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1
4584400000021

第21章 表演艺术(2)

(1901~)马尔克·谢苗诺维奇·顿斯科伊,苏联电影导演、编剧、演员。1901年3月6日生于敖德萨。毕业于辛菲罗波尔大学。1926年进入电影界。先当编剧,后当助理导演。1928年开始独立拍片。1945年加入共产党。导演的主要影片有《童年》(1938年)、《在人间》(1939年)、《我的大学》(1940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42年)、《虹》(1944年)、《不可征服的人们》(1945年)、《乡村女教师》(1946年)、《母亲》(1956年)、《福玛·高尔捷耶夫》(1959年)、《白帆》(1959年,同年在洛迦诺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奖)、《喂,孩子们》(1962年)、《母亲的心》(1966年)、《母亲的诚实》(1966年)、《娜杰日达》(1973年)等。

赫米辽夫·尼古拉·巴甫洛维奇

(1901~1945)苏联电影演员,苏联人民艺术家。曾在莫斯科大学历史系学习,1919年进入莫斯科高尔基模范艺术剧院第二创作室,1924年进入该院剧团。1920年从影,扮演宣传鼓动片《家庭宣传员》中的新郎。他在电影表演中表现出高超的舞台艺术,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角色。他扮演的第一个重要角色是影片《火神》(1928,编剧卢那察尔斯基,导演罗沙里)中的卡尔什泰因王子,后来又扮演了《死屋》(1932)中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936年扮演了《胜利者的一代》中的孟什维克分子斯维特洛夫,影片表现了1905年革命失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思想发生分化,放弃革命斗争的过程。1939年在根据契诃大小说改编的影片《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扮演了别里科夫,鲜明地刻画出一个反对一切新事物和变革的小市民形象。赫米辽夫曾三次(1941、1942、1946)获斯大林奖金。

巴比钦科·德米特里·纳乌奠维奇

(1901~)苏联动画片导演。1923年毕业于基辅造型艺术学院,后在宣传出版部门绘制漫画。1932年起担任动画片导演,多年来他的创作都是在苏联动画电影制片厂完成的,他导演的影片比较著名的有:《袋中的一百万》(1956)、《小舍果》(1957)、《向朋友致敬》(1957)、《木偶奇遇记》(1959,与伊万诺夫一万诺合导)、《第一架小提琴》(1959)、《鳄鱼》(1960)、《亲爱的祖先》(1962)等。他在现代题材的动画电影创作上有一定贡献,他的影片曾多次在苏联国内和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符拉索夫·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

(1901~)苏联摄影师。1932年毕业于国立电影技术学校摄影系。1931年任助理摄影师,后成为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影师。他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敌人的小径》(1935),以后还拍了《阿萨勒》(1940)、《勇敢的人们》(1950)、《危险的航线》(1952)、《带家妆的婚礼》(1953)、《民间的天才》(1954,与B·马谢维奇合拍)、《早安》(1955)等,还拍摄了一系列舞台纪录片如:《舞蹈教师》(1952)、《安娜·卡列尼娜》(1953,与谢宁合拍)、《卖花女》(1958)、《伊万·雷巴科夫》(1961)等。

达乌多娃·瓦尔吉娅·尤西弗

(1901~1962)苏联电影、戏剧女演员,苏联人民艺术家。1942年加入共产党。阿塞拜疆共和国二至五届最高苏维埃代表。1917年起先后在阿斯特拉罕和巴库从事舞台演出。1943年从影,扮演了一批个性鲜明,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角色,如影片:《一个家庭》(1943)中的母亲、《心爱的歌》(1956)中的配角、《来自一条街的两个人》(1957)中的法吉玛、《巴库之光》(1958)中的安娜一哈努姆、《真正的朋友》(1959)中的谢涅姆等。由于戏剧创作而获1948年度斯大林奖金。

多宾·叶菲姆·谢苗诺维奇

(1901~1978)苏联历史学家,电影理论家。1919年加入共产党。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38~1941年任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编辑、顾问。1945~1951年和1955~1956年任电影剧本部主任编辑。1956~1966年任列宁格勒戏剧、音乐和电影学院的一级学术工作者。他写有许多关于电影艺术问题的理论和研究著作,其中包括《怪诞和反常法》(1940)、《电影艺术诗学》(1961)、《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1963)等,以及一系列研究文艺学的著述。

顿斯阔依·马尔克·谢苗诺维奇

(1901~1981)苏联电影导演,电影剧作家,苏联人民艺术家。1945年加入共产党。辛菲罗波尔大学社会科学系法律班毕业。在红军中服过役,复员后在乌克兰最高法院任职。1925年出版了一本描写国内战争年代克里米亚地下工作的短篇小说集《被监禁的人们》。1926年转入电影界,先后任助理导演,副剪辑、导演和编剧。早期与人合作摄制的影片有:《在大城市里》(1928)、《人的价值》(1929)、《幸福之歌》(1943)等。30年代他改编了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1938)、《在人间》(1939)、《我的大学》(1940),影片充分地显示了他作为年轻导演的才华,电影剧本由他与作家H·格鲁兹吉夫合写。这三部曲是苏联电影艺术的一个重大成就,标志着苏联电影史中的一个阶段,对国内外电影作品都有影响。一、二集获1941年度斯大林奖金,1955年三部曲在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获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根据H·奥斯特罗夫斯基同名小说摄制了影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42,兼编剧)。1944年改编了B·华西列夫斯卡娅的同名小说《虹》(获1946年度斯大林奖金)。1945年据B·戈尔巴托夫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了《宁死不屈》(1946年,获威尼斯第七届国际电影节金质奖章)。1947年创作了明快的富有诗意的影片《乡村女教师》(获1948年度斯大林奖金)。此外,他还改编了高尔基的《母亲》(1956)、《福玛·高捷耶夫》(1959,获洛卡诺第八届国际电影节优秀导演“银帆”奖)等。60年代他拍摄了表现列宁、列宁的母亲M·乌里扬诺蛙和克鲁普斯卡娅的影片《母亲的心》、《母亲的忠诚》和《娜捷日达》。他曾获得列宁勋章、十月革命勋章。劳动红旗勋章、红星勋章等,在他七十寿辰时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伊林斯基·伊戈尔·弗拉基米罗维奇

(1901~)苏联电影、戏剧演员,苏联人民艺术家。1960年加入共产党。1917年进入Φ·康米萨尔日夫斯基领导的戏剧学校,1918年后在莫斯科小剧院等戏剧团体从事话剧演出。1924年从影,在я·普洛塔占诺夫导演的《阿艾里塔》中扮演密探。1925年主演《托尔若克的裁缝》,显示出他的喜剧表演才能。在无声片时期他演出过十部影片,其中如《三百万卢朽的诉讼案》(1926)、《圣约尔根节》(1930)等,从中已可看出他日臻成熟的演技,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1938年,在影片《伏尔加一伏尔加》中他扮演一个官僚主义者,获得很大成功。他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并不夸张。他不追求形式,而是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真实感。他演出的影片还有:《外科医术》(1939)、《前线音乐会》(1942)、《狼与羊》(195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1952)、《智慧的痛苦》(1952)(以上三部均为舞台艺术片)。1956年,在音乐喜剧片《狂欢节之夜》中,他再次塑造了一个满脑子教条的官僚主义者,表演充满了幽默色彩,使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以后他还演出了《轻骑兵之歌》(1962)。1964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专门拍摄了一部表现他的创作活动的影片《和伊林斯基会见》。此外,多年来他一直活跃在话剧舞台上,创造了许多动人的形象。

柯斯玛托夫·列昂尼德·瓦西里耶维奇

(1901~1977)苏联摄影师,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1941年加入共产党。1923~1927年在国立电影学校技术部学习,1927年起在俄罗斯国际工人救济委员会制片厂和国家军事电影制片厂工作,1933年成为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曾先后与著名导演ю·莱兹曼和Г·罗沙里合作,拍摄了一些成功的作品。与莱兹曼合作的影片有:《苦役》(1928)、《大地在渴望》(1930)、《飞行员》(1935)、《被开垦的处女地》(1939);与罗沙里合作的影片有:《巴黎之光》(1937)、《奥乎格姆一家》(1939)、《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41)、《自由的人们》(1956)、宽银幕影片《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1957~1959)、宽胶片影片《疯狂法庭》(1962)和《一生长的一年》(1965)。这些影片在造型处理,影调结构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1949年他与著名导演A·杜甫仁科合作拍摄的彩色影片《米丘林》,在摄影方面也颇有特色。他在色彩运用方面有不少创新,善于通过色彩变换传达出环境气氛和人物肖像的表现力。从1929年起他就在苏联电影学院摄影系任教,培养了几批有成就的摄影人才。他还是“特技摄影方法”的发明者,并写了一些有关摄影的专著和论文,如《影片中的结构和光》(1963年出版)等。他曾获得列宁勋章、劳动红旗勋章及其他奖章。

马吉松·马尔克·巴甫洛维奇

(1901~1954)苏联摄影师。1929年参加电影工作,曾拍摄《列宁的三支歌》中的一些镜头。1937年拍摄了《没有陪嫁的女人》,奠定了他在苏联电影界的地位。他在摄影中注意镜头的结构和光的运用,使用了新的照明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他以后的作品有《七年级小学生》(1938)、《春潮》(1941)、《莱蒙托夫》(1943,与谢连科夫合拍)、《好兵帅克新历险记》(1943)、《你好莫斯科》(1946)、《真正的人》(1948)。马吉松对于发展苏联彩色摄影也作出了贡献,他拍摄的彩色影片有《阴谋》(1950)、《忠实的朋友》(1954)、《仇恨的旋风》(1956年上映)等多部。他在影片中对自然景色的彩色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他拍摄的影片还有《不安的一天》(1931)、《年轻的船长》(1939)、《索科尔城下之战》(1942)、《运动员的荣誉》(1951)、《别林期基》(1953)等。

梅尔库洛夫·尤里·亚历山大罗维奇

(1901~)苏联动画画家、导演。苏联水墨动画电影和有立体感的动画电影的创始者之—。1923年毕业于高等艺术学校,同年与H·霍达塔耶夫及З·康米萨连柯联合组织了苏联第一个动画电影实验工作室(附属于国立电影专科学校)。1924年这个工作室制作了第一部动画片《星际革命》。1925年又制作了《炮火中的中国》(三本),影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斗争。梅尔库洛夫是上述两部影片的创作人之一。1927年他制作了几部短的动画宣传片(如《滚出中国去》)。1928年和Н·伊万诺夫一瓦诺及д·车尔凯斯联合拍摄了《非洲人仙卡》(两本,影片的特点是动画与实景拍摄结合在一起)。1927年他开始研制有立体感的动画电影,如《失落了的公文》、《鸡雏要到秋天才能数》。1929年他拍摄了《勃拉吉施金历险记》、把木偶和实景拍摄在一起。30年代初期他还制作了几部美术片:《第一骑兵队》、《军舰》、《红色舰队》等。以后他转而专门从事绘画创作。

莫尔得维诺夫,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维奇

(1901~1966)苏联电影、戏剧演员,苏联人民艺术家。1925年开始戏剧创作活动。1936年开始拍电影,第一个角色是影片《最后的屯宿地》中的吉卜赛人。他以后参加演出的影片有:《波格丹·赫米尔尼茨基》(1941)、《我城一少年》(1942)、《假面舞会》(1942)、《柯托夫斯基》(1943)、《在南斯拉夫群山中》(1946)、《勇敢的人》(1950)、《鹳鸟飞去的时候》(1965)等。他演出的影片中最著名的角色是波格丹·赫米尔尼茨基(十六世纪乌克兰领袖,使乌克兰与俄罗斯合并)。他曾因在话剧《假面舞会》中扮演阿尔比宁一角而获得列宁奖金。

莫斯克文·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

(1901~1961)苏联摄影师,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早期为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领导的“奇异演员养成所”的成员,拍摄过影片《外套》(1926)、《大事业同盟》(1927)、《新巴比伦》(1929)、《一个女性》(1931)。莫斯克文在影片摄影中注重构图、拍摄角度和光影明暗对比,但有时显示出形式主义的痕迹。30年代他继续与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合作,拍摄了马克辛三部曲(《马克辛的青年时代》、《马克辛的归来》、《革命摇篮维堡区》)。莫斯克文在摄影中注意表现时代气氛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四十年代他与著名导演爱森斯坦合拍,担任《伊万雷帝》(上下集)的摄影师(与э·基赛联合摄影),他特别注意光线影调设计和明

暗处理。50年代他拍摄了几部彩色片:《尼门河上的黎明》(1953)、《牛虻》(1955)、《堂·吉诃德》(1957),也很注意利用色彩为影片的内容服务。1960年他与д·梅斯西耶夫联合拍摄了《带叭儿狗的女人》(根据契诃夫小说改编,导演и·赫依费茨),影片造型充满了抒情格调,显示了19世纪俄国的生活气氛。莫斯克文的摄影创作对苏联摄影学派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麦唐纳·珍妮特

(1901~1965)美国电影女演员、歌唱家。生于费城。1920年进入百老汇当合唱队员,迅速成长为歌舞剧和轻歌剧明星。电影演员理查德·迪克斯发现了她的表演天才,把她介绍给派拉蒙影片公司试镜头。导演欧内斯特·刘别谦看过样片后决定请她主演《璇宫艳史》(1929),后来又与大明星莫里斯·希佛莱配戏,出演了几部大场面的歌舞片。1933年,转入米高梅影片公司,演唱声誉与日俱增,特别是与纳尔逊·埃迪结成搭档以后,二人成为歌舞片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演唱伙伴。30年代末,其知名度如日中天,她和埃迪一道被誉为“美国的心肝儿”,他们主演的柔蜜蜜的歌舞片吸引了无数美国和欧洲观众。其中一些电影插曲,如《罗斯玛丽》、《桃花恨》等,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观众的热情锐减,1942年米高梅公司终止了和她签订的合同。以后只拍过一部影片,40年代末仅在两部影片中扮演母亲的角色,俟后退出影坛,在演唱和戏剧方面另寻发展。

她参加演出的影片还有:《赌城艳史》(1930)、《法宫艳史》(1930)、《天涯总相逢》(1930)、《红楼艳史》(1932)、《仙侣情歌》(1933)、《风流寡妇》(1934)、《鸾凤和鸣》(1935)、《罗斯玛丽》(旧译《凤凰于飞》,1936)、《旧金山》(1936)、《桃花恨》(1937)、《战地笙歌》(1937)、《凤侣鸾俦》(1938)、《情侣》(旧译《比翼双飞》,1938)、《情天歌侣》(1939)、《新月》(1940)、《战地莺声》(1942)、《琴台三凤》(1948)、《太阳升起来》(1949)等。

摩亚·格蕾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