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新解说
4586900000090

第90章 行为的控制系统(7)

另外,仔细考察人的控制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实际的控制过程虽然可以表现为若干不同的环节和步骤,是一系列不同层次的控制链的组合,但其本质上的操作,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产生指令和策略,二是指令策略的执行。也就是说,实际的控制过程就是:下达指令——执行操作,这是控制的核心要素,也是构成控制的两个根本环节。至于说指令策略的产生过程,仅仅是为策略指令的下达做准备,它借助人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在对活动对象及其自我的能力、特性的综合认知与把握上,以及对活动目标和自我现状的认知评价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制订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并转化为特定的行动指令。在此,有关活动对象的知识,有关自我能力和特点的知识,有关活动目标与主体现状的比较和综合评价,都是产生正确方案和指令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认知能力与元认知能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促成了策略和措施的产生,并以计划和方针的形式固定下来,随后,这种观念和理论性的东西再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指令。而执行控制才是真正控制的开始,它是按照计划、指令具体操作的过程,是把观念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当然,许多行动就是思想中的思维操作),体现为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或外显的行为操作。这一过程最重要,也是控制发挥作用的核心步骤,也可以说控制就是这一过程,不包括其他的方面。至于反馈环节和后续的调节策略,本质上是与策略的制订具有完全同样的含义,也采取了完全一样的操作,只是它是一个子过程,它面对的问题情境有了新的变化,主体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和事情的进展而制订新的策略。新的调节性策略,又是一个新的指令,它的执行过程又是一轮新的控制,如此循环不已。

(四)控制实施的心理条件

控制,是为了保证某种行为和动作流,能够按照预定的模式和程序顺利的展开和实现而采取的主观操作。控制的实施需要主体具备特定的条件,否则,主体便无法实施对行为的控制,从而有效地达到预定的目的。

在这些基本的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对活动进展状况的认知把握,掌握动作运行状况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调节措施和策略,进而对行为施加有效的控制。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元认知能力。所谓的元认知能力,是指能够对自己认知过程进行认知的能力。元认知能力,本质上就是人的自我意识,是人一般的认知能力对自我尤其是自我认知过程的指向和觉知。

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具有宽泛使用价值和广谱效用的功能体,它不仅能对客观世界实现清晰的认知把握,当它转向自身时,还能够对对自我实现一定程度的认知把握。当然,这种认知能力的高低虽然与一般的认知能力有着很高的相关,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也就是说,一般认知能力强的人,不一定元认知能力也强,这就像人们对客观的认知一样,在文科上表现出的高能力,并不一定在理科上也表现出高能力,代数学得好,不一定几何也学得好。事实上,人们在日常的觉醒状态中,其认知能力是开放性的,是可以同时把握自我及周围世界的动向的,当然,不同的时候其重心可能有所漂移、有所侧重。因此,元认知能力本质上不是一种特殊的能力,而是同一种认知能力的不同应用和不同指向。对行为的自我监督,对思维过程的调节与控制,是与人的元认知能力的支持密不可分的,没有它的参与,我们就无法把握行为的进展状况,就无法了解活动的运行状况与理想目标的差距,调节与控制也就没有了参照。

然而,只有这种空洞的认知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一样,只有知识经验充实的智慧的双眼,才能够对事物有真正的认知把握,否则的话,就会视而不认其物,听而不识其声。同样,元认知能力也必须相应经验的充实,才能形成实质性的自我认识能力,否则,我们虽然在努力审视自我的行为运营过程,但是,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价。这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便是所谓的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技能,它的核心内容便是有关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对自我身心特点的把握。

只有借助于这些知识和技能,并结合相应的对行为对象的理解与把握,才能在对自我行为的监察与审视中,确切地了解自我现状和客观进程的各种信息,把握活动实际的运行状态,并进行准确地评价与定位,进而产生准确的元认知体验。在此基础上设计和运筹新的调节策略,然后按照它的要求进行实际的操作,进而使行为在不断地调节和控制下,向目标有序的运动。

当然,元认知不仅仅具有认知反映功能,为控制提供反馈信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这就是为活动制订计划和策略,以便为随后的行为运营提供具体的操作性指令。显然,这一步更是必须借助于认知能力及相关知识经验的参与,否则,正确、恰当的指挥策略的产生是不可思议的。而策略和计划的制订,行动方案的选择,是一个全方位的思维操作的过程,它和我们解决客观的问题一样,需要借助于相应的知识和经验,需要利用相应的能力和技术,对现实的条件和数据进行分析把握,然后,通过特定的思维操作和测算,寻找和制定出针对眼下问题情境的解决方案。当然,这种策略和方案可能是针对整个活动,出现在活动的开头,也可能是针对活动的片段和局部,出现在活动的过程中。而这种引导和调控策略,一般来说,一定是一个复合型策略,既包含活动对象或动作结构本身的指令,也包含对自我身心状态的规定,还包括对活动进行状况进行监控和调节的指令。其中,对操作程序和动作结构的设计是主策略,对身心状态的设定与调节是复合策略的一部分,而监控策略更是名副其实的辅助策略,是主体认识到人的身心活动的特点,以及活动不可能下达指令就能顺利地达到目标这样一个事实,而被迫施加的一个特殊指令,以使我们在主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分出一小部分的资源,关注自身活动的进行状况,从而及时准确地掌握事物运行状况的反馈信息,进而为制定新的调节策略准备好依据。在这一过程中,科学而符合实际的策略指令,能够引导主体的行为活动按照设定的目标和轨迹顺利地运行,从而产生良好的控制效果,而错误的或有问题的策略指令,则会严重影响控制的质量和效能。

此外,元认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能力——智能化的执行操作能力,这也是实施控制的另一个更重要条件,就是主体把策略和指令贯彻执行的能力,把思想和观念转变为行动的能力,这是实施控制更为本质和重要的操作。不论是活动开始产生的总的控制性指令,还是过程中通过认知反馈及其在评价基础上所制定的调节策略,都只是控制的准备和条件,而按照指令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才是控制最核心的环节,也是控制的意义和目的所在。而要执行控制,把指令和策略变成行动,首先,是要领会指令的内在含义,知道其所要表征的动作结构和目标状态是怎样的,然后才有可能按照指令和策略的要求去操作和实施。其次,是要看主体是否有听从指令和服从要求的意向和需要,只有有这个意向和要求了,才可能转向实质的实施。其三,是看主体是否有执行的能力,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和训练,这是影响策略实施和指令执行更为重要的条件。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主体把指令和策略转化为行动的基本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主体执行控制的能力。

当然,有了这些基本条件做保障,不是说就能有效地实施控制了,或者说就能保障某一活动的顺利进行了,还必须在活动中严密监控,严格执行,在动态中把握和控制好过程中的各项策略和操作,否则,仍然无法保证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因为主体结构的复杂性和客观影响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心理世界注定是一个纷乱嘈杂的世界,决定了人的任何行为通常不会是一条清晰稳定的线条,即便是那些经过学习与训练的熟练内容,即便是我们提前加以设计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它在表现时也不会是沿着清晰的设定好的轨迹顺利地展开,漂移和出轨都是难免的,所有这些都注定了控制的过程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所控制的行为也不会随我们指令的下达就自动的运转,控制在许多情况下是要耗费我们很大精力和能量的,控制的过程需要主体精心的准备、严格的执行、严密的监控、高度的敏感、及时的反馈、准确的调节,如此才能保证所控制的活动如期达到目标。

此外,控制的具体过程还需要注意控制的力度与技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努力按照指令的要求行事,精心地完成每一个操作,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对于生疏的操作更应如此。在同等条件下,行为一般就会越准确,越不易走偏。另外,就是要保持足够的敏感,把一部分能量分配到对内容的反省和监控上,对随时出现的偏差和错误能够及时意识到,并在认知评价的基础上及时做出调节,确保活动能够在高度控制下尽可能顺利的进行。

总之,能够对自我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监控,是人的卓越智能的体现,也是使主体行为有价值、有效益的基本保障,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这种能力主要又是以人的认知能力,以认知能力本身所蕴含的认知反映功能、行为操作功能和指挥调节功能为前提和基础的,是认知能力多元化的功能及其广泛的用途,确保了人对自我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得人的行为活动能够克服重重干扰和障碍,顺利地达到目标,有效地实现自我的主观意志。

五、对控制本质的深层思考

控制是心理结构一种相对特殊的机能,它对于普通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来说,承担着指挥、引导和调节的特殊职能,没有它的参与,就无法维持行为的有效性和有序性。我们研究控制,实际上是在探究心理活动的运动规律和运行机理,探究行为活动中的指挥和调节的内在机理,探究控制发生作用的真正原因和本质。那么,控制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与普通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操作有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尽管复杂多样,但无非都是相应成分、内容的兴奋而已,心理的运行,心理的运演变化,都是依靠不同内容不断的交替兴奋来实现的。哪种内容兴奋着,哪种内容便占据把持着意识中心,便控制着眼下的主体,或者说,主体此时便受该内容的控制,主体也便表现出该内容所决定的行为,表现出该内容所决定的机能。现实中,在一定的条件作用下,主客体的各种内容都可兴奋,进而占据主体,控制主体,由此,也便形成了人们形形色色、花样繁多的具体行为。那么,在行为的运行过程中,在心理内容兴奋的过程中,是不是始终需要一个凌驾于具体行为之上的指挥和控制机能,来对兴奋的内容进行筛选,来对行为进行规范和导向,才能实现行为的正常运转,还是只依靠心理内容之间的特定关系和相互制约,就能实现行为的运行和转换。如果非得有一个指挥和调控的特殊机制,它处于心理系统的何种位置,它的内容来源于何处,这是控制问题研究的根本。

下面,我们就从不同角度,看一看控制的真正本质究竟是什么,控制的过程是如何发动和运行的。

(一)控制的本质是指令性内容对后续行为的影响控制,通常被认为是大脑中枢意识的特殊功能,处于心理机能的最高层次,它具有统摄、指挥、管理和调节的功能,能够有效地组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以确保主观意志的实现。但是,究竟该怎样看待中枢意识的指挥和调控功能,怎样看待一个有价值有效益活动完成的内在机制呢?鉴于控制的特殊操作过程和功能,以往人们的研究往往把其当成一个十分特殊的心理机制,当成是心理活动的领导者和操控者。但是,从我们的视角来看,控制的这种特殊性只是相对于自然运行的意识活动来说的,它的产生与运作和意识活动的其他普通内容一样,遵守共同的规律和规则。因而,控制只是一个普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操作。

最典型的控制模式一般是主体发出相应的指令和命令,然后,主体再照章执行,当主体通过一定的操作和运作而符合了指令的要求和规范后,控制的目的就达到了,一个完整的控制过程就完成了。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指令的激活与兴奋,指令的来源,指令的具体内容,有些还涉及指令的设计,指令对主体现状和后续行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

首先,在控制的实质性操作中,最关键的就是指令的产生与兴奋,它是控制作用的基本前提,随后的执行过程是另一环节的问题了。因此,控制的原理及其具体的操作过程,其实本质上只不过是某种具有引导作用的操作指令兴奋了,进而占据并控制了主体所致,随后,主体再在它的控制和作用下发生特定的运动和变化。换言之,控制作用的发挥,必须首先依赖于控制性意念的产生和兴奋,然后才是这一控制性意念具体展开并发挥作用的过程。

由此可见,控制性意念的兴奋并对主体中枢意识或意识中心的占据是控制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控制的实施及操作过程,只不过是控制性意念的兴奋及其对主体的控制和决定过程。这和主体其他内部成分兴奋的原理和对行为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在特定的主客观条件下,相应成分的激活与兴奋,进而表现出自己特殊的功能,只不过控制性指令在展示自己的内容外,还对后续的行为产生特殊的影响,产生特殊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当然,也可以说控制性指令的功能与作用正体现在后续的行为中,后续的行为是其效能的进一步表现。因此,从控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基础上来看,是很平常的,并没有什么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