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1
4584400000028

第28章 绘画艺术(2)

(1827~1901年)是瑞士19世纪最杰出的油画家之一,是19世纪末德语国家知名度最高的一位画家,也是一位驰名世界的象征主义艺术大师。生于瑞士巴塞尔。由于当时的瑞士绘画主要受德国影响,1845年勃克林到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留学,1848年到巴黎进一步深造,1850年游学向往已久的艺术之都罗马。在这里他创作了一批怀旧感伤、浪漫抒情的风景画作品。他的早期风景画与柯罗早期作品颇为相似,偏爱描绘阳光斜照、薄雾缭绕的意大利风光,其中点缀以古罗马式的建筑以及诗化的人物,表现手法精致细腻,细节刻画一丝不苟,色彩明艳微妙。《碎波》是他从意大利归国后创作的著名作品。

作者以粗重的线条和单纯的蓝色为主要手法,描绘出露宿街头的母子俩,母亲身上裹着旧毛毯,蜷缩着坐在地上,怀中紧紧地搂着自己的孩子,母亲脸上带着困倦和忧伤的表情,沉静的蓝色调加重了画面的悲惨感。

帕勃洛·毕加索(1881~1973年)是西班牙立体派的主要艺术家。他童年就喜欢美术,少年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1900年后到巴黎学画,开始了他的艺术道路。早期绘画为写实手法,接近古典风格,后来不断改变其艺术风格,终于成为具有独创性的立体派艺术大师。毕加索在一生的创作生活中经常改变自己的艺术风格,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开拓新的艺术道路。1901~1905年,毕加索在作品中运用蓝色,被人们称为“蓝色时期”。蓝色时期的作品大都描绘街头艺人、残疾人、病人、老人和母子等题材。他在这一时期采用低沉、不明朗的蓝色调表现充满着孤寂、忧伤和悲怆的情绪,风格写实。此画便是他“蓝色时期”的作品。

《洗衣妇》采用了巡回展览画派常用的批判现实的立场,刻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对妇女的折磨。这同一内容,作者前后画过两幅,前一幅作于1899年,藏俄罗斯博物馆。这幅较前一张画得严谨。阴暗的地下洗衣房里,满地是水,蒸汽使人窒息。一位老妇已无力再支持,只好坐下休息片刻,其他人依然在艰辛工作。阳光透过小窗,照在穿紫红色裙子的妇女身上,沉重的劳动已压弯了她的腰。阿尔希波夫用非常柔和的银灰色调、自由浑厚的笔触,创造了难忘的艺术形象,也显示了他娴熟的油画技巧。

阿勃拉姆·叶菲莫维奇·阿尔希波夫(1862~1930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是以表现农村生活为主的风俗画家。1877~1888年间,先后就读于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和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他的创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并且关注俄罗斯妇女的命运。

女人体2号

此图在不同色阶的棕色调背景上,画出疯狂般的女人裸体像,造型稚拙,像儿童画似的幼稚可爱。画面充满荒谬,正如他的绘画目的:“给欣赏那幅画的人一次惊奇的印象。”

让·杜布菲(1901~198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法国画家。1918年在朱利安学院经过短期学习以后,便退出艺术界长达25年之久。他虽继续练画,但大部分时间用在音乐、语言、戏剧和木偶艺术上,后来,终于发现了他想要干的事情,以儿童和精神变态的艺术作为源泉。从1944年起,杜布菲成为一位多产画家,他描绘的题材既有巴黎全景、巴黎人,也有街道、商店、公共汽车和地铁。色彩明快、形象稚拙,构图简洁,空间采用平面结构。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的绘画接近千克利风格。50年代,他经常使用棕色,赭色或黑色作画,一般为单色画,一切都在昏暗之中,但里面却有某种神奇的光,闪烁发亮。他以装饰性手法,用破碎的轮廓,表面脏而带血般的色彩,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失去控制、疯狂。

(俄)莫斯科特列切可夫画廊藏

秋高气爽的傍晚,街头的婚礼车飞驰而过。参加婚礼的人身着盛装,急匆匆地跟着,木头的房屋、远处的教堂在晚霞的照耀下庄重而又充满喜庆。在画的近景里,有一位姑娘离开了人群,她含蓄、深沉,似乎在思考着自己的未来。里亚布什金对17世纪俄罗斯的生活很有兴趣,以此为素材,画了《17世纪莫斯科街道》、《17世纪的商人家庭》、《17世纪外国大使进入莫斯科》等作品。他的历史画着重描写当时俄罗斯的民俗风情,擅长用诙谐、幽默的笔调,出其不意的构图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风格吸引观众,《17世纪莫斯科的婚礼车》就是这样一幅历史风俗画卷。

吉亚柯梅蒂

(1901~1966)瑞士雕塑家、画家。早年随其父学习绘画,1919年入日内瓦工艺美术学校。1922年在巴黎从师于雕塑家布穗尔。他早期的作品多表现抽象“物体”,如:《躯干》(1925)、《痴情女》(1926)、《两口子》(1926)等。1929~1935年,他曾加入超现实主义行列。后脱离出来。1937年他放弃绘制油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恢复),改行搞素描和雕塑。他的作品多含有垂直长方形的设计,主题有静物、风景、肖像、动物、裸体者、手臂、腿、头及抽象物。所着力追求的是表现人的存在。战争期间他在日内瓦,凭记忆进行创作,雕塑作品尺寸越来越小,高度却出奇,有怪诞而又威严的味道。1949年起,他开始创作群体系列雕塑。在他的成熟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孤独寂寞和难以接近的心理现象。作品有《城市广场》(1948)、《三人行》(1949)、《森林》(1950)、《威尼斯雕塑1~9》(1956)、《高个子们》(1966)等。60年代先后荣获卡内基金奖(1961)、威尼斯比安纳尔大奖(1962)以及古根海姆国际奖(1964)。

迪比费

(1901~)法国画家、雕刻家和版画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黎派主要画家之一。其创作以摆脱观察习惯和文化条件,破除正统的表现规则和油画技艺为特征。他广泛使用各种手段(材料)创造多种风格。20世纪40年代末形成自己的风格,称为粗美术。用清漆和胶将沥青、砂砾、炉灰、灰烬和沙粘在一起作底子,上面经常用油画色厚厚地涂成棕色调子,再在这粗糙的表面上刻出形象。后来转向雕刻创作。1962年达到他艺术的顶峰——“乌尔卢普”风格。其作品《四棵树》(1969)和《装饰品小园地》(1976)成为法国艺术品中不朽之作。

迪斯尼

(1901~1966)美国电影制片人,早期著名动画片作家。出生于芝加哥,在密苏里州农村度过童年,青年时在堪萨斯城的艺术学校专攻动画片。1919年开始制作动画片的生涯。制出7分钟的童话故事片《艾丽丝在动画世界》。1927年他与伊渥克又创造了欢快、活跃又淘气的“米老鼠”,并给动画片配上声音和音乐。“米老鼠”的成功又启发他构思出唐老鸭等的形象使之久享盛名。1933年,创作的《三只小猪》又轰动一时。1935年,创作的古典童话故事片《白雪公主和七个矮人》大受欢迎。他的作品还有《木偶奇遇记》(1940)、《灰姑娘》(1950)、《艾丽丝漫游记》(1951)等。50年代,他设计构筑了洛杉矶附近著名的迪斯尼乐园。

奥勃拉兹佐夫

(1901~)苏联木偶艺术创立人,20世纪最杰出的木偶戏表演大师。从1931年起,他一直担任莫斯科国立中央木偶剧院院长。其表演特点为技巧高超和风格严谨。曾经几十次出国演出,所表演的一些著名的木偶人物,如一对男女舞伴(它们的探戈舞步需七名有技巧的木偶演员来表演)和唱男低音的吉普赛女郎,使观众们为之倾倒。在他的巡回演出影响下,成立了几座杖头木偶剧院。《平凡的音乐会》(1946)和《神灯》(1940)等两出讽刺蹩脚演员的木偶剧,已在全世界流行。木偶戏《唐璜》在1976年上演。他还创造了一种手指木偶,并以能用两只空手作木偶表演示范而闻名,1973年,他为国立卢那察尔斯基戏剧艺术学院教授。国际木偶剧工作者协会(1976)及该会的苏联中心的主席(1958)。1946年获苏联国家奖。

光绪二十七年(1901)

田际云重建天乐茶园,创办小吉祥科班。

本年,叶春善受牛子厚之约,赴吉林演戏。同行者有姚增禄、刘春喜、范福泰、十二红、达子红、崔灵芝等。

本年,马德成、杨小楼在宝胜和演出。

本年,谭鑫培第三次去沪,演于三庆、丹桂、天仙戏园。

本年,梅兰芳向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学戏。初学《三娘教子》,师傅认为祖师爷没给梅兰芳这碗饭吃,辞馆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