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学前游戏论
4586800000016

第16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及特征(5)

通常我们用表情作为一项外在指标来判断一种活动是否是游戏。皮亚杰曾用微笑来作为游戏发生的标志,用以区分探究和游戏。当婴儿偶尔碰到绳子而带动了摇篮上的摇铃,他最初的表情是严肃的,这可以认为是他的一种探究行为。经过反复尝试几次后,他理解这种情景之后,就开始用摇铃作为他娱乐的工具,表情也由严肃变为愉悦,这时游戏开始了。在幼儿园中出现幼儿追逐嬉闹时,常常脸上露出一种笑意,我们称其为“玩相”。这种“玩相”使得幼儿传递给同伴的信息是:“这不是真的,我在跟你闹着玩呢。”“我们这是在玩呀,是假装的。”幼儿在进行游戏时不一定总是在笑,有时候会伴有严肃的表情,比如在游戏中要扮演一名哨兵的角色,幼儿的表情是严肃而又认真,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因此,幼儿游戏的表情不只一种,而是由多种表情构成一个正向的情绪连续体。无论是专注认真的表情还是微笑嬉闹的表情,都表明幼儿在游戏中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地活动状态,而不是消极被动的状态。这一点是我们区别于“无所事事”‘闲逛无聊”等消极被动状态的关键。

2.动作

游戏中,幼儿对游戏材料的使用往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使用,他们对其不采用常规的使用方法,而是自己的意图和想法来使用。而且幼儿在游戏中重复某一种动作,例如开汽车,幼儿一直重复开车的动作,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他们在玩。除此之外,游戏动作具有个人随意性,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同一个事物;同一个人第一次用这种玩法,第二次就会用另外一种玩法。可见,游戏中的动作有非常规性、重复性和随意性。游戏动作的非常规性和随意性使得游戏动作丰富多样、灵活多变。

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是一种象征性的动作。我们判断幼儿是否游戏时是通过他们在模仿别人的行为或动作,并在游戏中逼真的表现出来。角色扮演是我们判定幼儿是否游戏的重要外显动作。因此,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

4.言语

幼儿在游戏时不但伴随有动作,而且有言语。幼儿在游戏中的言语时我们判断他们是否在游戏的外显行为之一。幼儿在游戏中的言语通常有:“我们来玩过家家吧!”“这个不是这样玩的。”“这是我的汽车。”“准备好了吗?笑一笑,好了,你明天来取相片。”这些言语是幼儿在游戏中常用的,其功能是提议、解释、协商、表达、申辩、维系与支持情节的发展等。还有在游戏中的独白言语。注意倾听幼儿的言语,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以及其游戏的水平和状况。

5.材料

幼儿在进行游戏时往往依赖于具体的游戏材料或玩具。研究表明,幼儿的年龄越小对游戏材料的逼真性程度要求越高。游戏材料是幼儿进行游戏的工具,有无游戏材料也是人们判定幼儿是否游戏的又一指标。幼儿在游戏中赋予游戏材料一定的意义,将游戏材料“假装”当作游戏情节中的某一物体使用。因此,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非常规意义的使用是游戏的又一特征。

(三)从幼儿进行游戏的动机和体验来分析游戏的特征

游戏构成的内部要素是游戏行为发生的内在依据,它包括游戏者的动机和体验。游戏者的动机和体验是表明他们是否游戏的又一表现。

1.游戏的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们去活动的心理动力,对幼儿“为什么去游戏”的解释来看,多数理论认为是幼儿自身的一种内在动力驱使他去进行游戏活动。因此,动机是驱使幼儿进行游戏的内部动力,也是解释游戏内部特征的依据。

(1)内部动机

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在内部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是自愿的,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是幼儿驾驭游戏,而不是游戏驾驭幼儿。从幼儿的内部动机来看,游戏应当是幼儿主动、自发自愿的活动,而非外力的强加和催促。

(2)直接动机

根据动机与目的的关系,活动动机可以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游戏的动机是直接动机,也就是说,对幼儿来讲玩就是目的,游戏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得到某种满足感。因此,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目的在自身”的活动。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游戏中的愉悦和满足。

(3)内部控制

游戏活动是受内部动机和直接动机的支配,没有来自外部的要求和压力,因此幼儿可以控制游戏的过程和方式,是幼儿独立自主进行的自由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游戏材料怎么使用等,而不是按照外部的要求和规则来玩。游戏本身的规则是经过幼儿自己协商制订的,具有自觉的自我约束行为。

游戏的动机决定着游戏活动的外部行为特征。正是游戏的内部动机、直接动机和内部控制使得儿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游戏中去,在游戏中体验快乐。

2.游戏性的体验

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对游戏活动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它影响着幼儿对游戏的态度(如积极还是不积极)和评价(喜欢还是不喜欢),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游戏性体验是幼儿在游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和动机特征都是外在于游戏者行为的一种表现,是可观察、判断和解释的一种行为。而游戏性体验是游戏者内在的一种活动,是游戏者自身的体验。正是因为游戏者有了愉快、自由、自主的内心体验,他们才会喜欢游戏,才会乐此不疲地反复进行游戏活动。游戏活动的特征体现关键是看幼儿能否把这种游戏活动看作是游戏性体验。游戏性体验的情绪特征是正向的,幼儿表现出的是喜悦、愉快,它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强化作用。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正向的游戏性体验,幼儿的身心需要在游戏中得以满足,游戏也就体现出它的内在价值。

小结

本章重点分析了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及科学本质观的建立,并通过对游戏本质的研究,阐述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从游戏本质观的演变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文化学意义上的本质观、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质观、社会学意义上的本质观。文化学意义上的本质观从分析词源来解释本质观,对本质的理解仅从字面意义上来探讨。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质观将游戏看成是一种本能或本性,认为游戏是幼儿天生就有的。社会学意义上的本质观对游戏理论的探讨逐渐倾向于人的社会性特质,并将人的游戏和动物的游戏区分开来。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彻底批判游戏本能论,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幼儿的游戏离不开社会对其的影响,把幼儿游戏看成是儿童社会性活动可以看到人的发展的本质含义。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而且可以满足幼儿的社会心理需要。

从游绕本质观的演变历程来看,对游戏本质观的探讨虽然逐渐趋于考虑幼儿的生活世界,但仍停留在表层。因此,建立科学的游戏本质观——主体性本质观是正确认识游戏价值的重要途径。把游戏看作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主要强调了幼儿在游戏行为中的内部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并充分体现了幼儿能够驾驭和控制游戏活动对象和游戏过程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现。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既肯定了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同时赋予游戏精神特质,让游戏因为有“人”而变得充满灵性。

游戏的特征是游戏本质属性的表现,要正确理解游戏的概念,必须把握游戏的基本特征。国外学者主要从游戏的动机、目的、手段等行=为构成要素来分析游戏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说;加维的游戏行为五特征说;克罗伊斯的游戏行为六特征说;鲁宾等的游戏行为的六倾向说。国内学者结合游戏的本质特征根据游戏与学习和劳动的不同、游戏与非游戏的辩证关系、游戏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和进行游戏的内部动机和体验来分析游戏的特征。

学习评价

1.名词解释:主体性;动机;游戏性体验。

2.试述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过程。

3.试述建立游戏主体性本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简述游戏特征的“三内说”。

5.简述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6.简述国内学者对从游戏与非游戏的辩证关系上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7.游戏既重过程又重结果,请你结合教育实践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