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穿越时空的爱恋2016
45860100000014

第14章 4.

“香港回归祖国刚刚好两年,这又是一起令全球为中国疯狂的盛事啊!”

“渭源,能把它做成,你是首功之臣啊!”

“其实不是。我只是出于职业本能,真正提出意见的,还是黄仁宇先生,还是海外的华人明史学界。他们的眼光更独到,阅历也更卓越!”马渭源谦逊再三。实则究其原委,他其实是大陆这边的牵线人,也是唯一一个能安全把朱允炆护送到美国的国人。

凤凰卫视执行官刘长乐,是接近一个月以后才落地美国的,“我想,我只赶得上最后的两场了。”不过同时,“余秋雨教授正在进行千禧之旅,此时已到达伊拉克。他对在美国进行的这场中国人的历史对话也格外关注。但在回国以前,他都不能参与进来。所以我作为秋雨的特别代表,同马渭源、黄仁宇先生一起,向我们著名的建文皇帝问一声好!”

在美国的十所高校的对话都已经完成了,盛况空前。一路过来马渭源都‘叫苦’,“这是一件不比学术考察轻松的事。”不过也是苦笑,因为他心里其实美滋滋的。

“小平同志逝世,香港、澳门相继回归,朱允炆与黄仁宇跨世纪对话,再加上中国目前正努力申请重返世贸,20世纪末最后这5年发生的事,将是对20世纪受苦受难的中国在新世纪到来前,最好的展望!”这是大概半个月前加入进来的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的定位。这个时候,“我在飞机上已经把前面几场对话的录像都看过了。你们对在世界范围内介绍中国最后一个由汉族地主阶级建立起的大一统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也将是历史性的。”他一进来,就看到了许倬云、巴菲特等长期在美耕耘各自事业的杰出人物——甚至美国高层:

“康奈尔大学正在申请创建中国明史研究所,将在未来8个月出结果。”

“我正在构思《许倬云观历史》系列丛书。允炆的到来为我书的铺开,提供了巨大的创作欲望。”

“马老师,您的《大明帝国》系列丛书将被美国国家图书馆收录。”

“请再等一两年,因为……《建文帝卷》,作为《大明帝国》系列丛书中最核心也最受关注的读本之一,我希望再跟允炆做一些修改,再完整授权于美国方面。”马渭源正在撰写的《大明帝国》系列读本受到海内外明史学界的巨大关注,他此刻写到了《成化帝卷》。预备在此次美国的巡回对话活动结束以后陆续写出下面的篇目。不过……

“马老师,我在梦中,听到我的皇侄儿对我说,郑和在航海途中,寻觅到了出亡的我。难道?”朱允炆此时百感交集,他把这段时间以来的思路都理出一遍。他在梦里不仅继续梦到朱高炽的儿子、他的侄子朱瞻基,梦到郑和,还梦到了……也就是‘靖难之役’80余年之后在本朝发生的,不仅是他,他的皇爷爷还是他的所有皇叔,都料想不到的继承者。

“他们都是你四皇叔朱棣的直系后代了。直到1644年,也就是明朝的最后一年,高皇帝朱元璋的十三世孙朱由检自缢身亡,都是你四皇叔朱棣这一支的后人在陆续掌权。”黄仁宇向他介绍。虽然这跟他真的没有关系,但作为明朝历史的一部分,他的心系,也是20世纪的这些‘长辈’能够理解的。

“允炆,这些不关你的事情。因为那之后,即便皇帝无能,但明朝却是一个能人辈出、英杰并起的时代。这也是国内的明史学工作正在加急的研究课题之一,‘为什么明朝王室如此不堪,明朝近300余年却是一个人才井喷的时代?比后来的清王朝还出人杰?’”马渭源并不是宽慰朱允炆,因为这是事实。

“于谦是你四皇叔当政后期的进士,则是未来50年直到宣宗皇帝朱瞻基的两个儿子陆续做了皇帝以后的杰出人物。要想退到一百年前,同一时期就有刘基和姚广孝这样的人物出世。”黄仁宇紧接着补充。这是第四站康奈尔大学活动中的主要内容,明代的文人重臣。

“这种研究模式要继承下来,21世纪的全球历史教育中,以明史教育为重要案例,把中国历史中的正面形象和有关国家兴亡、民族融合的大事件、大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做进千家万户。”这是余秋雨的意见,同时,也是他通过凤凰传媒面向全球华人社区,关注这场对话的一个反应。

“所以允炆,你应该很宽慰。即便你知道了人无完人,明朝276年中你四叔朱棣这一支的后人做过不少错事,但明代总归是朝着比较正确的方向进行的。不然,人才不能被朝廷利用,人杰也就再不能产生出杰出后人了,我们后世的研究者将面对的,是一个干瘪瘪的王朝。”马渭源把几方的意见综合到自己的意见中,“如果没有朱厚照这样一个皇帝,横亘在明史中叶,横亘在中国历史的16世纪初,其实明朝,会变得无趣很多。”

“BJCP区喔,离十三陵不远处,就有一个叫作豹房的地方。但它并不是400年前正德皇帝豹房的遗址。”当在耶鲁大学的图书馆内举行这场对话的现场,马渭源在主持中给观众举出了两座‘豹房’的对比时,不可能不引起现场观众的强烈反响,也不可能不引出朱允炆巨大的反应。

“你看看,在经历了1425年的叔侄之争,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及1487年以来的弘治中兴这一系列发生在15世纪的重要事件之后,明朝,还会出现这样一个贪玩成性、把国事当家事,但把事情居然还做得蛮不错的皇帝。所以你大可不必过于内疚。”

“黄老师。”

“咳咳。”黄仁宇前两场都还在关心,什么时候会讲到豹房,“对于我写出《万历十五年》,提出具体的史学方法论,我其实更希望讲到这个朝代中的有趣人物和事物。正德皇帝朱厚照,就是最特别的一个。”

“但在明史中,正德皇帝这一段,国内的历史教育,是不太会作为重点教学内容的。就算是有历史老师出于私心会教授学生,但考试也应该不会作为重点。”马渭源随后纠正。在海外华人圈子里的明史研究是可以很自由的,但是国内就不行了。

黄仁宇连续咳了好几声。他并不是反感,而是健康状况真经不太起折腾了。

“仁宇。”

“黄先生还撑得住吗?如果不行的话,我们可以安排建文皇帝一个人的专场对谈。”因为许倬云、夏志清等人就在台下。以文化写作为主业的他们,晚年也极好历史讨论。

“不是,不是。”黄仁宇自己则摇手,表示没有大碍。但多数人都还是表示老人身体更重要。这是7月中旬以前的最后一场专题,也是此次对话在美国高校的第七站了。一路下来老人所表现出的亢奋状态都令现场和电视机前观众放心。寄来的信和在美国国家图书馆网页中的留言也都看出,他们对黄仁宇的尊敬是无以复加的。

“不过马老师,这样的内容安排是不是也有遗憾啊?你看我们这些一路紧跟你们的南诺伊利诺的人,为了听到这场还有一些麻烦的手续要办,不然我们更感兴趣的内容就不在我们本校进行。”

“同学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毕竟黄老师的身体状况不佳,这是我们主要担心的方面。所以,把这场对谈办起来,本身就已经很成功了。而哪个场次中有哪些内容,其实并不特别担心。”这样的解释令现场的几十来号年轻人既遗憾,又说不出遗憾。

“接近300年明史中被后人知道的,其实都是通过学术工作‘走向’社会的。它们之中,又被年轻人拿来戏谑的,也有被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以新玩法用到社会各领域里。”这会儿则是刘长乐向他们介绍了。的确,因为就公共空间中,你一提到‘陈圆圆’这三个字,就自然而然能想到400多年前那位著名的美丽姑娘,也能立即想到她被迫卷入当时改朝换代的政治漩涡后所扮演的角色。

“你现在跟你的孩子说起她时可以是拿着台湾艺术家绘本里的形象,而等孩子渐渐长大,更懂得审美了,它就会本能想要了解到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如果自己也很美的人,如果看了20岁时‘陈圆圆’的历史形象,也会被她迷上的。”这是黄仁宇了。他比在场的人,对明史的见解反应都要快,也都更准。

不过朱允炆……

“皇上!”

“允炆?”

“马老师您继续向大伙儿讲述吧。我想回避一下。”

“那得找人跟着你。不然大伙儿都不放心。”

“可以。”朱允炆在图书馆会场内摆出了一副不算太好看的脸——因为你不知道该用什么形容词(形容这张脸)比较准。在详细得知了这200多年里自己朝代所发生的故事,并且200年以后才会出现的人时,他以为的,跟第一天在十三陵博物馆里时,又很不一样了。此时他要求独自静一静。虽然活动安排很满,他也是一个懂得顾大局的人。但这种时候这种请求应该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这一段,也会被全球电视观众拿来说的。”夏志清。他是中国人在美国文坛的代表性人物,但同时也是很风趣的一位老人。

“我们继续。”在朱允炆从侧门出去后,黄仁宇示意马渭源。他也被大屏幕中的女子画像迷住了。

“这是一个像极了一百多年前福尔摩斯的话题人物,一个被不断塑形和重新搬上屏幕来演绎的人物。陈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