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1
4610300000025

第25章 绘画艺术(1)

伦勃朗的《磨坊》一画现在谁人之手?

伦勃朗的画《磨坊》4月16日。英国国家美术馆欲以50万美元从兰斯多恩勋爵之手购进伦勃朗的《磨坊》一画,但未成交。伦敦《泰晤土报》报道说,该画曾被彼得·怀德纳买去。但怀德纳对此予以否定。这家报纸后来又说,买主是享利·弗里克。现在《泰晤时报》又猜测说,此画现在本杰·明奥尔特曼手中。

《蒙娜·丽莎》被盗

《蒙娜·丽莎》现在何处?

8月22日。在巴黎,警方说窃贼一定是个疯子。显然有人在半夜悄悄溜进罗浮宫,盗走了《蒙娜·丽莎》。这幅画可以说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画。

罗浮宫馆长对此张口结舌,无法解释。参观者在那块曾悬挂这幅画达一个多世纪的空墙前面停下脚步,呆视着。调查此案的法国人说窃贼不会是专业老手,因为该画知名度太高,难以脱手。他们认为作案者一定是个神经完全失常的人。

《蒙娜·丽莎》作为法国艺术品已在法国收藏达400年,被视为国宝。很少有人会忘记达·芬奇笔下的那个既甜美又神秘的微笑。

阿波里奈因名画《蒙娜·丽莎》

失窃案被拘留

9月7日。上月法国警察认为经调查后盗窃名画《蒙娜·丽莎》的人一定是一个疯子,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此案却调查到阿波里奈身上。这位诗人的任何一部作品也不如这个案子奇特。调查人员得到的证据不多,但他们说,阿波里奈已因窝赃罪被捕。《蒙娜·丽莎》一画被盗后,罗浮宫艺术馆挂这幅画的位置一直空着。人们希望这幅画能尽快找到挂回原处。

步履维艰

《步履维艰》一画堪称乌德后期创作的代表作。湿冷的薄雾弥漫在乡村田间,车辙中的积水早巳结成了薄冰,一对年轻夫妇步履艰难地行走在泥泞的村道上,丈夫怜爱地搀扶着纤弱的妻子,夫妇间相濡以沫的深情跃然纸上。画面色调清新、笔法轻快,看似逸笔草草,但却笔笔精到,很好地反映出季节与天气的特点,整幅作品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兼有印象主义的特点。

弗里茨·冯·乌德(Fritz von Uhde,1848年—1911年)是德国19世纪后期重要的现实主义画家,尤以宗教画、风俗画创作见长。生于萨克森的沃肯堡,早年就读于德累斯顿美术学院,但不久即辍学从军。在近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一直坚持作画,画技日趋成熟。1880年从巴黎回国,定居于慕尼黑。其后,在李卜曼的影响和鼓励之下开始创作具有外光特点的作品。其宗教画创作勇于突破种种陈规,主张将宗教题材当作现实风俗画来描绘,其笔下的圣徒是亲切自然真实的人。较之宗教画作品,乌德的风俗画作品更加清新质朴、生动感人。这些作品大都植根于乡村生活的肥沃土壤,深入细致地反映农民们的劳动与日常生活, 生活气息浓烈,有时还带有淡淡的感伤情调。作为一名富于探索精神的画家,乌德在晚年参加组建了慕尼黑分离派,并成为该画派的主要领袖。

人到暮年

《人到暮年》一画描绘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围炉烤火的场景,着重表现人到老年那种刻骨铭心、如影随形的孤独,犹如令人心碎的无声呐喊,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

约瑟夫·伊斯拉埃尔斯(Jozef lsraels1824年~1911年)是荷兰19世纪下半叶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海牙画派的主要代表。他主攻风俗画,画风远宗伦勃朗,近师米勒而又自我一家,被当时的人誉为“当代伦勃朗”、“荷兰的米勒”。他生于格罗宁根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之家,早年在阿姆斯特丹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845年留学巴黎。1848年回国后因病休养于一个偏僻的小海村,纯朴而悲惨的贫民生活深深打动了他,他发现“眼前所见的事物都堪入画,而贫民的烦恼和古代英雄的厄运同样深切”。从此,他放弃了历史画,开始专心从事描绘人生百态的风俗画创作,以自然率真、单纯朴素的艺术语言反映贫苦人民的辛勤劳动、艰苦生活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并在其中寄托了作者无限的同情,其画风也随之由学院式理想主义转为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伤感而凄切。1870年后。画家定居海牙,成为海牙画派的领袖之一,画名远播欧洲各地。他的画风影响了荷兰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很多画家,凡·高的早期创作就深受其影响。

葡萄牙人

这是勃拉克从1 908年起开始以所谓“小方块主义”(马蒂斯语)的抽象形成创作时期的一幅代表作,是他在马赛酒厂遇到的一位葡萄牙吉他弹奏家,勃拉特把他请到画室作模特儿,也是勃拉克与毕加索共同进入“分析性立体主义”阶段的一幅肖像画。在画面上,完全以线和简单的几何方块来构成一个模糊难辨的人物肖像的实验。勃拉克这时把人物、房子、风景都变成了几何图形和方块块,从这时起,他们这种解体的立方块艺术方法,成了20世纪绘画中一种独立的运动样式,人们正式冠以“立体主义”或叫“立方主义”。不仅如此,勃拉克还在这幅画上组织进一些印刷体字母,阿拉伯数字。乐器与手势依稀可辨,背景是新闻资料,其主题的抽象化与那时期的毕加索所构想的,几乎不约而同的。

1908年勃拉克向秋季沙龙送交了第一批类似抽象的小方块作品,被当时已是评审委员的马蒂斯、路奥、马尔凯等人全部拒绝。勃拉克于同年11月,在卡恩韦勒尔美术馆展出了自己27幅抽象性立体主义作品,得到了诗人阿波利奈尔的支持,并为展览写了目录序言。此后勃拉克画了许多幅与音乐生活有关的作品,此时毕加索也然。这一幅《葡萄牙人》和毕加索的《手风琴师》几乎具有异曲同工之格调,只是勃拉克更认真地加上了工整的手写字母和数码字,而毕加索去探索在其上面加拼贴。

有扑克牌的静物

在这幅画上,不仅运用了油画颜色,还掺杂运用了永粉颜料与木炭,使色彩限制在浅灰、褐色和赭色的淡雅对比中。尽管画上的线条都是直线的,部分采用了曲线,其实都在暗示那些微妙而又可见的静物的变换位置的形态,扑克牌、果树,英文符号,还有具有木质感的装饰纸,等等。

1911年-1913年,立体派绘画在柏林、纽约、伦敦、俄国等国家的画界引起了争论,但也很快获得国际承认,即使未曾被普遍接受,勃拉克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崛起的先锋派艺术家之一,他比毕加索等人要走得更远些。他首先开始采用拼贴方法,把装饰材料与绘画形状结合在一个油画表面。这种方法使人想起他父亲所从事的那种装饰材料的生产:仿木漆纹的糊墙纸,仿大理石的护墙材料……而勃拉克又从报章杂志上剪下字母或数字,编入他的抽象“静物”之中。

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勃拉克也和许多人一样奔赴前线。1916年他从军队退役后又回到巴黎,继续他的画风,但此时的画风又发生了变化,色彩更杂乱了,似乎更多地关注起装饰意义来,于是人们讽刺他这时在走“罗可可”式的立体主义了。

牧人

画面上牧人在沉睡,牛马也在静立休息,一切都是死一般沉静,宛如正在举行宗教祭典。造型采用立体几何结构,色彩庄严肃穆, 白色人体与晦暗的动物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画面增添了宗教气氛。

弗朗兹·马尔克(Franz Marc,1880年-1916年)生于德国慕尼黑。最初学习哲学,后来到慕尼黑巴燕美术学院改学绘画。1903年至1 907年周游了意大利、法国和希腊。1909年与他人一起创建了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1911年成为“青骑士”创始人之一。1911年2月,马尔克和俄国画家康定斯基一同加入新艺术团体。后来他承认,康定斯基的作品对他有影响,使他借助色彩表达自己的感情。马尔克认为,艺术上无所谓“题材”,也无所谓“色彩”,只有表达情绪。因此,他的画作越来越富有表现力,色彩也更加强烈。1911年-1912年间,他发现了立体主义的一些观点和形式,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神秘的色彩之中。马尔克是以多种信仰的宗教态度对待艺术的,并经常把动物融化在大自然环境之中。

大蓝马

此图《大蓝马》是马尔克的代表作之一。画家运用响亮的蓝色描绘出几匹不同动态的马,形体刻画简洁洗练,造型雄健强壮,马匹的轮廓呈有力的弧线,与背景山峰的起伏和流云的走势形成一组活泼跌宕的流动曲线,使画面和谐统一,宛如一首雄浑激越的协奏曲。

从1910年开始,马尔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喜爱画动物,尤其是喜欢画马,他主张在绘画中要用动物的眼睛观察世界,排除人的理性与逻辑,描绘纯粹的感觉。

浴马

《浴马》描绘的是小溪旁农民们浴马的情形。岸边站着村里的孩童,远处是农田,画面色彩明亮,呈现出祥和的气氛。贡恰罗娃的艺术朴实、率真,内容多以农民的劳作和福音书内容为主,人物塑造笨拙,但具装饰性。该画是她“新原始主义”手法的具体表现。

贡恰罗娃(HCг о нчаов а,1881年-1962年)出生于古老的贵族之家,父亲是建筑师。起初她学习雕塑,后转学绘画。在对西方现代艺术感兴趣的同时,她还研究俄罗斯圣像画和民间美术。在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时,与拉里奥诺夫相识,后两人结为伉俪,共同从事先锋派的美术活动。1906年-1907年,她与拉里奥诺夫一起反对盲目跟随法国现代艺术,倡导“新原始主义”艺术,这与当时俄国文艺界普遍重视民间风格的倾向一致。

1917年,她与拉里奥诺夫在巴黎定居,主要从事书籍装帧和舞台美术设计工作。

正在休息的士兵

《正在休息的士兵》是画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完成的。画中的人物动作夸张,但生动、诙谐,有生活情趣。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家的艺术气质以及他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联系。

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拉里奥诺夫(MΦЛариоиов,1881年-1964年)出生于俄罗斯南部的拉第斯基诺村,1898年入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他的早期作品有象征主义色彩,后来又转向印象主义。1912年-1914年,他提出了“辐射光线主义”,试图用反射的光线表达主题。他还是“驴尾巴”艺术社团(191 2年成立)的创始人。

睡在帐篷里的人

画家的画风受东方情调影响明显,主要以线条、块面来构造画面,用平涂的手法塑造一系列的妇女形象。《睡在帐篷里的人》是库兹涅佐夫的吉尔吉斯组画中的一幅。画面简单、朴实,宛如无声的歌一般让人陶醉。画家热爱草原牧民生活,他画的草原风景色调淡雅,宁静,给人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