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天祝卷
4586700000031

第31章 军事(1)

一、军事设置

(一)古代军事设置

长城天祝境内的长城筑于汉、明两代。汉长城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自永登沿庄浪河上乌鞘岭,过安远,下古浪峡,蜿蜒西去,通过县境内一段约长48公里。今仅存断垣残迹。

天祝境内明长城除正德年间补修加固汉长城外,大多新筑于万历年间,一道蜿蜒于金强河谷,一道置于松山东北。布于金强河谷的明长城有3段,即马营沟至打柴沟界、打柴沟界至乌鞘岭界墩、上古城旧边至马牙雪山脚下,总长约52公里,沿边设有重墙、濠沟等。另外,境内还有从乌鞘岭起沿毛毛山麓至松山黑马圈河口止和乌鞘岭北坡起经南泥湾至青沙垭豁的濠沟遗址。置于松山东北之长城建于明年历二十七年(1599年),东西延长200公里,东自景泰的索桥起,至小松山双墩长90公里;西自泗水起经土门至小松山双墩长110公里。

烽墩汉至清时,天祝境内长城沿线以及各营堡、隘口均设有烽墩。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永登迤北小马莺沟到乌鞘岭有小马莺沟墩、大马莺沟墩、鹰窝山墩、黑土墩、水泉墩、岗子墩、团庄墩、石门河墩、岔口堡墩、石板沟墩、深沟儿墩、宽沟墩、新石头沟墩、旧石头沟墩、火烧城墩、折腰沟墩、曹家铺墩、打柴沟墩、火石楼子墩、火石沟墩、得胜墩、崖头墩、三里墩、镇羌堡大门门墩、塌墩子墩、乌稍岭墩、重台子墩、界牌塘墩(平、古交界处)共31墩。镇羌堡向西沿金强河谷至石庄沟口共有烽墩8座。安远南北沿路有烽墩6座,每墩设守兵3名,即南泥湾墩、空心墩、称仁坡墩、流水沟墩、飘儿墩、芥菜坡墩;松山堡有松山堡墩;松山至永泰界设烽墩1座;至平城界设烽墩3座;至阿坝界设烽墩3座。分布在今大红沟乡、毛藏乡和哈溪镇一带的烽墩有孤山墩、干柴窳墩、稳都失喇墩、纯豆栅墩、小打班墩、新打班墩、白打班墩、青土腰岘墩、红土腰岘墩,清时属张义堡营管辖;还有上古城营管辖的马路墩、南把截营环堡烽墩19座,即本堡墩、土山墩、冰沟墩、平王墩、倘哥儿墩、牛心山官墩、冰沟脑墩、龙潭口墩、天池墩、石碑墩、牛心山墩、龙潭池墩、藏经脑墩、荒草顶墩、井儿沟墩、扎力阿博墩、管住阿博墩、中岭墩、土塔儿墩。西把截营环堡烽墩13座,即本堡墩、石垒墩、白土坡墩、双打班墩、车轮墩、柴阿坝墩、秃葫芦墩、柳沟墩、石墩、门站墩、五沟墩、土塔墩。以上张义、南把截、西把截、上古城城堡营所辖烽墩每墩各设守兵1名。另外在东坪扎帐岭设烽墩1座。

营堡历代王朝将天祝作为军事要地,在重要关口均设营堡驻军把守。汉设安远、镇羌营驻兵。晋时洪池岭置洪池府,派重兵把守。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凉主张天锡遣征东将军常琚率兵3万驻扎洪池。唐时曾于乌鞘岭下设乌城守捉,驻重兵。西夏元昊时在岔口驿筑城派兵驻守。元时曾调四川行院新附军1000人戍松山。明、清时期营堡更多,均驻军防守。据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记载:松山营堡,建于明历二十七年。设守备1员、马兵8名、守兵100名,有官战马4匹、营马8匹。满洲营堡,在今松山镇,建于清代,分上下两营,清时驻兵。岔口营堡,建于清代。驻守都司1员、马战兵148名,有官战马4匹、营马8匹。镇羌营堡,建于西汉,驻守游击1员、千总1员、把总1员,有马战守兵592名、官战马163匹。安远营堡,安远营堡始建于汉代,西夏占领时称安远寨,明、清时曾叫打班堡,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守备,十一年(公元1654年)裁撤,十九年夏设守备,到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改为都司,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移都司于龙沟。明时驻马兵50名、守兵127名,有营马51匹。清时额定步守兵140名、官战马4匹,乾隆十四年设都司1员、把总1员、马战兵33名、步战兵111名、守兵45名,有官战营马33匹。南把截堡营,建于明代,驻把总1员、马战兵29名、守兵40名,有战马30匹。西把截营,建于明代,驻守备1员、马战兵30名、步战兵9名、守兵60名,有战马32匹。古代天祝境内还有三角城、邓邓城、羊胸子城、古城、野狐城、石堡城等营堡,清时均驻兵。

隘口清乾隆年间在乌鞘岭南北紧要隘口也设有防守兵,隶属各营堡管理。可可口,在安远西南15公里,当时由安远营防守,驻兵10名;青沙湾口,距安远7.5公里,驻兵5名;鸳鸯池口,在今安远西北5公里,驻兵5名;鸡冠石峡,在今天祝小龙沟口,驻兵2名;倒坡河口,在古浪县城西南30公里处,由黑松营防守,驻兵2名;横沟口,在古浪县城西南30公里处,当时由古浪城守营防守,驻兵4名;哈西口,在古浪县城西南30公里处,当时由古浪城守营防守,驻兵4名;黑沟口,在古浪县城西南25公里处,当时由古浪城守营防守,驻兵4名;峡门口,即今火石沟峡门,在镇羌营南10公里处,当时由镇羌营防守,设马兵2名、步兵2名把守;乌鞘岭,汉至清均设有烽墩,并驻守兵。清时还有张义堡营防守的南尖儿山、小打班、人头坡栅、干柴、青土腰岘、稳都失喇;上古城堡营防守的红沟脑、红沟口、牛头阿博、七个草窝铺、花山、大峁藏栅;南把截堡营防守的冰沟脑、南雪山、南石嘴山、牛心山、白水口、龙潭口,以及西把截堡营防守的石碑岭等隘口,均各设探兵2名。

驿站汉武帝攻占河西后,沿河西走廊设立驿站。至清时在今天祝境内设有松山、岔口、镇羌、安远4个驿站。

(二)人民防空工事

天祝于1970年成立战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至1973年,全县共挖地道682条,长13.25万米;挖防空洞4320个;挖壕沟53条,总长1.13万米;修筑地下室73个,总面积5100平方米;挖掩体部170个,今已基本塌毁。

二、地方武装

(一)历代地方武装

宋朝时期,安远寨总管23大部族、126小族,总兵马5350人。伏羌寨总管2大部族、33小部族,总兵马1992人,明万历年间庄浪有土军700人。清乾隆年间,庄浪土司所辖地区(包括今天祝赛什斯乡、赛拉隆乡),共有土兵300名、民兵500名、番兵200名。

民国5年(1916)古浪县府在安远成立保卫团,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永登县在华藏成立保卫团,至民国19年(1930)撤销。民国25年(1936)后,因陆军轮流驻防,保卫团停办。期间镇羌驿、岔口驿、华藏寺、松山、夏玛、哈溪等地也曾设有民团。并成立独立骑兵一中队,各保组织分队(亦称自卫队),驻境内要冲,维持治安。民国32年(1943)11月,永登县自卫队直属天祝乡骑兵分队成立,经费由乡自筹,八个保各设保自卫队。

1949年7月,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派单成礼在天祝组织民团1个旅(后缩编为1个团),有兵力600余人,1949年8月初开赴兰州以西河口布防,兰州战役打响后,随即溃散。

(二)人民武装

民兵自卫大队1949年9月,成立天祝民兵自卫大队,下设4个分队,有民兵96人,执行剿匪、肃特任务。

县人民武装部1951年7月,成立天祝自治区人民武装部,1955年7月改称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武装部,属军队建置。1978年8月县武装部调协组训科、政工科、后勤科。1986年6月,县人武部移交地方管理,受地方和军队双重领导。1994年12月1日,县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内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均为营级建制。

三、兵役

(一)民国时期的兵役

民国时期,天祝实行“以马代丁”的兵役政策。一般为一马代双丁,带驹者可抵三丁。

解放战争时期,天祝各保在县府兵役人员的催逼下强抓壮丁,由于县参议员张全才据理力争,方使天祝人民免遭抓壮丁之苦。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兵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实行志愿兵役制和义务兵役制。1978年开始,实行以义务兵役制为主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凡应征入伍青年一般是18~22周岁的男性公民,也征少量女兵。

征兵天祝县于1958年开始征兵。凡应征入伍青年,采取自愿报名,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和体格检查,报县征集领导小组确定。参军成为青年的理想,也是家长的愿望。每当征兵开始,应征青年蜂拥而至,踊跃报名,年报名应征者往往达3000多人,入伍者仅有100多人。送兵时更加隆重,新兵入伍时披红戴花,各级领导及乡邻、亲友集结欢送。1965年开始在少数民族中征兵。

预备役1956年7月1日至1957年9月30日,天祝县第一次进行了预备役登记,全县入编19~22岁的第二类预备兵役652人。1957年10月,停止了第二类预备役的登记。1958年1月,将预备役军人编入了基干民兵。1962年,对1950年1月1日至1954年12月31日期间转业、复员的副排以上干部和1955年1月1日至1962年8月期间授予准尉以上军衔的转业复员干部,进行了预备军官登记。1981年,对在部队服役期满或服役1年以上年龄在28岁以下的退伍军人,进行预备役登记。

四、民兵

1950年,组建了天祝自治区民兵自卫大队,下设6个中队,每个中队又设若干分队。

1958年,大办民兵师,全县14362名民兵,编为一个师,每个公社编一个团,大队、生产队和生产小组分别编为营、连、排。

1966~1976年,全县有民兵38900余人,占总人口的25.6%,其中女民兵16328人,占民兵总数的42%。1977年10月调整民兵组织,全县编民兵师1个、团14个、营7个、边156个、排736个。

1981~1982年5月,对全县民兵组织进行了调整。参加民兵的年龄原来的男性16~45周岁改为18~35周岁,取消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之分,取消师、团编制,以乡镇为单位,改编为营或者连。

2005年,全县在编民兵12833人,组建了188个普通民兵连,21个基干民兵连。

乌鞘岭民兵连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民兵连队,自60年代以来,先后荣获县以上领导机关颁发的奖状锦旗70余面(块)。其中1992年被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表彰为民兵基层建设先进单位。1993年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树为民兵以劳养武先进单位。

五、战事

(一)明朝时期的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