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艺术世界”的活动已无法满足俄罗斯青年艺术家探索现代艺术的愿望。1906年实业家利亚布申斯基资助创办了以介绍法国现代艺术为主的杂志《金羊毛》。1907年,由《金羊毛》支持,部分“艺术世界”的俄国青年画家们开始举办有先锋色彩的画展,并成立了“蓝玫瑰”艺术社团,以追求雅致的美和主观主义的表现方法为目标,该团体在当时十分活跃。“蓝玫瑰”的名字来自东方神话传说,其成员向往东方文明,善于塑造有神秘色彩的寓意形象,追求诗意和象征性。
帕维尔·瓦尔弗洛缅耶维奇·库兹涅佐夫(пвк уз н ецов,1878年-1968年)是“蓝玫瑰”的组织者,生于萨拉托夫市,1897年-1903年在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后在莫斯科的多所艺术院校任教,曾参加“俄罗斯画家协会”和“四种艺术”协会。
椰枣·埃及
在明亮的浅蓝色天空和炎热的黄色背景上,傲然地挺立着绿色的椰枣树,成熟的红色椰子挂在其中。树下人们在休息,驴子、骆驼从这里走过。萨里扬摆脱了具体写生的束缚,采用平涂的手法,以简洁的色块,构造出装饰性的画面。
马尔吉罗斯·谢尔盖耶维奇·萨里扬(MCC а ръян,1880年-1972年)是亚美尼亚(原属俄罗斯)画家。他的艺术生涯跨越两个时代,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形成了色彩绚丽且富有装饰性的绘画风格。1897年~1904年,他在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油画,曾参加“艺术世界”、“四种艺术”等协会的展览,也是“蓝玫瑰”的热心参与者,1910年~1913年,萨里扬首次到中亚地区写生,那里独特的东方情调的自然景观成为他一生创作的重要内容。
萨里扬是一位长寿的画家,早在十月革命前就是有相当知名度的画家。在苏维埃时代,他的创作以肖像画和风景画为主,有时涉足书籍插图和舞台美术设计,曾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城市兴起
波菊尼采用新印象主义的点彩画法,通过急促的笔触来表现为城市建设而辛勤劳动的英雄人物和马匹,以象征性形象描绘现代都市的崛起。几匹骏马腾起飞跃,就像卷起的一阵旋风似的,把一群人拖拽其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螺旋形。远景是一座正在建筑中的楼房,脚手架一排排林立搭起。为了表现激烈的运动,波菊尼不仅夸张了马匹的动态和人物的动作、而且将旋转运动中的人物形象拉长、变形,出现重重叠叠的模糊形象,表达出奔驰运动的瞬间感受,反映出新兴城市蓬勃发展的气氛。
1909年2月,波菊尼、卡拉、巴拉等在米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未来主义”的宣言,至此,美术界全面开展了未来主义运动。未来主义者主张表现现代机械文明的速度、暴力、激烈的运动、音响和四度空间,并主张表观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心境的进发性”,否定一切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他们还主张“要描写的不是物体,而是宇宙的动力”,“美不是绝对的,昨日所推崇的也许是今日所鄙弃的”等观点,并通过歌颂狂热的行为、急速的脚步、迅捷的动作以至暴力、战争来反对传统的审美趣味。此画是波菊尼未来主义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罗莎肖像
人物深红色的面庞,绿色的衣服和深蓝及黑色的帽子,非常精彩地表现了绘画的戏剧性。这种浓重而粗犷的色彩,与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施色方法有些相似。
在德国表现主义画家中,施密特-路特鲁甫的绘画具有独特的气质, 他经常运用不和谐的色彩作画,揭示出一种内心激荡的情绪。在创作肖像画时,画家经常用绿、深红及黄色来描绘人物形象,此肖像就是这样的作品。
林边女人
此图表现两个浴后在林边休息的裸女。一个席地而坐,梳理头发,一个靠树站立,稍微休息,表现消闲妇女的安乐生活。整个画面充满了明朗热情的基调,具有一种沉静安详的气氛。
佩希施泰因是“桥社”艺术活动家之一。1906年夏,他从德累斯顿美术学院毕业,认识了海格尔。1910年当诺尔德、佩希施泰因、奥托·缪勒和其他一些人的作品被柏林分离派画展拒绝后,他们成立了新分离派。佩希施泰因被选为新分离派委员会委员。他早年喜欢创作以风景为背景的裸体女人。
卧姿裸女
画面上,白、黑、红三色的巧妙搭配,使这幅画的主题鲜明突出,富有魅力。白色的卧姿裸女。在黑色床罩的衬托下,显得纯洁、优美、典雅,而红色地面又给画面增添了朝气蓬勃的气氛,给黑色和白色增加了色彩的活力。整个裸女形象安详、沉静。自然的姿态,优美的曲线,以及冷淡的光线 ,使整个画面充满温和柔顺的基调。具有一种沉静安逸的气氛。
1910年以后,“桥社”画家普遍采用单线平涂的表现方法作画。作为表现主义画家、“桥社”成员,佩希施泰因喜欢描绘裸体女人形象,构图简洁,色彩明快,富于装饰性。
画的艺术效果。橘黄色与白色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浅淡的暖色调,既表现出夏日的炎热天气,乜表现出沐浴时清凉爽快的情绪。线条浅淡,呈曲线形,但粗犷豪放,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动态姿势,因此整个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富于抒情性。
黄母牛
(德)内顿·艾恩哈特·克拉赫特博士私人收藏
马尔克是德国表观派中最热中抽象画法的一位画家。他主张艺术应揭示自然形象的精神实质,反对作客观自然的摹仿。至于怎样去揭示自然形象的“精神实质”, 他往往离不开他所偏爱的色彩,如对青色、黄色有其特殊的感情。这一幅《黄母牛》上的色彩非常简约,粗犷、扁平的动物形体,都勾勒出狂奔的姿态。红色的背景,说不清具体的自然景物。他有时在色调上寻求东方的某种宗教,因而画面更显得充满玄理,让人不可捉摸。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后来形成两种倾向:一种追求夸张变形。但不流于抽象;另一种则力图摆脱具象,接近于抽象表现,马尔克即是后一种的代表。他曾有一段自白:“很早我就把人看作是某种丑恶的东西。我感到,动物干净和美得多。但即使在动物中,我也找到不少对我来说是不能接受和反感的东西。因此我和作品自然变得更概念化和抽象化。”
浴女
此图的色彩与《舞蹈》一画的色彩完全相反,不是采用浓重的原色,而是采用调和的淡色调。佩希施泰因在这幅油画中运甲稀释的油画颜料作画,具有水彩
斯洛文尼亚人
画家在这幅作品中描绘了一对斯洛文尼亚夫妇,他们正在准备饮酒。除了两个酒杯和一个酒瓶之外,面前没有任何其他东西。这就突出了这幅画的主题思想。如果说这是一幅风俗画,不如说是一幅肖像画。男人那种忧戚的心情和女人那种惊愕的表情,都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他们不是心情愉快,开怀畅饮,而是在生活面前有许多难言之隐,只好借酒消愁。诺尔德的创作目的是想把艺术和生活融为一体,并试图用色彩平面来体现感情。从此幅画来看,他做到了这一点。
尼尔林根湖
此图湖光景色,运用流畅的线条,闪光的色彩,描绘出湖中芦苇丛生的景色,给人以一种清新爽快的感觉。
德国表现主义的产生源于民族危机以及当时的战争阴影,它是文艺上浪漫主义的蜕变。表现在绘画上,其最显著特点是狂野不羁和心理扭曲的外在表现。
罗尔夫斯是德国表现主义中一位极孤立的画家。他似乎生活在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自己独立地从事创作。他是德国最北部农民的儿子。在罗尔夫斯的作品中、如果没有德国北部的风景和人民,是不可想像的。他的作品只是到后期才被画界承认。他也被称为德国表现主义画家,这时,他的影响才显示出来。
立体主义风景
这是立体派画家让·梅占琪的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画上的立体构成远比毕加索、勃拉克更有秩序感,他不仅也像塞尚一样追求立体的层次。而且更富远近感,让人感受到空间的三维性更宽广些。
让·梅占琪(Jean Metzinger,1865年-1957年)是一位“纯粹”的立体派理论家,他用自己作品的独创与想像来加强这种风格的理性探索。在他定居巴黎的1903年以前,是学习自然科学的。染指绘画后他先后向新印象派、野兽派画家学艺。转向立体主义后,于191 2年与画家莱热、德洛内、毕卡比亚、库普卡等共同组成了“黄金分割派”,并举办了集中200余件作品的大型展览。同年,他便与格莱兹(Albent Gleizes,1861年-1953年)合写了一本理论书《论立体主义》。
红色三月风光
埃菲尔铁塔耸立在画面中央,周围布满代表树木和云彩的图案,旁边还有高楼大厦。这样的构图强调绘画的节奏。在这幅画里,塔和周围图案的处理,其目的不仅在于揭示立体主义的视觉变换,而且还揭示了急剧的运动,所以塔和它的环境都包括在外部空间之中。
1908年在法国巴黎北郊蒙马特尔成立了一个画家和诗人社团——“巴托拉瓦”社。它是立体派形成阶段的产物,是以一所破旧木房的绰号“巴托拉瓦”命名的,其原意是“洗衣船”。巴托拉瓦社的成员,除毕加索和勃拉克外,有格里斯、莱热、德洛内等人。这个社团对立体派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伯特·德洛内(Robert Delaunay,1885年-1941年)出生于巴黎。评论家把德洛内类型的立体派称作“本能的立体派”,这一派突出了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德洛内认为“色彩本身就是形式和主题”。德洛内在第一批立体主义绘画中,用两个巨大建筑物(圣·塞沃林哥特式教堂和埃菲尔铁塔)作主题。此图就属于这类作品。
此图描绘的是从窗口往外望到的城市景象,在眼前展现出的是高楼大厦和繁荣的城市风光。构图主要采用几何形色彩分割法塑造形体,手法灵活多变,色彩绚丽多彩,使画面产生立体效果,并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
德洛内主要是从色彩出发,尝试用立体派的表现方法,以科学的色彩理论为依据,把颜色的基本特点和质地表现出来,而不是用线条和轮廓表现对象。
巴黎圣三一广场
画家处在高视点描绘广场风景,显得开阔壮观,一目了然,实际上,它是一幅柔和谐调的风景画。说明了作者用娴熟的笔触和调和的色彩抓住了风景的实质。在野兽派艺术家当中,虽然马尔凯不是最强的画家, 但他却最接近于马蒂斯个人的水平。后来,他对自然主义产生很大兴趣。在他大部分创作生涯里,他主要画塞纳河风光、巴黎街道或海滩景色。他在这些作品中借鉴了柯罗的抒情气氛,巧妙地安排构图结构,显示了一位素描大师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