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6
4584900000024

第24章 表演艺术(4)

欣茨·维尔纳

(1906~)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戏剧、电影演员。生于柏林。曾在柏林德国剧院附属演员学校接受表演训练,后在法兰克福,柏林、汉堡。苏黎世、慕尼黑等地演出。1935年从影,演出的影片有:《老国王和小国王》(1935)、《欧姆·克吕格尔》(1941),《野马))、(在那些日子里》(1947)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柏林的德国剧院当演员,因在布莱希特的名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卓越表演,而于1949年获民主德国的国家奖。这期间他曾在两部德发电影制片厂所拍的影片《海狸皮》(1949)和《彩色格子布》(1949)中演出。后来去联邦德国,由他扮演重要拍色的影片有,《玛尔蒂娜》(1949),《世界的心》(1952)、《七月二十日》(1955)、《骗子费利克斯·科塞尔的自白》(1957)《德国制》(1957)、《不平静的夜晚》(1958)、布登勃洛克一家》(1959)、《托尼欧·克吕格尔》(1964)、《山顶月光》(1969)、《骑白马的神怪》(1977)等。

伊斯马依洛夫·阿必布·间克墙尔—奥格雷

(1906~)苏联电影、戏剧导演,阿塞拜疆共和国功勋艺术家。1930年加入共产党。1931年毕业于国立戏剧学校导演系。1931至1943年在巴库等地剧院担任导演和艺术指导,同时从事教学工作。1943至1948年担任巴库电影制片厂导演,主要拍摄纪录片,如:《纳希契凡自治共和国二十五周年》,《达格斯坦自治共和国二十五周年》等,他也是这两部影片的编剧。1956年拍了科普片;《种棉业中先进方法的运用》。1959年开始拍摄故事片,首部作品是《继母》,并参加编剧,1963年又导演了《支柱》。这两部都作品表现了阿塞拜疆的社会生活,具有较突出的民族特点。此外,他还担任过译制片导演,将《虹》、《217号人》、《无罪的人》等著名影片译制成阿塞拜疆语拷贝。

施陶特·沃尔夫冈

(1906~)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电影导演。生于德国萨尔布吕肯。双亲都是舞台演员。他在柏林长大,曾学习两年工程学,后来工厂实习两年。1926年起在柏林人民剧院当演员、并在马克斯·莱因哈特表演学校和埃尔温·皮斯卡托尔处工作过。1933年后被当局禁止当演员。他随即到电台任童话和广告节目的播音员,也曾拍摄一些广告片,并在几部影片中担任配角。如《轨道三角》(1936)、《为了功绩》(1938)、《三具军士》(1939)、《犹太徐斯》(1940)、《大赌博》(1942)等。1941至1942年他接受“青年导演训练”,成功地从演员转入导师演行列。该片影射了普通人在法西斯德国的不幸。他导演的第三部影片《被偷去名字的男人》(1944),该片未准于公映,直到1948年才以《费先生奇遇》的片名在民主德国上映。1945年他到民主德国的德发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德国战后第一部重要影片《凶手就在我们中间》(1946)。影片的主题是清算法西斯主义,并追究它的根源,这也体现在他的其他优秀影片中,如《旋转》(1949、民主德国)、《臣仆》(1951,民主德国)以及1956年移居联邦德国后拍摄的《献给检查官的玫瑰花》(1959)和《集市》(1960)之中。他在联帮德国一直不太顺利,尽管雄心勃勃、但在观众中却遭到失败,如:《罗泽·贝尔恩德》(1957)、《笼嘴》(1958)、《最后的证人》(1960)、《三分钱歌剧》(1963)、《先生们的旅行》(1964)、《大炮小夜曲》(1958)、《马德莱娜和军团士兵》(1958)、《欺骗者的名誉》(1966)、《穿白背心的先生们》(1970)等。他曾与人共同成立影片公司,因负债解散。1969年后他转向拍摄电视片,以拍摄系列片,尤其是刑事犯罪为主。他的影片曾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奖,并曾获得联帮电影奖。

贝恩一格龙德·弗里德尔

(1906~)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摄影师。生于波兰巴德·波尔岑。曾学习外语、文学和艺术。约拍摄有一百二十部影片。1924年从担任摄影师埃里希·瓦施内克的助手而进入电影界。1925年,瓦施内克改行当导演,在摄制《为土地而斗争》时,让他做自己的固定搭档,两人一直合作到他们的第一部有声片《舍恩布龙的宠儿》(1929)为止。在三十和四十年代,他拍摄了德国一些重点故事片,如:《凶手吉米特里·卡拉玛佐夫》(1931)、《我在白天而你在黑夜》(1932),《英国式的结婚》(1934)、《一切罪过在拿破仑》,(1938)、《泰坦尼格》(1943)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参加了民主德国德发电影制片厂的工作。拍摄的影片约有十部,首推《凶手就在我们中间》(1946)、《布鲁姆事件》(1948)和《群神会》(1950)。后来他到了联邦德国。在五十和六十年代,他担任摄影的一些较成功的影片有;库尔特·霍夫曼导演的《骗子费利克斯·科鲁尔的自白》(1997),法伊特哈兰导演的《不平静的夜晚》(1958),罗尔夫·蒂勒导演的《黑白红色床》(1962)和沃尔夫冈·施陶特导演的《窃贼的荣誉》(1966)等。

施皮拉·卡米拉

(1906~)邦共和国戏剧、电影女演员。生于德国汉堡。她的父亲是戏剧演员。她于1922年登上舞台,不久后进入电影界。管她演出了许多影片,但她更喜欢演戏。1922至1933年,她在柏林瓦尔纳剧院、德国剧院和人民剧院从事戏剧演出。1933年纳粹上台后,她被禁止从事一切艺术活动。1938年离开德国到荷兰和美国旅行,1947年回到德国,在柏林各剧院演出,并在德发电影制片厂的影片《彩色格子布》(1949)中扮演女主角,后来去联邦德国拍片。她演出的影片有:《母亲和孩子》(1924)、《十六个女儿没有爸爸》(1928)、《快乐的音乐家们》(1930)、《愤怒的人》(1932)、《绿色草原》(1932,女主角)、《马尔斯博士的遗嘱)(1933),《结尾》(1950)、《三天害怕》(1952),《魔鬼的将军》(1955);《献给检查官的玫瑰花》(1959)、《皮卡迪利大街,午夜十二点》(1963)等。

穆尔黑德·艾格尼丝

(1906~1974)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克林顿。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布拉德利大学(哲学博士)和美国戏剧艺术学院。父亲是一个基督教长老会的牧师。她本人3岁时便登台演出,职业表演生涯则始于11岁时在圣路易歌剧院的芭蕾舞队和合唱队。少年时曾定期为家乡的广播电台歌唱,大学毕业后在中学教授讲演和戏剧,业余时间在当地剧团担任角色。1928年起,她开始在百老汇扮演小角色,旋即转入广播电台,在《时代的进展》、《美国春秋》中露面并主演了一部歌剧广播连续剧。1933年至1936年间,她跟随巡回剧团四处演出,1940年加入奥逊·威尔斯的水银剧团。从此有了施展才华的转机。威尔斯让她在他的第一部影片《公民凯恩》中饰演凯恩的母亲,这是一个人物虽小但令人难忘的角色。次年,因在威尔斯的《安倍逊大族》(1942)中扮演一个未婚女子而获得纽约电影评论家最佳女演员奖并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金像奖提名。艾格尼丝一生共获得过4次奥斯卡奖提名,它们是《豪富世家》(1944)、《心声泪影》(1948)和《别出声,亲爱的夏洛蒂》(1964)。她多半饰演顺从、神经质、清教徒式的女性,但也惟妙惟肖地塑造过众多忧郁或幽默的角色。40年代亦曾在不断重播的广播剧《对不起,号码错了》中表现出精湛的才华。50年代初,她随查尔斯·鲍育、查尔斯·劳顿等人在美国和欧洲巡回演出萧伯纳的《地狱中的唐璜》。1954年开始,她巡回上演自己的独角戏《惊人的红头发》,该戏前后在全世界大约200个城市上演。她曾参加多部电视剧的演出,最后的角色是在电视连续剧《着迷》中饰演女巫安多拉。1974年死于肺癌。

她参加演出的主要影片还有:《大街》(1942)、《简·爱》(1944)、《龙子》(1944)、《还我自由》(1944)、《民主世界》(1944)、《痴情公主》(1945)、《逃狱雪冤》(1947)、《白衣女人》(1948)、《仲夏恋歌》(1948)、《关进牢房》(1950)、《画舫璇宫》(1951)、《蓝色面纱》(1951)、《恋爱三部曲》(1953)、《地老天荒不了情》(1954)、《不可驯服的女人》(1955)、《相遇在拉斯维加斯》(1956)、《成吉思汗》(1956)、《天鹅》(1956)、《杰西·詹姆斯的真实故事》(1957)、《人类的故事》(1957)、《乱世情鸯》(1959)、《蝙蝠》(1959)、《小福星》(1960)、《西部开拓史》(1962)、《谁照顾店铺》(1963)、《艳尼歌声》(1966)、《人性惊变》(1971)

普雷明格·奥托

(1906~1986)美国电影导演、制片人。生于维也纳奥斯曼帝国一个检查总长的家庭。曾攻读法律,但更酷爱戏剧艺术,获法学博士学位后做过两年演员并当过马克斯·雷因哈特的助手。以后开始亲自制片和导演,很快便成为雷因哈特在维也纳的“约瑟夫斯塔德剧团”的负责人。他于1935年赴美国,从百老汇转到好莱坞为二十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工作。为影片《民族先锋》与制片人柴纽克意见不合,被解雇,普雷明格重回百老汇,成功地执导了克莱尔·卢斯夫人的剧作《错误的余地》并在戏中饰演一个纳粹坏蛋的角色。

普雷明格虽出身犹太人,但他的外表更像是日尔曼种族,所以当听说二十世纪福斯公司准备拍摄《花衣吹笛人》时,他立即赶往好莱坞要求在片中扮演一个纳粹的形象。1943年当《错误的余地》一戏搬上银幕时,福斯影片公司再次邀请他饰演纳粹,他的条件是要由他本人来导演,此时柴纽克已服务军界,所以普雷明格如愿以偿,以后还被邀请执导其他几部影片。柴纽克退役归来后,对此事极为不满,但还是同意普雷明格拍完他的影片《罗兰秘记》。该片是一部以商业赢利为目的的作品,但在评论界也博得广泛的好评,曾获194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金像奖提名,直到今日,许多人仍认为《罗兰秘记》是普雷明格最成功的杰作。他于是留在福斯公司,还策划导演了一些成功的影片。50年代初转向独立制片。第一部影片《月亮是蓝色的》(1953)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它是美国电影中第一部在对白中使用了“处女”和“怀孕”等字眼的作品,发行时未被打上“电影制作法规”核准的印记,因此成为好莱坞影片审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继该片之后,1955年普雷明格又推出了一部使人们议论纷纷的影片《金臂人》,它是第一部涉及吸毒者生活的美国电影。全部由黑人出演的《卡门·琼斯》(旧译《胭脂虎新传》),也取得了相当成功,但同样全部由黑人出演的《陋巷春光》却受到冷遇;根据肖伯纳作品《圣琼》的影片在评论界和商业上惨遭失败,而《桃色血案》(1959)却获得成功。

60年代,普雷明格顺利地转入宽银幕影片的制作,它似乎更加适合他对长镜头和移动摄影的偏爱。虽然他的影片中没有明确的一贯主题,但其中确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点,如客观的拍摄视点和对人物双重及多重性格的偏爱。普雷明格被人(萨里斯)恰如其分称为具有制片人头脑的导演。他心里始终想着制片成本并一贯根据预算拍片,比起那些片面追求艺术,不算经济帐的独立制片人同行来说,普雷明格的事业更加长久。1948年和1979年曾两次到过中国。

他的主要影片还有,导演兼制片人:《女皇猎艳》(1945)、《堕落天使》(1945)、《旋涡》(1950)、《人行道尽头》(1950)、《第十三封信》(1951)、《天使之脸》(1953)、《出埃及记》(1960)、《红衣主教》(1963)、《海上长城》(1965)、《邦尼·雷克失踪》(1965)、《田野泪》(1967)、《走开》(1968)、《跟我说你爱我,琼尼·穆恩》(旧译《同是可怜人》,1970)、《一心一意为老友》(1971)、《少女绑架》(1975)、《人的因素》(1980)等。仅任导演:《永恒的琥珀》(1947)、《月殿嫦娥》(1948)、《大江东去》(1954)、《比米·米切尔将军审讯案》(1955)等。

怀尔德·比利

(1906~)美国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生于维也纳一个商人家庭曾考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一年后放弃学业改任记者。旋去柏林,努力想通过编剧来进入电影界,先与人合作创作半纪录片式作品《星期日的人们》(1929),后又为一批德国电影撰写剧本。1933年纳粹党控制德国后,出身犹太人的怀尔德被迫流亡巴黎,次年又取道墨西哥来到美国,而留在祖国的母亲和其他家人后来都死在纳粹集中营里。怀尔德来到好莱坞,没有钱,又不通英语,数年内靠与人合写剧本维持生活。1938年是他一生的重大转折点,这年他开始同电影编剧家查尔斯·布赖克特合作。一直到30年代末期,许多剧本被摄成轰动一时的影片,包括:《第八夫人》(1938)、《半夜风流》(1939)、《妮诺奇卡》(1939)、《时代的儿女》(1940)、《郎才女貌》(1940)、《小楼春晓》(1941)等。从1942年开始,怀尔德任导演、布赖克特任制片人,二人仍合作编剧。一直持续到1950年。1945年怀尔德应征入伍去德国服役一年。先后导演了《群雏戏凤》(1942)、《大破隆美尔》(1943)、《火车谋杀案》(1944)、《失去的周末》(1945)、《皇帝圆舞曲》(1948)、《国外艳事》(1948)以及《红楼金粉》(1950)等。《失去的周末》使他获得第1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金像奖,又因〈红楼金粉》分享第23届奥斯卡最佳创作剧本金像奖。

他和布赖克特分手,其作品愈加流露出那种苦涩的愤世嫉俗风格。除了导演、参加编剧,还兼任制片人。1951~1960年是他成就的又一高峰,《战地军魂》(1953),《龙凤配》(1954),《控方证人》(1958)、《热情似火》,(1959)都使他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金像奖提名,1960年他制片兼导演和合作编剧的《公寓》是黑白片,却获得第33届的5项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导演和创作剧本奖。

他出任导演的其他主要影片还有:《地狱英雄》(1951)、《七年渴望》(1955)、《圣路易精神号》(1957)、《黄昏之恋》(1957)、《一二三》(1961)、《花街神女》(1963)、《吻我》(1964)、《飞来福》(1966,仅合作编剧)、《福尔摩斯的私生活》(1970,英、美)、《阿梵蒂》(1972)、《满城风雨》(1974)、《逃情》(1978,法、德合拍)、《妙人奇遇记》(198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