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心中的故乡
46914300000002

第2章 家乡的人文历史

下邳人出门在外,大多讲家乡话。因为下邳话字正腔圆的近乎普通话。说来也怪,也就是古下邳周边的中原官话“不蛮不侉”。家乡人把山东河北人称为“侉子”,把淮杨以南的人称之为“蛮子”。土豪显摆的是别墅名车,文人雅士流露的是才艺和博学。能让我们这些“下邳候鸟”骄傲的,也就是家乡久远的历史和往昔的繁华。说及家乡下邳,看着异乡朋友茫然的神态,感觉“太不可思议了”。有时不禁相问,“你看过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吗?一部三国史,一半在下邳啊”。“关公降汉不降曹,吕布吊死白门楼”,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下邳。东汉光和5年,孙坚任下邳丞时,后来的东吴大帝孙权就是降生在父亲的治所下邳。传说孙仲谋出生时,下邳城天献祥云,仙乐隐隐。为使奶水充足,吴母每日必食豆腐。也许是水土原因吧,总感觉家乡豆腐带着一股独特的清香。围剿黄巾军起家的曹操和刘备,在下邳及周边,合击袁术,共擒吕布。且在下邳白门楼缢杀吕奉先。次年刘备又在下邳亮出反曹大旗。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亲自东征刘备,刘备兵败投奔青州袁绍。曹操在下邳土山围困关羽,并以火烧下邳城里的刘备眷属作要挟,要关羽归降。在现已变成农田的旧城湖里,至今还遗存着“府衙,堂前,貂蝉井—传说当年貂蝉每日用此井水做镜子梳妆净面…”等地名。这些都已无从考证。不过小时候在下邳街的一处院落中见过一颗高大的古榆树,老辈人说那是当年关公拴马的马桩。曹刘下邳争战,给本来百姓殷盛,谷米丰赡的下邳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所以下邳百姓对曹刘并无感念之意。让下邳百姓世代感恩的是宋武帝刘裕。刘裕小名寄奴,祖籍彭城。刘邦弟弟的后代.。相传其母为下邳人。晋安帝隆安三年,孙恩在会稽起兵反晋。刘裕平乱有功,被封为建武将军,领下邳太守。刘裕进驻下邳后,深知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于是免除百姓三十年内的拖欠租税。刘裕在下邳得到黎民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为他取代东晋建立刘宋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邳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刘裕的传说。在《西游记》十四回。中,孙悟空在东海水晶宫看到一幅“圯桥进履”的画儿,便问老龙王是何画意?龙王道:“此仙乃是黄石公,此子乃是汉世张良。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急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丝倨傲怠慢之心。石公爱他勤谨,夜授太公兵书,着他扶汉。后佐汉高祖平定天下。后人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圯桥进履的故事同样出自下邳。张良本韩国人,其祖父和父亲为韩王之相。后韩国被秦所灭。张良于是矢志抗秦。和手拿大铁锤的大力士在古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行刺失败遭秦王追杀,张良藏匿于下邳,在下邳圯桥相遇仙人黄石公。自此改变了人生。协助沛公改变了世间格局。

“邳”在甲骨文里是没有旁边的耳朵和地面的一横。状如今天的不字。这个“不”子在古文中读“pi”。最早见于《诗经》。“不”通“丕”。古文学家郭沫若先生解释“丕”者,房也。“房”就是字房,花的一部分。“房熟则盛大”,故“丕”意为“大”.几经演变,终成“邳”子。从夏朝,邳地属徐州之域,为徐夷氏族聚居之地。相传夏王仲康的车正—相当于今天的交通部长,薛人的祖先奚仲发明了“车”,被王封于邳,古时以北为上,南为下,薛城在北,称上邳,下邳在南,称下邳。奚仲带领部族来到青山绿水,土壤肥沃的下邳,开垦农田、兴修水利、繁衍生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得下邳成为一个人口密集,百姓殷实的好家园。时光走到周襄王11年,商王传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举兵伐齐,到了下邳后感觉这地方太重要了,进可攻退可守,而且便于聚草屯粮。于是修筑城墙加固城池。把下邳变成了宋国的根据地。历史上第一次也就有了建筑下邳城郭的记载。周显王34年,齐威王封邹忌为成侯领下邳,美男子在饱览下邳醉人的湖光山色的同时,更加了解百姓的疾苦,勇于向齐王讽谏,齐国因广纳谏言,政治开明而强盛。周郝王31年,楚国攻取齐淮北之地,下邳归楚国。秦王嬴政二十四年秦灭楚。下邳纳入秦国,置下邳县,属东海郡。郡府还在下邳。公元前216年,张良于下邳得遇黄石公,自此历史书写了新的篇章。汉高祖5年,设置楚国,封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公元前9年,王莽称帝,改下邳为“闰俭”。公元72年,汉明帝改临淮郡为下邳国,封子刘衍为下邳王。下辖38县。历时134年。其实东汉时期的徐州的治所在下邳,今天的徐州乃东汉时的彭城。是东汉时期彭城王刘恭家族的的封国。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将第五代彭城王刘袛贬为崇德候,以彭城为徐州的治所,彭城从此改名徐州,沿用至今。罗贯中老先生在三国演义中混淆了彭城和徐州。误把陶谦时代的徐州和下邳写成了两座城池。徐州牧陶恭祖三让徐州,刘玄德领牧徐州,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下邳。现在研究三国时期徐州历史的学者都会到今天的古邳镇—当年的古下邳一探究竟。公元198年,曹操水淹下邳,吕布殒命。次年,曹操兵困下邳土山,演绎出“千年绝唱”的关曹三约。一约降汉不降曹;二约奉养二位皇嫂;三约一旦知晓刘备下落,即刻投奔。从三约人们赞美关公忠义的同时,我更钦佩曹孟德的爱才如渴和宽阔的胸襟。时光走入晋朝,晋武帝封司马晃为“下邳献王”兼镇东将军驻守下邳。富可敌国的晋朝征虏大将军石崇对吕布很是崇拜,在他镇守下邳时竟用纯白的玉石重修白门楼,以表对“人中吕布”的纪念。在古下邳西边的蛟龙山前,有两座形似谷堆的大古墓。相传为石崇、范丹墓。两墓周边群山环抱,两湖相绕。有人说此为龙脉之地。也就是在下邳,刘寄奴为晋朝铸就了丧钟.

下邳似乎总是和金戈铁马联系在一起。宋宣和三年,宋江率梁山弟兄攻下邳未果,知难而退。金兵南下,韩世忠真守下邳,并会同山东将士合力抗金。公元1139年,岳飞统兵十万在下邳围堵金兀术。公元1365年,徐达下邳屯兵,和朱元璋分路灭元。就是近代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之战,小范围说,战事之初,依然在下邳。碾庄战场离古下邳也就十几公里。

硝烟散去,下邳古城风貌依旧。沂,武,泗三水绕城默默交汇流淌着,天南地北的商贾乘着车船云集于此,寺塔翘檐间的铃铛随风发出清幽悦耳的叮当声…唐朝天宝四年,李白游历下邳,探寻古战场,怀着对留侯张良的敬拜,李太白走上了圯桥。并赋诗《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以抒心意。“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初秋的傍晚,李太白坐在当年黄石公所在的位置,自斟自饮着下邳虎泉水酿出的美酒,心中期望可以一见仙人黄石公,他想解开心结。“黄石公你老人家既是无所不能救苦救难的仙人,为何非要把这平定战乱救百姓于水火的重任交于张良呢?为何不能把祸害平息于萌芽之时。让黎民百姓免受刀兵之苦呢?”韩愈很早就神往这座河流纵横沃野千里的“东方佛城”了。在做了吏部侍郎大人后,终于“假公济私”得以成行。游览了下邳8景6街10巷13市108寺庙,到“困凤堂”中祭拜了重情重义的纯爷们关二爷。临别题壁留念。一代情种李商隐也来了,喝了“貂蝉井”中的水,月下漫步青陵台。这个爱情唯美者敬慕韩凭夫妇生死相许用生命捍卫爱情的坚贞。更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执着所感动。眼中噙泪挥笔写下《咏青陵台》,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

青陵台就是下邳八景中的“陵台夜月”。相传公元前290年,在一个风和日丽春风拂面的午时,宋康王到下邳城东花园郊游,在花园边的青陵台忽见一位采桑女,虽面无粉黛,身穿布衣,可是容貌秀美,清纯脱俗。想不到乡间竟有如此佳人,宋王顿生爱慕之心。趁机向前表明身份欲加调戏,此女子正颜回绝:“三春艳阳,山高水长,我本有夫,不爱君王”。宋王派人打听得知,此女子乃是舍人韩凭之妻何氏女。于是威逼韩凭献妻。韩凭夫妇不从。宋康王就派人强抢何氏,禁于青陵台上的行宫内。康王欲用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打动何氏,使其顺从。且许诺如何氏改嫁与他,封为王后。可何氏视而不见,并作《乌鹊歌》以拒宋王。“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自高飞,罗当奈何!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民,不乐宋王。”宋王派人杀死韩凭,以绝何氏念想。何氏得知后悲愤欲绝,从青陵台上纵身跳下,坠台殉夫。并遗书于宋王,希望死后和丈夫韩凭合葬一处。宋王看后大怒,下令将何氏葬在韩凭墓西百米处,使两墓遥遥相望。并嘲笑道:“寡人知道你们夫妻生前恩爱无比,如漆似胶。死后如能两墓合在一起,我绝不加以阻拦。”第二天,两墓各生一颗梓树,十天后合抱粗。根交于地下,枝错于空中。夜间,两树发出“嗦嗦”之声。好像韩凭夫妇在窃窃私语。月明三五之夜,常见两树枝叶缓缓交织在一起。树上有对鸟,恒栖于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催人泪下。下邳百姓恨宋王残暴的行径,敬韩凭夫妇生死相许的忠贞爱情。于是在青陵台篆刻碑文记载其事。讴歌韩凭何氏。韩凭夫妇墓前的梓树后人称之为“相思树”,相互交错的树枝被白居易描述为“连理枝”。悲鸣于树上的鸟儿称之为“相思鸟”。据传在青陵台上赏月,月亮很圆很大。青陵台赏月成了下邳一大景点。发生在青陵台上的凄美故事被下邳人传诵了数千年。“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韩凭夫妇两鸳鸯,千古情魂真可伤。莫道威强能夺志,妇人执情抗君王。”“青陵蝶梦,倒挂怜么凤。退粉收香情一种,栖旁玉钗偷共”…青陵台上的爱情绝唱经过李白、白居易、李商隐、冯梦龙、纳兰性德等数代文人骚客的描述渲染,传遍了中华文化圈。相思树、连理枝…成为爱情的代名词。青陵台也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只是一切唯物质论的今天,下邳青陵台已是残垣一片。

外乡人很难想象下邳这座刀兵之城的冥界主宰者竟是位文弱书生。不像包拯做阎王和海瑞作天下都城隍只是民间传说,这位下邳城隍是皇帝封的。下邳城隍庙**奉的城隍爷就是身穿龙袍的米芾米南宫。宋徽宗大观年间,米芾由礼部员外郎转知淮阳军—宋太宗时置淮阳军,军治所在下邳。领宿迁,下邳,兰陵三地。米芾任淮阳军知军期间,为官清正,以文雅为治,崇尚礼教。“使民足,且知方也”。下邳城连年争战,为了归拢冤魂,安抚“鬼心”,米芾领建城隍庙,亲自撰写碑文和殿堂楹联。庙没完工,米芾却在下邳病逝了。宋徽宗诏封下邳城隍为“忠佑王”。并以香檀雕其像,着龙袍,戴王冠,俨然米芾复生。自此米芾成为下邳城隍神,城隍庙被称为城隍行台。米芾的文雅之治,为下邳彪悍的冷色调涂上了鲜亮的一笔,“文房四宝”冲淡了刀枪的戾气。“欧颜柳赵,苏黄米蔡”走进了乡野人家,一幅“名人字画”顿使得村屋茅舍蓬荜生辉。小时候刚学写字时,父辈就告诫我们:“好模样不如一手好字,字是脸面…”。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吴山点点愁…提到泗水,现代人首先会想汉高祖刘邦,起义前他就是泗水亭长。其实刘邦和项羽都是喝泗水长大的。泗水从山东南下,流至刘邦的老家沛郡折而向东,在彭城的东北角合并了汴水,在下邳接纳了沂水,转了几个弯后在宿迁(秦时称为下相,项羽的家乡)收编了濉水,,气势磅礴的投入了淮河的怀抱。古泗水南通长江、淮河、北接黄河。顺着泗水南可到达淮扬、金陵、苏州、杭州。逆流汴水可至开封,洛阳。入黄河直达八水长安。沿着沂水、武水贯通山东全境。下邳古城就坐落在沂泗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水陆便捷的交通使得下邳成为一个“八方辐辏,四面云集”的大都市。南方的米盐绸缎…北方的牛马炭铁…集到下邳,交易后又散向各地。泗水上每天舟船如织,日夜不息。晋商,徽商,潮汕商人,…操着平仄不一的普通话相互问好。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现在下邳话语近乎普通话了。八衢九街旁的饭庄酒楼,弥漫着不一样的香气。入夜后,各地会馆的舞台上演唱着秦腔、吴越戏曲、徽剧、扬州小调…在各地不同戏曲的滋润下,催生出了大鼓、扬琴、柳琴(又被称为拉魂腔或喝面叶)等多种具有下邳特色的地方戏。据说乾隆对柳琴戏情有独钟,每次路过下邳都听得如痴如醉。川流不息的繁华街道上,行走着士农工商,九流三教。确切地说,应当是“九流四教”不知何时,市场有了留着大胡子,头戴白帽子的异样面孔,汉人称呼他们为“回回”,他们在”默罕默德的指引下”,骑着骆驼穿过沙漠不远万里从天山脚下来到下邳,他们用浑若凝脂般的玉石换回江南的丝绸和喜爱的用品,渐渐地他们在北门口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店铺和用汉、阿文字写着清真招牌的食堂。也就是下邳城的回民街,北门也就有了不同于佛家寺庙和道观的清真寺,据说马可波罗也曾游历过下邳。

“中原行几日,今日才见山,问山在何处,云在徐邳间。邳州山,徐州水,项籍不还韩信死。龙争虎斗不肯止,烟草漫漫青万里。”一条大船顺水北上,船上坐着被俘的南宋名臣文天祥。元朝将官敬重忠勇志士,没有对文天祥加以绑缚,文天祥可以在船上自由走动。过了长江后,两岸纵望皆是平原了。船进泗水的一天,此时的泗水也可以说是黄河了(南宋时黄河已经夺汴泗入淮河了)蓦然间,一座翠绿的山峰伴着雄浑的城池现于眼前,问过掌舵的船夫,得知船已到达下邳,船上看到的山峰是下邳城北的峄阳山。身为文状元的文天祥对这座中原重镇神游已久了。如不是身陷囹圄,怎会过而不入呢?假如不是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失去半壁大好河山,他也肯定会像前辈岳飞韩世忠一般在下邳抗击异族入侵,重振山河。可如今一切都晚了。叹息间留下了这首伤感的“九句诗”.峄阳山山位于下邳城北,汉晋时称为葛峄山,大明洪武年间改称岠山。属于沂蒙余脉。海拔200多米,是徐州东部的最高峰。东有二龙山。南有羊山、半山、汤山。西有茅山、望山。北有土山、唐山。群山环绕古城,形成一个易守难攻的“天堑长城”。岠山由四座山峰组成。最高峰当属西边的白云峰,清晨时分,山间常现云蒸霞蔚,白云峰又被称为白云崖。白云峰身边三个小弟,合力环抱着将大哥托起。民间传说歫山应为“锯山”。传说远古时天地浑为一体,盘古用巨石把天撑了起来,这巨石随着斗转星移不断增长,最后竟把天捅了个窟窿,害得女娲娘娘日夜炼石补天。伏羲怕妻子累坏了身体,钻木取火为她烧饭取暖。补天后剩下的一块石头被女娲娘娘随手扔到东海傲来神州,造就了齐天大圣。钻天巨石被大力神锯为四段,组成了岠山四峰。不过根据山上遗留的贝壳和水生物化石,我还是相信“沧海桑田”的说法。几万年或几十万年前,下邳或是一片茫茫大海,岠山则是突兀于海中的一个岛屿。由于地壳运动,海水退去,泽国变沃土,岛屿成为山峦。

若论海拔和险峻,岠山挤不进名山大川之列,可由于它物产丰富,又是下邳的治府所在,沉积了厚重的历史印迹,《山海经》、《尚书》、《史记》、《三国志》等均有对岠山(峄阳山)(葛峄山)的记述。汉晋时岠山又被称为葛峄山。山上名胜层见,古迹叠出。《尚书禹贡》和《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下邳城北峄阳山生孤桐,乃制琴良木,琴音优美,九州无双。故名“孤桐”。半夏、葛根、玄胡、杜仲、沙参、首乌、全虫、金银花、蒲公英、臭枳子、山楂、皂角、车前草等中草药在岠山皆可觅得身影。晋时道学宗师兼医药大家葛洪慕名来到葛峄山结庐而居,采药炼丹。并鉴定葛峄山所产半夏属旱性,特为之命名“邳半夏”,消痞散热疗效甚佳。至今在弥陀寺旁还留有“葛仙洞,葛仙井”等遗迹。葛仙洞是葛洪炼丹的场所,葛仙井当然就是葛道长取水的地方了。洞内深邃广阔,也有人说它是藏兵洞。葛仙井水质清洌,不论寒暑,泉水依旧。雨过天晴后,白云环绕白云崖。有时可见一道彩虹在井的上空升腾而起,人们说那是葛仙探家了…又有传说葛仙井下通东海,为东海水眼。龙王的三公主在水晶宫呆闷了,常常会顺着水眼来到岠山游玩。每当山间霞云飘绕,有人会说:“小龙女又在山间舒展娇躯,梳理长发了…

岠山之巅有全神庙,又称弥陀寺。寺庙东禅房里供奉的不是佛祖神仙,而是康熙大帝。这是因为康熙南巡,其中两次夜宿岠山弥陀寺,所以家乡人又把弥陀寺称为康熙行宫。在历代守成帝王中,康熙可以说是一位最有作为的皇帝了,他的南巡和他孙子乾隆八下江南是不同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巡视。治理黄河,安抚民心,优容文士,督察军务,肃清吏治,促进生产…大清国入主中原不久,汉族百姓对这个关外异族的小皇帝了解还是不多的。他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他特别是在他登基第八年的那场大地震,100多个州县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极震区城楼垛口,官衙民舍,寺观村落等地面建筑一时尽毁。加上山崩地裂和黄河决口,死尸遍野,人心惶惶。也正是这场大地震,导致了了大槐树下的又一次移民。也正是这场大地震,使得下邳古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为了治理河道,康熙多次乘船下河,亲自查看地形,测量水位和流量。康熙是个“文理兼修”的博学皇帝,他不仅学习四书五经,组织编纂字典,还向汤若望、南怀仁等西洋传教士学习天文历法,几何数学等知识。对水利工程中的技术性失误他还会加以纠正。对利用治理水患而大发难民财的贪官大力惩处。南巡中谒明陵,祭孔子,奖励文学,放粮赈灾,免去江苏、安徽、山东三省三年民欠的地丁钱粮和杂税。赦免狱中的普通百姓罪犯…老百姓感激涕零,真是一位明君活菩萨啊!下邳百姓于是在他住过的禅房中,为他塑造金身,拈香叩首顶礼膜拜。康熙皇帝之所以选择岠山弥陀寺作为行宫,我想有几方面的因素。一是下邳是大地震重灾区,加上黄河决口处花山坝就在古城旁边,此时的下邳已是一片泽国。城内已无安身之处了。治理黄河首先从决口处入手,那就需从下邳开始。还有就是岠山作为当地第一高峰,水患对它没有什么影响,说来也很奇怪,大地震中山上的建筑完后无损。所以康熙把这个云蒸霞蔚,苍松掩映的山巅古寺作为“治黄第一指挥部”就不难理解了。深谙汉学汉史的大清圣祖仁皇帝对于下邳古城知之甚多,可如今站在山巅朝下纵望,目光所及处皆是断壁残垣了。康熙心痛之余更是决心治好水患,让百姓安居乐业。

也许是家乡前人杜撰的吧,康熙之所以二宿岠山,是寻找失去的爱情来了。康熙是个文治武功的皇帝,打得一手好拳,拉开弓弦可以百步穿杨。夜宿弥陀寺中,天刚黎明他就被林中的鸟儿叫醒了。这是他在深宫内院从未听过的天籁之音啊,看到侍卫们还在睡梦中,他一个人静静地走出山门,此刻东方欲晓,曙光渐现,晨晖微露。东方天宇宛若一个色彩缤纷的瑰丽世界。淡淡的云雾漂游山崖间,如梦如幻…“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唯余钟磬音”。一首唐诗伴着山景不由地从康熙口中发出。美哉!。脱离禁锢的小皇帝如同一只鸟儿忘情的欢呼着在山道上奔跑起来。他的失态惊动了正在葛仙井边早起洗漱的姑娘。小姑娘年方十六七岁,虽说布衣裙钗,可是容眸流盼,神姿清发。身旁纱般云霞轻笼。似非尘世中人。康熙听说过葛仙井小龙女的传说。他以为他这个“真龙天子”遇见东海龙宫的三公主了。“你是谁,怎么以前没见过你,你不怕惊扰了住在庙里的皇上吗”?姑娘吐语如珠,声音清脆,真是动听至极。姑娘姓刘,家住山前,是弥陀寺旁边的奶奶庙当家尼姑的俗家弟子,每天跟师傅练习武艺。在胭脂堆里长大的小皇帝,从刘姑娘的身上嗅到了有别于官宦人家以及所谓大家闺秀的清新气息。山野之风拂去了她身上“男女授受不亲”的束缚,在和康熙的交谈中是那样的自然和谐,没有丁点做作和忸怩。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的后代对于那些大小姐所谓的“笑不露齿,行不露足”的做派是很不习惯的。也许是整日生活在远离尘世的修行场所。小姑娘的心胸纯净的有如葛仙井中的泉水,似乎在她身上找不到“心机”两个字。一颦一笑真如清水芙蓉。两个年轻人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康熙的只身外出,吓坏了大臣和侍卫,急急出外找寻,看到皇帝安然在葛仙井旁和小姑娘聊天,他们的一颗心才放回肚子里。大臣和地方官员为了巴结皇上,特命刘氏民女照顾康熙在行宫内的生活起居,几天的共同生活,两个年轻人彼此都喜欢上了对方,康熙是位好青年,并未越过雷池。一是所居行宫乃佛门圣地,不可造次。还有此次出行要在中原百姓中树立高大的形象。刘姑娘清纯如人间仙子,他怕亵渎了这朵“仙花”。弥陀寺中,每天有意中人相伴,闲暇之余,可与高僧论禅。爱新觉罗.玄烨真不想离开了。可不得不走啊。临别时,他向刘小姐坦言,回京后禀明祖母孝庄皇太后,一定迎她入宫。这一别就是几年,小姑娘望穿秋水不见情郎,心灰意冷之际脱俗入佛,剃去三千烦恼丝,遁入空门成了奶奶庙师太的佛门弟子。说来康熙也不是薄情寡义之辈,心中一直装着“岠山仙女”。只是这段时间太忙了,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平定噶尔丹叛乱。等他再次南巡到达岠山时,见到的已是皈依佛门四大皆空的“佛前莲花”了。康熙留下为迎娶刘家女孩入宫准备的凤冠霞帔等皇家之物,并为她在葛仙井旁另建一座龙泉庵(在康熙的心中刘氏女孩就是超凡脱俗的小龙女)后,憾然离去。前些年听说有几个“摸金校尉”挖开了一座出家人的坟墓,不想里面竟有皇家之物,大喜之余又大惑不解,那可能就是刘姑娘吧。

岠山下还有“项王庙”、“渊德公庙”、“明祖庙、华佗庙、”等多座寺庙。项王庙供奉的不是楚霸王项羽,而是他的叔叔项梁。霸王项羽老少皆知,从古至今“霸王”这一称呼也只在项羽身上是褒义和敬慕的。项梁的知名度比起乃侄逊色多了。但是其叔却是项羽的领路人。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徐州南边的符离集)举旗反秦,建立张楚政权。身为楚国贵族后代的项氏叔侄在会稽发兵响应。一般人都认为项羽姓“项”,这是不正确的。项羽和在汨罗江殉国的楚大夫屈原都是“芈”姓。他们都是楚王族的后裔。楚王是芈姓熊氏。项羽是芈姓项氏。自然屈原就是芈姓屈氏了。在先秦时代,对于男子则是称其氏而不言其姓,所以人们称楚王只为熊*或熊**,同样项羽就不被称作芈羽了。项羽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当年项梁的父亲也就是项羽的爷爷项燕是楚国的大将。为秦国老蒋王翦所杀。项羽的父亲早逝,项羽由小叔项梁养育成才。项梁在下相杀人,带着侄子项羽逃到会稽吴中(今天的苏州)。秦时吴中为会稽治所。项梁善谋,在吴中威信极高,当地的大事全由他主办。陈胜起义后,项氏叔侄随之在会稽呼应。渡过长江合并了东阳陈婴的人马,顺着泗水而上在下邳城外岠山招兵买马,聚草屯粮,一下子把部队发展到六万之多。成了起义军中最大的一股力量。因为轻敌,兵进定陶被秦将章邯打败,力战而死。相传项梁在下邳时军纪严明,驱除扰民的流寇,惩治土豪恶霸,帮助百姓疏浚河道。很多下邳子弟都加入了项家军。

渊德公庙纪念的是东汉时舍身求雨的下邳令韩棱。韩棱主政下邳时天下大旱,泗水断流。地里看不见庄稼,草根树皮也被吃光了,饿死渴死的黎民百姓随处可见。韩棱带领百姓挖沟打井引水抗旱,可旱情太严重了,沟井中的这点浑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无奈之下韩棱和下邳父老乡亲一起来到泗水边的龙王庙前拜神求雨,祈求龙王开恩降雨,赐福百姓。炎炎烈日下,韩棱跪在祭台前默默祷告着,一连几日,天空未见一丝云花。于是韩棱命人取来薪柴,堆在祭台前燃烧起来。韩棱站起身来,指着庙中的龙王塑像大声责问着:“你这龙神,受着黎民百姓的四时香火祭拜,却忍心看着百姓渴饿而死,今祈祷多日,汝竟无动于衷。如是我韩棱之过,刀山火海之惩处皆愿承受,不应祸及百姓。现在我欲一死,于汝共赴天庭说理。说完纵身跳入火中,身边的人只抓住了他的一只靴子。下邳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好官,在泗水岸边为他立庙树碑,庙的匾额到宋时是米芾重新书写的。渊德,恩德深远也。大地震黄河决口时庙被冲垮了,后人把渊德公庙移到了岠山脚下。

华佗庙当然是纪念医圣华佗的,华佗,汉末沛国谯(安徽亳州)人,他的一生中近一半时间在徐州周边当时的治所是下邳,现在的徐州城是彭城)游学行医。岠山药材多品种,质地好,他曾多次到岠山辨药采药,济世救人。下邳不仅有华佗庙,据说在古城中还有一条“华佗巷”。

岠山后山有处缓坡,俗名“土牛腚”,这地名据说是因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而生。早年朱元璋(那时应叫朱重八吧)讨饭到了下邳城北的岠山,为一家财主放牛,财主刻薄,小重八常饿肚子。一天小重八就和几个牧童商量杀头牛解馋充饥,吃完后就把牛尾巴插入山后,当财主找牛时,重八说牛钻山里去了,只有尾巴露在外面,因为他是天上紫微星下凡,是未来的皇帝,山神要帮他圆谎啊。当财主拽牛尾巴时,山神就拉住牛尾巴,还在山里哞哞的叫了几声。以后人们就把插牛尾巴的地方叫做土牛腚了。杀牛的时候没有刀子,用的是山上锋利的茅草。现在山上的茅草边缘处还是带着红色,那就是当年朱皇帝杀牛时粘在草叶上的牛血。南京登基做了皇帝后,非常担心社稷不稳,杀了很多功臣,心中还是不踏实。一天晚上,忽然想起小时候在岠山放牛时,曾听人说过岠山东边的二龙山有帝王之气,再联想朝中下邳籍十八大臣,朱元璋睡不着了,马上派刘伯温去下邳查访,刘伯温精于玄学,识天文,善风水。能掐会算。到了二龙山间感觉一股霸气直逼九霄,掐指一算,日后二龙山定出真龙取代朱氏江山,于是刘伯温夜取龙心,在山间挖断龙脉,破了二龙山的风水。二龙山上不时地渗出些许红水,老人们说那是龙血。没了龙气的支撑,朝中的十八大红伞(十八大臣)也倒了。取而代之的是下邳的“小红伞”,二龙山的土壤特适于种植山楂树,秋冬时节,山楂成熟了,村民把山楂做成糖球(下邳人对糖葫芦的叫法),一串串的插在高粱秸做成的靶子上四处叫卖,“糖球,买糖球了…”糖球靶子扛在肩上红艳艳的,如同一把把小红伞。朱元璋的结拜兄弟汤和曾跟随徐达下邳屯兵。那时就喜欢上了这座依山傍水的城池。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汤和选择了告老还乡。辞官隐退后,汤和多次重游下邳,且在岠山前的一座小山{如今的汤山}置下一座宅院,又纳了一房妻妾吴氏(据说汤和一生纳妾百余名)准备终老于此,可老四朱皇帝又一次把他招去南征北战,朱元璋特相信汤和,有什么烦心事爱和汤二哥唠叨唠叨,小时候是这样,当了皇帝还是如此。所以朱元璋杀了那么多的功臣,甚至徐达刘基都没放过,唯独留下了发小汤和。汤和死后,朱老四御赐墓地葬于蚌埠曹山。汤和下邳的夫人生子名汤忠,也是一员虎将,北京武科场箭穿金钱眼,力压群雄一举夺魁,被明成祖朱棣封为总兵镇守边关,在追剿倭寇的战斗中不幸殉国,头颅也被贼人割去,大明皇帝赐金头,加封明威将军,归葬故乡汤山。小时候游玩汤山还能见到汤总兵墓道石门,青石板砌成的台阶从山下一直通到山顶的墓前,墓道两边排列着怀抱笏板的石人、石马、石兽、石桌、石香炉等。

汤山紧挨着半山,传说当年李王两姓争夺此山产权,互不相让,官司打到米芾米大人那里,米芾一贯主张邻里之间以和为贵,米大人公堂上飘下一张和稀泥的判决书“山各一半”。此后李王两家各自拥有半边,山名也就叫做“各半山”了。时间长了“各”被后人省去,称其为半山了。

象山在下邳城南,黄泗之水绕山而流。由于山体矮小,几于河岸相平。明朝嘉靖年间潘季驯治理黄河疏浚河道加固堤坝时,把象山堆进了河坝中。相传象山有一井泉,水质清冽甘甜。周边百姓饮用此水,多长寿,普见古稀老人耳聪目健。山下有一华姓酱园店,用象山泉水酿制“甜油”(下邳特产,和酱油相似,均为发酵酿制之调味品,加工工艺不同,甜油中没有酱油的苦感)。味道特鲜美,香中透甜,口感独特。下邳其他地方虽也有酿造甜油,但以象山甜油最佳。象山井泉没了,后人也就没这口福了。家乡人喜欢食用甜油,烧菜时放点,煲汤时放点,总感觉菜里不放点甜油就没味道。定居外地的下邳人离家时总是不忘带上几瓶原甜油。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坐落于黄河之滨兵家必争的古下邳(两汉时的徐州治所),更是中原名城大镇中的“骄子”。唐宋以前,以下邳为圆心的九州中原文明高度发展,政治家、军事家、思想、智者贤士从出不穷。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商丘)。三皇之一的伏羲和炼石补天的女娃娘娘(定都淮阳)。儒家孔老圣人曲阜)。道家太上老君李耳(鹿邑)。汉高祖刘邦(徐州沛县),辅佐刘邦的军事家张良(老家亳州,在下邳学习成长),霸王项羽(宿迁,),韩信(淮阴人,后因功高被封为楚王,下邳为王都)。这些地方都在下邳周边…三国之主的曹操、孙权、刘备那和下邳的渊源更深了。世人多知南阳诸葛庐,其实诸葛老家是徐州琅琊人(现在临沂兰陵)为避战乱才迁居隆中。如不信可查百度。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徐州琅琊人王祥更是在下邳治下的睢陵(现为睢宁县)为官多年,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去后百姓为其立庙,庙里供奉王祥穿过的一双旧靴子。王祥后被封为睢陵公。王祥的族孙就是书圣王羲之了。高山流水遇知音,季札挂剑为守信。季扎挂剑的故事也是发生在下邳境内。季扎是春秋时吴王寿梦少子。他的祖先就是周朝的泰伯,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幼子姬季,于是泰伯主动让出王位,带着二弟仲雍逃到蛮夷之地建立了吴国。所以吴王和周天子同宗。如不是泰伯让位,也就没有什么文王武王。季扎第一次出使北方,路过徐国(下邳西南一带),徐君十分喜欢季扎身上所佩的宝剑,可是没有说出来,季扎心里清楚。但作为出访的形象及护身行头,宝剑暂时还不能相赠。访问归来,徐君已经死了。季扎亲到墓前祭拜,并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不解:“徐君已死,宝剑还要给谁呢”?季扎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决定要把这把宝剑送给徐君了,现在怎么能因为他的离世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在大地震前夕,出现了很多怪异现象,鸡不入笼,马不归舍。蛇蛙乱窜,水井发出异音等。当时的黎民百姓认为是在某方面触怒了天地界鬼神,这是神灵故显奥妙,以此警示。下邳古城在地震及黄河决堤前后的民间传说很多。不知何时起,泗州民风不古,善恶不分,天帝震怒,于是命黄河龙王水淹泗州。老龙王耳聋眼花,把淹泗州听成了沉邳州,于是就变成了一个挑水的老者,用两只水桶挑着黄河之水向下邳走来。这事被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知道了,在下邳城外拦住了老龙王,讨水给毛驴喝,“老人家,我这头毛驴行走多时,早已干渴难耐,能否把你桶中之水给小毛驴饮上一口”?老龙王心想我两桶装尽黄河之水,你这头凡间小驴能喝几何?龙王颔首同意。没想到小毛驴一口气喝下一桶,这下龙王慌了,一脚蹬翻了另一只水桶,下邳还是没能躲过这场劫难。老龙王因此被罢官免职,去掉龙目龙耳变成了土中的蚯蚓。地震前,八仙中的吕洞宾幻化成了一个卖桃子的老头,挎着一个篮子在下邳大街小巷叫卖早桃。“早逃啊,早逃…”因为天机不可泄露,善良的吕仙人只能以这种方式来解救下邳百姓了。大仙黄石公也来了,身着褴褛衣衫,用板车拉着一车红土在城里寻找买家,可是谁家没有泥土呢?大家都认为这老头是个精神病。后来终于有一位徐姓老者看到卖土的老头实在可怜,动了恻隐之心,把他带到家中吃了饭,并给了几吊钱。黄石公就把红土撒在了徐姓人家的院落周围,后来地震时左右邻居的房屋都震倒了,独有徐家安然未动。更为神奇的是当大水侵袭时,宅院如一叶小船,水涨宅高,水落宅降,人们把徐家宅称为鱼鳔宅。地震前,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也在下邳东门卖起了馒头,每每有人来买馒头时,菩萨总会相问是买给谁吃的,有的说是自己吃的有的说是给孩子吃的,有的说是给老婆吃的,到了第三天终于有一个人说是买给老母亲吃的,菩萨就告诉他,每天去看城门边的石狮子,如发现狮子眼睛红了,就马上带着家人朝着高处去。这人看了两天,见没什么动静,认为卖馒头的在骗人,并把这事和家人说了。他的儿子很调皮,早就想到城外玩玩了,听了这事后就偷偷地朝石狮子的眼睛上抹了猪血,并且回家告诉父亲石狮子眼睛红了,于是这家人马上转告亲戚邻居出城避难,当天晚上就地震了。羊山九镜禅寺的老方丈是一位先知先觉的半仙,其实他已算出下邳灾难将至,虽说佛家普度众生,可这一切都是天意,非他一介凡僧所能改变。不过他还是偷违天意救了下邳州官。这位李大人不仅是老方丈的俗家好友,且为官清正。在大地震的前夜,他命小沙弥到州衙请李知州到羊山寺和方丈手谈,听闻老友相约欣然前往,两人在禅房内博棋谈禅,品着老和尚亲手泡制的香茗,竟无困意。外界发生了什么也一无所知,东方微明后急于回衙办公的州官大人走出山门才发现山下一片汪洋,下邳城没了。

震后黄河改道,流经下邳的黄泗河道变成了荒芜的滩涂。夏日的一天午后,迎来了大槐树下老鹳窝的老老郭。老祖宗手捧着黄土高原顺水而来的泥土,就此停下了脚步,开始营造自己人生中的第二个家园—郭河滩,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老祖宗幸运地寻觅到了理想的归宿。时光走到了今天,我却陷入了迷茫,多年前走出家乡,费尽心思把家安在了县城中,而微薄的收入维系不了一家人在城里的衣食住行,于是只身随着打工大军南下“淘金”。没有像样的本领,没有过硬的文凭,艰辛可想而知。一间蜗居,一张床铺组成了我的生活空间。每天早出晚归,轰鸣的机器声中机械地重复着一件件工作。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已是一片空白,我不知道梦中之路通向何方,也许我自己根本不知道在追寻什么。有时候感觉真累啊。夜深无眠时,回忆是稀释孤寂的良药。身处他乡,心中最牵挂的是仍生活在家乡的八旬母亲,也许是人到中年倍思乡,塞满记忆空间的都是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有时候真的是从村东头想到村西头,记忆中的每个地方,每个身影都会过滤一遍。我常想:远离家乡的游子就像一只飞舞在空中的风筝,而拉着线绳的就是被称为”根”的家乡。心中一直在想,等孩子成了家,,还是回到家乡去,好好伺候母亲几年,常年不在老人家身边,心中甚感内疚。把门前的菜园收拾一下,种上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小白菜…养一头猪,两只羊,几只鸡鸭,鹅也养一只,可以看家的。在厨房里支口土灶,用柴草烧饭炒菜。夜幕灯下,看完多少年也没看完的四书五经…夏天午后,在小河里天然浴,杂木林下睡觉。冬阳下,依着麦草垛美美地晒太阳…只是随着时光的流动,记忆中的村庄也在衍变,秀才大爷等一帮老人先后作古,一起割草捡粪的光屁股伙伴分散在大江南北,砖房小楼取代了昔日的土墙茅屋,如今居住在村里的只是一些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大多外出赚钱,很多在城里安家了。老井没了,小河变成了农田。现在每家用的都是自来水,厨房里也已看不到大灶和螯子,袅袅的炊烟留在了记忆中。“问余何日赋归田”?村庄里除了那所生养于斯的老宅院,我已是无田可种了。老宅院也是坍塌过半,杂草丛生了,每回探家都很伤感。,梦中的家园越来越模糊了了。我常常自问,我还能回到”家”吗?也许人生的遗憾总得屈从于上天的安排吧。

桃花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