临河,形势颇险。中卫县之美利渠,即以此处为尾闾,而石空渠又在此进口也。清同治年间,蜀军统领巴图鲁、陕安道黄鼎,曾驻重兵于此,防堵宁夏回军马生彦,及金积堡回首马化龙二股。今关壁残毁,惟门限尚存,营盘已无踪迹。关下有墓,趋视之,有碑题“诰授建威将军提督军门汤起江之墓”。汤,安徽凤阳人。丁丑春,随恪靖侯为卫队,出关,至哈喇沙尔。旋殁于此,不能回葬,黄鼎为之治坟宅,并治田为之供祭祀。光绪六年,西蜀黄兆熊经理识。其旁又有表忠塔一座,乃瘗回事战死之枯骨。又有表忠碑二,其一阴面有文,为灌口彭洵撰并书,同治十五年立。文极凄凉雄壮,中纪回军马生彦窜据宁夏之情形。余见回字已将犬边毁去,想系后之回民所为者。余意国家之有叛乱,无论汉、回均有。同治之乱,回民本积恨于政府,与汉人原无仇恨。乃因彼此智识幼稚,互相误会,引起仇杀。此种现象,实为国家之大不幸,故有心世道者,必须共同负起解释误会之任务,以免再种祸根,挽回天意。倘无端以轻薄之意,现于文字之间,如于回旁加犬之类,是徒引起人之反感而已耳。

由胜金关西行。二里,雷家沙窝,沙湿涩难行。五里,海国墩,人家数百。河东即为宣和堡,树烟笼霭。在镇罗堡[在今宁夏中卫县城关镇东20里]打尖。堡建于明弘治元年,乾隆间重修,旧驻百总。十五里,永安堡,住户三十余家。一里,五里墩。五里,中卫县治。

一月十二日 睛 华氏二十度

今日住中卫。午后偕雪峰游关帝庙,有碑,记清康熙间汉民因此庙与回教徒大起冲突事。先是,庙后有隙地,与清真寺相接。回民以寺小,拟拓隙地而充之,众不敢反对。有陈益修者,馆于庙,独持异议。回民某说以利害,并啖以重金,均不为动。乃狙击之,抉去双目,奄然一息矣。一夕,呼痛甚剧,吐血斗余。家人疾起,询其故,谓关帝引华陀来,为之湔剔毒肉。醒后果觉四肢灵便,目亦复明。自是遂诉之上宪,久不决。讼之京师,乃得直。自是,中卫境内永远禁止回教徒居住。迩来彼此感情渐趋融洽,如张恩堡、广武堡、永康堡,已渐见回教徒居住,惟为数不多耳。庙于同治年间经黄鼎修葺,于正殿西偏另辟一祠,祀陈公。庙壁纪关帝历史,楷书端秀,灌口彭洵所书也。

旋至永盛恒商号,与商会长贾某晤谈。据云,此间商店大小二百余家,较大者只十余家。洋广杂货由宁夏运来,年约十余万两,直接由天津来者二三万两。近年因运粮食往包头销售,亦由该处运人一二万。白布来自陕西三原,岁千余捆,每捆价三十余两。纸、铁由西安来,约一万余两。输出枸杞约一千四五百担,每担二百四十斤。甘草千余担,皮毛二百余万斤。红枣二千数百担,每担十斗,每斗四十余斤,每担价约十吊。大米七八百担,梨、桃数千篓。转运货物以船居多,驼次之。往来兰州,下水只有木筏,上水用船,仅至靖远之五方寺为止。至包头,上水四十余日,每船载重四十担,每担运价二两四五钱;下水十一二日可达,每船运价百十两,载重六十担。

距县城西北七十里,阿拉善蒙古有青盐池、白盐池两处,此间民食多仰赖之。该地有局卡一所,征收税款。此间市面流通之货币,有银两、银元、铜元、制钱数种。银元、铜元均不多见。银两有大宝(一颗五十两)、小宝(十两),锞子(数两)、铢子(一二两)诸种,每两合制钱二千四百五十六文。换铜元合二千三百文(每九百八十文作一千计算),银元合七钱二分。此间产煤炭,有两种:日烟煤,产于河南上河沿;曰干板炭,产于西七十里大梁山。干板炭无烟,而火力不及烟炭,故铁匠多用烟煤。

中卫为北路富庶之区,土地肥沃,水利兴修,故农业颇为发达。田亩价格,除城北一带多硷,不宜种植,价稍廉外,其他每亩由三四十千至六七十千不等。耕种之法,于春二月下麦种于地,和以肥料,犁一次。至四月浇水一次,五、六月又各浇水一次,而收获期至矣。种稻,则于犁毕浇水,始撒种,时时灌溉,不使水干,八月底收获。无南方插秧、耘草、用肥之劳,故所得不丰。因居民习于懒惰,不能耐苦也。宁夏、宁朔等县,气候较寒,迟中卫一月始行下种。

下午三时至县署,访知事秦文卿,留余晚餐,肴馔颇佳。自包头以来,不啖美味久矣,与雪峰痛饮大嚼。二鼓始返。秦,无锡人,性极豪爽,久客陇上,深悉边情,亦西北人才也。

中卫,汉为朐卷县,属魏灵州地。后置会州,寻废。隋鸣沙县,以其地有沙能鸣,故云。开皇十九年,属灵武郡之丰乐县。唐鸣沙县[治所在今宁夏中宁县东北的鸣沙镇]。五代同。宋因之,旋入西夏。元河北归应理州,即今中卫县治。河南为鸣沙州。明洪武初废州,三十二年建宁夏、中卫,属陕西都司。清雍正三年,改中卫县,属宁夏。城建于明正统。前清康、乾两朝,两次地震,塌陷重修。周围五里七分,现住居民六万余。全县形势,北背边墙(自宁朔大坝起,至西南越黄河抵芦沟堡,沿山长四百八十二里,边口二十九处,墩二十二座,经堡十七,庄二),南倚大河,据银川之上游。其东则青铜、牛首,锁钥河门;其南则香岩雄峙,列若屏障;右傍胜金、沙岭之险。《元史志》所谓左联银夏,右通庄浪,东阻大河,西据沙山是也。

一月十三日 睛 华氏十三度沙坝头地高四六○○呎

午发中卫县,晚宿沙坝头[今宁夏中卫县城关镇西40里的沙坡头],计行四十里。午饭后,骑马游玉皇阁。人东门,北行,须臾即至。阁依北城墙而建,计七层,底七间,中五间,顶三间,壮丽为塞外罕觏。虽一栋一梁,皆依阴阳五行而配合,故巧妙精奇,独标一格。登最高处,俯瞰全城,人烟稠密,远胜宁夏。末层有跨虹桥,左、右题东、西二天池。因为雪峰摄一影于此,以为纪念。

游玉皇阁后,出西门,偏南行。二里,过美利渠桥,旁有龙王庙。五里,李家夹道,新渠之水经此。四里,赵家桥。五里,抵李家河湾之营水桥,美丽渠退水处也。该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长二百里。今半为淤泥充塞,农民损失不少。五里,仁泰桥,为美利渠之南岸。自此入沙窝,车行甚艰。有烽墩一座,突起沙中。九里沙尽,入沙石地,车行格碟作响。右依流沙,左临河岸,美利渠引黄河之水在此入口,筑堤岸,植矮柳以护之。有水车一座,可灌田数顷。河之对岸为老军台[宁夏中卫县常乐乡境内的老君山],居民数十家,中间有庙,为楼数层,兀立村中,左右翼以人家。该地产陶器,附近上河沿地方产煤,土人挖出,以羊皮筏运至各处销售,吾人见河面浮沉如凫者皆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