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6
4584900000004

第4章 世界历程(4)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0年5月~1964年6月、1977年6月一1982年11月在任。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1906年12月19日生于乌克兰的卡缅斯克镇(今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的一个冶金工人家庭。俄罗斯人。1915年入卡缅斯克男子古典中学预备班学习。1921年中学毕业后开始劳动生涯,在钢铁厂当司炉、钳工。不久,返故乡库尔斯克务农。1923年考入库尔斯克土地规划、土壤改良中等技术学校。同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中等技术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库尔斯克、白俄罗斯和乌拉尔从事土地规划工作,曾任土地规划员、土地管理处主任、土地管理局副局长等职。1930年入莫斯科季米里雅泽农学院学习。一年后返回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冶金厂工作。同时入该市冶金学院夜校部热动力系学习。1931年12月24日加入苏联共产党。不久,即当选为该学院的党委书记。1935年毕业,获热动力工程师职称。同年应召入伍,在后贝加尔军区装甲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被派遣到连队,先任排长,后任坦克连政治指导员。1936年部队复员后回冶金厂工作,继续当工程师,并兼做党务工作,任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党委委员。11月被任命为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冶金技术学校校长。1937年5月当选为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苏维埃执委会副主席。1938年5月调任乌克兰共产党(布)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党委商业部长。1939年2月被选为该州党委书记。负责宣传工作,后又主管国防工业。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后参加军队,先后担任南方方面军(后改为黑海集团军群)政治部副主任,十八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及乌克兰第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先后参加过高加索、黑海、克里米亚半岛和乌克兰等地的战役。1943年获少将军衔。卫国战争胜利后,被任命为喀尔巴阡山军区政治部主任,1946年8月起任乌克兰共产党(布)孔波罗热州党委第一书记。1947年11月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党委第一书记。1950年曾在苏共中央机关工作一段时期,同年7月~1952年10月任摩尔达维亚共产党(布)中央第一书记。1952年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在苏共中央主席团和书记处改组时落选,调任苏联国防部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兼海军政治部主任,获中将军衔。1954年2月任哈萨克共产党中央第二书记,翌年8月升任第一书,领导过垦荒工作。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再次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苏共中央书记。在“马林科夫反党集团”事件中,因支持赫鲁晓夫,1957年6月被晋升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主管重工业、军火工业、建筑业和宇宙航行事业。1958年11月起任苏共中央俄罗斯联邦局副主席。1960年5月,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同年7月起不再兼任苏共中央书记职务。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再次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1963年再次担任苏共中央书记。1964年7月起不再兼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职务,专任苏共中央书记。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下台后被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兼任苏共中央俄罗斯联邦局主席。12月任苏联宪法委员会主席。从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到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连续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政治局委员。1965年9月~1970年7月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1975年5月获大将军衔。1977年6月~1982年11月,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1976年5月晋升为苏联元帅。1982年11月10日病逝,安葬于红场。从苏共十九大到二十六大一直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苏联第3届到第10届最高苏维埃代表。1964年10月上台以后,宣称继续执行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所确定的路线,说这一路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对内对外政策的惟一的、不可动摇的路线”。同时对赫鲁晓夫时期一些不得人心的做法进行修补,重新确立了党高于一切的原则。1964年11月将两年前改组的工农业党组织合并,建立了统一的州、边疆区党委会。1965年6月取消了经济行政区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和部门性国家委员会,成立了全苏和加盟共和国务部。同年9月推出了以经济刺激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管理体制。1967年11月第一次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的概念,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即“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1977年,进一步阐述说:“成熟的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是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道路上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这个社会的目标是,依靠强大的先进工业、依靠大规模的高度机械化的农业,越来越充分地满足公民的多方面需要。当政期间,继续执行大国沙文主义的政策,1968年8月,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出兵入侵阿富汗。1969年3月和8月侵犯我国领土珍宝岛和铁列克提地区等。同时,同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强调必须把苏联的“防御能力保持在最高水平上”,因而不得不把“大量资金用于国防”。1961年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6年获苏联英雄称号。1973年获国际和平奖金。1975年获和平金质奖章。1977年获马克思金质奖章。1978年获苏联最高军功勋章——《胜利勋章》。此外,还获得四枚列宁勋章,两枚红旗勋章和其他一些勋章奖章,以及保加利亚的英雄称号,波兰卡托维茨省荣誉公民称号,民主德国、古巴、蒙古、波兰、南斯拉夫等国的最高国家奖。1976年,在勃列日涅夫故乡为其树立了半身铜像,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出版了《勃列日涅夫传略》。主要著作有:《遵循列宁主义方针》(8卷)。《论现阶段苏共经济政策的主要问题》、《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管理问题》、《苏共的农业政策问题和哈萨克的开荒》、《论对劳动人民的共产主义教育》、《苏联社会政治体制的发展问题》、《论苏共和苏维埃国家的对外政策》、《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权》等等。1978年出版回忆录《小地》、《复兴》、《荒地》,并于1979年4月获列宁文学奖金。嗜烟酒,好打猎,喜欢跳舞和收集钟表。喜欢驾驶快速小汽车。其妻子维,彼得罗夫娜系犹太人,生一子一女。

梅伦

(1906~)费里特·梅伦,土耳其政府总理,1972年5月22日~1973年4月15日在任。生于凡省。1931年毕业于安卡拉大学政治系。当过县长和财政官员。1950年当选为共和人民党议员,1954年竞选失败退出议会。1960年5月军人政变后,1961年参加制宪会议,起草新宪法。1962~1965年任财政部长。1963年中期选举,当选为参议员。反对伊诺努的“中左”路线,退出共和人民党。1967年5月参加创建民族信任党,任副主席。在1971年3月军人干预政权后建立的埃里姆政府里出任国防部长。1972年5月22日任总理,组成民族信任党、正义党、共和人民党联合政府,1973年4月15日辞职。1975年3月~1977年5月任国防部长。1979年竞选参议员失败。1980年9月军人接管政权后,所有政党被取缔。开放党禁后,1983年11月6日参加创建民族主义民主党。该党解散后,作为无党派议员参加议会。

贾亚瓦德纳

(1906~)朱尼厄斯·理查德,贾亚瓦德纳,斯里兰卡总统,1978年9月~1988年12月在任;斯里兰卡总理,1977年7月~1978年2月在任。斯里兰卡统一国民党领袖。1906年9月17,日出生于科伦坡一贵族家庭。僧迦罗族,佛教徒。父亲是锡兰著名大法官。早年就读于科伦坡皇家学院,毕业于锡兰大法学院。1932年担任最高法院律师。1938年加入锡兰国民大会党,先后担任秘书、司库、副书记和书记等职。1940年当选为科伦坡市议会议员。1943~1947年担任国务会议议员。1946年9月锡兰国民大会党等党派合并组成统一国民党后,从1948年起历任统一国民党的司库、副书记和书记等职。1947~1953年担任财政部长。1953~1956年任农业与粮食部长,众议院执政党党团领袖。1960年3~7月任财政、广播通讯、地方政府和议会事务等部部长。1960~1965年任众议院反对党党团领袖。1965~1970年先后担任国务部长、总理驻议会秘书、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和计划部长,并多次代行总理之职。1970~1977年担任议会反对党领袖。1972年当选为统一国民党书记。1973~1978年任该党主席。1977年7月~1978年2月担任政府总理,兼国防部长、计划经济事务部长和计划实施部长。1978年9月斯里兰卡颁布新宪法后,担任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国防部长和计划实施部长。1980年2月起兼任国营种植园部长、种植园发展部长和高等教育部部长。1982年10月竞选总统获胜。1983年2月4日宣誓就任斯里兰卡第一任民选总统,并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国防部长、动力和能源部长、高等教育部长、种植园发展部长和计划实施部长。1978年12月~1988年12月担任统一国民党领袖。1988年12月总统任期届满后退休。在任党主席期间以“新党、新哲学、新思想”为纲领整顿了党的组织。执政期间,提出“民主社会主义”和建立“自由公正”社会的主张。经济上实现开放政策,大力开展地区合作,鼓励私人投资,建立“自由贸易区”吸引外资,发展旅游业和劳务出口。政治上修改宪法,实现总统制。外交上奉行和平中立不结盟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扩张。在民族问题上,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反对民族分裂。希望借助印度的力量解决泰米尔少数民族问题,于1987年7月与印度签署了斯印和平协议,同意印度维持和平部队进驻斯里兰卡北方省。1947~1952年任世界银行行长和国际货币基金会主席。1950年在科伦坡举行的英联邦外长会议上为斯里兰卡代表团团长,会上与加拿大外长联合提出科伦坡计划。1951年任斯里兰卡出席旧金山对日和约会议代表团团长,发表了支持日本的讲话。日本政府为表示纪念此事,为他塑了雕像并于1991年邀请他亲赴日本参加雕像揭幕式。曾任不结盟运动主席和77国集团副主席,多次出席英联邦国家会议。1984年5月以总统身分访问中国。对佛教颇有研究,著有《佛陀的一些训诫》、《佛教随笔》、《佛教与马克思主义》、《议会言论集》、《竞选演讲集》等。1935年与埃丽娜·P·鲁帕辛哈结婚,有一子。其妻长期协助他从事社会活动,曾任统一国民党妇女协会主席,热心慈善事业和佛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