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蒙新甘宁考察记
4581400000006

第6章 民国七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三日(2)

早发石人湾,晚宿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旧称]县城,计行九十里。丰镇至此,共行旱路三百五十里。由京至此,共行一千一百五十八里。早七时发,西行。二十里,麦岱儿[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太平庄乡的美岱村],居民百余家。二十里,乌鲁,午尖,居民二百余家。二十里,白塔村[即呼和浩特市城东太平庄乡白塔村]。村侧有浮屠七级,形势巍古,闻内部多颓败,不可登,惟篆刻《华严经》尚在。张鹏翮《漠北日记》云:“十七日行,四十里,有废土城。周围可五里,侧有浮屠七级,高二十丈,莲花为台,砌人物斗拱,较中国天宁寺塔更巍然,篆书万卷《华严经》。塔拾级而上,可以登,顶嵌金世宗时阅经人姓名,俱汉字平章。登二层,取喇嘛经二叶,横书蒙古字,无有识者,仍返原处。土塔寸许者数枚,剖视之,或麦或糜,云是念佛所积,供入塔内。”五里,独苦浪。七里,小营。五里,排山。十三里,归绥县,住旧城和义客栈。

今日道路平坦,沿途人烟稠密,阡陌相望,道右大青山横列,即阴山山脉也。道左有河,俗称黑河,一名伊克吐尔根河,自东北而西南流。有两源:一出归绥县速力图、甲拉图二村之西山,一源上高连太北山。至下拐角铺村二水合流,始名大黑河。正西经归绥县旧城,南至托克托县,西南伏流入黄河。

自丰镇至归绥三百五十里,中间亦以小坝为最高点。丰镇、归绥两端低垂,形如弓背,故守小坝之险,则左右均可控制矣。

今日车进旧城东街,见方台一座,上有五塔,矗立云空,皆系炼砖筑成。刻佛像无数,镀以黄金,光艳夺目,询土人谓系五塔招,蒙语日塔布斯普尔罕招。塔布斯,五也;普尔罕,塔也;招,即寺之称。塔旁有寺,建设年代未详,惟知于清乾隆间重修云。

十二月一日 晴华氏一四度归绥地高三二○○呎

今日住归绥县。早在寓,下午偕陈雪峰至小招街,游崇福寺。俗名小招,蒙古语日把甲招。把甲,小也;招,寺之称。建于清康熙间。碧瓦绿甍,雕梁飞栋,宏丽罕比。惟年久失修,颓败殊甚,东西两廊,佛像皆塌毁,寂无生气。正殿有喇嘛数辈,正在念经。殿前左右有碑亭二,记清圣祖平准功,用汉、满、藏、蒙四种文。余以其有历史价值,特录于下:

“朕惟归化城,为古丰州地,山环水绕,夙称胜景。城南旧有佛刹,喇嘛拖音葺而新之,奏请寺额,因赐崇福寺。丙子冬,朕以征厄鲁特、噶尔丹,师次归化城,于寺前驻跸,见其殿宇宏丽,法像庄严,命悬设宝幡,并以朕所御甲胄弓矢,留置寺中。夫朕之亲有事塞外,非无故也。往者厄鲁特、喀尔喀交恶相攻,朕悯念生灵涂炭,遣使谕解。而噶尔丹追击喀尔喀,竞入掠我乌珠穆秦,爰命和硕裕亲王声讨,大败贼于乌兰布通。时噶尔丹盟誓佛前,永不入犯,乃班师而还。后噶尔丹蔑弃誓盟,复掠纳木查尔拖音于克鲁伦河之地。丙子,朕亲总六师,由中路进剿。至克鲁伦河,贼众望见军容,宵遁。适朕所期会西路官兵遇于昭木多,大败之,俘斩无算。丹木巴哈什哈等率众来归,噶尔丹逃身走。是冬,朕复驻节鄂尔多斯,剿抚并用,厄鲁特人众,络绎归命。而噶尔丹仍未向顺。丁丑,率师狼居胥山麓,官兵分道并进,噶尔丹计穷,自毙,子女就获,余党悉平。方今中外恬熙,边境生民,咸得晏然安堵。喇嘛拖音请建碑示永久,因书此勒石,俾后之览者,知朕不惮寒暑,临绝塞,为民除害之意。时康熙四十二年,岁次癸未。”

按满清初叶,以全力征服蒙、藏。既用武力以示威,复用黄教及爵位以怀柔,到处建筑宏大寺院,立碑纪功,并留置甲胄弓矢之属。甚至将剥下人皮、人筋,亦令存于寺中,俾其威力永远印入于蒙、藏民族脑筋中。余见此寺尚存有弓、矢、甲、橐鞬、靴等物,惟胄则不知去向。询之喇嘛,则吞吐不言,不知有无售与外人。甲,系黑缎面,蓝绫里,两袖及前后裾领,均各分制,复以长约二寸、宽约一寸五分之钢片附其上,编成如鳞甲。又有战裙一件,亦有钢片,其长约三寸,宽一寸,前后均绣金龙团花。靴,为绣花黄缎所制。箭袋,为青丝织成,附以珠镶金镂之花,极为精致。

出崇福寺,复至大招街,游无量寺。蒙古人日依克招。依克,大也。寺周围约四里,黄瓦朱栋,无异皇宫。正中为大雄宝殿,周围皆为喇嘛住宅。全盛时,有喇嘛数千,今仅百余人。故禅房均租与商贾,大殿即辟为市场,供小贩排摊。大门上有“九边第一泉”匾额,泉在寺前百余步。相传清圣祖至此,马渴不得饮,以蹄抉地,忽涌此泉,故锡以佳名云。

游无量寺毕,复游延寿寺。寺在崇福寺西数百步,蒙语日锡拉图招。创建不知始于何时,惟知康熙三十五年锡拉图呼图克图奏请重修,光绪十三年被火,又重修。装潢华丽,为归绥各寺之冠。有额题“阴山古刹”,书法苍古可爱。

出延寿寺,又至大南街,购青羊皮褥一件。青羊乃野牲,为此间特产。此物遇大雪时,则出立山巅,猎者伺其旁而致之。肉可食,皮每张价约十元,毛长者五寸,不仅温暖,且可隔潮,行者不可不备也。

十二月二日 晴早华氏七度,晚华氏八度

今日住归绥县。早,本拟往游昭君坟[在呼和浩特市南十八里的大黑河南岸],闻该处土匪出没无常,非有军队保护,殊为危险,乃罢。查青冢距城南不过二十里耳,拥数万健儿坐镇一方者,其治安能力竟不能及于咫尺之内,遂使美人香坟,落于匪窟,不可谓非煞风景也。

十时,赴交通银行姚韵清君处。以前进气候愈寒,必须预备老羊皮袄,约在此处接洽也。老羊皮袄,板厚毛长,系以整张羊皮拼上,线缝甚少,不畏大风雪,为西北旅行之宝。每件自十元至二十元。余初次旅行新疆,在京预备贵重皮货。及行中途,坐车骑马。不特将皮板磨穿,且一遇风雪,如穿轻纱。不得已复在兰州添置老羊皮袄,始能出关。凡行西北者,不可不知也。

同时,晤商会正副会长李秀圃及王赞庭君。据云:“年来绥、包一带,土匪盛行,道路断绝,商务大受影响。商人乃自行组织保商团,现已成立三连,其中大半属蒙古人。因匪多善骑,又熟悉路径,出没汉、蒙之交,兵不能制,惟蒙人可与抗衡。创办以来,道路赖以少靖,商务亦渐有起色。如民国五年蒙古羊输入十万头,六年增至十六万,七年更增至三十万。其他货物亦皆类是,可以证明矣。”旋在交通银行用午膳。二时至叙美园观剧,剧名“风波亭”,男女合演,颇为卖力。惟座位甚劣,不耐久观,遂出。傍晚,访周登嗥熙民道尹。八时归寓。

十二月三日 晴 华氏一八度

今日住归绥县。午后至澡堂洗浴,设备极不雅洁。晚收拾行装,预备明日出发赴包头。

增补:民国十年,余以在京绥铁路编著铁路《旅行指南》,曾至绥、包一带调查材料。兹将关于绥远一部分附录于后,以供阅者参考。

归绥县,汉属定襄、云中二郡地,后汉属云中郡。后魏初建都于此,号盛乐城。隋置定襄郡。唐置单于大都护府。五代后唐入于辽,置丰州天德军,属西京道。金因之。元属大同路。明宣德间,筑玉林(在杀虎口[即今山西右玉县西北杀虎口乡驻地杀虎口]外西北三十五里)、云川(在归绥旧城西南)等城,后为蒙古所据。嘉靖间,俺答筑城于丰州滩(在归绥旧城南一百二十里),是为土默特。隆庆间款塞,封俺答为顺义王,封其妻三娘子为忠顺夫人,称其城日归化。清太宗亲征察哈尔,曾驻归化城。土默特部落悉归顺,命贝勒岳脱驻守其地。康熙三十五年,圣祖驻白塔,置都统、协领等官以统理之。雍正元年,增设归化城(俗称旧城,又称西口,亦日三娘子城,蒙古语日库库和屯),置同知一员。乾隆四年,设绥远城(俗称新城),移同知及朔州将军驻其地。民国改为绥远特别区,置都统,驻新城。其下有道尹一,驻旧城。辖九县,日归绥、萨拉齐[旧县名,治所在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驻地萨拉齐镇]、五原、东胜[旧县名,原治所寄治内蒙古包头镇,即今包头市,今已改为市]、托克托、清水[“清水”应作“清水河”]、和林格尔、武川、固阳,而以归绥为首县。

绥远人民,蒙、汉杂居。汉人多来自燕、晋、秦、陇,勿论矣。蒙古则有土默特与各盟、旗之分。

1.土默特

绥远之有土默特,自蒙古可汗俺答始。在明宣德初,绥远~带曾筑玉林、云川等城,设兵戍守,后为蒙古所据。嘉靖间,俺答筑城于丰州滩,采木架屋为居,谓之板升,是为西土默特。明嘉靖十九年,俺答分道入寇,南至山西大同,东至喀拉沁,西至鄂尔多斯。嗣因其孙巴罕鼐济奔明,朝廷优遇之,俺答遂称兵奉贡。隆庆五年,封为顺义王,名其城日归化。清初,太宗亲征察哈尔,驻跸归化城,土默特部落悉降。未几,俺答六世孙俄木布叛,清执之以还。其后编为二旗,置左、右翼都统,并驻归化城中。民国以来,改绥远将军为都统,土默特左、右翼都统遂废。设土默特总管一员,以司其事。今其族散居各县,半耕半牧,熟操汉语,除妇女服饰稍有分别外,其余悉与汉人同化矣。

2.乌兰察布盟

是盟牧地在河套东北,地势跨据阴山,环抱河套,北接瀚海,杂以草原,可耕可牧。其盟地在乌兰察布山,当绥远旧城南百廿里。所属四部,分为六旗:

(1)四子部落部。在绥区之东北隅,牧地纵横均二百余里。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五世孙诺延泰,有子四,分牧于此,后遂以所部称。所属一旗,俗称四子王旗,天聪间相继归清。顺治六年,赐牧于是。

(2)茂明安部。在萨拉齐县之北境,牧地横百里,纵百九十里。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世孙锡拉奇塔特,号土谢图汗,有子三,游牧于黑龙江省西北呼伦贝尔一带之地。其长子多尔济,号布彦图汗。子车根嗣,号所部日茂明安。天聪七年,车根率其族携户千余来归。子僧格于康熙七年受札萨克,世袭罔替,所属一旗。

(3)乌拉特部。在河套之北。为唐中、西受降城地,亦即安北都护府地。牧地横二百十五里,纵三百里。旗北二百里麦垛山产精铁。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五世孙布尔海,游牧呼伦贝尔,号所部日乌喇特。后分所部为三,天聪七年,率属来归。顺治五年,叙从征功,各授札萨克。所属三旗:日前旗,俗称西公旗;日后旗,俗称东公旗;日中旗,俗称中公旗。

(4)喀尔喀右翼部。当四子部落之西,茂明安之北。牧地横百二十里,纵百三十里。元太祖第十六世孙格埒森札札赉尔之四世孙本塔尔,世为喀尔喀中路台吉。顺治十年,本塔尔携户千余来归,赐牧塔尔浑河,谓喀尔喀右翼。所属一旗,俗称达尔罕旗。

3.伊克昭盟。是盟牧地在河套内,三面界河,最宜农垦。其鄂尔多斯一部,为七旗所居。元太祖十七世孙,即达延汗第三子之长子衮弼理克图墨尔根,号车臣可汗。嘉靖中,击破火筛,居之,是为鄂尔多斯,服属于察哈尔。今鄂尔多斯七札萨克皆其裔。清太宗天聪九年,灭察哈尔。顺治以后,皆封札萨克,结为伊克昭盟。伊克昭,译即大庙。其庙在右翼后旗营盘之东北,今谓之王霭招。其旁有瓦屋三楹,供奉成吉思汗遗骸。七旗者,日右翼后旗,俗称杭锦旗;左翼中旗,日郡王旗;左翼后旗,日达拉特旗;右翼中旗,日鄂托克旗;左翼前旗,日准噶尔;右翼前末旗,日札萨克旗[以上只六旗,当补“右翼前旗,日乌审旗”]。

归绥地属高原,平均距海面三千余叹。其西南鄂尔多斯,正北乌兰察布盟,皆具有广大沙漠。是以空气干燥,寒暑均烈。夏季七月间,华氏表最高达九十度以上。冬季最低,至零度。八、九月为温和时期。四月解冻。十月以后骤寒。夏秋之际,变动甚速,一日之间,常具四时之气候。故俗有“早穿棉皮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之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