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1
4610300000044

第44章 国运纪事(15)

11月27日。赵尔丰向立宪派移交四川政权。署四川总督赵尔丰看到四川全省几乎到处都发生起义,成立新政府,被迫与立宪派领袖蒲殿俊、罗伦,官绅周善培、邵从恩等人谈判,达成协议,主要内容有:(一)四川政权转交谘议局,由谘议局议长蒲殿俊和陆军第十七镇统制朱庆澜任军政府正副都督;(二)军队统一交朱庆澜指挥;(三)优待旧有军政人员;(四)各地行政官照常办事;(五)给报馆以言论自由;(六)满、汉、蒙、回一律平等;(七)赵尔丰交出政权后仍带兵办理藏边事务,暂不离成都,以备顾问;(八)赵尔丰的督边兵饷、行政经费均由四川省担负;(九)保护外国人,禁止焚掠;(十)安置旗民生计。是日,由赵尔丰宣布四川地方自治,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

汉阳失守: 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湖南援军的到来,汉阳的防务逐步就绪。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黄兴,发动了收复汉口的战斗。由于革命军新兵太多,缺乏炮队,反攻汉口失利,伤亡840余人,士气大挫。

清军于20日向汉阳发起进攻,革命军开始了保卫汉阳的战斗。清军右翼甲支队从新沟渡过汉水,占领汉阳的门户蔡甸,乙支队也在舵落口上架好浮桥。21日,清军甲支队进攻三眼桥,遭到革命军的猛烈阻击,乙支队却抢渡过舵落口,并占领了琴断口。22日至23日,清军进攻三眼桥受阻,遂转移进攻重点至美娘山。在美娘山阵地,革命军与清军展开了反复的争夺战,最终被敌人占领。24日,黄兴下令预备队投入战斗,以挽回颓势,但有的部队不听指挥,丧失了锅底山、扁担山和磨子山阵地。25日,军政府参谋副长杨玺章、稽查部长蔡汉卿、军务部长张振武率学生军数百人渡江助战。参谋甘绩熙选壮士108人夜袭磨子山,歼灭了全部守敌。26日晨,刚抵达汉口的刘玉堂部湖南援军立即投入战斗,夺回了扁担山。清军用重炮轰击磨子山和扁担山,刘玉堂等人壮烈牺牲,两山又得而复失。革命军在争夺上述各山的战斗中伤亡较大,已无力组织反攻,在十里铺、黑山一带组织防御,但很快就被敌人突破,革命军全线溃退。是日,清军占领龟山,进据汉阳城。

此次战役,革命军伤亡3300余人,清军也死伤严重。清军面对长江天险,无海军支援,同时也为了给“和谈”留下余地,没有马上进攻武昌。武汉战场再次呈现隔江对峙的局面。

黄兴返武昌,向军政府报告汉阳失守经过,主张放弃武昌,增援南京。张振武等主张坚守武昌,获通过。黎元洪致电各省都督,请速派兵援鄂。

清廷命甘肃提督张怀芝帮办直隶防务。命撤消第三军,将所有各营交袁世凯调遣。

11月28日。黄兴辞职赴沪。湖北军政府任命蒋翊武护理战时总司令,守御武昌。

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致电黎元洪,赴鄂代表本日启行。通电各省都督府谘议局,报告各省代表赴鄂商议组织临时中央政府,沪设通信机关于江苏教育总会。

孙中山致电宫崎寅藏,谓乘丹佛轮归国,预定12月22日抵香港。

清廷以攻陷汉阳,封冯国璋二等男爵。命科尔沁亲王阿穆尔灵圭往奉天,会赵尔巽筹划蒙古事宜。

11月29日。孙中山抵埃及塞得港,致电《民立报》,通知行程。

浙江都督汤寿潜电黎元洪,协举中央临时政府各部首长:内务程德全、教育章太炎、财政张謇、交通詹天佑、军政黄兴、司法汪精卫。

黎元洪派特使访汉口英国总领事,要求先行停战三天,以便商谈长期停战条件。

袁世凯之子袁克定遣密使持汪精卫函见黎元洪,约南北联合,要求清帝逊位,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召开会议,军政府表示赞同。

11月30日。各省代表会议在汉口英租界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江苏雷奋,浙江汤尔和、陈时夏、黄群、陈毅,福建潘祖彝,山东谢鸿焘、雷光宇,安徽王竹怀、许冠尧、赵斌,湖南谭人凤、邹代藩,广西张其理,上海马君武、陈陶怡,四川周代本,直隶谷钟秀,河南黄可权,湖北胡瑛、王正廷、孙发绪、时象晋等。会议推湖南代表谭人凤为议长,议决在临时中央政府未成立之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军政府职权。

本月。康有为、梁启超极力推行“虚君共和”。康梁所谓“虚君共和”,其含意是:保留君主,避免各派势力竞争元首之混乱,防止政权完全落入袁世凯或革命派之手。召开国会,康梁自信自己在国会的活动能力,可以通过政党活动握有政权。为此,康有为写文章论述这一主张,并写信给黎元洪、黄兴、汤化龙阐述他的主张。他们还派人往山东、两广、上海等地与各派势力联络,力求以实力推行“虚君共和”。袁世凯势力最大,劝说袁世凯接受“虚君共和”主张就成了康梁最为重视的一着。11月16日,袁世凯公布内阁组成人员名单,以梁启超为法律副大臣。梁启超在时局难测的情况下,不愿贸然回国,为袁所用。他当即电辞副大臣,并提出召集国民会议决定国体、政体。11月21日,袁世凯致电粱启超促其回国。23日,清廷又发明谕,由驻日使馆转梁启超“敦促就道”。梁则通过使臣汪大燮电奏清廷请开缺。26日,梁启超写信给潘若海,明确提出联合袁世凯实现“虚君共和”的方针。同时,他还给袁世凯写信阐明这一方针。11月30日,梁启超致电清内阁(总理是袁世凯),建议奏仿北魏孝文帝改拓为元氏例,皇室定姓,改名中国。清字只对前朝,不以对外。用孔子或黄帝纪年,立集国会,以顺舆情,定国体。

12 月

12月1日。清军与革命军开始停战议和。袁世凯东山再起后,一方面以武力镇压革命军,一方面向湖北军政府进行和平试探。同时,列强出于在华利益的考虑,也竭力主张南北双方停战议和。在各国驻汉口领事的促成下,湖北军政府和袁世凯的代表举行了数次谈判,均因袁世凯坚持君主立宪而无结果。27日清军攻陷汉阳。是日,清军炮轰武昌,湖北都督府中弹起火,黎元洪出逃葛店,局势出现混乱。英国公使朱尔典乘机再次出面斡旋,一方面劝告袁世凯不要继续进攻武昌,一方面电令葛福马上出面调停。葛福派英国人盘恩到武昌军政府商谈停战,要求从次日上午8时起至5 日上午8时止停战三天;在停战期内双方一律按兵不动;双方均由各国领事监视。由于黎元洪出逃在外,湖北军政府副参谋长吴兆麟、军务部长孙武代表军政府接受停战建议,并在停战协定上盖章,南北停战从此开始。

5日停战期满,英国领事从中斡旋,继续停战三天。到9日,双方都同意从9日至24日再停战15天,停战范围除陕西、山西、四川三省外的全国各地,在此期间由独立各省派代表与袁世凯的代表进行谈判,如果15天内谈判未决,再延长15天。

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宣布“独立”。武昌起义爆发后,沙俄加快了侵略外蒙古的步伐,指使外蒙亲俄王公进行叛乱活动,并向外蒙叛乱集团提供步枪1.5万支、马刀1.5万把、子弹750万发。外蒙叛乱集团迅速征兵,装备俄国武器。11月末,由俄国武器装备的蒙兵开始涌入库伦。30日,哲布尊丹巴派人通知库伦办事大臣三多,宣告蒙古全境自行保护,他已经被推为大蒙古帝国大皇帝,限三多于次日率文武官员兵丁出境。是日,外蒙活佛宣布“独立”,建立“大蒙古国”。三多束手无策,在俄国驻库伦领事的恫吓下避入俄领事馆,后被俄兵“保护”出境,取道西伯利亚回国。

黄兴自汉阳抵上海,准备制订北伐计划。

汪精卫、胡鄂公、白逾桓、彭家珍在天津成立中国同盟会京津保支部。汪任支部长,白任参谋长,彭任军事部长。

袁世凯电令冯国璋,停止进攻武昌。

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12月1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天堡城,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逃走,江南提督张勋率部逃往徐州。本日上午10时,联军开进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的热烈欢迎。黄兴、章太炎、宋教仁、程德全、陈其美等联名致电徐绍桢祝贺。

经英国驻汉口领事居间调停,南北双方首次达成停战协议,规定自3日早8时起至6日早8时止,武汉地区停战三日。

清廷命徐世昌为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

孙毓筠就任安徽军政府都督。安徽临时议会开会,选举孙毓筠为都督。孙毓筠(1872~1924),字少侯,安徽寿州人,1906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运动新军起义被捕,辛亥革命爆发后获释,充江浙联军总部副秘书长。21日,孙毓筠由上海抵达安庆,正式就任安徽军政府都督。军政府下设军、民、财、教育四司,桂丹墀、洪思亮、史推恩、邓艺分任各司司长,韩衍为参谋长兼青年军总监。

12月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颁布。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会议通过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大纲》共四章21条,规定中央政府由各省都督代表会议产生;参议院由各省都督府各派参议员三人组成;总统由各省都督府代表选举;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和统率海陆军之权;参议院有议决预算、检查出纳、立法、宣战、媾和、任用部长之权。还规定设立外交、内政、财政、军务、交通等部。大纲没有关于参议员的产生办法和人民权利的规定。

程德全改任江苏军政府都督。

清廷以齐耀琳为河南巡抚。命寿勋会袁世凯、徐世昌筹办军务。

中国社会党在上海成立共和建设会。

12月4日。留沪各省代表会议公举黄兴、黎元洪为正副元帅 陈其美以急需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为由,将原来留在上海作对外联络工作的各省代表召集起来,并请在上海的一些知名人士,于是日举行共和联合会大会。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沪军都督陈其美参加了大会。大会以军队各部分散亟须统一为理由,投票公举黄兴为“假定大元帅”,由大元帅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又举黎元洪为副元帅,兼鄂军都督,仍驻武昌。

定南京为临时中央政府驻地。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通过决议,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在七天内齐集南京,一旦有十省以上的代表到达,即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临时大总统未举定以前,仍认鄂军都督府为中央军政府,有代表各省军政府之权。

清廷将库伦办事大臣三多革职查办。

12月5日。汉口各省代表讨论和议大纲。在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调停之下,湖北军政府停战议和。袁世凯从北京拍来电报,要派唐绍仪等人前往武昌与黎元洪共商大局。正在汉口英租界开会筹组中央临时政府的各省代表,同意了袁世凯的建议,同时提出和议大纲四条:(一)推倒满洲政府。(二)主张共和政体。(三)礼遇旧皇室。(四)以人道主义待满人。会议还决定以汉口为议和地点,派伍廷芳为南方议和代表,胡瑛、王正廷为副代表。

伍廷芳(1842~1922),字文爵,号秩庸,广东新会人,出生于新加坡,曾在香港圣保罗书院、英国林肯法律学院学习,1882年人李鸿章幕府,后任驻外公使、修订法律大臣、会办商务大臣、外务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等职。武昌起义后,宣布赞成共和,与陈其美、张謇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共和统一会”。

清内阁提出停战条件五条,派唐绍仪为总理大臣代表。

12月6日。监国摄政王载沣奏皇太后,缴监国摄政王章,退归藩邸。是日谕载沣仍为醇亲王,不再参预政事,朝廷每年由皇室经费项下拨款白银5万两,作为养老之用。“嗣后用人行政,均责成内阁总理大臣、各国务大臣担负责任。”

隆裕太后晋世续、徐世昌为太保,维护皇帝。

经汉口英国领事调停,南北双方约定,自6日早8时起,武汉地区停战三日。这是第二次停战。

12月7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决由黎元洪电沪军都督,查实如有人在沪推举大元帅剐大元帅等名目,请其宣布取消。并议决各省代表于8日同赴南京。

清廷授袁世凯全权大臣,委代表人赴南方讨论大局。以冯国璋为察哈尔都统。准资政院奏,改用阳历,并许臣民自由剪发。

12月8日。袁世凯派唐绍仪为代表前往汉口与民军议和。唐绍仪(1860~1938),字少川,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早年官费留学美国,1881年回国,在天津税务衙门任职,袁世凯小站练兵时,他协助徐世昌管理营务处,1904年以全权大臣身份与英国代表交涉西藏问题,使英国确认我国对西藏地方的领土主权,后历任外务部右侍郎、沪宁、京汉铁路总办,邮传部左侍郎、奉天巡抚、邮传部尚书。

革命党人平定成都兵变:四川军政府成立后,革命党人对立宪派蒲殿俊等人与署四川总督赵尔丰的协定非常不满。重庆革命党人在报纸上逐条批驳蒲赵协定,认为赵尔丰实际上还盘踞在成都,曾决定组织西征。

赵尔丰等旧官僚为了重掌四川大权,密谋策划兵变。是日,蒲殿俊和朱庆澜在东校场阅兵,被阅军队突然哗变。蒲殿俊、朱庆澜仓皇逃走,城中秩序大乱。革命党人、军政部长尹昌衡急忙脱身出城,到城外凤凰山新军第六十三标驻地,找到标统周骏和营长宋学皋,要求他们带队平乱。周骏和宋学皋立即率部人城平乱,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下去。军队和士绅推尹昌衡和谘议局副议长罗纶为军政府正副都督。尹昌衡担任都督后,组织了以革命派为核心的新政府。董修武主持总政处,下设秘书、法制、铨选、统计、印刷、庶务等六处。杨维任军事巡警总监负责治安,周骏任军政部长,其他各部也都主要由革命党人主持。新政府将新军、同志军、巡防军重新整编,分为三个师,由宋学皋、彭光烈、孙兆鸾分任师长。

清廷改训练禁卫军大臣为总统官,以冯国璋为之。以良弼为军谘府军谘使。

12月9日。唐绍仪由北京起程,11日抵达汉口。

黄兴电复汪精卫,若袁世凯能顾全大局,与民军为一致之行动,迅速推倒满清政府,中华民国大统领一位,推举袁世凯无疑。

南北双方议定,自本日早8时起,至24日早8时止,各战场均停战15日。这是第三次停战。

12月10日。民军代表伍廷芳致电黎元洪,各省都督府留沪代表和驻沪各国领事希望南北和谈在上海举行。黎元洪同意唐绍仪前往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