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芳香秘境
4677700000019

第19章 香料贸易与大航海时代(2)

12世纪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开始了他的东方探险之旅。当他25年后返回时,他从中国元朝皇帝忽必烈那里带回了大量的钱财、珠宝和香料。他描述的东方世界的繁华程度,当时人们耻笑他在说梦话,直到他用了带回的异国香料为朋友做了香味四溢的菜肴,人们才恍然大悟。他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也叫《东方见闻录》更刺激了欧洲人“到东方去”的强烈冲动。这本书当时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书中以大幅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印度、日本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道路和桥梁,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这些东西完全超过了当时欧洲人的认知,他们不相信基督教文明之外的世界有这样高的文明。当马可·波罗临终时,他的亲友认为他生前撒下了弥天大谎,死后进不了天堂,于是动员马可·波罗向神父忏悔,以“解救他的灵魂”。但马可·波罗坚决拒绝。他郑重声明,不仅未言过其实,而且“所见的异事,尚未说到一半!”到后来,随着东西方交通的恢复和研究的深入,《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承认。

(二)

与世界其它两大宗教不同,《圣经》表达了这样一条基本教理:基督之所以出世,不仅是为了安排以色列人的命运,而且也是为了安排全人类的命运。基督教唯我独尊的上帝观和拯救全人类的使命感成为传教运动的内在动力,积极传教一直是基督教会的主要特点。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但与伊斯兰教相遇以来,却一直处于下风:伊比利亚半岛被穆斯林轻松夺取,经过了700多年的斗争直到1492年基督徒才把穆斯林势力完全逐出半岛,但圣城耶路撒冷及对面的北非仍然落入穆斯林之手,双方仅隔一条最窄不过13海里的直布罗陀海峡。1095年,经教皇乌尔班的煽动,基督教世界先后组织了8次十字军东征,但在穆斯林的大反击中收效甚微。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中,见识过东方繁荣富庶的欧洲人对东方魂牵梦绕。14世纪,强悍的奥斯曼土耳其兴起,1453年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千年的拜占庭帝国灭亡,穆斯林又向欧洲发动了猛攻,占领了巴尔干半岛继而到达中欧。基督教世界面临着穆斯林的巨大威胁。

而与此同时,对欧洲人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香料(胡椒、丁香、肉桂、豆蔻、甘松香、檀香、龙涎香、樟脑、苦艾、姜等)主要产于亚洲,要经阿拉伯人之手购买这些香料,让阿拉伯人从中发大财,这让欧洲人心里十分不甘。

另一方面,在欧洲很早就流传着一个约翰王的传说,据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强大的基督教国家,由约翰王所统治(有学者推测,这个约翰王是否中国的元朝,因yuan与John的发音很相似。),那里有75个藩属王国,盛产香料,地下能冒出牛奶和蜂蜜,生活繁荣富足。因此欧洲的基督徒一直想找到这个国家,以联合起来夹击穆斯林。于是,探险东方的行动始终得到了教皇的支持。

当初,在元朝打破穆斯林的封锁,欧亚大陆可以直接沟通后,元朝统治者也曾想联合基督徒以抗衡在欧洲的其他汗国的势力,表达过与基督教世界联合和结盟的愿望,这极大地激起了西方基督教君主和教皇的热情:这样不仅能共享征服穆斯林的光荣和利益,而且最终凭借别人的帮助实现基督徒多次东征没有达成的目的。基督徒把成吉思汗同传说中的约翰王联系在一起,想同元朝建立反穆斯林联盟。15世纪初期,蒙古贵族帖木儿大败奥斯曼军队并俘获奥斯曼苏丹,令正在遭受奥斯曼土耳其威胁的欧洲欢欣鼓舞。到了15世纪末,欧洲又有了建立联盟的想法,而此时元朝已灭亡,明朝已建立,联盟已没有建立的可能性。但西方并不知道中国发生了变化,他们仍想从海路沟通双方。

对于葡萄牙,情况又有所不同,它一直处于两大宗教交锋的第一线,穆斯林曾轻易地确立了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统治,其后经过了700多年基督徒才把穆斯林的势力完全清除,而且穆斯林就在对面的北非,双方仅隔一条最窄不过13海里的直布罗陀海峡,威胁就在卧榻之旁,因此对于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路,包抄穆斯林,相对于半岛之外的其他欧洲人而言,葡萄牙有着更强烈的紧迫感。

可以说,葡萄牙人初次航海,开辟通往亚洲的海上之路,与香料的寻找有着直接的联系。

(三)

历史总有很多令后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当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即将结束时,包括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在内,无论国力、文明程度还是航海经验等方面,都远胜一筹,更有机会去开辟新航道,控制世界香料贸易。但结果,却是由葡萄牙这个原本偏居于欧洲大陆西南角,领土只有9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国,率先完成了对香料之路的控制。

我们知道,漫长的香料之路就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之路。在远东的香料群岛,当地人采集香料(胡椒、肉桂、丁香等),由阿拉伯商人买下,用独木舟运到马六甲,然后沿印度西海岸运到霍尔木兹或亚丁湾,再由埃及的骆驼队穿越沙漠,运到尼罗河口,最后才由威尼斯商人运过地中海。

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后,阻断了原有的香料贸易之路,欧洲的香料供应被迫中断。这迫使欧洲人必须寻找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或许正是由于地理的因素,葡萄牙人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个历史重任。

葡萄牙航海事业的奠基者,当属极富传奇色彩的亨利王子(1394-1460)。他用其一生的精力组织了一系列的航海活动。建立起世界上一流的船队,一流的造船,培养了欧洲一流的航海探险家。他将探险和殖民结合起来,使探险变成一个有利可图的事业,为后来葡萄牙成为富强的海洋帝国打下了基础。

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登基后不久,就将寻找通往印度的航道作为国家的使命。为此,他多次派出船队,先后到达非洲沿岸的多个国家,为找到印度,葡萄牙船队率先到达非洲最南端“风暴角”,并为它命名为“好望角”。

1497-1499年,达·伽马受国王派遣,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完成了新航道的开辟,2年后,船上满载香料、丝绸、象牙等货物回到里斯本。据统计,此次航行的纯利润是航行总费用的60倍。它标志着葡萄牙人掌控世界香料贸易的开始。

随后葡萄牙王室一方面封锁绕过好望角可到达印度的消息,另一方面秘密策划对印度洋其它航路的封锁,为此对阿拉伯人发起了海战,并击败阿拉伯舰队。1509年葡萄牙在印度洋上再次击败阿拉伯商人联合舰队,打破了700余年阿拉伯商人垄断印度洋香料贸易的局面。自16世纪初,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成为西欧的海外贸易中心。

事实上,这条由达·伽马开辟的“海角航线”成为连接欧非亚三大洲以及大西洋、印度洋、西太平洋最重要的航线,极大地便利了世界物资和文化的交流。但新航道打通的同时,也是欧洲殖民者对东方国家进行殖民掠夺的开始。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由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印度洋沿岸以及西太平洋各国相继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深重的民族灾难相继而来。

1511年,葡萄牙以军舰和大炮强占了香料之路的战略要地马六甲,建立空前强大的殖民帝国。当他们听说在远东还有一个更为富庶强大的王朝时,便再次向那里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从此与中国明朝发生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