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6
4584900000023

第23章 表演艺术(3)

菲斯特·费利克斯

(1906~1965)美国电影导演。生于纽约城。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他是米高梅影片公司影片推销部经理的儿子。最初当推销员,后来,因对电影制作发生兴趣,就当了一名新闻片摄影师。1930年他在米高梅影片公司当伯顿·霍姆斯的旅游片制片人和试镜头的导演。1933年,为雷电华影片公司导演了他第一部故事片《洪水》之后,于同年。又回到米高梅影片公司当短片编导,在这段时间里。他编导的影片有《佩特·史密司短片集》,《罪有应得》系列短片。1943年,他又重新导演长故事片,先后为环球,雷电华等公司服务。他是一个办事负责值得信赖的人,在拍低成本影片方面堪称老手。

他导演的影片还有:《一切靠自己》(1943),《如此人生》(1944),《乔治·怀特的怪装演出》(1945),《谋反罪》(1950),《金手套的故事》(1950),《明天又是一天》(1951),《危险的女人》(1952),《大炮后面的人》(1953),《多诺万的脑袋》(1953,兼编剧),《的黎波里海盗》(1955)等。

怀恩耶德·黛安娜

(1906~1964)美、英电影女演员。生于伦敦。她是英国著名舞台女演员。1932年与好莱坞订约,3年内先后拍片7部,其中《乱世春秋》获1933年第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她也以此片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提名。她回英国后从事戏剧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留在英国,主演过《煤气灯下》(1940)、《首相狄士拉利》(1940)等英国片,战后也拍过几部英国片。

她主演的美国片还有:《拉斯蒲丁》(1932)、《殊死战》(1933)、《再度春风》(1933)、《私奔记》(1934)等;她主演的英国片还有:《燃起战火的夜晚》(1939)、《自由电台》(1940)、《理想丈夫》(1947)、《汤·勃朗的学校时代》(1951)、《女性魔力》(1956)、《日光岛》(1957)等。

格郡内克·埃尔温

(1906~)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影、戏剧演员。生于柏林。1929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30年起参加业余和工人宣传队的演出,并在埃尔温;皮斯卡托尔领导下的人民舞台演龙套一类角色。1933年纳粹上台,他逃离德国,曾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居住,后长期生活在苏联,曾与人共同组织德语剧院。1938年又去布拉格,不幸被捕关进集中营,后得以逃亡。1945至1949年在汉堡室内剧剧院演出,也演过几部影片。1949年布莱希特请他到民主德国参加柏林剧团,扮演一些重要角色,崭露头角。而他的重大成功是在电影和电视中取得的。他多次成功地扮演了勇敢正直的共产党员,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演出最成功的几部影片是《带翼的人》(1960)、《天良发现》(1963,电视片),《湾角的旗帜》(1967)、《撒谎的雅各布》(1975)等。因这些影片他曾五次获得民主德国的国家奖,并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男主角奖。他演的喜剧角色也很成功。他是民主德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民主德国电影电视工作者联合会的副主席。

他在联邦德国演出的影片有:《在以往的日子里》(1947)、《终点》(1948)、《爱情47》(1949);在民主德国演出的主要影片还有:《海狸皮》(1949)、《冷酷的心》(1950)、《不可战胜的人们》(1953)、《科隆上尉》(1956)、《五颗子弹壳》(1960)、《赤身在狼群中》(1963)、《电石和酸模》(1964)、《亚历山大广场上的勋爵》(1967)、《消防队巷25号》(1973,匈牙利)、《白鹭岛》(1977,与捷克斯洛伐克合拍)、《莱温的磨坊》(1980)等。干德尔士坦·阿里别尔特·亚历山大罗维奇

(1906~)苏联电影导演,编剧。1927年国立电影专科学校毕业,同年起先后在国际工人救济委员会电影制片厂和苏联儿童电影制片厂任助理导演、导演。在他摄制的故事片中,描写国内战争事件的影片《爱与憎》(1935)较为突出,这部影片继承了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传统,除了群众形象之外,还塑造了几个个性化的人物。他导演的故事片还有:《列车开往莫斯科》(1938,与D·波兹纳斯基合作)、《莱蒙托夫》(1943)等。1943至1945年,任乌克兰前线电影组导演,摄制了纪录片《亚历山大·波克雷士金》(1945)。1946年到莫斯科科普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有:《在老前辈那里作客》(1949)、《第一批机翼》(1949)、《库班的田野》(1954)、宽银幕影片《山海的“同志”》(1956)、《在西伯利亚矿井的深处》(1961)等。此外,他还从事电影编剧,为电影杂志片《—切都想知道》写了一批剧本。

鲁金斯基·伊凡·弗拉基米罗维奇

(1906~)苏联电影导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1935年毕业于苏联电影学院导演系。1937年在苏联儿童电影制片厂(今高尔基电影制片厂)。任副导演、第二导演。1950年同导演л·瓦尔拉莫夫与我国电影工作者合作拍成彩色纪录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和《在中国南方》(1951年获斯大林奖金)。他的第一部故事片《丘克和盖克》是根据著名作家盖达尔的短篇小说改编的,描写两个小孩子的奇遇(1953,获第五届威尼斯儿童电影节奖,并获法国艺术科学院儿童片大奖)。喜剧片《伊万从军记》(1955)是他的一部成功之作,影片描写少年伊万在军队里锻炼成长的故事。1959年又为该片拍了续集《伊万垦荒记》。六十年代摄制的影片有描写伞兵生活的《黎明的飞跃》:抨击骗子和小偷的讽刺喜剧片《紧张的星期一》。1965年摄制成宽银幕影片《阿尔谢尼同志》,影片描写伏龙芝的青年时代,表现了1905年伊万诺沃一沃兹涅纹斯克的革命事件。

卡尔曼·罗曼·拉扎列维奇

(1906~1978)苏联纪录电影编剧、导演、摄影,苏联人民艺术家。1923年担任《星火》杂志摄影记者,1932年毕业于苏联电影学院摄影系。他一生中拍摄了大量纪录影片,其创作可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反映苏联人民在各个时期的建设和斗争,这方面的主要作品有:《新世界的一天》(1940)、《莫斯科城下击溃德寇》(1942)、《列宁格勒在斗争中》(1942),《柏林》(1945)、《里海石油工人的故事》(1953)、《海的征服者》(1959)、《我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1959,与人合作)、《伟大卫国战争》(20集,1965~1978,任总导演);另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各国人民为祖国解放、为反对外来侵略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其他题材,其主要作品有:《西班牙事件》(1936~1937)、《西班牙》(1939)、《斗争中的中国》(1938~1939),《在中国》(1941)、《人民法庭》(1947,反映纽伦堡审判),《越南》(1954,反映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印度的早晨》(1959,反映印度人民的生活和建设)、《燃烧的大陆》(1961,反映古巴的革命)以及其他影片。卡尔曼的作品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战斗精神,对于苏联人民起到鼓舞作用,他的有些国际题材作品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1938至1941年他在中国拍片时曾到过延安,并会见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斗争中的中国》和《在中国》纪录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卡尔曼还有大量著述,并曾长期担任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纪录电影人才。他的创作活动对整个苏联纪录电影起到了推动作用。他曾获得两枚列宁勋章,还获得过红旗勋章、劳动红旗勋章,红星勋章并两次获得斯大林奖金,两次获得国家奖金,一次获得列宁奖金。在他七十岁生日时获得了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

玛列茨卡娅,薇拉·彼得罗芙娜

(1906~1978)苏联电影,戏剧女演员,苏联人民艺术家。1924年毕业于瓦赫坦戈夫剧院学馆。以后在各大剧院演话剧。192"5年即开始拍电影,第一个角色是在я·普洛塔占诺夫导演的喜剧片《托尔若克的裁缝》中扮演女仆卡佳。1928年又在в·巴尔涅特导演的《特鲁布纳雅街上的房屋》中扮演一个在耐普曼家中工作的农村少女。在整个无声片时期,玛列茨卡娅拍过十部影片,扮演了性格各异的角色。1935年,她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片《爱与憎》,扮演一个后来参加了国内战争的女矿工。1936年她拍摄了《胜利者的一代》,扮演一个革命女青年。1940年,她主演了影片《政府委员》(导演赫依赞茨和扎尔赫依),扮演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索阔洛娃如何在党的教育下逐步成长,为农业建设作山了页献,最后成为政府委员。玛列茨卡娅在这部影片中创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新型苏维埃妇女的形象,它巳成为苏联电影史上著名的艺术形象之一。1943年,她在《她在保卫祖国》中扮演一个女游击队员,表现了她对祖国的忠贞不渝的优秀品质。1947年,她主演了又一部名作《乡村女教师》(导演顿斯阔依),扮演一个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教育事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她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达到了自己创作的高峰。她扮演的人物从十七,八岁的少女到六,七十岁的老教师,在这漫长的五十余年的岁月中,人物的思想、情感都经历很多曲折,有了较大变化:但玛列茨卡娅在每阶段上的表演都发出光彩,能够打动人心,说明她的深厚的表演功力。1955年,她又主演了根据高尔基同名作品改编的影片《母亲》,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普通的俄罗斯劳动妇女的形象。除上述影片外,她演出的影片还有:《绿蛇》(1926)、《羞于启齿》(1930)、《黑棚》(1933)、《四访萨。姆爱尔·乌尔夫》(1934),《巴黎之光》(1937")、《阿尔达其诺夫家的事业》(1941)、《柯托夫斯基》(1943)、《结婚》(1944),《她们有祖国》(1950),《田野啊,田野》(1957)、《在善良的人们中间》(1962)、《轻松的生活》(1964)等。此外,多年来她还在话剧舞台上创造过不少形象。玛列茨卡娅以其出色的演技对苏联电影艺术作出了贡献,她曾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两次被授于列宁勋章,三次被授于劳动红旗勋章,并四次获得国家奖金。

欣德米特·哈里

(1906~1973)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戏剧、电影演员,生于布鲁骞尔。出身于一个工人家庭。曾在德国的维尔茨堡当银行差役、同时学习表演,后在该市登台演出。因他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因而被剧院解雇。于是他去伍珀塔尔,柏林等地从事舞台演出。1933年被捕释放后,当局禁止他再当演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在罗斯托克当舞台演员,后参加了柏林的德国剧院,并在德发电影制片厂所拍的影片中演出,还在文化领域从事政治工作。曾任民主德国电影家联谊会主席,1950年和1951年两次获得国家奖。

他于1916年从影,在《我们每日的面包》(1949),《面包和玫瑰》(1967)和《湾角的旗帜》(1967)等片中、的表演最为卓越。他演出的影片还有:《犯罪现场:柏林》(1946)、《本亭一家》(1950)、《不可战胜的人们》(1953)、《我渴》(1956)、《魔鬼集团》(1956)、《悲惨世界》(1959,与法国合拍)、《如今是四十岁以上的人》(1960)、《在法国壁炉旁》(1963)、《最好的年代》(1965)、《虽然如此》(1972)、《黑面包》(1972,与苏联合拍)等。他也在电视片中演过一些角色。

赫尔姆·布里吉特

(1906~)德国电影女演员。生于柏林。原名吉塞莱·埃弗·席尔滕海姆,是一位军官的女儿。到她1936年离开电影界为止,她的电影生涯仅持续了十一年。她的第一个影片角色是在弗里茨·朗格导演的《大都会》(1927)中既扮演正面的女主角,又当恶魔般机器人的替身演员。她那张奇特的、线条分明的脸使她适合于演那种善于支配别人的妇女,如女妖之类。这种角色她既在1928年亨里克·加伦的影片《妖魔》中,也在其他一些影片中演出。在《珍尼情史》(1927)中,她饰一位孤独的盲女:在《歧途》(1928)中,她扮演的那位痛苦的妇女也很成功。她拍过的其他影片还有:《阿特兰蒂斯的女主人》(1932)、《蓝色的多瑙河》(1932)、《马拉松运动员》(1933)、《英格和千百万》(1933)、《间渫在活动》(1933)、《一个理想的丈夫》(1935)等。

阿布里科索夫·安德烈·利沃维奇

(1906~)苏联电影演员,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艺术家。1950年加入共产党。1926年起参加舞台演出。他在电影中创造的第一个角色,也是成名之作,是影片《静静的顿河》(1931)中的主角格利高里·麦列霍夫。此后他扮演了一系列反面角色,其中较成功的有《敌人的小径》(1935)中的奥卡托夫和《党证》(1936)中的巴维尔·库加诺夫。他塑造的形象中,历史人物也占有相当地位。他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一片中扮演的加夫里拉·阿立克西契,体现了俄国勇士高尚的情操和慷慨无私的气质。在《伊凡雷帝》(上集,1945,下集,1958)中创造的大臣形象和在《斯捷潘·拉辛》(1939)一片中的斯捷潘·拉辛也很成功。但在他的创造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当代苏联人、劳动者和爱国者的形象,其中较成功的有《迎展计划》(1932)中的工程师巴维尔,以及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誓死保卫祖国的爱国者的军人形象:谢尔盖(《战地之花》,1941),克里温科(《伟大的转折》,1946),谢尔盖(《海军兵营》,1946)等。此外,他还参加拍摄了其他许多影片。

安宁斯基·伊西多尔·马尔科维奇

(1906~)苏联电影导演、编剧。1922年敖德萨戏剧学校毕业,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巴库等地剧院当过演员和导演,1931年任莫斯科革命剧院演员兼导演,同时期在卢那察尔斯基国立戏剧艺术剧院导演系学习,1934年毕业,1936年又毕业于苏联电影学院导演系(高级研究班)。处女作为影片《蠢货》(1938,据契诃夫的轻松喜剧改编)。之后。他多次将契阿夫的小说搬上银幕,如《装在套子里的人》(1939),《结婚》(1944),《脖子上的安娜》(1954)等。他在进行俄罗斯经典著作银幕改编的领域中做了许多工作,几乎所有由他导演的影片,都由他本人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