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穿越时空的爱恋2016
45860100000013

第13章 3.

“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BJ明十三陵,它坐落在中国首都的CP区天寿山麓。”

“允炆,许倬云先生很快就要到了。活动过后,我会安排你们见面的。你希望全面了解明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位置,更不该错过他了。”主持人已经在大屏幕上向密歇根大学全场近4000学子亮出第一组照片了。这则是之前,马渭源在幕后凑到朱允炆耳边讲出的。朱允炆从他的口气里听得出,口中的这位许先生,应该非常厉害。

“黄仁宇!黄仁宇!”话说这二十多年过来,美国谁不知道黄仁宇的大名?别说《万历十五年》一经出版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海啸’——“大历史观的提出,不仅仅是对史学研究开天辟地的贡献,更是20世纪人类所拥有的全新智慧。”全场都讨论开了,因为在这所大学当中,只能以‘没有读过《万历十五年》的同学请举手’来议了,而不能以‘读过《万历十五年》的同学请举手。’

“因为如果全场都举起手来了,你肉眼啊,很难看到没有举手的(人)。”主持人开玩笑。黄仁宇在马渭源的搀扶下慢步走向自己的沙发,主持人也忙着跟马渭源打起招呼。

“黄仁宇老先生身体已经不是很好了,大家千万要谅解。”这会儿马渭源在一旁悉心听取黄仁宇的要求。作为在国内难得一见的明史学大家,黄仁宇在自己眼前的一颦一笑,其实都不是马渭源希望的。

“如果提早几年你来了,我想,我就能跟黄老先生就《万历十五年》,多交流一段时光了。”明史工作已植入骨髓。这是作为专业,马渭源的最大心愿。昨天在上州游览时候,马渭源和两位贵人,就对谈活动之外,他也说出了个人的心愿。

“现场的同学们大体上可能都还不知道,黄仁宇先生,还不是我们这十几场活动的主要人物。15世纪中国明代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到纽约已经有4天了。据中国政府给出的权威消息,他是在今年3月中旬,首次出现在BJ的明十三陵的。对!就是图片中大家所看到的。自明成祖朱棣1409年修建陵寝以来,明十三陵最终一共安葬了明代的十三位皇帝,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群。而1961年,新中国******将明十三陵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使陵墓群以最完整、宏伟的规模保存至今,在****期间也没有遭到大的破坏。而我们的建文帝,则在3个月前,空降BJ十三陵。这大概是我们的老祖宗,对即将跨入新世纪的中国,最不可思议的一次显灵了!因为至今从官方的解释中,我们都不清楚他是怎么穿越时空的。”主持人的介绍可以说已堪称深情并茂。朱允炆还在后台,即便明史学会的几位负责人都在身边,仍无法使他平静。

“允炆,就看你的了!出现在这样的公共场合中,其实也是对你找到那位叫‘仙仙’的姑娘,很好的帮助。”怎么说呢?当马渭源提及如果在世界范围内介绍他的话,他会被很多人看到……就是这句话给他听到了。朱允炆立即想到,兴许仙仙也能看到?昨天晚上,他没有对马渭源,也没有对黄仁宇,而是对之前并没有太直接对话的这几位明史学会的成员,说出了‘仙仙’,说出了,他的想法:

我能不能通过这个什么——上电视,让仙仙也能看到我?就是“花、花、花果山里面的那些猴子,他们在那个里面动……”朱允炆还是笨嘴笨舌,他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电视机。而且他还是不完全懂,为什么那个铁做的东西里面能放出各种活的东西,而且还有人能说话,动物能动?

“这个叫电视机,它的基本材料是铁。这种材料在你那个时候其实就有了,而且运用还很广泛了。比如你所熟悉的剑,就是用铁制成的。”这是还在马渭源家里时,马渭源的夫人向他做的解释,已经够瞠目结舌的了——他呆萌了好几天,每次回来都向马渭源张大嘴巴。但马渭源怎么能不知道电视机呢?不过比起对允炆讲解专业,他对朱允炆突然提这种问题,还是给愣了一会儿。

这是昨天的情况。他还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事儿,也就是这么多人盯着他一个人看。

“你在14世纪末做了4年的皇帝,也应该有这种经验的,就是面对大殿内全场的文武官员。”

是啊!他好像听到马渭源也在叫他。

“朱、朱允炆?15世纪的……建文帝?跑到现代来了?”

“传说中他的下落一直是个谜?其实我的亲妹妹一个月前也失踪了…….怎么感觉这皇帝,就像是我们身边的呀?”

“不可思议。我其实对什么中国的古代历史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是对这起事件有兴趣。因为从学校方面给的介绍来看,他是,穿越了时空?难道时光机真的出现了?在中国?”

“你说的是《回到未来》?”这部美国的科幻电影自9年前三部播出以来,历经10年的时间人气依旧高涨。关于它的讨论,一直是美国乃至全球科学界的重点。

“是什么把他带到现代的?如果没有超过几千万时的电量,人为的话怎么做得到?除非是超自然。天啊!难道15世纪的亚洲就已经有了超自然的力量?”

“同学们,安静安静!”在朱允炆慢慢走向自己沙发的这几步,不只是他感觉,全场都感觉得到,那种窒息感,那种不可名状的刺激感——马渭源在尽力招呼朱允炆。他向主持人示意。

“先生,您去吧?”他看朱允炆这几步有些蹒跚了,“可能还是吓的吧。”快步上前,“允炆,快,大家都在等你。”

“你真的是朱允炆吗?明惠帝朱允炆?”

“同学们,正是本人。”

“渭源。”

“后面几场,龙永图、巴菲特和刘长乐,都会到场的。许倬云则是今天晚上就会到(密歇根大学)。我们已经达成共识了,未来几场他都将是主要嘉宾。前面几场龙永图和刘长乐都赶不来。但同时他们都无比期待这一对话。”这是前两天他们在反复确定行程时所提到的。刘长乐是凤凰卫视的执行官,因为同一时间凤凰卫视还有另外一场名叫《千禧之旅》的大型文化活动,所以他本人申请了7月下旬到美国。

这第一站的活动中就已云集了美国高校的世界级学者与教授。且不说朱允炆,单是把黄仁宇的名字拿出来,“就够了。”

“黄先生和钟书是一个脾性啊,很罕见会到公共场合的。能见到他已属难得。”马渭源一边向在座的、其实跟朱允炆年龄相仿的密歇根大学的学生介绍朱允炆,一边又介绍起了以上情况。

“这个情况当然在我们意料之中。这跟我们最初同样以为事情的真实性,想法是一致的。”马渭源确信,只有相处久了,你才能更真切体会到其气质——哪怕50年以后再揭秘,这个年轻人就是现代人,是冒牌的,我想我也不会有遗憾的。

“同学们,老师们,这是明惠帝朱允炆600年以后,首次真真实实,出现在现代化的摄像机面前,现代人的面前。我想我们应该珍惜,这命运赐予的、即将跨入21世纪的全人类,难得的与老祖宗重逢的时间。”主持人的意思是,在我们展开对话之前,我希望在这个现场,你们再仔细看看建文帝本人好吧。

“允炆?”可是这时的朱允炆,这个样子,不能说是神经质——但他的脸色,的确不太好看。马渭源有些担心了。因为搞这么大的活动,当然要预估到各种风险:“我害怕他……会很不适应这些场合。”倒不是担心安全。

“我没事……没事。马老师。”朱允炆终于第一次表态。马渭源看他像是才缓过来,这才放心。他示意主持人继续。因为现场这个氛围非常奇特,除了对话的内容,感觉得到这里的4000多人,其实都想近距离看朱允炆的相貌、身高和身材——还是直接说全身好了。这比他们之中来自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学生期待自己的老祖宗活过来的好奇心,还要强。

“真是有趣!真是有趣!我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这比电影发布会还有趣!”

“他是真的!他是真的!他就是明惠帝!”密歇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喔——”山呼海啸般的。与其如马渭源和美国政府、高校方面对活动的安排,给孩子们讲解明史,讲解中国文化如何输出,还不如让朱允炆就这样出现在21世纪的开始,出现在全世界的面前好。此时两位长者倒觉得,朱允炆,才是这个现场的主人,他们都成了配角。不管这个小伙子真的来自600年前,还是冒充的,这个现场的真假,只有等它完成了以后再做判断。

“《万历十五年》!”

“对!同学们——”这个现场,不知道为朱允炆的出现欢呼了多久,但主持人应马渭源的要求在大屏幕上晒出了《万历十五年》书影时,全场的目光,还是转向了活动的内容之中。朱允炆,也不自禁跟着面前的人山,转过头来。这是在场的学生零星呼喊出书的名字。主持人终于可以开始说话了:

“无论是书还是作家,都已经在我们面前。他是从中国来的,但现在,却让我们美国读者,为它庆贺。《万历十五年》的出版,不仅是全球出版史到20世纪末的一次盛会,更是美国读者走入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大的契机。我希望,21世纪的中美,仍然朝着共同希望的文化盛世中走去!”这时马渭源转过头来为主持人的发言竖大拇指。

“这位就是万历皇帝。可以说,是在场的、我们的明惠帝朱允炆第十代以后的皇玄侄了,也是本书的主要背景。”一身龙袍的万历皇帝画像出现在大屏幕上,这也是马渭源经黄仁宇意见,与主办方确定下的。不过朱允炆…….

“允炆?”

“我见过他。我在……在十三陵,见过他。十三陵博物馆。”虽然吞吞吐吐的,但朱允炆还是讲出来了。

“是的,你当然见过。因为他是你的明朝,你明朝近300年历史长河里,后期争议较大的一位。当然,你所在时代的当权者,都已经想不到那个时候的事了。”马渭源转头向黄仁宇要意见。

“我之所以选择‘万历十五年’作为书名,并且作为‘大历史观’主要的阐述对象,正在于我看中了16世纪一前一后两个时代,中国本可以与世界擦出的火花。1514年也就是正德8年,中国的当权者,是一个乳臭未干且一心玩乐的年轻人;而1587年,漫长的半个多世纪后,中国的当权者,更是一个荒唐的帝王。”

“所谓的‘从此君王不早朝’,就是这儿来的。”主持人接过黄仁宇的话。

“其实这是唐朝诗人的诗句。”现场的人好像听到了这么一句。

“朱允炆,你有什么话说?”这声音又是从哪个角落传出的,这么响亮?

“其实,这跟允炆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来解释。”马渭源接过话筒。作为明史学家,他看到这一段朱允炆脸色和刚才相比有所不同,那已不是对现场的不适应了:“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在给二十四个儿子的后人取字牌时,遵循了先人留下的规矩。明神宗朱翊钧,其实是允炆的四皇叔,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明代早期的杰出皇帝朱棣的后人。我们虽不能说如果允炆在15世纪初继续当政,到了16世纪末会不会养育出杰出后人,然则中国的历史,实则早在太祖朱元璋时就已经决定。明代,与已经灭亡了的前面三个统治时间较长的王朝相比已有了明显进步,但最终也不会朝着有利于后来的研究者对封建制度总体评价的相反方向发展的。16世纪的中国,最终是没能产生出‘全球化’这一概念的。”

“但却出现了明显带有‘全球化’迹象的个体。”黄仁宇立即补充到。而马渭源的发言,应该没有出现任何学术错误。

“我们的建文帝,他跟明代就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的明史研究所承认的几位皇帝一样,都是仁德之君。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佑樘及末帝崇祯,他们都是堪与宋仁宗、元世祖齐名的优秀帝王。当然,我们还没有说到清朝。这是这两个月我们讨论以来,建文帝允炆也一直在问我的。所以我看得出他身上体现出的好学品质,这跟历史中的建文帝的气质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人的名字、长相等方面都能模仿,但是人的性情,是模仿不来的。”马渭源随即再做解释。无论是美国方面就事件的真实性还是对建文帝本人身份的怀疑,抑或从BJ中央政府处的反馈意见看来,要想让朱允炆真的落地21世纪,而就连朱允炆在这个时代能否生存下来,无论如何都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做:

“一点儿不比考察工作轻松。”去去肩,这是马渭源跟社科院同事分享时候说的。不过此时,他则看到这两回合下来,朱允炆脸上的表情,像是获得了开释。他顿时也轻松了不少。

“这是申时行,而旁边的,就是张居正了,也是这本书另外一个重点讲到的人,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著名官员之一。”主持人继续亮出了图片,他们都是《万历十五年》的重点表述人物,也是符合黄仁宇‘大历史观’的重点人物。

“之所以把他们放到一起,正在于他们是分不开的。这跟明朝初年的政体,配置一样,但效果却不一样了。”马渭源跟着介绍。

“皇上。”

“黄老先生,您千万别这么叫。”这也是朱允炆上台以来第二次说话吧?

“哇……皇上。大家要不要,要不要一起喊?”现场有人大声鼓噪——这哪里是什么对话节目!

“要要要!民女(草民)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们在做什么?”

“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中国的普通市民见了当权者要给皇帝下跪。”这是现场的外国留学生中不懂得的人在问。马渭源、黄仁宇和朱允炆本人都惊住了,因为这些情况的发生,既不是他们能想到的,发生了也是他们意料之外的‘好’效果。

“唉别别别!你们别这样!马老师,还是让他们都起来吧,我怎么——受得起呀!”朱允炆忙不迭地走到讲台边上,招呼这个现场。他连人数都点不过来,更别说走下台去一一扶起了。

“允炆啊,这可不是我们事先安排的呀!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需要你让他们站起来。”主持人也跟着被这样的场面吓到了。但马渭源——他的学识,这时就体现出来了。

“咳咳——那我就——说了?”朱允炆转头答应马渭源。

“都平身吧!”

“谢皇上!”哇,果然有效!带头的果然还是中国的年轻人,然后还有顽皮的美国白人青年和皮肤更黑一些的亚洲人。在还没有完全了解得到500年以来的全球史之前,朱允炆只能了解了本朝的历史,及同时发生在全世界的主要事情。

“他说什么?”但大多数人还没听懂朱允炆说的。主要是黑人留学生。

“他说叫你起来,这是中国古代皇帝对平民说的话。”

“允炆啊,你还是建文帝。建文帝没死,他只是,没有穿龙袍而已。”马渭源声音不大,但朱允炆感到很欣慰。

“渭源,什么时候讲到正德皇帝,讲到豹房、刘良女和王守仁?什么时候讲到陈圆圆和吴三桂,讲到末帝崇祯的心腹********王承恩,以及崇祯自缢的BJ眉山……”在之前进行过的讨论中,马渭源和黄仁宇争论这前后两百年间,明朝的著名宦官王承恩和魏忠贤,清朝乾隆末期的著名官员和珅与帝师朱圭在几十年发展中所激化出的矛盾。

“黄老师,”马渭源看出黄仁宇的话没有问完:“那是第三站以后的内容。今天我们只讲《万历十五年》。”他记得也不很准确。持续一个月的高峰对谈,会涉及到的明史人物与事件,其实也已经足够多了——还不完全包括重要的科技、艺术成就。

“我知道了,瞧我这记性!我记得昨天你跟我对过的。”马渭源已经为两个重要人物,定了十几所高校的对话内容,其中每一站都分门别类:“明朝近300年的历史中有许多个点,我们可以从中排列组合,将同类型归到一类。这样一来,既照顾了在美国的留学生,也照顾了全球的电视观众。”凤凰卫视刘长乐处是较早从BJ获悉此事的。一方面在确定了自己台里的项目的基础上,一方面又在探讨通过凤凰卫视向全球电视观众播出这一节目的可能性。“太重大了!”

“中央电视台反倒是不直播的。”不过,事情进展到这时马渭源与BJ几个明史研究单位都无比满意了:能够把事情引向这个方向,简直出人意料!因为一开始,所有人对此事的发展都不看好。

“皇上,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现在,你就在我们面前,所以我斗胆问您。其实,这是几天前我就问过的:如果换你做明神宗,换张居正成为你建文朝的重臣,明朝在你的手上,会重新变成怎样?”

“我我我我我……”你要朱允炆马上回答你(这样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不过全场观众对这时的朱允炆,也并不责怪了。

“其实,无论谁换作谁,明朝都仍是中国古代的一段非常重要也非常宝贵的时间。它的长期存在,使中华民族恢复了元气,从游牧政权的手中接棒,令中国人对中原文化有了长期认同。但是这些,却是当时以你的皇爷爷、四皇叔为代表的明代主要当权者,其实是无从分析得到的。”黄仁宇明白朱允炆为什么迟疑,他跟着做了解释。

“马渭源先生?”主持人想找马渭源单独交流几句。

“是的,我明白了。黄老师?”

“好的,你安排吧。”

“好了!现场的同学们,密歇根大学的这场活动还有不到半小时,我希望你们能在下来以后再跟台上的三位贵宾做长**流。同时我们也希望,明史研究从此在美国生根发芽,成为显学。当然,‘显学’这个词,我也是不久前才从中国学者方面学来的。”又是一阵起哄,其实同学们,正等着这个时候呢。

“渭源,黄老师怎么样?”

“看上去精神头足得很呢!你们也上来吧。现在可以了。”在主要的阶段完成了以后,同机抵达的明史学会同行都受邀上台。不过他们更关心的,还是黄仁宇的身体。

“另外渭源……”

“是吗?太好了。主持人小姐!”

“是的!同学们同学们,下一站我们将进入南诺伊利诺大学。届时除了台上的这四位,你们还将看到同为史学大家的许倬云老先生,也将同台讲学。”马渭源授意主持人小姐,现场对1999年6月中旬的这一天,已刻骨铭心。

“来了?”

“来了,黄老师。”

“渭源,太好了!我也有一两年没见过老许了啊!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