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4
4584700000019

第19章 表演艺术(1)

德奥塞·菲菲

玛丽·多罗《山林女神》

(1904~1983)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蒙特利尔。原名叶凤·勒斯,是邮局职员的女儿,父母共有十二个孩子。1923年在她作为“格林威治乡村剧团”的歌剧合唱队一员,从事影剧职业之前,曾在女修道院受过教育并以打字为业。她寄希望于轻歌舞剧,最初同著名的加拉赫和夏恩歌舞剧团一起演出,后来在她自己的节目中扮演角色。1929年与威尔·罗杰斯搭档演戏,在影片《他们应该了解巴黎》中首次露面。虽然她不能在法国的歌剧界立足,但是人们为她广为宣传,在早期好莱坞有声片中她的形象被作为巴黎的性感象征。她在影片中往往扮演浮躁而放浪的角色。1935年后她把大部份时间用来宣传宗教信仰,只是偶尔参加电影和电视片演出,扮演具有个性的角色。1971年在百老汇她由于怀旧而重返音乐歌舞剧舞台。

1963年,她参加电视剧《本·凯西》的演出。因演技精湛,获得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每年颁发的埃米奖。1969年,她的肺癌发展到了晚期,被迫离开了百老汇和影坛。格伦达·法雷尔《越狱》,1938年她主演或参加演出的主要影片还有:《母慈子孝》(1929)、《亡命者》(1932)、《火柴大王》(1932)、《蜡像陈列馆之秘密》(1933),《太夫人》(1933)、《神探尼莱》(1934)、《有性格的小子》(1934),《蔷薇处处开》(1935)、《谁也不傻》(1937)、《巴黎舞会》(1937),《越狱》(1938)、《都市的阴影》(1938)、《双雄喋血》(1942)、《红尘三客》(1942)、《没有男人的城市》(1943),《碧海艳尸》(1947)、《夜里的姑娘们》(1953)、《苏珊睡过这里》(1954)、《穿红丝绒时装的女郎》(1955)、《午夜》(1959)、《虎尾》(1969)等。

卡尔霍恩·艾丽斯

(1904~1966)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克利夫兰。这位浅黑肤型女郎是好莱坞无声片时代的主要演员。少女时就在维太格拉夫影片公司拍片。二十年代,为许多影片公司主演了大量影片。

艾丽斯·卡尔霍恩《小牧师》(1922)

她主演或演出的主要影片有:《梦夫人》(1918)、《第十三把椅子》(1919)、《海上驰骋》(1920)、《琼斯公主》(1921)、《迷人的骗子》(1921),《彩虹》(1921)、《小牧师》(1922),《蓝血》(1922)、《一位姑娘的愿望》(1922),《小野猫》(1922)、《被窃之后》(1923)、《男人之主》(1923)、《夜半铃声》(1923)、《布罗德尼那来的人》(1923)、《荒野电码》(1924)、《骄纵的青年》(1924)、《临时夫人》(1925)、《箱上人》(1925)、《弱者的权力》(1926)、《高飞》(1926)、《粗野的狂热》(1927)、《第一级》(1927)、《隐姓埋名的空中英雄》(1927)、《弃女岛》(1927)、《荒漠新娘》(1929)。

科洛纳·杰里

(1904~)美国电影演员。生于波土顿,原名杰拉尔得·科洛纳。他最初是个长号演奏者,不久被发现他有一双能随意转动的眼睛,加之尖端下垂的长胡须和雷鸣般的嗓音,很富有喜剧性,于是他开始作为喜剧演员在夜总会表演,并在音乐歌舞剧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些角色。由于很受欢迎,三十年代后期,他被邀与广播电台签订合同,参加鲍勃·霍普的节目演出,并在一些轻松喜剧影片中扮演角色,包括鲍勃·霍普主演的喜剧片:《南国之春》(1939)、《到里奥之路》(1947)、《到香港去》(1961)等。

他参加演出的影片还有:《第52号街》(1937)、《广寒春色》(1937)、《小红伶》(1938)、《颠倒众生》(1939)、《来到山乡》(1940)、《霍普金斯妹妹》(1941)、《忠于军队》(1942)、《星光灿烂》(1942)、《大西洋城》(1944)、《金钱椅》(1945)、《肯塔基的佳节》(1951)、《与我相见在拉斯韦加斯》(1956)、《安迪·哈迪回家》(1958)、《鲍勃·霍普越南之行圣诞节表演》(1966,原为电视节目,后发行在影院映出)等。

斯摩勒·约翰尼

(1904~1984)美国电影演员、游泳世界冠军。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温德比尔,父母都是德国人。攻读于芝加哥大学。1924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他曾以100米自由泳、400米自由泳及800米接力游泳获三块金牌;1928年,又以100米自由泳和800米接力游泳获两块金牌。1932年受米高梅公司之聘,主演著名的《人猿泰山》。以后9年中,又先后和女星玛琳·奥莎利文拍摄了《泰山情侣》(1934)、《泰山出险》(1936)、《泰山得子》(1939)、《泰山宝藏》(1941)和《泰山到纽约》(1942)5部影片。1943~1948年,又为雷电华公司拍摄了《泰山沙漠大捷》(1943)、《泰山漫游众香国》(1945)、《泰山大破豹人党》(1946)、《泰山夺兽记》(1947)、《泰山和美人鱼》(1948)等5部。1948年为哥伦比亚公司拍摄《丛林杰姆》片集。1958年,这套片集改拍为电视连续剧,仍由他主演。60年代起,由于要给他4个前妻支付赡养费,经济十分困难。1974年心脏病发作,1978年一度住进好莱坞的演员医院。晚年落魄。1984年1月20日以肺气肿病在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去世,终年80岁。

戴夫斯·德尔默

(1904~1977)美国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曾在斯坦福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大学时期,他边读书,边工作,当过修鞋工、布景师、场记,剧务等,1923年协助导演詹姆斯·克鲁兹导演拍摄了《篷车》。之后,进入米高梅影片公司当演员、技术顾问,协助该公司拍摄以大学为背景的影片,曾参加演出《风流侯爵》(1929)、《黑棋暗杀案》(1930)、《喜讯》(1930)等几部影片。进入三十年代,他改任编剧,主要作品有:《这就是大学》(1929)、《舟伴》(1931)、《女人》(1935)、《月媚花娇》(1935)、《小侍女格洛丽小姐》(1935)、《名士殉情记》(1936)、《比赛获奖者》(1937)、《欢乐的海军陆战队士兵》(1937)、《古董教授》(1938)、《画中爱宠》(1939)、《海上英雄》(1940)、《你不如从前可爱》(1942)等。1943年后为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斯等影片公司导演了许多影片。与此同时,他还编写电影剧本或兼任制片人。他的作品富有乡土气息和人情味,风格华丽,手法细腻,对人物的描写更具特殊的魅力,如《奇恋》(1959,兼制片、编剧)等影片以青年人奋斗和恋爱为中心,都能把握住人物的心理活动。1962年他编导的《罗马历险记》,以罗马为背景,情节入微细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荡漾着青春的活力。五十年代中期,他导演了几部西部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他青年时代在霍皮族和那伐鹤族等印第安地区生活的痕迹。这些西部片中的人物性格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许多评论家称赞他是个苦学出身的艺术名手、一位多才多艺的工匠。他导演的主要影片有,《江湖侠侣》(1944,兼编剧)、《目标东京》(1944,合写剧本)、《思君》(1944,合写剧本)、《好莱坞酒店》(1944,合写剧本),《孤岛抗战记》(1945,合写剧本)、《红楼遗恨》(1947,合写剧本)、《逃狱雪冤》(1947,合写剧本),《给胜利者》(1948》、《暗中一吻》(1949)、《特遣部队》(1949,合写剧本)、《折箭为盟》(1950)、《极乐鸟》(1951,兼制片、编剧)、《得克萨斯州人归来》(1952)、《金鹰宝藏》(1953,兼编剧)、《不让我走》(1953)、《迪米特里厄斯和斗士》(1954)、《战鼓雷鸣》(1954,兼编剧)、《朱巴尔》(1956,合写剧本)、《篷车浴血记》(1956,合写剧本)、《三点十分特别快车》(1957)、《牛郎》(1958,又译《铁背牛郎》)、《国王向前走》(1958)、《荒原上的人》(1958)、《吊人树》(1959)、《奇恋》(1959,即《一个避暑胜地》,兼制片、编剧)、《凤凰谷》(1961,又译《帕里什》,兼制片、编剧)、《苏珊·斯莱德》(1961,兼制片,编剧)、《恋人需知》(1962)、《史家山》(1963,兼制片、编剧),《双凤恋》(1964,兼制片、编剧)、《菲奥里诺别墅的战斗》(1965,兼制片、编剧)等。

费南德斯·埃米里奥

(1904~1986)墨西哥电影导演、演员,先驱者之一。生于科阿韦拉州洪多小镇。母亲是印地安人,他常以自己属于阿兹特克血统而骄傲,因而早就以“印地安人”的美称而驰名世界。他是墨西哥土著主义电影和民间歌舞音乐片的奠基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年轻时曾多次判刑,乃至死刑,但都死里逃生。乌尔达独裁政权垮台后,他逃到美国,找到机会在好莱坞做配角和舞伴,在《飞向里约》一片中担任角色。后同陶乐赛相识,返回墨西哥,搭成一个理想的斑子,拍了许多成名之作。作为演员,由他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应推《哈尼休》(1994),尽管在此之前还演过不少影片。1937年他自编自演了《尼加诺尔再见》一片;1939年参加了《下层人》一片的演出;1941年他自导自演了《苦难岛》,该片成为他进入导演生涯的起点;第二年执导了《我是个真正的墨西哥人》。1943年则是他艺术生涯中决定性的一年,他执导的《野花》受到电影界的普遍赞扬,而同年执导的《玛丽娅·康德莱丽娅》则轰动了世界影坛,使人们从此对墨西哥影片有了新的看法。该片在国内获得“阿里尔”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等多项奖,并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金棕榈奖,成为墨西哥民族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以流畅的手法和诗情画意般的语言细致入微地反映了印地安人的生活。在此之后,他接连执导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影片,如:《被遗弃的人》(1944)、《珍珠》(1945)、《热恋》(1946)、《躲藏的激流》(1947)、《农村妇女》(1948)、《讨嫌的女人》(1949)、《网》(1953)等。他一生中执导了上百部影片,是墨西哥国内唯一得到4次“阿里尔”最佳导演奖的导演。他导演的作品曾8次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奖,9次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他的作品已被国际上公认为墨西哥电影的象征。评论家们认为,“印地安人”作品的艺术特点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以塑造人物为主,而实质则是表现社会现实。

进入70年代以后,费南德斯又导演了几部影片,如《乔卡》(1973)、《红区》(1975)、《埃罗迪卡》(1978,《网》的第二版)等,都具有一定的艺术质量。到了80年代,由于墨西哥电影出现的危机,加上他本人上了年纪,已基本上不再导演影片,而是在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做二流演员。

他的其他代表作还有:《叶子花》(1944)、《生命的一天》(1950)、《白玫瑰庄园》(1953)、《火地熄灭》(1955)、《小镇》(1961)等。

盖尔·弗朗西斯科

(1904~1972)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布达佩斯。曾用名范妮·齐沃里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中欧最知名的歌唱家和戏剧演员之一。30年代初期,她在匈牙利、奥地利、德国摄制的爱情片中扮演女主角。1938年受西席·地密尔之聘,在传奇片《北美海盗》中扮演爱上海盗头子的贵族小姐尚·拉斐德一角,然后,又在另外两部美国影片中扮演角色。1940年,返回布达佩斯探望母亲病情时,因战争影响,整个第二次大战期间都未能离开布达佩斯。大战结束后返美,1951年,一度在纽约登台代替伊娃·加博主演舞台剧《幸福的时刻》。

她参加演出的影片有:《佛罗林帕波里卡》(1932,德)、《格卢斯与库斯维卢尼卡》(1933,德)、《布达佩斯丑闻》(1933,德、匈牙利合拍)、《佛洛奇顿》(1934,又译《西比》,奥地利、匈牙利合拍)、《春天巡礼》(1935,匈牙利),《凯瑟琳娜》(1936,奥地利)、《巴黎蜜月》(1939,美)、《楼下的姑娘》(1939,美)、《佛罗林·利利》(1950,奥地利)等。

格雷维特·费尔南德

(1904~1970)美国、法国电影演员、歌唱家。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原名费尔南德·马顿斯。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欧洲和英国从事电影和舞台演出。他曾同30年代英国首席女星安娜·尼格尔合演《情天遗恨》(1933)和《皇后的家务》(1934)两部影片。但他作为主角演出最成功的影片是1938年米高梅公司拍摄的音乐传记片《翠堤春晓》,扮演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小施特劳斯。这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记述著名作曲家生平的传记音乐片,当年公映曾轰动一时。格雷维特在好莱坞还演出过《夜游神》(1933)、《游龙戏风》(1937)、《怎样偷盗百万元珍品》(1966)、《阁楼上的疯女人》(1969)等。1970年在巴黎去世。

他演出的其他主要影片还有:《人间丑闻》(1938)、《爱情圆舞曲》(1950,法)、《恋爱太早》(1955,意)等。

达尔克·保罗

(1904~)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戏剧、电影演员。生于波兰施特赖茨。先在柏林技术大学学习采矿学,后又上语言学、哲学和戏剧课,1927年进入莱因哈特学校。两年后到莱辛剧院演戏,后又在罗莎戏院,人民剧院和德国剧院演出,成为一名著名性格演员。1945年后受聘于慕尼黑室内剧剧院,1953年起在慕尼黑国家剧院演出。他于1934年开始在影片中扮演一些配角,特别擅长于扮演小市民和官僚一类角色,演得真实而生动,颇获好评。

他演出的主要影片有:《爱情、死神和魔鬼》(1934)、《我的儿子部长先生》(1937)、《破碎的杯子》(1937)、《我明天被捕》(1939)、《喧哗的舞夜》(1939)、《弗里德里希·席勒》(1940)、《五千马克的报酬》(1911)、《我把妻子托付给你》(1943)、《三次喜剧》(1945,1949)、《爱情的规律》(1930)、《陨落的星》(1950)、《雪中的三个人》(1955,奥地利)、《我和我的孩子们》(1955)、《丹维茨医生夫妇》(我国译制片名为《失业的自由》,1956)《骗子费利克斯·科鲁尔的自白》(1957)、《我还回来》(1957,与南斯拉夫合拍)、《扎马拉的叛逆者》(1958,意大利)、《关于罗丝玛丽的真情》(1959)、《黑眼镜蛇》(1963,奥地利)、《形势不利,但不严重》(1964,英国)、《啊,约纳坦!》(1973)等。

贝尼茨·阿尔贝特

(1904~)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摄影师。生于德国弗莱堡。曾在“山岳电影”专家阿尔诺尔德·范克手下学习六年电影技巧和艺术,并开始“山岳电影”的拍摄工作,与人合拍过《神圣的山》(1926)、《飞跃》(1927)和《格陵兰岛的猎人米拉克》(1927)。在三十年代,为路易丝·特伦克尔拍摄的影片证明他造诣很高;由他担任主要摄影师拍摄的影片《叛逆者》(1932)、《失去的儿子》(1934)、《加利福尼亚的皇帝》(1936)和《火鬼》(1940),画面优美,获得相当高的评价。战后,特伦克尔导演的《蒙特·米拉科罗的魅力》(1945)和莱尼·里芬施塔尔导演的《低地》(1945)均由他摄影,仍以山岳风光著称。五十年代,由他摄影的重要影片有:赫尔穆特·考特纳导演的《魔鬼将军》(1955)和《科佩尼克上尉》(1956),阿图尔·玛利亚·抗贝纳尔特导演的《丹维茨医生夫归》(1956,我同译制片名是《失业的自由》)。六十年代山他摄影的影片有:《小偷马克斯》(1962)、《马布斯博士的遗嘱》(1962)、《琴匣枪声》(196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