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1
4584400000026

第26章 表演艺术(7)

(1901~1980)美国戏剧、电影导演,评论家,作家和戏剧教育家。生于纽约曼哈顿。父亲是医生。1921年离开哥伦比亚大学去巴黎,在那里见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回到纽约后于1926年进戏剧工作所,师事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和玛丽亚·奥斯宾斯卡娅,专攻表演和导演,并从事戏剧评论工作。1931年,与李·斯特拉斯堡成立格洛普剧院,成为第一个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移植到美国戏剧界的话剧团体。在听他讲课的学生中,有后来成名的演员佛兰支·通、约翰·迦斐尔、李·J·科布、卢瑟·艾德勒、伊里亚·卡赞等。1937年,克勒曼与斯特拉斯堡分手,成为该剧院导演。1941年剧院解散,他重返纽约剧坛。

1946年,克勒曼根据克利福德·奥德茨的剧本,导演了影片《黎明死亡线》,随即又回到戏剧界。

1972年,克勒曼的《论导演》一书出版;1978年又出版了他的《易卜生》。

《约翰尼·吉塔》(1954)、《最后命令》(1955)、《永恒的海》(1955)、《玫瑰纹身》(1955,又译《玫瑰梦》)、《闻名的猎人》(1955)、《一次奇怪的冒险》(1956)、《在阿巴区井坑的决斗》(1957)、《歹徒的儿子》(1957)、《科曼契小河的枪战》(1963)、《亚利桑那袭击者》(1965)、《韦科》(1966)、《红石斧》(1967)、《又抢劫一辆火车》(1971)、《支持你的当地枪手》(1971)等。

古柏·贾利

(1901~1961)美国电影演员。生于蒙大拿州赫伦纳市。原名弗兰克·詹姆斯·库珀。父亲为蒙大拿法院的法官。九岁时,他随父母返回英国并在那里读书,1917年举家迁回蒙大拿州。少年时代的古柏经常在父亲的牧场参加牧牛劳动,艰苦而又充满生气的牧场生活锻炼了他,这对他日后的影艺生涯大有裨益。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威斯利安学院学农业。在此期间,他发现自己有绘画的才能,并特别擅长漫画。1921年,他转入衣阿

华州格林奈尔学院。学习期间,经常为校刊画漫画。大学毕业后,他曾短期做过黄石国家公园的导游,后又为《赫伦纳独立报》画政治漫画。1924年,随父母到加利福尼亚州定居。由于为报刊画漫画的愿望难以实现,他便决定在电影业试试运气。他熟悉牧场生活,在朋友引荐下,他轻而易举地在一些西部片中找到了临时演员的工作。他演跑龙套的牛仔、当替身;1925年,他正式演出了第一部影片《贫穷骚乱》(二本短片)。1926年,一位演员经纪人为他改名为“贾利·古柏”后推荐给制片公司。导演亨利·金在拍摄《荒塞惊鸿》时因原选定的演员未到,便临时决定雇用古柏担任一个较重要的配角。他在该片中饰演一位为拯救水坝不惜牺牲生命的工程师,从此他经常在银幕上塑造正派美国人的形象。此后,他主演过九十余部影片,扮演过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但从未演过反派角色。

古柏不久就成了派拉蒙公司的主要演员。他从《亚利桑那边界》(1927)一片起,开始担任男主角。在无声片时期,他还拍了《它》(1927)、《飞机大战》(1927)、《狼之歌》(1927,又译《玉女仙音》)、《背叛》(1929)等十余部影片。他主演的第一部有声片是《牧地情花》(1929)。30年代初,古柏还主演过一批描写下层社会的普通人(士兵、牛仔、工人)与一些被凌辱的女性(夜总会女歌手、舞女)间的爱情的影片。在这些影片中,他扮演的角色总是以自己真挚的感情去感化那些经历坎坷的女子,给他们以极大的精神慰藉。这其中最成功的影片有《摩洛哥》(1930)、《十字街头》(1931)、《牛郎得意缘》(1931)、《风尘奇女》(1931)等。1932年,他主演了《战地情天》,这部根据海明威小说改编的成功之作进一步提高了他的声誉。到30年代中,古柏已成为好莱坞最有名气的演员之一。他除了继续拍一些爱情片外,还拍了大量其他样式的影片,如童话片《爱丽斯漫游奇境记》(1933)、喜剧片《活财神》(1933)、《欲望》(1936)、《第八夫人》(1938)、《牛郎织女》(1938),战争片《战地英魂》(1935)、《日月同光》(1939)、《孤军血战记》《1939),传奇片《马可波罗》(1938),西部片《乱世英杰》(1937)、《草莽英雄》(1940)等。古柏在其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向来反对浮夸、做作,反对哗众取宠的噱头;他的表演自然、朴实,言语不多,观众很容易与他认同,他的笑容令人感到真挚亲切。1936年,导演弗兰克·卡普拉筹拍《富贵浮云》时,指名要他担任男主角——一位继承了巨额财产仍保持其质朴、诚实本色的乡镇乐师。古柏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角色的创造,他扮演的人物不仅具有他一贯的表演特点,而且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具有某种坚定的信念,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因此他首次获得最佳男主角金像奖的提名),而且对美国电影及他本人此后的表演风格都产生了影响。

进入40年代后,古柏的表演艺术更趋成熟,风格特征也更为鲜明突出,最有代表性的是《神枪手》(1941,获第十四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纽约影评协会最佳男演员奖、全国电影评议会最佳男演员奖)、《战地钟声》(1943,获最佳男主角金像奖的提名)、《跨海平魔》(1944)、《风尘双侠》(1945)、《会见约翰·多伊》(1941),《国族之光》(1942,获最佳男主角金像奖的提名),《战地鸳鸯》(1947)。四十年代末期,麦卡主义在好莱坞喧嚣一时,古柏的影艺事业也陷入低潮。在被众院非美活动委员会传讯后,他也拍了一些描写“爱国军人”生活的影片。1952年,古柏主演了西部片《正午》(又译《龙城歼霸战》),他在该片中又一次塑造了一位不畏强暴、孤身与一群歹徒决斗的正直臀长的形象(这部影片被影评家视为是对麦卡主义的一次反击),古柏以其出色的演技第二次赢得了第二十五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授予他以最佳男演员金球奖。

在此之后,古柏虽然盛名不衰继续主演了不少影片,其中有些影片如《龙虎干戈》(1954)也受到影评界的赞扬。他和导演威廉·惠勒最后一次合作的影片《亲切的劝告》,还获得了195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奖。然而他毕竟年过五十,再演中青年角色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由于他在三、四十年代和50年代上半期取得的卓越成就,古柏已成为美国电影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之一。他曾在1936、1937、1941~1949年、1951~1957年共十八届当选美国十大最卖座的明星之一。1960年,古柏以其“许多令人难忘的银幕表演”获得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特别荣誉奖。获奖仅一个月后,他因癌症去世。1963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为他设立了贾利·古柏奖。

他参加演出和主演的影片还有:《离婚后的孩子》(1927)、《战地飞鸿》(1928)、《边省奇侠》(1930)、《勇大尉》(1930)、《战地姻缘》(1930)、《爱国心》(1930)、《破坏者》(1930)、《海上情魔》(1932)、《孤雏深恨》(1934)、《将军死于黎明》(1936)、《怒海英魂》(1937)、《红骑血战记》(1940)、《郎才女貌》(1942)、《魔窟喋血记》(1946)、《好萨姆》(1948)、《达拉斯》(1950)、《遥远的鼓声》(1951)、《邪恶的花园》(1954)、《比利·米切尔将军审讯案》(1955)、《盖世英雄》(1958)、《玛丽·迪尔号遭难记》(1959)、《天网记》(1961)等。

卡明斯,德怀特·W·

(1901~)美国电影剧作家。生于旧金山。洛杉矶加州大学文学士。1926~1927年任FBO制片厂导演与助理制片。1927年开始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三、四十年代创作与改编的电影剧本有:《颠倒众生》(1939)、《白马小将》(1945)、《虎魄伏龙驹》(1945)等。五十年代从事电视剧创作,曾为西部明星罗伊·罗杰斯的电视剧撰写剧本,后任电视界自由撰稿人。

卡明斯曾在南加州大学担任电影学讲师。

死神将威尔地从歌剧舞台上夺走

1月27日,19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朱塞佩·威尔地在米兰逝世。在近60年中,威尔地在意大利歌剧创作中占主导地位。1842年他经过3次努力,将尼布甲尼撤的故事《纳布科》改编成歌剧,一举成名。1851年他创作了歌剧《弄臣》。随后,1853年他又创作了《游吟诗人》和《茶花女》,这3部作品确立了他的歌剧创作大师地位。在他的两部歌剧《奥赛罗》和《麦克贝思》中,体现了他对莎士比亚戏剧的酷爱。他的著名作品还有《弄臣》和《阿伊达》。

而命运却给了他一次小小的嘲弄。他生于1813年。当他第一次报考米兰音乐学院时却遭到拒绝,学院的教授们认为威尔地未显示出任何才能。可是当今他的才华与创造力使他与莫扎特和瓦格纳等著名作曲家齐名。

斯科特·乔普林的流行爵士音乐歌曲

有切分音的拉格泰姆爵士乐越来越受欢迎。这种音乐的优秀作曲家中有个叫斯科特·乔普林的33岁钢琴家、乐队指挥和流行歌曲作家。他早在1899年发表了《枫叶拉格》,从而受到广泛的注意。

他的外号是“拉格泰姆之王”,出生在得克萨斯的特克萨卡纳,并在那里受到来自父母的音乐薰陶,接受了早期训练。年轻时他就离家到圣路易斯和其他中西部城市演奏钢琴,并于1893年在人们十分感兴趣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所在地芝加哥成立了他自己的第一个乐队。他在那里受到拉格泰姆乐钢琴家奥蒂斯·桑德斯的鼓励开始写这种乐曲。

1895年他搬到密苏里的锡代利亚并开始在专为黑人办的乔治·R·史密斯学院学音乐,以期学到一些这方面的技术性的知识。在同年和次年;他开始出版歌曲和钢琴曲。拉格泰姆音乐的流行标志着这种主要来自黑人的爵士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在这方面,单张乐谱和自奏钢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云志

(1901~1978)原名燮贤,又名韵芝。苏州人。14岁拜夏莲生为师学习苏州弹词。两年后登台演出。长期在书场说书。1949年后,入苏州市评弹团。曾任江苏省曲艺联合会副主席。先后创“短腔”,“高音短腔”、“低音短腔”、“短长腔”、“长腔”、“长长腔”、“高音长长腔”、“变腔”,“新腔”等9种唱腔。是苏州弹词“徐调”艺术唱腔的创始者。因声调柔软圆润、舒徐从容,人称“糯米调”、“迷魂腔”。最著名的是《三笑》。

约斯

(1901~1979)德国舞蹈家、编导。早年在斯图加特音乐学院学习。1924年担任蒙斯特市立剧院的“动作指导”。该剧院属德国先锋派艺术的组成部分,有以“新舞蹈”为标志的舞蹈队。后来,他去巴黎和维也纳对古典芭蕾作进一步认识,接着和李德尔合作,1927年在埃森建立舞蹈学校,设舞蹈剧场实验室。在埃森歌剧院的支持下,创作了《绿色的桌子》。该剧在1932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舞蹈档案馆的国际舞蹈设计比赛中赢得一等奖。随即他成立了约斯芭蕾舞团。在1933~1934年参加环球巡回演出。希特勒纳粹统治时期,身为犹太人,他被迫逃到英国,建立了一所舞蹈学校,进行舞蹈教学法,舞台美术服装和音乐等各方面的教育研究。战后,他回到埃森,开办学校。1953年他的舞蹈团解散。他编导的作品还有《老维也纳舞会》、《都市生活》、《七英雄》等。他力图综合现代和古典的舞蹈技巧,以求开拓更广阔的艺术领域。其重要成就在于充分运用拉班动作理论,赋予传统动作以内容寓意,避免了徒具形式的美丽姿态的展览,刻意追求芭蕾动作的表现性运用,具有现代风格。

海菲兹

(1901~)苏联小提琴家,出生于立陶宛的维尔纳,3岁起就显露出超凡的音乐才能。其父爱好小提琴演奏,施教于他,4岁进维尔纳皇家学校,后到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著名小提琴教授列奥普德·奥尔。学业结束后,到柏林、斯堪的那维亚及美国演出。16岁时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大厅首次登台演奏了维尼亚斯基的《d小调第二协奏曲》和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等。他经常表演维尼亚夫斯基、西贝柳斯、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小提琴协奏曲,弗兰克等人的奏鸣曲。他的演奏被认为是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典范,被看成小提琴演奏家中的元老。他在80岁时举行了告别音乐会,从此结束了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光辉生涯。

1901年音乐之声

布索尼:小提琴奏鸣曲(作品第36a号)。

德沃夏克:《水仙女》(捷克歌剧)。

德国作曲家维尔纳·埃克诞生。

埃德蒙德·艾斯勒(1874年涎生):《施特劳宾格尔兄弟》(维也纳轻歌剧)。

古·马勒;G大凋第四交响曲。

卡尔·穆克(1859~1940)担任拜罗伊特艺术节指挥至1930年(1892至1912年任柏林歌剧院指挥,1912年任波士顿歌剧院指挥,1922至1933在汉堡歌剧院任指挥)。

普菲茨纳:《爱情花园的玫瑰》(歌剧)。

拉威尔:《水之游戏》(法国印象主义钢琴曲)。

莱奥·斯勒察克(1873~1946)担任维也纳歌剧院男高音歌手直至1926年,常在纽约和伦敦客串演出。

斯坦福:《无事生非》(爱尔兰歌剧)。

理·施特劳斯:《火荒》(歌剧)。

意大利作曲家朱塞普·威尔第逝世(1813年诞生)。

欧洲音乐在日本受到越来越大的欢迎。

爵士乐初期的“拉格泰姆”(Rag-time)盛行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