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陈果夫全传
4672000000025

第25章 为蒋尽忠效力,扩大自己的范围(5)

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认为地方势力已经平定,军政时期已经结束,做起了建立专制政权、一统天下的美梦。于是,致电国民党中央执委,要求召开国民会议,制定《训政时期约法》,设立总统。对此,胡汉民坚决反对,因为设立总统,肯定是蒋介石,到时,五院均为总统府下,真成了蒋介石的天下。因此,在1930年11月12日召开的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上,胡汉民借致开幕词的机会,旗帜鲜明地1945年8月10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至此已胜利结束,全国顿时鼎沸,全国人民走上街头,载歌载舞,表达着发自内心的喜悦。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而且批评蒋介石的个人专权与军事独裁。他说:“我们每个同志都应该尽其所能,把所有的聪明才力贡献给党,但断不可以某人为万能,希望一切事情由他一人去担。可是目前却深犯这个毛病,以致兼职之风大盛,实有重新纠正的必要。”

蒋介石并不理睬胡汉民,仍怂恿手下递交了“制定约法”的议案,倔强的胡汉民也不让步,双方言辞激烈,在四中全会上吵得不可开交。会议开了7天,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制定约法”一案终于搁浅。

四中全会给蒋介石极大的教训,他觉得,软刀子不足以制服胡汉民这种人,必须来硬的。1931年2月28日,蒋介石以开会为名,诱捕胡汉民。那天晚上,所有中央监察委员和执行委员,都被邀请到蒋介石的军校官邸开会和晚宴。胡汉民一到,蒋介石说要与胡汉民私谈,胡汉民刚入内室,便被拘捕。会议开始时,没有胡汉民出席,大家都知道胡汉民就被监禁在蒋的家中,但谁也不敢说话,会议气氛十分紧张。

陈立夫害怕会引起其他人反蒋,会后他提醒蒋介石,如此监禁胡汉民是否妥当,蒋介石十分强硬地说:“已经做了,我没有办法再掩饰了。”这么一说,陈立夫已知道蒋是下决心倒胡了,因此,自己也觉得腰杆硬了。胡汉民被捕后,囚禁于南京郊外的汤山。

胡汉民被囚禁的消息传出,全国哗然,一些汪派分子、丁派人物、粤系军人趁机聚集起来,拥汪精卫、孙科,陈济棠,李宗仁,唐生智等为领袖,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竖起了反蒋的旗帜。为了拉更多的国民党人参加,粤方表示,凡南京中央党部离职归顺粤方的人士,一律按原职酌情提拔使用。

陈果夫、陈立夫了解到粤方这一态度后,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他们秘密派遣了一部分自己信任的特工人员,如胡利峰、翁平、梅嶙高等,纷纷离宁赴粤,表示“反蒋拥汪”,取得粤方信任。这些人到广州后大搞情报工作,将粤方的一举一动向南京汇报,使得粤方反蒋活动一直处于南京监视之下。蒋介石得到情报后,分别采取不同对策,对粤方各派势力分化瓦解,使得粤方反蒋活动表面上十分热闹,却不能有所成就。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全同“团结御侮、共赴国难”的舆论下,反蒋几个月却毫无成就的粤方不得不坐下来与蒋谈和,经几番讨价还价后,宁粤再度合流。胡汉民被关押几个月后,已是锐气尽减,蒋介石也表示“宽大为怀”,将其放出。而那些粤方的下层工作人员,则受到严厉处罚。陈果夫一声令下,对这些人开除党籍,不再录用,斩除了反蒋派的根基。

胡汉民被放出后,虽官复原职,但受此打击后,情绪低落,郁郁不展,心中窝了一肚子气,无处发泄。1936年5月9日,胡汉民突发脑溢血,经再三抢救也无力回天,这位高傲的国民党元老终于撒手西去,除却了蒋介石心头之病。

在蒋胡争斗中,二陈兄弟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他们明里所起的阻挠,牵制作用,暗中所起的监视,捣乱作用,大大减缓了胡汉民派对蒋介石的冲击力度。

陈果夫对金融本就窥视已久,故想取孔而代之。但他忘了孔身后那位支持他的美丽小姨子宋美龄可是无人敢惹。政学系之争

二陈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在国民党内争夺党权的斗争中,挫败汪精卫派、丁惟汾派、胡汉民派等元老派,不断取得胜利,其陈家党的地位不断巩固。但他们并不甘心只领有党权,他们还要涉足国民党所控制的政、军、财、经等其他领域。在向这些领域进军中,他们遇到了两大劲敌,即控制军队的黄埔系和控制政权的政学系。

黄埔系崛起最早,而且都是蒋介石的门生弟子,再加上蒋介石对军队控制很严,历来是不肯让别人染指的。对此,二陈内心十分清楚,当然不敢与其争锋。

而政学系就不同了,它崛起于蒋介石取得国民党领导权之后,而且,如陈立夫所说:“事实上政学系是没有正式的组织,但他们的组成分子都保持很密切的联系,他们不做低层工作,他们将力量集中在高层,尽力研究蒋先生、研究汪精卫,想尽办法来逢迎领袖及他身边重要的人,这一做法目的是赢取信任和好感,然后再运用这些权势去实现他们的计划和他们的目标——取得重要而正式的官位及发财。”虽然政学系发展迅速,成为蒋介石维护自己统治的不可缺少的政治力量,政治“铁三角”之一,但在蒋的心目中,政学系不仅不能与黄埔系比肩,也不能与CC系并论,充其量是蒋介石雇佣的门卫、管家之类,所以当时就有人私下称政学系头面人物张群为“张总管”、杨永泰为“杨管家”。正因为如此,二陈为了进一步扩展自己的势力,把攻击的矛头指向政学系。

当时的二陈如日中天,红得发紫,再加在与各派系斗争中,攻必克、战必取,这就使得二陈过高估计自己力量,过低估计政学系力量。首先,二陈过去的胜利是在蒋的支持下取得的,而现在,二陈势力不断膨胀,对于“天下姓蒋党姓陈”的状况,蒋介石不得不有所警惕。尽管政学系不是他的嫡系,但蒋必须利用政学系,使黄埔系、CC系和政学系互相制约,自己的权力才能成为一股凌驾于三种力量之上的平衡力量。这一点,二陈没有看到。

其次,政学系虽没有组织,也无基层力量,但其头面人物都是胡宗南是蒋介石手下最能干的指挥官,“反共”战争的大部分战果是他取得的。但他曾云自己是内心爱国、倾向抗日的。图中为:胡宗南。政坛强人,其在政治斗争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决不在二陈之下。如杨永泰,早年接受严格的旧学训练,后又接受西方教育,民国后参加国民党,开始在旧官场中钻营谋略,升降浮沉,掌握多种应变办法和官场门道,在老“政学会”中,杨永泰就是重要一员。民国以后一段时期,杨永泰与张群、李根源等投靠桂系军阀陆荣廷、莫荣新等。后来,桂系失败,杨永泰逃回上海,蛰居沪上,时刻窥测方向,以求一逞。北伐时,杨永泰看到蒋介石势力强大,便与张群一起投奔蒋,仅取得总参议一职。但杨很会钻营,讨蒋喜欢,正如陈立夫所说:“杨是一位道地的政客,他见蒋先生时,常对重要问题,携带了正面和反面两种方案,他先试探蒋先生的意思。如果蒋先生偏向正面的,他就呈上正面的方案;反之则呈上反面的方案,以迎合蒋先生之意旨。”正因为如此,杨永泰才得以步步高升。1933年,他以一份《政治剿共万言书》获蒋介石称赞,连升数级,被调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南昌行营秘书长兼第二厅厅长,一时,“天下谁人不说杨”。在此期间,杨永泰、张群、李根源、熊式辉等人也抱成一团,形成新政学系。对于新政学系头面人物政治上的老辣、深沉,二陈也估计不足。

二陈通过种种手段,派出大批CC系统人员,打入政府部门,渗透于政府各个部门,但都是做小官,做不到省主席这一职,这使二陈十分伤脑筋。同时,在杨永泰担任南昌行营秘书长后,陈果夫、陈立夫如要到南昌见蒋介石一面,或者有密件呈蒋,还得杨永泰安排或转呈,这使二陈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不久,杨永泰向蒋介石建议,在军事剿共期间,一切服从“剿匪”大计,湖北、江西、安徽、河南是剿共前线,一切由当地军政大员统帅。于是,蒋介石下令将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省的党部主任委员全部换上军政人员担任。这样一来,湖北省的党部主任便由张群担任,江西省党部主任便由熊式辉担任,安徽党部主任委员由省政府主席吴忠信兼任,河南党部主任则由省政府主席刘峙兼任,而吴忠信畏惧政学系,刘峙则与政学系骨干熊式辉关系深厚,实际上,这四省的党部成了政学系的天下。二陈一下子失去了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省的党务大权,心中更是充满了对政学系的深仇大恨,二陈便开始了对政学系的反击。

本来,政学系是没有组织,也没有“政学系”这一名称的。二陈在分析调查杨永泰一伙人时,发现他们大多出身旧政学会,陈果夫便将杨永泰一伙人取名为“新政学系”。恰好这时,蒋介石突然下令解散党内一切小组织,陈果夫、陈立夫即向蒋告发杨永泰一伙人搞小组织,成立“新政学系”,破坏党的团结。这一着果然灵验,因政学系过去名声就不好,现二陈一揭发,揭了杨永泰等人的老底,给其重重一棒,当然也引起了蒋介石对杨永泰等人的警惕。

二陈的揭发引起了一些国民党元老人物对杨永泰等的一致愤怒,他们纷纷出场,写文章,发表讲话,大骂杨永泰等人。在此情况下,二陈不失时机地展开了一场“护党运动”。

“护党运动”中,二陈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其一,指使CC派人物大肆宣传国民党元老人物如邹鲁、张继、谢持等人的讲话,宣传当年政学系反对孙中山的罪行,要求将政学系人物从国民党中赶走,从蒋介石身边赶走;其二,指示国民党各地方党部向中央常务委员会告状,揭发政学系在各地破坏党的纪律,摧毁基层组织的活动;其三,奔走于国民党元老之间,请他们出面,向蒋求情,将国民党湖北、江西等四党部交回中央党部即二陈手中。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果然有些成效,蒋对杨永泰有些疏远,而且答应交出一省党部给二陈。

这一仗取得一定胜利后,二陈即把矛头指向政学系中另一巨头人物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