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做人与做事,决定孩子的一生
4694000000013

第13章 节俭——使孩子的财富细水长流

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可是对于节俭的人,金钱是扁平的,是可以一块块堆积起来的。

——(法国)巴尔扎克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伊朗)萨迪

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愈多,就愈贪婪,而且确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

——(法国)安格尔

古人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要想得到良好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勤俭”二字。

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上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今中外很多为社会和国家做出大贡献的人,无不以节俭为修身之本。司马光曾写下《训俭示康》来告诫儿子司马康:要“以俭素为美”,不要“以奢靡为荣”;方志敏身为将军,经手的款项以百万计,但他的财产却是几件破汗衫和破袜子;敬爱的周总理一双布鞋底磨穿了3次,还要缝起再穿,毛巾用破了也要补上补丁……很多伟人都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后人:节俭是多么的重要!

而纵观中国历史,很多国家的灭亡都与国君荒淫无度、大肆挥霍、不知节俭有关。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由于他的奢侈残暴导致了商朝的灭亡。而他的荒淫早在即位初期就有迹象了。纣王即位不久的一天,让工匠为他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箕子看到后就害怕起来。因为箕子预见到:拿象牙筷子绝不会在泥土制造的器皿中夹食,势必要使用犀牛角制成的碗和白玉制成的杯子;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布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到最后,国家的财富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

箕子的遇见并不是空穴来风,人的欲望就像无底洞,是没有办法填满的。有的人买了一块名贵的手表,继而衣服、鞋子、钱包、腰带等都要跟着“升级”,美其名曰:“搭配!”而纣王不就是这么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含恨而终的吗?

而今,这个物质异常富足的时代,是不是提到节俭就是过时呢?当大家提倡现在的孩子应该勤俭节约一下,父母会不会认为:自己小的时候没吃饱,一定要在物质上给孩子最大的满足!

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业内有出了名的节俭企业。他们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地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

一次,松下公司的领导到丰田公司参观,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服务人员恭敬地送上咖啡,礼貌之周到无可挑剔,但是当客人接过咖啡杯时不禁大吃一惊:丰田公司使用普通的粗瓷碗来盛咖啡!的确,丰田公司无论是自己用还是招待贵宾,一律用普通的瓷碗。

这么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正是靠这种节俭精神走向成功的,不仅没有人批评他的做法过时,它的节约行为经常是业内人士效仿的楷模。

作为父母,如果培养出一个懂得节俭的孩子,也许他长大后就会创建一个节约型的企业,即使孩子是一个普通的公民,过一种简洁、淡雅、自然的生活,也是一种轻松和快乐。如果孩子具备了节俭品质,对人对己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培养建议一:父母要做节俭的榜样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都在随之变化着,如果要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做法,似乎有些不现实。但是,不能因此就摈弃节俭。

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和老师,日常生活中,只有父母注意节约,孩子才会有节约意识。父母不随便丢弃食物,家庭使用水电,不要“长流水”和“长明灯”。父母也不要没完没了地买衣服或频繁换手机,家庭物品的购置多以需要为考虑,少以喜好为考虑。

而且,如果父母在吃、穿、用上处处讲究名牌、上档次,那么花在孩子身上的那点小钱,也就自然不会在乎了,但父母的花钱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因此,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即使孩子有了不节俭的意识,父母也有能力进行说服教育。

培养建议二:让孩子正确认识节俭

当今社会一些讲吃穿、讲派头、重享受的风气很容易影响孩子。如果父母没有即使正确地引导孩子,孩子就会误以为节俭是很没面子的事情。父母要帮助孩子增强识别能力,让孩子知道节俭是美德。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所用所食的任何一个物品和粮食,都是经过很多劳动人民的付出得来的。比如:农作物从种植、耕耘、护理、收割到加工成餐桌上的食品,所有的程序无不凝结着劳动者的汗水。如果孩子懂得了粮食、物品的来之不易,就容易在生活中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将一些节俭的故事,父母的讲述会增进孩子对节俭的重视和认识。

明代抗倭将领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一生注重节俭。有一天,戚景通发现儿子脚上穿着一双考究的锦丝编织的鞋子。不由得双眉紧锁说:“你小小年纪,竟然穿这样上等的鞋子!长大就会要求穿更好的,吃更好的,当了军官说不定还要侵吞士兵的粮饷。”事后,他尽管弄清了鞋子是外祖父家送的,但还是不允许儿子继续穿。他认为:如果不制止,孩子就会沾染上奢侈的坏习气。

一生节俭的戚景通临终时,把戚继光叫到面前,指着自己花了毕生精力写成的军事著作,语重心长地说:“继光呀,你真的以为我一无所有,没有什么遗产可以留给你吗?要知道,我留给你的是大量军事文集,其价值是常人们难以估量的。”

中国历代古圣先贤都重视对孩子节俭的培养,他们深切地知道,孩子一旦沾染上奢侈的恶习,无论是道业还是学业都不可能再提升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父母要给孩子从小种下“以节俭为美、以浪费为耻”的概念。

培养建议三:抓住教育机会点

孩子品质的形成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节俭的习惯,长大之后再教育就不容易了。当孩子浪费物品,或者对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都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9岁的小女孩朵朵,看到一个同学穿的裙子很漂亮,就缠着妈妈给她买。爱漂亮是女孩子的天性,妈妈没有简单地拒绝她的要求,而是耐心地告诉她:“商店的裙子太贵,咱们去买一块同样的布,照着它的样子自己做一条,这样只需花十几元钱,还可根据自己的要求加上一些喜欢的装饰。”朵朵一听非常高兴,便和妈妈一起参与了做裙子的全过程,并在裙子上添上了自己设计的小装饰。裙子穿上后,别具特色,同学们见了都说比街上卖的好看,朵朵越加喜悦了。

这位母亲的做法既培养了孩子的节俭意识,又节约了开支。对于孩子不节俭的行为,父母也不需大动干戈、大发雷霆,只要父母自己做好榜样,再给孩子讲清道理,孩子大多都会接受的。

培养建议四:让孩子知道家庭经济状况

古语云:“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意思是穿衣服贵在整洁,不在华丽,有职位的人要穿得符合身份,平常的人要穿得和家境相符,这就叫做“得体”。

孩子的穿着和使用的物品,要符合学生的身份和自己家庭的情况。有些父母不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自己节衣缩食却尽力满足孩子的不合理需要。这样,对家庭、对孩子个人都没有好处。

一个三口之家,平时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节俭的教育,家里的经济情况孩子也了解。一次,父母买了新房,由于钱不够,贷了20万元的款。父母就把孩子叫到面前,告诉了她家里的情况,并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做。女儿知道家里的情况后,省吃俭用,不乱花一分钱。

如果这对父母从不把家里的情况告诉他们的女儿,而是不顾自己家庭条件地满足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以为父母很有钱,能满足她的一切需要,这样,孩子也就不会懂得节俭。

当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是对孩子的购买要求一律拒绝,这样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父母把孩子“抠”得太紧,还要给孩子讲节俭的道理,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父母要适当地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所谓合理的要求就看孩子是否有需要,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否允许。当孩子理解了自己的身份和家境后,会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培养建议五:别让奢靡害了孩子

父母有能力赚钱,给家庭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原本是好事。但是,古往今来大量的家族兴衰史表明,一个家庭无论资产多丰厚,保持富裕的时间一般都超不过3代。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家庭不节俭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当。

多少贵族家的纨绔子弟,因为从小过惯了奢华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到家业落败,又从小没有养成勤劳节俭的习惯,也只能在哀怨中过完余生。所以,无论自家条件多么富裕,父母都不能让奢靡害了孩子。

李嘉诚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当两个儿子尚且年幼的时候,他就把他们送进了香港的顶级名校——圣保罗男女小学,目的是让他们接受到最好的启蒙教育。

但是,他不愿让两个儿子生活得过于安逸,他要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他经常带着两个儿子一起挤电车,儿子们上学也是如此。小儿子李泽楷常常奇怪,为什么父亲很少让家中的司机接送他们俩兄弟。

当他地向父亲提出自己的疑问时,父亲解释说:“在电车上能接触到许许多多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从业者的艰辛,可以看到平民大众的生活。只有经常与他们在一起,才能体会到任何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这些都是坐在私家车上无法得到的。”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沿着父亲的足迹,他们现在也有了不小的成就,他们已经从节俭中得到好处,相信会把这一美德传承下去。富贵的父母留给子孙后代的,应该是家族长久“守财”的方法,这个方法无疑是“勤俭”。

培养建议六:教孩子学会理财

节俭教育不是杜绝孩子使用零用钱,教育的真谛始终是“疏导”,而不是“堵塞”。所以,父母给孩子零用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如果父母给孩子过多的钱或者没有教给孩子如何合理分配使用零用钱的话,孩子很难养成良好的花钱习惯,对孩子节俭的培养也是有阻碍的。因此,父母要适量地给孩子零用钱,并且教会孩子如何合理分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是一个注意节俭的人。当他被降职贬官到黄州后,就自己耕种土地。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在使用钱的问题上做三件事:第一,预算;第二,记账;第三,审计。如果孩子花得合理,父母要给予肯定,对于不合理的,要给予纠正。如果孩子用钱做帮助他人的好事,父母要大力赞扬和肯定。父母教给孩子理财对他一生都是有好处的。

培养建议七:让孩子明白节俭不是吝啬

父母在给孩子的节俭教育中要把握好度,就是对自己的个人物质生活不要太奢华,但是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要太吝啬,节俭和大方是不相矛盾的。

范仲淹虽然贵为宰相,但生活俭朴,家里陈设十分简陋,既没有富丽堂皇的家具,也没有绫罗绸缎的服饰,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土布衣衫,他还教导儿子们要维护勤俭持家的家风。

儿子准备成亲的时候,范仲淹再三向儿子交待:“现在国家困难,老百姓也很穷,你结婚时不能添置昂贵的家具和华丽的衣服,一定要和普通人家一样,勤俭办婚事。”即便当女方家提出要一顶绫罗做的蚊帐时,也被范仲淹回绝了。

而一次,范仲淹派遣儿子范纯佑去苏州买麦子。当范纯佑空着手回家,并告知父亲自己在丹阳把所有麦子都给了连饭都吃不饱的父亲的好友石曼卿时,范仲淹对儿子慷慨解囊济贫,感到十分满意,连声赞扬:“做得对!做得对!”

也正是因为此事,准儿媳很是敬佩范家父子俩,一切从简并愉快地嫁入了范家。

如果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对己勤俭节约,对别人懂得慷慨解囊,那么,孩子就已经具备了做“宰相”的心量,孩子会用自己良好的德行去影响和利益更多的人。

【教子箴言】

林则徐曾讲过:“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毁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无论子孙能力如何,我都不把钱留给他们,如果是贤良的子孙,钱只会让他们丧失志向,如果是愚笨的子孙,钱只会增加他们的过失。所以,请父母在生活中,无论吃饭、穿衣,还是住房、外出不要奢侈浪费,要厉行节俭,多参与慈善事业,把多余的钱回馈给社会,父母的行为本身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节俭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