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1
4584400000027

第27章 绘画艺术(1)

罗丹的作品《维克多·雨果像》引起轰动

4月21日。奥古斯塔·罗丹雕塑的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雕像在巴黎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引起强烈反响。这些反响大多出乎这位艺术家的意料。他用半身裸体像再现这位著名法国小说家的形象,因此使众多的艺术赞助人为之惊愕。

罗丹已不是第一次受到非议。1897年他的另一件作品,试图将著名作家奥诺雷·巴尔扎克的形象与其多卷本的杰作《人间喜剧》的情节溶为一体,而遭到蔑视。诋毁者将其称之为拙劣的和粗糙的作品。

这位60岁高龄的雕塑家,就象欢迎人们对其1876年第一件重大作品《青铜时代》的批评一样,十分珍惜上述的批评。那尊以非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一位青年男子的塑像,被谴责为逼真得简直就是直接从模子上塑造下来的。

巴黎著名画家逝世

9月9日。亨利·德·土鲁斯一劳特累克逝世,终年36岁。作为艺术的革新者,他以描绘那些抓住并准确表现巴黎蒙马特尔地区豪放不羁的艺术家们的生活特点的表演艺人而著称。扬·阿夫里尔,路易丝·韦伯就是这样的艺人,人们称他们为“贪食者”。

土鲁斯·劳特累克1864年11月24日出生于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是天才的制图员的后代。他少年时一年内两条大腿骨折,康复后,他更加献身于艺术。然而,他的两腿萎缩,到了成年时,就变成两只矮子的腿支着一个成人的身体。

他求教于巴黎各种类型的艺术家,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得到承认。他于1891年发表的第一幅作品《红色的磨房—贪食者》使他的名声大振。在生命的最后10年中,他又着手画版画,表现他的艺术洞察力。大量饮酒及各种小病导致精神疾病和这位艺术家的早亡。

巴黎人首次见到毕加索的画

6月24日。年轻的西班牙画家巴布罗·毕加索的作品首次在拉斐德路上的昂布瓦·伏拉的时髦画廊中展出。一位著名的评论家评论道:“很明显,毕加索堪称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他热衷于事物的自身色彩”。毕加索1881年出生于马拉加,1900年10月来到巴黎。虽然他经常挨饿,却迷恋于蒙特玛塔的街头生活,并对巴黎的贫民作了许多研究。郑岳

(1901~1975)字曼青,号曼髯,又号玉井山人。浙扛永嘉人。工画、能书、善诗文、精医学、兼擅拳术,有“五绝”之称。所作花卉,笔力道劲,意致招逸,直冶青藤、白阳、个山诸家于一炉,而能自出范畴,更善用中锋焦墨,故能朴茂苍润,独步一时。论者谓“读曼青画,不啻观玉树琼花,瑶圃仙种”。早年在沪,慕阳湖钱名山太史诗名,乃从之游。历任北平艺专、北京大学、上海大夏大学、新华艺专等校教授。晚年寓美,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著有《曼髯论画》、《玉井山人诗草》。

《外国客人》是列利赫俄罗斯题材组画中的一幅,显示了他的装饰艺术才华。画面上一艘华美的海船,载着远方的客人,乘风破浪驶向俄罗斯,作品色彩响亮,充满了动感和欢乐的气氛。

尼古拉·康斯坦丁·诺维奇·列利赫(1874年~1947年)曾是“艺术世界”的成员,他主要的兴趣集中在古代斯拉夫民族的生活及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神话上,其作品有一种神奇美妙的意境。

他出生于律师家庭,在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时,库茵芝是他的老师。在创作上,他继承了库茵芝浪漫抒情的气质,讲究画面的色彩表达。列利赫一生作画近五千幅,考古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1910年以后,列利赫的创作日趋神秘。他运用蒙古喇嘛和中国藏画的颇料作画,常以火黄、深蓝、绛紫来构成画面,给人怪异而永恒的感觉。十月革命后,列利赫侨居国外,主要从事风景画创作。

莫罗佐夫(1871~1921年)是俄国当时著名的收藏家。俄罗斯许多画家从他的收藏中了解到了西方艺术正在发生的变化。他也收藏俄罗斯画家的作品,谢罗夫与他是好朋友。

在这幅画中,瓦·谢罗夫用极其轻松流畅的笔法,刻画了莫罗佐夫的性格特征。他坐在桌子旁,双手支撑在桌上,表情深沉严肃,一双敏锐机智的眼睛注视着观众。他的身后是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的作品《水果和青铜雕像》,借以证明其身份。谢罗夫采用非常概括、简练的造型,响亮的白色和褐色,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伊凡诺夫创作了三套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组画,它们分别是《移民组画》、《革命风暴组画》和《历史组画》。

历史组画中的大多数作品描绘的是17世纪俄罗斯的生活,《外国人来到莫斯科》是其中之一。伊凡诺夫用幽默戏谑的手法处理画面,将莫斯科人初见外国人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巧妙地利用了中间的雪堆,人物安排在四周,色彩明快而有装饰趣味。

劳特累克使用德加式的透视,使前景人物造型在体量上占据大部分空间,画面强调线条,色彩追求单纯化。在表演者的服装上,有几处点睛之笔,那截掉的视野和曲线运动给人以抽象图案的效果。

亨利·图卢兹-劳特累克(1864~1901年)是19世纪最后30年间法国最杰出的年轻画家。他像塞尚、凡·高一样,也受过印象派画家的影响,却又背弃这个画派,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画风。劳特累克出生于法国阿尔比,从小对声色犬马的生活耳濡目染。因两次事故,致使他两腿残疾,这挫伤了这位贵族少年的自尊心。因嗜好绘画,劳特累克进入博纳特画室,后又向画家柯尔曼学素描。1886年与凡·高相处甚笃。20岁时,劳特累克想独立设立画室,遭到父亲反对,便离家出走。父母无奈,资助他去巴黎在蒙马特建一个画室。此后,他经常出入剧院、马戏团和附近的酒馆,为他们画广告画,这幅《费尔南多马戏团》就是画家童年印象的写生。

玛塞儿·兰德是代里埃德剧院一名舞蹈演员,她在音乐剧《契尔彼里克》中的出色表演,使劳特累克着了迷。他每晚都坐在一个固定座位上,速写她在舞台上的形象,这幅画即是她在台上跳波莱罗舞时的情景。

1892~1894年间,劳特累克的题材范围从蒙马特街的歌舞场转向妓院生活,后又转入戏剧界。这一幅即是这时期完成的。巴黎的夜生活使劳特累克在工作和娱乐上过度消耗精力,他不得不每年回到家乡呼吸新鲜空气。他还嗜酒成癖,严重损害了身体。33岁时因酒精中毒引起震颤性谵妄,住进了精神病院。1901年9月9日,劳特累克因全身瘫痪死去。

布尔战争

布尔战争是英国与荷兰为争夺南非殖民地而展开的一场殖民战争。该画没有直接描绘残酷的战争,而是描绘了一个在战争中失去爱人的女子,面对平静如镜的湖水、郁郁葱葱的树林还有争奇斗艳的野花,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虽然绿林依旧、湖水依旧,但却已是物是人非,徒留感伤。该画在1901年皇家美术学院画展中随录了著名象征主义女诗人、画家罗塞蒂之妹克里斯蒂娜的一句诗:“最后的夏天各种绿色更加浓郁,黑莓更少,蓝天更蓝了。”画家在这里以夏日晴空下生机无限的树林池沼来反衬人物的悲哀,绝望与失意、怅惘,可以说这是画家以颇为婉转曲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英国政府扩张政策的无声抗议与谴责。该画在艺术技法与绘画风格上承袭了拉斐尔前派画家那种高度写实的传统,画中无论绿林碧沼还是青荇红蓼,都描绘得纤毫毕现、一丝不苟,极尽精细、明净、逼真之能事。

约翰·比亚姆·萧(1872年~1919年)是拉斐尔前派后期的画家。虽然当时其他的拉斐尔前派画家已越来越趋于理想主义、唯美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有所削弱,但是,萧却仍然坚守着该派早期忠实于自然、忠实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布尔战争》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画家用艺术手段曲折反映社会现实的名作之一。

碎波

该画描绘了一个被紧锁在海边悬崖上的裸体少女,其题材可能取自希腊神话中安德洛墨达的故事。腓尼基伊狄俄普国王的女儿安德洛墨达由于遭到神祗的嫉妒而被锁在海边岩石上,作为献给海怪的祭品。希腊英雄珀尔修斯骑飞马赶来,用蛇发女怪戈尔工的头斩除了海怪,解救了安德洛墨达。画家以险峻的自然环境来突出人物的弱小无助,从而强化了故事扣人心弦的紧迫感。画家力求通过这一神奇的传奇故事来表现一种死亡与爱情的冲突。

阿诺德·勃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