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1
4610300000045

第45章 国运纪事(16)

12月12日。十四省代表39人齐集南京开会。

天津《大公报》发表日前章太炎给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临时议长谭人凤的电报,中有言:“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天下为公,乃可有济。”

山西高平等县农民开展反封建官府地主斗争。山西军政府的建立,鼓舞了各州县的农民向封建官府地主展开斗争,其中以高平县组织的“干草会”尤为突出。广大农民群众自动组织起来,每人持干草(谷秆)一束,烧毁地主劣绅的房屋,围攻封建官吏的衙门,拒交各种苛捐杂税。是日,高平县“干草会”组织农民群众3000余人,将县城团团围住,用干草放火烧城门。知县仓皇出逃,农民乘机严惩了作恶多端的土豪劣绅。邻近的沁源、安泽也发生了“干草会”斗争。沁源县1000余人奋起抗捐,杀死县警察教练所所长兼警务公所巡董王道中,烧毁公盐店和大绅士房屋、庄院9处,知县高嘉猷被迫停止捐税。安泽县2000余人暴动抗捐,进攻县城,与守城军队发生冲突。

12月14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全体会议,选举浙江代表汤尔和与广东代表王宠惠为正副议长。

内阁奏准颁布实行募集爱国公债办法14条。

12月15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决缓举临时大总统,承认上海所举大元帅、副元帅。决定大总统未举定以前,其职权由大元帅暂任之。

孙中山抵达新加坡。

12月16日。黎元洪致电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主张议定邮政暂行办法。

日本驻华公使与英国公使密商中国国体。英公使提出立孔子后裔为皇帝。日公使建议置摄政会。

12月17日。黄兴致电南京,推荐黎元洪暂任大元帅。各省代表会议又于当天选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大元帅难离武昌,由副元帅代行职权,组织临时政府。

北方代表唐绍仪在王正廷、谭人凤陪同下抵上海。

清廷免孙宝琦,以胡建枢为山东巡抚。

12月18日。南北和谈在上海举行。下午,南北和议在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厅正式开始。南方首席代表伍廷芳,参赞汪精卫、王宠惠、钮永建,另有湖北特派代表王正廷和胡瑛。北方首席代表唐绍仪,参赞杨士琦、章宗祥、严复、张国淦等。英、美、法、德、俄、日等国驻上海领事参加了会议,促成上海谈判的英国商人李德立列席会议。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停火及停火范围等事宜。

12月20日。议长汤尔和与副议长王宠惠因病因事留在上海,各省代表会议推选山西代表景耀月为代理议长,并议决再次函请黄兴来南京组织临时政府。

南北和谈举行第二次会议。协议自23日早8时起至31日早8时,继续停战7日,这是第四次停战。伍廷芳代表独立各省提出议和条款四项:(一)废除满洲政府;(二)建立共和政府;(三)优给清帝岁俸;(四)优恤年老贫苦之满人。并强调“若非承认共和,别无议和之法”。唐绍仪表示须请示袁世凯后再答复。这一天,黄兴的代表、江浙联军总参谋长顾忠琛与北方代表廖宇春,在上海甘肃路文明书局经理室秘密谈判,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当场达成五条协议:(一)确立共和政体;(二)优待清室;(三)先推翻清政府者为大总统;(四)优待满汉两方的将士,并不负战时害敌之责任;(五)召开临时议会,恢复各省秩序。

袁世凯奏请废臣工封奏旧制。清廷谕袁世凯,于奏事章程未定之前,举凡国务暂呈内阁核办,毋庸上奏。

江浙联军在南京召开军事大会,议决北伐,推徐绍桢为北伐总司令。

12月21日。黎元洪致电各省代表会议,表示接受大元帅名义,委托黄兴代行大元帅职权。

孙中山返国抵香港,在船上与胡汉民、廖仲恺会议,谈及北上、借款、筑路等事。当晚偕胡汉民离港赴沪。

孙中山致电横滨华侨,感谢同情革命并告国内和议情形:“吾党素志之共和政体,近已由议和谈判之结果,可见其成立矣。”

12月22日。上海的各国领事向北京外交团提出报告,列举上海领事团对会审公廨已采取和即将采取的各种措施。一是租界内的一切刑事犯都由会审公廨处理,二是纯属中国人之间的民事案件应有外国陪审官观审。领事团由此控制了会审公廨,改变了它的地位,使其脱离了中国的司法体系和中国的管辖。

赵尔丰被处死。四川军政府侦悉赵尔丰不甘失败,暗召边军入省。军政府都督尹昌衡召集军事会议,决定逮捕赵尔丰。是日,尹吕衡派兵抓获赵尔丰,并将其处死。此举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江浙联军代表李燮和等赴上海迎黄兴,请早莅南京组织临时政府。

12月24日。各省代表会议议决派代表马伯援、王有兰、许冠尧赴上海欢迎孙中山。

上海《民立报》发表同盟会本部宣言,表示愿“长驱河朔,犁庭扫穴,以复我旧邦,建立民国,期得竞其始志”。

12月25日。孙中山到达上海。上午9时45分,孙中山乘“地湾夏”号轮船到达上海,受到了上海人民的热烈欢迎,上海外滩十六铺金利源码头上挤满了欢迎的群众,各国领事和记者也都赶来参加。孙中山在租界码头登岸后,乘汽车赴静安寺路哈同花园。咸马理夫妇、胡汉民等同船到达。孙中山在哈同花园会见了伍廷芳、黄兴、陈其美、汪精卫等人。下午2时30分,由伍廷芳邀至爱文义路100号伍宅会谈。《大陆报》记者问孙中山带了多少钱回来,孙中山回答:“革命不在金钱,而全在热心。吾此次回国,未带金钱,所带者精神而已。”

孙中山回国之时,国内正进行南北和议。他反对妥协议和,坚决主张运用革命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扫除北方的专制余孽,明确表示:“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他的态度鼓舞了反对和议的革命党人。在他的督促下,南京的各省代表会议作出决议,通电各省,作战计划仍继续进行。

12月26日。孙中山召开同盟会高级领导人会议。讨论总统制与内阁制之取舍,决定总统人选。孙中山主张采取总统制,以便集中权力维护革命成果。宋教仁则主张采取内阁制,设总理。会议还决定先期分别向各省代表示意,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由马君武著文在《民立报》上披露。

各省代表会议议决12月29日选举临时大总统。同时议决作战计划继续进行。

12月27日。孙中山会见各省代表会议代表。商谈组织临时政府问题。孙中山主张:“要选举,就选举大总统,不必选举大元帅,因为大元帅的名称,在外国并非国家之元首。”有代表说,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曾表示,如南方能举袁为大总统,则袁亦可赞成共和。孙中山答:“那不要紧,只要袁真能拥护共和,我就让给他。不过,总统就是总统,临时字样,可以不要。”孙中山又说:“本月十三日为阳历一月一日,如诸君举我为大总统,我就打算在那天就职,同时宣布中国改为阳历,是日为中华民国元旦,诸君以为如何?”有代表说:此问题关系甚大,因中国用阴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习惯,如毫无准备,骤然改用,必多窒碍,似宜慎重。孙先生说:“从前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倒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改为阳历一事,即为我们革命成功第一件最重大的改革,必须办到。”

黄兴赴南京出席各省代表会议,提出三条:一、改正朔用阳历。二、起义时以黄帝纪年,今应改为中华民国纪元。三、组织政府采用总统制。一二两条合并讨论,全体赞成通过,宋教仁坚持内阁制,反对总统制。讨论颇久,多数赞同通过总统制。

唐绍仪电请袁世凯代奏,民军坚持共和,请即明降谕旨,召集临时国会,决定国体。袁内阁召开全体会议,以南方坚持共和,和议难以进行,议决总辞职。

12月28日。上午10时,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开会,马君武报告在沪与孙中山接洽经过。对保留总统位置予袁一节,认为不必要。因各省有未独立者,正式宪法尚未制订,正式总统亦无从产生,仍须冠以“临时”字样。于改用阳历一节,辩论甚久,始获通过。旋决定于次日举行总统选举会。

是日晚,各省代表会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预备会,投票选举临时大总统候选人。投票后并未开箱。决定次日举行正式选举时,采用无记名投票法。

隆裕皇太后命召集临时国会,以共和立宪国体付公决。

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各省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有17省45人。山西代表景耀月、李素、刘懋赏,陕西代表张蔚森、马步云、赵世钰,江苏代表袁希洛、陈陶遗、雷奋、马良,安徽代表许冠尧、王竹怀、赵斌,江西代表林森、赵士北、俞应麓、王有兰、汤漪,浙江代表汤尔和、黄群、陈时夏、陈毅、屈映光,福建代表潘祖彝,广东代表王宠惠、邓宪甫,广西代表马君武、章勤士,湖南代表谭人凤、廖名、邹代藩、刘揆一、欧阳振声,湖北代表马伯援、杨时杰、王正廷、胡瑛、居正,四川代表萧湘、周代本,云南代表吕志伊、段宇清、张一鹏,山东代表谢鸿焘、雷光宇,河南代表李、黄可权,直隶代表谷钟秀,奉天代表吴景濂到会。议长汤尔和为主席,刘之洁任监选员。正式选举前,将前一天夜晚预备会投票公布,计有候选人资格者只有孙中山、黎元洪、黄兴三人。接着由各省代表投票,开票结果,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孙中山以超过投票总数的2/3以上,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全体代表起立欢呼“中华共和国万岁”三声。是时乐声大作,在场代表及列席之各界代表互相庆贺。

代表会议作出决议,各省代表具签名书,交由正副议长汤尔和、王宠惠到上海,欢迎孙中山来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代表会将选举结果电告孙中山及各省。并通知各省都督府,请每省选派参议员三人来南京组织参议院。

孙中山在上海得知自己当选的消息后,立即复电南京各省代表会、各省都督军司令长、黎元洪、袁世凯,表示接受选举结果,愿做国民公仆。其致袁世凯电称:“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

是日午后4时30分,孙中山出席同盟会本部欢迎会,发表演说:本会持三大主义,倡导于世,今民族主义、民权主义虽已将达,而欲大功告成,尚须多人之努力。况民生主义至今未少著手,今后之中国,首须在此处著力,此则愿与诸君共勉者也。

南北双方举行第三次谈判。达成以下协议:(一)召开国民会议,根据多数意见解决国体问题;(二)国体未定之前,清廷不得提取已借定的洋款或再借新洋款;(三)从12月30日上午8时起,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江苏等地清军于三天之内自原驻地后退百里以外。

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举行“登基典礼”,自称“大蒙古帝国日光皇帝”,年号“共戴”,组织伪“独立”政府。

12月30日。南北双方举行第四次谈判 商定召集国民会议的办法:(一)国民会议由各处代表组织,每一省为一处,内、外蒙古为一处,前后藏为一处;(二)各处选派代表三人,每人一票,若有某处到会代表不及三人者,仍有投三票之权;(三)开会之日,如各处到会之数有四分之三即可开议;(四)各处代表,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山西、陕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由南方政府召集,直隶、山东、河南、东三省、甘肃、新疆由清政府发电召集,内外蒙古、西藏由两政府分电召集。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因已选举临时大总统,足见国民多数赞成共和,议决由伍廷芳答复北方代表唐绍仪毋庸再开国民会议。

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同盟会本部临时会议,改订同盟会暂行章程,发布《中国同盟会意见书》。

孙中山在上海与江亢虎谈社会主义问题。

袁世凯先电唐绍仪,承认第三次议和协议。同日又电唐,否认第四次谈判协议。

12月31日。各省都督府联合会决议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阴历十一月十三日,称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修改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增设临时副总统。

南北双方举行第五次谈判。伍廷芳提议,国民会议开会地点在上海,时间为1912年1月8日。但是,袁世凯拒绝了巳达成的协议,唐绍仪被迫辞职,南北和谈破裂。

俄国公使照会外务部,提出中国不得干涉外蒙古内政,不得驻兵外蒙古,准俄在外蒙古修筑铁路,外蒙古任何改革均应得俄同意等五项要求。

本月。康梁劝说袁世凯接受“虚君共和”主张。12月3日,袁世凯以清廷名义电请梁启超回国就职。梁启超虽不听从袁世凯之召迅速回国,但也不放松与袁联系。他通过两种途径与袁世凯发生联系。一是罗瘿公通过梁士诒联系袁。另一是蓝公武通过资政院总裁李家驹与袁联系。12月15日,罗瘿公见到梁士诒,把梁启超“虚君共和”主张对梁士诒讲述一番,梁士诒说袁世凯同意这个主张。12月21日,经梁士诒安排,罗瘿公见到袁世凯,又把“虚君共和”的道理讲了一番。袁表示赞同。12月22日,罗瘿公把梁启超写给袁世凯的信送交袁。袁世凯读信后,当即给梁启超写信,恳请梁启超迅速回国。袁世凯还通过李家驹向蓝公武转达联络康梁、赞助经费之意,并表示如梁嫌副大臣职务低,可任其为大臣。直到1912年1月9日,袁世凯又以清廷名义,电梁启超遵旨迅速回国。袁世凯如此急切地盼望梁启超回国,原因之一是,袁觉得“虚君共和”主张可以为他取得统治全国的政治权力所利用。袁世凯把“虚君共和”理解为实现共和后只存一个君位名义而已。袁世凯后来对清室的处置在某种程度上受了康梁的启发。这与康梁的原意大相径庭。而梁启超不知袁的真心,于1912年1月下旬仍派党人伍庄到京,推行“虚君共和”主张。当时清帝退位已成定局。康梁党人见袁世凯口头上讲赞成“虚君共和”,而实际却决定共和,才知袁对康梁只是“虚与委蛇”,并非真意。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康梁“虚君共和”计划破产。

1911年。陆辛农等人将所采集到的动植物标本及所出《生物学杂志》,送到南洋劝业会,获得铜质嘉禾奖章。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由中国人朱连奎和外国公司“美利公司”洋行合拍的纪录片《武汉战争》,摄下了武昌起义时的一些珍贵的历史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