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安西
三月二十日 晴 早华氏三十五度,午华氏六十度嘉峪关地高五千九百呎
早发肃州,晚宿嘉峪关,计行六十里。早十时发,出北门,西行有洋关(伊犁条约许俄国以嘉峪关为通商口岸,故设海关,其监督系安肃道尹兼任。旧日俄货进口,尚有事办,近年俄货不来,等于虚设)。五里,过讨来河,亦名北大河,河水坚冻成冰。七里,四井堡。十四里,丁家坝[在甘肃酒泉市西果园乡,甘新公路边],有土屋二家,颓垣数座,过此尽行石戈壁。八里,界牌,为肃州营与嘉峪关营分界。十里,下腰墩。五里,上腰墩。五里,大沙河墩。四里,有木坊,题“嘉峪关”。二里,过沙河,循关北边墙行。向西南上坡,入嘉峪关之外城,东楼有额题“西屏维极”[应作“维屏西极”]。俗称肃州城无西门城楼,以嘉峪关为西门。
嘉峪关,汉属酒泉郡,后改延寿县。唐属酒泉郡。五代属回鹘,有天门关址在黑山下。元属肃州路。明洪武五年,冯胜巡河西,始置关,为极边藩屏。嘉靖十八年,尚书翟銮巡边,令兵备副使李涵筑墙于关南北,长百余里。及今见之,犹高丈许。清驻游击及巡检,辖马、步绿营兵四百余名,屡经裁撤,仅余百余名。同治间,与俄人订约通商,设海关。民国以来,游击之名未革,而所辖只三十余人。此外,肃州镇第四营管带亦驻此,兵额实数只两哨[清以百人为一哨]耳。
嘉峪关城有二重,规模狭隘。内城正方形,仅容衙署一所,东西辟二门。外城长方形,西、南、北三面去内城仅丈许,东面略宽。周二百二十丈,辟三门,一正西,一东北,一东南。其南边墙起自外城西南隅,北边墙起自外城东北隅,均倾圮将尽。惟关则扼立广漠,殊为雄壮耳。关少居民,旧日关之盛衰,一视绿营兵丁之多寡为度,及绿营已裁,凄凉殊甚。现住户只二十余,有税关一道。旧日收俄国货物进口税,近俄货不来,门可罗雀矣。关外附近住居民百余家。沙漠之地,不能耕畜,故难望其生聚也。关北平冈为壁玉山,关南为仁寿、风脉诸山。南山有石油,溢出如泉,无人开采。
自葱岭以东,直趋中原,在在坦途,守一关不能杜百径。故汉武、唐太欲固中原,必先用兵西域。收西域为己有,然后以葱岭为外险,以嘉峪关为内险,海内始可安枕。史家乃讥为黩武,不亦冤哉!同治之乱,伊犁失守。朝野多主弃地,非文襄则天山南北,早为俄有。倘再挟其铁骑以东驱,嘉峪关曾不足以当其一蹴,则今日之中原,虽欲求目前散乱之现象,而不可得矣。
《辛卯侍行记》云:讨来河,即唐之多乐水,讹称今名,出肃州东南清水堡正南二百余里祁连山南铁里甘达坂西麓。导源雪峰,万沟竞注,西流成河。经金佛、永安、红山、东洞诸堡。南[“南”字下当补一“山”字]之阳,山内平地日讨来川。北倚祁连,南阻巴拉素岭,东西长二百余里,南北宽五六十里。平沙[‘‘沙”应作“波”]潆渚,清影摄山,西北经文殊之峡,束浪惊雷,迅若激矢。抵肃州之境,是为北大河。径城北而东,至临水堡,折东北会红水、清水河,三水合流,至夹山北为白河。北过金塔堡西,一称天仓水。东北至毛目城西入黑河,即张掖黑水下流也。
三月二十一日 晴 早华氏三十六度,午华氏五十九度。晚华氏四十五度 惠回堡地高七千三百四十眠。
早发嘉峪关,晚宿惠回堡[即今甘肃玉门市清泉乡东的新民堡],计行八十五里。黎明,余步登关楼,遥瞻大荒,气概无限。俯瞰关门,计有四重,车由东关入,过文昌阁,绕内城南门,出西关。人马即由外城进内城之南门,再出西门,又出西关。西关城楼题“天下第一雄关”六字,与山海关同,盖皆长城之极端也。早七时发,立马西关下,令人为余拍一照,以作出关纪念。行人争以石子投关墙,下坠时,其声啾啾,如雏鸡,墙为之缺,投之他处则不然,此理殊不可解。新疆天主教总神父与余等同行,在肃州之神父送之至此,置酒为之壮行色。余在马上,亦饮一杯,可谓极别离之情致矣。宗教家本言解脱,至此仍不能忘情,又何怪世人之泪湿征衣耶?关壁满题诗句,鲜有佳者,尤以“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二语为最多。出关岂真苦事哉?余何以一行再行而不厌耶?是在个人之观念如何耳。余常谓,天下有奇苦者,必有奇乐。出关固多苦事,然亦多乐事。世人苟其安于常人生活也,则不出关,固无不可。否则,亦何妨骑骏马,过天山,度流沙,循葱岭之墟,溯罗布之源,睥睨欧亚,钩稽今古,为人类辟一新领域,为国人筹一新出路耶!
出西关一里,道左有碑,题“天下第一雄关,嘉庆十四年立”。遥望关南北长城一线折叠如裙带,顾欲以此限戎夏,不亦妄哉?三十三里,黑山湖军塘[在今甘肃嘉峪市西黑山湖附近],今无人烟,惟北有大烽墩一座。西北行,五里,旧有棹楔[设在宅坊前的木柱],题“肃州嘉峪关西关”,今废。一里,双井子,居民一家,下马饮茶于此。以前尽行石戈壁,过此始行坦途。五里,西双井,无人,败墙数座而已。有酒、玉界牌,即酒泉县与玉门县交界处。四十里,惠回堡,住。
惠回堡,即惠回驿。其东半里,日惠回军塘。堡建于雍正五年,周一里二分。居民多旧日谪戍罪犯,及退卒流落者,铺户十余家,居民二十余家。产砚石。堡外白杨数株,塞外得此,无异琅玕琼树矣。其东有河日白杨,流水清澈。
惠回堡旧多回民猎户,同治之乱,与东路回军勾通,攻破嘉峪关,陷肃州,焚杀甚惨。平定之后,全村皆屠,今无回民。晚间天主教神父高东升出示二地图,其一系绘英人斯坦[即斯坦因]所行新疆路线,前后计三次,均行人未行之路,使余犹觉愧色。其一系由迪化至兰州间,记载甚详,人之注意,盖尤甚于我也。遇自新疆来之缠回二人,往四川办货,盖旧相识也。
一出嘉峪关,则景象迥殊。戈壁中沙石参半,小石黑或如铁,红或如丹,或青黄白五色俱备。无石之处,则细沙累累如古冢;积土之处,则残缺塌陷如方棺。至两旁大山,重峰叠嶂,黑即如墨,红即如朱,或积雪封顶,皑皑如银,状各不一。外此即电线成行,依依行人,穷荒绝漠,所点缀者止此耳。
自肃州以西,行人早起,烧锅煮米饭,或面食,饱后则行。直至傍晚或深夜到站,重整锅灶,始行用饭,中间无打尖之处。遇夏令天气炎热,沙漠焦燥,人马苦旱,则夜行晓宿。每天于下午四时后行,天黑卧车中,听车夫唱山歌,与轮声相和,至足乐也。遇顽石,则大车震动,骨肉酸痛,迨神意疲倦,然后蒙胧睡去,而车夫又报到站矣。乃下车烧茶煮饭,饱后再睡,下午办法复如前。独余习惯,白日不能睡,惟借车中作不规则之睡眠,深感时间不足,然亦无可如何也。
三月二十二日 睛早华氏三十七度。晚华氏四十度地高六千二百三十呎
早发惠回堡,晚宿赤金峡[今甘肃玉门市赤金镇西北的赤峡],计行一百十里。早二时三十分发,西行。过小河,培填[小土丘]起伏,时上时下,御者呼为九沟十八坡,多黑色碎石及软沙。十七里,骟马城[在今甘肃玉门市清泉县东甘新公路北],小堡荒废,晋之辟马县也。十三里,火烧沟[今甘肃玉门市清泉县驻地火烧沟],至此天始明。下车买茶饮,土屋四家,从此舍车用骑。十五里,膊膝盖子,今无人。十里,八楞墩,废屋数座。十三里,赤金湖[在今甘肃玉门市赤金镇东湖附近](塞外称原隰之地皆日湖,非真湖也)。居民十余家,多蜀人,有卖饺子者,饱食一顿。西北行。二里,赤金墩。十七里,干店子,废墙数座,无居人。八里,魏家馆子,土屋三家。十里,赤金河(源出南祁连山,西北流,经鸦儿河口、浑莱口、上赤金峡、赤金峡,折东北入阿拉克鄂谟,即花海子,土人称为石油河)。五里,赤金峡,居民四十余家,小店二家,车店三家。街口有贞烈碑,记某都司妻被匪掳去,不屈死。又山旁有关帝庙一座。
今日道路,在火烧沟以前,多上下小坡,以后则多沙阜,累累如古坟。盖大风刮沙,遇丛草则停积,久之则遂成此状。设能开渠引水,多种森林,未始不可成为沃壤也。至赤金湖附近多硷地,遇雨则甚觉泥泞。赤金湖以西,沙土参半,马蹄触处,尘土飞扬,如冒火烟。南北山势由西趋东,至赤金峡相距最近,形势颇要,明戍边将士,常御寇于此。改革前,尚有兵二十余人,今皆裁撤。
赤金湖南二十里,上赤金,居民二百余家。又西二十里,赤金堡[今玉门市赤金镇驻地赤金堡],二百家。再西二十里,亦至赤金峡。日赤金湖,日上赤金,日赤金堡,均冠以赤金之名,盖其地以产金著名也。举其已发现者:日柳沟,在赤金湖南一百二十里,块金及附子金均产之。日石油河,即赤金河,距赤金湖南六十里,产附子金,并产石油。河水尽黑,车夫取以胶车[“胶车”当作“膏车”,即润滑车轴之意],然无人开采也。日柳树嘴子,距赤金湖东南一百二十里,块金及附子金均产之。日小红沟、大红沟,距赤金湖南六百余里,傍青海之祁连山中,产赤金。光、宣之间,岁往淘者,达千余人,去年尚有三百余人。年产金一百余斤。采金者携帐幕、粮食、铁具往,有所得则持出换粮,粮尽,持积金复出。小贩趋之者,亦数百人。淘金之法:掘沙置木槽内,槽有小孔,以水冲其沙土,金重沉入孔中,多者日可得数钱或两余。或数月不得,或一日骤富,亦视其人之际遇而已。
三月二十三日 睛,风早华氏三十二度。晚华氏四十一度玉门县地高六千零七十呎
早发赤金峡,晚宿玉门县[旧县名,治所今甘肃玉门市西北的玉门镇],计行九十里。早六时发,始行沙坡,车轮涩滞,继行戈壁,一望无垠。渐行渐高,四十里,高见滩,有土屋一家。据云,此去一片戈壁,草木不生,焦燥如常,无论冬夏,一经日晒,热可炙人。长途行旅,渴不得饮,辄萎毙道旁。故特在此地售茶,以惠行人,而玉门知事复月津贴三千文,以久图远,亦善政也。二十里,三十里井子,有汛房[军队驻地的营房]、墩台,无人。过此,南望雪岭,即昌马、牛尾诸山;西望树烟一带,即玉门县。四围戈壁,平坦如砥,骑马驰骋,意气雄豪。二十里,过苏濑、巩昌[应为“昌马”]二水分流处。五里,大东渠。五里,入玉门县南门,住。
玉门,汉属酒泉郡之玉门、池头、乾齐三县。晋因之,增辟马县。隋为玉门县。唐属肃州,后陷西蕃。宋属西夏。元属沙州、肃州二路。明永乐初,元故丞相苦术子塔力尼降,设赤金蒙古千户所,八年升为卫,累擢为指挥使。成化十九年,为邻番野乜克力所破。正德中,吐鲁番据哈密,大掠。赤金不能自存,内徙肃州之南山,今南山黑番即其种也,其城遂空。其后哈密部人散居他处,服属吐鲁番。明季及清为哈密别邑。康熙三十五年,副都统阿南达出塞,设哨至达里图,哈密伯克以地献。五十七年,建靖逆城,设同知及靖逆卫,后设赤金卫。雍正二十四年,并二卫为玉门,驻靖逆。嗣后数经迁徙,以至今日。城周二里三分,回军攻城未破,故古庙坚致,白杨合抱。县署之东辕门题日“玉塞名区”,西辕门日“金山首邑”。城内外居民二百余家,商店二十余家。全县人口二千家,岁征粮一千余石。
自肃州以西,敦煌而外,无富庶之邑。故旧例,凡知事服务三年者,必调优缺,以资调剂。近以钻营者多,只望久于其任,不敢妄有他冀也。本县南去一日半路程,地名大坝,产煤,并产石油。
三月二十四日 晴,大风 早华氏四十一度。晚华氏四十五度三道沟地高五千八百十呎
早发玉门县,晚宿三道沟[今甘肃安西县三道沟镇的三道沟],计行五十里。早八时发。一里,出北门。三里,过桥。良田茂树,触目皆是,过此行戈壁。三十里,一颗树,亦号西井子,西往者称三十里井子,东来者呼二十里腰站,亦日头道沟墩,盖一地而五名矣。土屋一座,无人。八里,二道沟墩。十一里,界牌,为玉门县、安西县交界处。下坡行沙滩,为二道沟[甘肃玉门市西北柳河乡驻地二道沟]。上坡即三道沟街,居民五十余家,商店十余家,为安西县之繁盛市镇,有保甲局一所。
三道沟旧日居民本有数百家,自经同治之乱,焚毁殆尽,故破壁败垣,触目皆是。街后有堡,堡内居民二十余家。有都司衙门,疲兵十余名。街后关帝庙一座,新近修葺,颇为华丽。西北人民自奉甚薄,而待神鬼则甚丰,此其与东南特异之点也。
今日风甚大,为安全计,本不宜行。余好奇,不特出行,且坐马行。不料愈行而风愈大,马因侧面风吹,四蹄飘动,至不能自主。始行坚硬之戈壁,风虽大而尘土不扬,犹得认电杆以为前进之目标。及入泥地,尘土飞漫,对面莫辨,只有仰视天空,认一丝电线以定方向而已。坐骑横冲直撞,危险万分。闻宣统三年,曾起黑风,瞬息之间,有冷死者,有堕崖死者,有迷路死者,达数百人。天地惨变之事,塞外常有,故旅行者,不问天气寒、热、晴、晦如何,必须携带皮衣、水壶、干粮,以防万一也。
《盟鸥室杂赘》云:“甘肃安西州之三道沟驿,旁有《同绳碣》焉。其事甚奇,其文可传,书而志之,以慰幽烈,章贞教也。碣文为州牧仁和许君乃毂作。文云:邠州吴天奎,无父母兄弟,在安西柳沟学优伶。武威吕成魁亦流寓,以女妻焉。道光甲午秋,天奎病瘵[痨病],贫甚,欲速死,以活其妇,吕不可。十一月二十三日同绳而缢,天奎年二十七,吕年二十,结缡才四载耳。时余权安西,同玉门萧令往验。观者千人,咸欷歔泣下。或谓妇再醮,能殉其夫,盖奇。余日,妇非薄于前,而厚于后也。士为知己者死,彼豫让不报中行,而忠于智伯。扬雄不死于汉,而死于伪新,以及文君之于相如,非耶?惟例不得请旌于朝,作《同绳篇》,以代幽铭,并序其颠末,征诗以彰之。”
三月二十五日 阴 早华氏四十一度。晚华氏三十八度 布隆吉尔地高五千五百二十呎
早发三道沟,晚宿布隆吉尔[即今甘肃安西县渊泉镇东130里的布隆吉城],计行九十里。早七时发,西行。遥见前面低柳丛密。行土坳内,有细沙滞轮。八里,经干沟内。又八里,下小坡,行沙滩,西北行,即四道沟也,有关帝庙一所。沟为苏濑河之支流,蒙人称为西喇鄂勒。西喇,与苏濑同音;鄂勒,即河之称也。沟尽登坡,为二十里铺。稍西日三水梁子,南有小堡,即四家滩,柳沟驿在此(康熙间设所,驻通判。雍正间设卫,移所靖逆。五年,又移卫于布隆吉尔)。车行不经驿前。四里,五道沟,有墩,北有小庙。车过流沙,七里,六道沟[今甘肃安西县东河东乡的六道沟],土屋二三家。十里,七道沟,有售面条者。过此,多行草滩,夏秋流水横注,为八道沟。二十里,九道沟。一片黄草,旷无人居,地味肥沃,甚类黑龙江省之平原,惜无人开辟耳。六里,九道沟,有堡,周约百丈。十三里,过十道沟。九里,进布隆吉旧城。一里,进堡。以城多缺口,故於城内复建一堡,便防守也。
布隆吉尔,唐瓜州所治。《明史》作卜隆吉儿川,为哈密、赤斤二蒙古族边地。清为哈、蒙二民杂处。康熙三十年,噶尔丹所属西赖吉尔黄番、黑番七千余人投顺,均迁此城内。六十一年,设屯兵,将军富宁安等奏,附近上蒲、下蒲一带,均可耕地。雍正二年,年羹尧奏设城(周六里三分)。是年,将燕、晋、豫、鲁、秦军犯佥妻[丈夫被处流刑,妻妾陪伴前往,旧称佥妻]徙此,以种地。驻安西总镇兵,及安西同知。六年移驻大湾(即今之安西城),徙柳沟卫于此。乾隆二十四年,废卫,改驻游击,后改都司。同治四年,为回军攻破。居民流徙,田亩荒废,惟余古杨数十株,居民四十余家而已。此地东北五百二十里,通外蒙古札萨克图汗部之辉特旗。
三月二十六日 晴 早华氏三十二度。晚华氏三十六度小宛驿地高五千一百八十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