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布隆吉尔城,晚宿小宛驿[今甘肃安西县渊泉镇东70里的小宛堡],计行八十五里。早七时发。一里,出北门,有土屋数家。六里,过小河,即布隆吉尔水(发于城南三十里之七星泉)。三十里,过窟窿河桥,以源出土葫芦村,故又名葫芦水,西北流,人苏濑河。上狭下广,回波甚急。唐移玉门关于其上,今不见其址。西数十步,即双塔堡[今甘肃安西县布隆吉乡西的双塔堡]。或谓唐瓜州晋昌县故址,证之《元和志》所云晋昌县“县东二十步”有玉门关,颇似。堡四周仅一门,在东南隅。堡内十余家,堡外数家,下车稍憩,买面充饥。堡北有苜蓿峰,为关外五峰之一,岑参寄家人诗云:“苜蓿峰边逢立春,葫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煞人。”即指此也。
午尖后,复行。远见苏濑河碧影摄天,东西两山相对,河出其间,形势严扃。其西面山上有塔二。八里,登沙阜,间见烽墩数处。十二里,乱山子。山不高,沙石多黄白色,草木不生。八里,山尽,下坡,为沙枣园,多废墙。十五里,古墩子,田畴村树相望。五里,小宛驿,东门如窦,车不能行,转由西门进。堡内居民三十余家,堡外十余家。
今日早向西行,继转正西,又转西偏北行。沿途自布隆吉尔至双塔堡,一片膏原,与昨日相同,惜无水不能多垦。双塔堡以西,多粗沙地。迨过沙枣园,仍为荒原,以之牧畜,最为适宜。
三月二十七日 晴 早华氏三十二度。晚华氏四十度安西县地高五千零三十呎
早发小宛驿,晚宿安西县,计行六十里。肃州至此,计行六百三十里。兰州至此,计行二千零九十八里。丰镇至此,共行旱路四千八百八十二里。自北京至此,共行五千六百八十四里。早发小宛驿,西微偏南行。二十里,过皇渠一道(水自北苏濑河引来),即为车毂辘坝,有土屋一间,卖茶。又十五里,至大干沟[当为甘肃安西县渊泉镇东的北干沟],村树稠密,居民十余家。三十里,至安西县,入东门,住。今日沿途平坦,惟间有轻沙及硷地,滞轮,车行颇缓。
安西,古析支之北境。汉初为匈奴,武帝二年降后,分酒泉地置敦煌郡,为渊泉县。后汉因之,改渊泉日拚泉。晋改拚泉日深泉。成帝咸康初,前凉张骏置沙州。北魏明帝立瓜州。明初设赤金、罕[‘‘罕”下当补一“东”字]、沙州卫,以酋长领卫事。清初服属准噶尔。康熙三十五年,副都统阿南达出塞,西剌鄂[“鄂”应作“郭”]勒诸蒙番均降,令噶尔禀多尔济设哨于都尔博勒津。哈密伯克额贝都拉献西喇达里图诸地,敛其众悉归哈密。五十七年,于西喇河设柳沟通判,属肃州道。雍正二年,设安西同知,驻布隆吉尔,为安西卫,领沙州所。三年,设总兵,为安西镇,迁甘肃民于沙州,升为卫。旧城圮于党河,于河东筑新城。四年,裁柳沟通判,改柳沟所为卫。五年,筑城于都尔博勒津,移安西镇及同知治此(原驻布隆吉尔),徙柳沟卫于布隆吉。十一年,设安西道,徙同知于新瓜州[甘肃安西县西南22里的瓜州乡]。时吐鲁番回民避准噶尔之扰,迁于安西,筑五堡以居之,并筑新瓜州(城在今县南三十里)。乾隆二十一年,徙回民归吐鲁番。二十四年,设安西府及渊泉、敦煌、玉门三县。安西道及靖逆通判移驻哈密,同知移驻巴里坤。乾隆二十七年,徙安西府治敦煌。三十二年,安西道还驻安西。三十七年,复徙安西府来治,肃州道[‘‘肃州道”上应补一“属”字],改日安肃道,以安西[‘‘安西”应作“安西道”]治巴里坤。三十八年,裁府及渊泉县,改日安西直隶州。民国改安西县属安肃道。
三月二十八日 晴
今日住安西县。安西人口旧有二千余户,同治乱后,只余数百户,历年劳徕[给以优惠,招之使来]绥辑[安抚集聚],尚不及千户。而辖境东西竟达千余里,可耕之地,弥望皆是。惟水量缺乏,未能尽地之利。倘能开渠,引玉门县巩昌河[“巩昌河”应作“昌马河”]之水,则东北一带,皆成沃田。然户口既少,经费更无从筹备,徒兴望洋而已。全县收入粮二千四百石。前此陋规,报入省议会,均视为正粮,复加十之三成,故负担之重,为全省冠也。城内有邮、电各一所。南北山均有金矿,昔曾开采,今已停止。全县只有小学二所,城内高等小学一所,然学生不过十余名,且其学龄有过二十岁者,教育之不发达,可以想见矣。城周六里七分。闻昔日最盛时,城内有金铺及汇兑庄,人家繁盛,近则荒芜,居十之七八矣。
下午知事彭契圣邀饮,见其厅堂悬一联云:“一千户寥落生息,疏勒不流,渊泉不润(疏勒河在县西,渊泉在城内鼓楼下,古渊泉县之名以此);数百里凄凉戈壁,南山多雪,北山多风。”此非亲履其地,不知其言之切也。彭君言:本省今年发行公债,皋兰县分摊三万,平番县七千,武威县二万,张掖县二万,抚彝县八千,高台县一万,酒泉县一万八千,玉门县二千,安西县三千,敦煌县七千。办理之速,以贵德县[今属青海]为第一,安西县次之,抚彝为第三。彼意在炫其办事之敏捷,其实以一千户之民,而令负担三千元之公债,虽日称职,然亦忍矣!
安西为甘省最清闲之缺,每岁惟春间青海番蒙持皮毛、牲畜至此,交换粮食,人众繁杂,稍宜注意。此外则政简事少,门雀可罗。其东南百三十里,有锁阳城,内有古佛寺。寺中有古坐化尸一具,两手一垂一举。清宣统间,日人橘瑞超游西藏经此,以刀截其举者去。按佛教有苦修行一派,此亦其一种,惟西藏与印度有之。此地近青海,其为唐古特人无疑,闻其躯干伟大,过于常人三分之一,亦可辨其非汉人。惜时间匆促,未及趋视之耳。
今日禁烟局长某来,云:甘省所设土药罚款局,即鸦片收税之局,收税之多,以安西为最。因此地乃新疆、俄国鸦片入口要道也。民国五六年,收入最多,每岁二十余万两。前清时,土药虽亦有税,然每百斤仅收十余两。民国改为每百两收税十余两,嗣后渐增至二十余两,三十余两。民五六年,竟增至七十余两。
安西有支路:
(1)安西城东南行。九十里,踏实堡,其地旧有千总。又四十里,旱峡[在甘肃安西县东踏实堡东南]。折西南行,九十里,石包城[甘肃肃南县东北216里的石包城乡](西通敦煌二百八十里)。转东南,五十里,经风洞沟、宫皂河,至宫皂口[今甘肃肃南县石包城东南的龚岔口](或作宫岔)。又二百五十里,额尔得尼布喇。五十里,乌蓝达坂[即党河南山]。又东南四日程,至科尔录古淖尔[在今青海海西州大柴旦镇东北](为青海贝勒左翼盟长住牧地,或作阔尔勒。又有驼毛达子,本河西回民也,百年前因犯法逃入青海,变回为蒙矣。其地正西日小柴达木、大柴达木,稍西南日中柴达木、南柴达。气候和暖,可耕可牧。产良马,躯干雄伟,惟驱入内地,则不服水土死)。又折东四程,柯柯贝勒[在青海鸟兰县西北]。又东南二程,都兰郭勒,有郡王郭克济尔噶勒,建牙于此。西南通玉树及西藏。又折东九程,至西宁道属湟源县。
(2)安西县城南二十里,九工堡。又二十里,七工[甘肃安西县南岔乡七工]。八里,尖山庙。十里,牛桥。三十里,三眼泉。又南经破城子[今甘肃安西县渊泉镇东南52里的破城子村]、浪柴沟(有废金矿)、古石城、奔巴兔[今甘肃安西县渊泉镇南102里东巴兔乡驻地东巴兔I,通青海。
(3)安西县城西南三十里,新瓜州[今甘肃安西县渊泉镇西南22里瓜州乡驻地瓜州堡子]。三十里,瓜州口。七十里,甜水井。七十里,疙瘩井[在今甘肃敦煌市东安敦公路边]。七十里,敦煌县。其地气候温和,各种农产物均相宜,尤以棉花为最佳。又有石油矿、金矿,惟皆停废,或未曾开采。城内居民均由甘省各县迁来,其所居之街巷,即以该县名之,俨然具全省之雏形焉。民国以来,各县或患兵差,或被匪扰,惟此地僻在一隅,称为塞外桃源。
(4)又由敦煌南四十里,至千佛洞,即唐人写经所出之处。折西南二十里,大泉。又五十里,噶受[在甘肃肃北县东北50里]。五十里,党城[今甘肃肃北县驻地党城湾镇]。五十里,哈马达尔坂。四十里,大湖。四十里,鳖盖山。东南六十里,独山子[在今甘肃肃北县盐池湾乡东北党河边]。四十里,长山子,有金矿。三十里,沙尔陀罗海,一名泉沟脑。四十里,鸟喇窑洞。四十里,头道沙滩。三十里,奎天峡[在甘肃肃南县盐池湾乡东南党河上源大水河附近],或作故托,或作红果尔和。其南有克博图山,或作黑布托里,有大水河金矿。又东南三程,至青海科尔录古。
(5)又由敦煌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巴彦布山(入南山巴鄂博儿北口子)。西南一百六十里,南口子[在甘肃阿克塞县博罗转井镇南20里,为甘、青间隘口]。又七十里,色尔腾海[即苏干湖,在甘肃阿克塞县博罗转井镇南140里的花海盆地中]。康熙时,阿南达出塞,曾行军至此。折东南,五十里,乌蓝克巴。又五十里,索莫屯峡淖。五十里,鄂罗达坂,或作阿鲁。其南有鄂罗根河、博门河。又南五十里,夷且,或作一切。四十里,伊克柴达淖尔[即今青海海西州中部大柴旦镇西8里的大柴达木湖],即大柴达木。折东七十里,巴哈柴达淖尔[即今青海海西州中部大柴旦镇东南约70里的小柴达木湖],即小柴达木。折南六十里,昌吉淖尔(西南逾布隆吉河之下流,一名柴达木油厅克里克,通西藏)。折东七十里,恰布恰。一百里,乌尔吐达拉。三十里,科尔录古。
汉玉门、阳关两道考。《辛卯侍行纪》云:[以下文字均出自《辛卯侍行记》,仅个别字有出入,或有错讹。故下列三段文字,依《辛卯侍行记》原书为准,不出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