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天祝卷
4586700000046

第46章 人口

一、历代人口

历史上天祝无完整户籍可考。据《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记载: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分布在武威、古浪、永登3县(今天祝地区)的藏族共13280人;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各族人口发展到10余万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因兵乱灾厄,人口减至千人左右;后经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招垦,逐渐达到460多户。据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庄浪茶马厅统计:庄浪藏区36族,1306户、4377人。民国16年(公元1927年)武威、古浪大地震,翌年大旱,四邻部分灾民移居天祝。民国25年(公元1936年)成立天祝乡(属永登县)时,有8232人。民国32年(公元1943年),据永登县统计:天祝36族共1190户、7843人,其中男4489人,女3354人。民国35年(公元1946年)后,马步芳扩军抓兵,青海省化隆、乐都、大通、互助、门源和甘肃省永登、武威、古浪、民勤等县的不少群众逃离本土,避居天祝,使天祝地区人口急骤增加。至1949年,总人口达7万余人。

二、现代人口

人口的自然增长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的生活、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出生率逐年提高,死亡率随之下降,自然增长较快。1972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县人口自然增长得到控制。1989年,全县总人口为204426人,当年出生3970人,出生率为19.42‰;当年死亡849人,死亡率为4.15‰,自然增长率11.86‰。2000年,全县总人口221347人,当年出生2344人,出生率为10.59‰;死亡934人,死亡率为4.22‰,自然增长率为5.05‰。2005年,全县总人口为212957人,当年出生1917人,出生率9‰;当年死亡1104人,死亡率5.2‰;自然增长率3.8‰。

人口迁移1958年,国家从河南、上海及甘肃的武威迁来移民,分别安置在西大滩、抓喜秀龙、河东和松山等地,开垦草原,耕种农田;1959年,又从河南等地迁来支边青年,安置在国营松山农场。1960年后,外省移民大多数返回原籍。三年困难时期,武威、古浪部分群众投亲靠友,迁入天祝居住。80年代后,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较频繁,1986年,全县迁出10164人,迁入10343人;1987年迁出5235人,迁入5457人。自1990年起,人口流动逐渐增大。1995年,全县迁出7932人,迁入8202人;“九五”期间全县人口流动更趋频繁,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从事工商贸易、劳务输出和移民搬迁;2000年,迁出3357人,迁入1794人;2005年,迁出4653人,迁入3441人。

暂住人口1980年后来天祝经商、办企业的暂住人口2000余人。1988年,华藏寺镇有外来经商者300余人,安远、打柴沟镇有130余人;居住在华藏寺镇等地的外来建筑队约1000人。1990年到天祝经商、办企业的暂住人口2903人,2000年居住在华藏寺镇等5个镇的外来人口约3000人,2005年全县暂住人口为1388人。

人口流动1984年后,随县城搬迁,安远镇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及城镇居民6000余人陆续迁至新县城,使华藏寺镇人口猛增。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农牧民到县城及集镇经商或从事其他非农业生产。2000年,华藏寺镇人口增至36079人,比1999年增加3195人。全县外出不满半年的2659人,外出半年以上的15814人。2005年,经商、打工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为6529人,其中流入1780人,流出4749人。

区划人口变动1951年,古浪县安远驿行政村划归天祝,增加人口362人。1955年全县人口86225人。1956年,永登县镇武乡、赛什斯乡、古城乡、武威县铧尖乡、南山乡和永昌县泱翔乡先后划归天祝,1957年全县人口增至100002人。1959年,铧尖公社、泱翔公社划归肃南县。1961年全县人口113698人。1971年,祁连公社、旦玛公社、旦玛牧场划归武威县,人口减少9.6%;1982年仍划归天祝,人口增加12.4%。

三、人口分布

(一)分布密度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6.4人。至1988年,平均每平方公里28.21人。其中:松山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19.86人,抓喜秀龙乡平均每平方公里8.62人,华藏寺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68.34人。2005年时,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人。人口密度很不平衡,自然条件较好、种植业比重较大的地区人口密度大,林区、牧区及边远山区人口密度低。每平方公里20人以上的有天堂乡、西大滩乡、华藏寺镇和哈溪镇,祁连地区最低,平均每平方公里0.7人。

(二)城乡人口分布

1979年,原县城安远镇有人口34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4%。1988年,全县17个乡居住人口11373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7%;5镇居住人口8679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3.3%。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对全县22个乡镇的人口登记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5991人,占总人口的11.74%;居住在农村牧区的人口为195341人,占总人口的88.26%。2005年,城镇和农村的分布分别为34629人和178328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6.26%和83.74%。至2006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21.3万人,城镇化率为23.42%。

(三)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1980年,全县农业人口为148914人,占总人口的88.8%;非农业人口为18820人,占总人口的11.2%。至1988年,全县农业人口为179104人,占总人口的89.3%;非农业人口为21421人,占总人口的10.7%。

(四)各民族人口分布

藏族人口在全县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松山、抓喜秀龙、柏林、毛藏、赛拉隆等以牧为主的地区。土族人口分布较集中,主要在石门、朱岔、天堂等乡镇。回族主要分布于安远、打柴沟、炭山岭等集镇。汉族分布于全县,集中于半农半牧和以农为主的乡镇。

天祝主要有汉、藏、土、回、蒙古等民族。据1953年人口普查,全县有汉族58887人,占总人口的74.94%;藏族16002人,占20.37%;土族3340人,占4.25%;回、蒙古、满等民族共有346人,占0.44%。1964年人口普查时,全县有汉族83566人,占总人口70.44%;藏族27548人,占23.22%;土族6017人,占5.07%;回、蒙古、满等民族共1494人,占1.26%。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县有12种民族,共186383人,其中汉族127427人,占总人口的69.1%;藏族44602人,占24.18%;土族10051人,占5.45%;回族1462人,占0.78%;蒙古族597人,占0.32%;1988年,全县总人口200525人,其中汉族136671人,占总人口的68.16%;藏族49976人,占24.92%;其他民族13878人,占6.92%。至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藏族人口52771人,土族12147人,回族1457人,蒙古族818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藏族66125人,土族12633人,回族1986人,蒙古族961人;2005年底,有藏族67370人,土族12506人,回族1601人,蒙古族892人。全县有22个民族,汉族人口为130255人,占61.16%;少数民族人口为82702人,占38.84%。

1964年人口普查,天祝县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23408人,占全县人口的19.73%。其中大学文化程度的140人,高中文化程度的705人,初中文化程度的2799人,小学文化程度的19764人。6岁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人口5276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4.48%。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县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者78835人,占总人口的42.75%。其中大学文化程度(包括大学肄业)的36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8815人,初中文化程度的18360人,小学文化程度的51298人。6岁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人口87769人,占全县人口的47.6%,占6岁以上人口的52.86%。2000年,全县人口中,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3539人,占1.6%;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5886人,占7.18%;接受初中教育的39805人,占17.98%;接受小学教育的107508人,占48.57%。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由343人上升为1599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由6096人上升为7177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由13236人上升为17984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由31981人上升为48573人。文盲人口为26054人,与1990年相比,粗文盲率由31.20%下降为11.77%。至2005年,全县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五)计划生育

1970年以前,早婚、早育现象严重,人口自然增长较快。1972年后,大力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1988年,结婚年龄下限提高到22岁以上,平均初产年龄为25岁左右,晚婚率为13.36%。提倡晚婚晚育,婚育模式由早育型逐步向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型转变。女性23周岁以前初婚人数由1989年的71.78%下降到了1999年的22.02%,晚婚率由1990年的23.29%提高到了2000年的74.94%;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1989~2000年,平均每年下降0.0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86.36%。2005年,全县计划生育率由2001年的91.99%上升为93.58%;出生率由11.91‰下降到9‰;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1年的6.88‰下降到3.82‰,全县基本保持低生育水平状态。至2006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

(六)性别年龄

1943年,天祝地区总人口中,男性为4499人,占57.29%;女性3354人,占42.71%,男女性别比例为134.14:100;1964年7月,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男性61745人,女56880人,性别比例为108.55:100;1982年,总人口中男性占53.14%,女性占46.86%,性别比例为113.42:100;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男性为116491人,占52.63%;女性为104841人,占47.37%;男女性别比为111.11:100。2005年全县男性112409人,女性100548人,男女性别比为111.80:100,比差比2000年上升了0.69个百分点。

1949年,天祝地区人口年龄构成接近成年人口型。50年代至60年代,全县人口的平均年龄老年人口系数偏低,少年儿童系数偏高,且逐年上升。至70年代初期,人口年龄基本呈“成年型”结构。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开展,少年儿童系数较50年代有所下降,人口年龄构成逐步转变为“年轻型”结构。2000年全县总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60257人,占27.22%;15~64岁152963人,占69.11%;65岁以上8112人,占3.67%。

(七)婚姻家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天祝地区人口的结婚年龄一般在15~20岁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婚姻法》,提倡晚婚、晚育。至1972年,全县人口的结婚年龄普遍提高到20岁以上。据1982年人口普查,全县家庭31971户,平均每户5.8人,较1943年平均每户8人,减少2.2人;至1988年,家庭规模缩小为平均每户5.2人。2005年,全县共有家庭53871户,平均家庭户规模为4.11人,比1990年的4.75人减少30.6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