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点历史精粹
4729200000031

第31章 怀抱三洲一海的帝国——罗马

古罗马文明兴起于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城。公元前6世纪末,形成罗马共和国,随着城邦政治经济日益发展,古罗马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公元前3世纪中期,统一意大利半岛。到公元前2世纪,其先后征服并控制北非、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地区,成为以地中海为内湖,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其间,大庄园制形成,商旅往来,驿站棋布,奴隶制经济文化走向繁荣。

公元2—3世纪,帝国经济、政治陷入危机。军队专横跋扈,干涉皇帝废立,政治陷入混乱。帝国的高压、专制统治激起广泛的人民起义。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半部连年战乱,经济衰退,统治日趋薄弱。日耳曼“蛮族”源源入境。476年,罗慕路·奥古斯都路斯被日耳曼军事首领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前27年,古罗马处于共和国时期。

不过,此时的共和国实质上是贵族共和国,印有深深的贵族政治的烙印。执政官选自贵族,权力中心的元老院也为贵族把持,贵族和富人在罗马的政治生活中起着决定作用。平民和贵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地位与权利严重不平等,由此导致诸多社会矛盾。

为了解决土地问题、债务问题和政治权利问题,争做“全权公民”,罗马平民与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平民采取的最激烈的斗争方式是不合作手段——撤离运动,即有组织地撤离罗马城。当时战争连年,平民的兵役是军队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他们的撤离对贵族来说是致命的。第一次有组织的撤离发生在公元前494年,这次冲突的直接原因是债务和债务奴役。当时,债权人有权随意拘留债务人,把他们卖为奴隶或罚做苦役,而平民上诉却又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公元前494年的一天,在罗马城通往郊外的路上,一批批愤怒的罗马平民高呼口号,成群结队撤出城内,浩浩荡荡开往城郊结合部的“圣山”,准备与罗马政府决裂,另组国家。这就是著名的罗马平民圣山“撤离运动”。从公元前494.年平民第一次撤离运动到公元前287年最后一次撤离运动,其间历时二百多年,经过长期而顽强激烈的斗争,罗马平民争得了一系列政治权利,提高了社会地位。比如,设立了平民保民官和平民会议(特里布斯会议),颁布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等),平民还获得了担任高级官职并通过这个途径进入元老院的权利,与贵族通婚的权利等,从而推进了共和国的民主,扩大了共和国的社会基础,也改变了罗马的社会结构,使氏族贵族与上层平民合流形成新贵族。共和国也由初期的贵族共和国转变为“平民一贵族共和国”。公元前4世纪晚期,债务奴役制被禁止。罗马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与此同时,罗马共和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汉尼拔与“坎尼"之战在世界军用名词中,通常把包围并全歼敌军的大会战称为“坎尼”。它来自于一场著名战役——坎尼之战,而这场战役由古代迦太基著名军事统帅、天才军事家汉尼拔指挥。公元前216年夏,汉尼拔率军从亚平宁半岛东南的阿普里亚出发,向东南挺进100公里,占领罗马的粮仓之一——坎尼。罗马元老院下令急调8个军团在坎尼周围集结,共投入8万步兵、6000骑兵。而此时的汉尼拔军队仅有4万步兵、1.4万骑兵,总兵力比罗马少得多,但骑兵多于罗马人。

8月2日,汉尼拔率军与罗马军队在坎尼城附近干涸的平原上,展开了一场殊死大战。在这场战斗中,罗马军队指挥官瓦罗采用固定的方阵布局,将罗马军团布置在中央,忠心的盟国步兵在两侧,左右两翼是骑兵,试图以中央步兵的强力冲击来突破敌人防线。汉尼拔则将军队布置成新的阵式——“新月形”,新月突出的部分,以4万步兵正对罗马军团中央,并把较弱的步兵队伍放在中心位置,而将战斗力强大的重装步兵放在两边,两翼则是强大的骑兵。在这场战役中,汉尼拔极具灵活性的阵式最终使得罗马军队除7000人被俘外,其余几乎全部战死。坎尼之战是西方军事史上第一个合围之战,并作为西方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后来的许多军事战略学习者所广泛重视。共和制的殉道者

共和制在罗马建立初期,曾对社会的生产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其中,首要的矛盾就是兵源问题。

随着罗马扩张的脚步不断加大,疆土也不断扩大,新的行省相继建立,需要大量兵员。然而,当时的罗马实行征兵制,即公民按财产分级编入军队,越富的人承担的兵役越重,没有地产的罗马公民不服兵役。随着社会的两极分化,穷人和无产者越来越多,符合征兵条件的公民越来越少。一些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们想通过让无地公民得到土地,从而扩大兵源。公元前133年,望族出身的提比略·格拉古当选为保民官。就职后的他,随即抛出了自己的土地法案,即私人占据公有土地不得超过500犹各,超出部分由国家收回,再分给无地公民。此法案侵犯了富人的利益,遭到富人强烈反对,但由于公民的支持,该法案依然顺利通过。愤怒的贵族们在提比略竞选第二任保民官时将其杀害。10年后,提比略·格拉古的弟弟盖约·格拉古当选保民官,他承袭了提比略的土地方案,还提出了其他解决兵员匮乏问题的方式,如移民法、兵役法,又提出扩大公民权的法案。但是,罗马贵族都对该法案不满。最终,在一次集会上,盖约也被贵族杀害。格拉古兄弟的被害意味着共和原则的没落,从此,罗马政坛上就笼罩着暴力与血腥,共和国覆灭的命运不可避免。马略改革催生“独裁”公元前107年,马略当选为古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并担任军队统帅。此时,兵源匮乏已成燃眉之急。马略上任伊始即对现存的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该方案得到了当时元老院的通过与支持,特别是募兵制。其主要内容如下。

(1)以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允许任何公民志愿参军。

(2)实行军饷报酬制度。普通士兵每年从国家领取1200阿司,百人队队长加倍,骑兵为三倍。老兵退役后,还能分得一块土地作为补偿。

(3)士兵的服役年限延长至16年。

募兵制的出台,使长期困扰共和国的兵员匮乏问题得到解决,但与共和国的原则是格格不入的。

公元前83年,苏拉率领军队回到意大利,向马略控制下的罗马发起进攻,并在第二年夺下罗马。

在共和国晚期,罗马人民不再依赖那些选举产生的、时常变动的行政官员,转而依赖那些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于是,一些军事强人应运而生,共和国最高权力渐渐落入他们的手中,这也是马略改革的必然结果。

马略军事改革的20多年后出现了第一个军事独裁者——苏拉。他被宣布为无限期独裁官,几乎掌握了全部国家权力。苏拉进军罗马后,实行恐怖统治,著名的“公敌宣告”共拟定3批公敌名单,被宣布为“公敌”的人,可不经审判而被杀死。

苏拉之后,古罗马的独裁者应势而生,前赴后继。公元前60年,庞培、克拉苏和恺撒三人结成了所谓的“前三头联盟”,成为继苏拉之后活跃在罗马政坛上的人物。继恺撒之后的“后三头”与恺撒也有着密切关系,他的密友安东尼、骑兵长官雷必达及他的养子屋大维。经过政治斗争和内战,屋大维最终获胜,他虽保留了共和国的名义和一些称谓,但却逐步埋葬了共和国制度。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1世纪中期,建立于对内压迫剥削、对外扩张掠夺基础上的罗马共和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国内奴隶经常暴动反抗,被征服的国家与民族则不断奋起斗争。公元前80年,色雷斯人斯巴达克在与罗马的战争中被俘,后因多次逃亡未果而被转卖为奴。由于他魁梧英俊、臂力过人,被卡普亚的一所角斗士学校买下做了角斗士。公元前73年春夏之交,为摆脱悲惨命运,角斗士斯巴达克在卡普亚的角斗士训练学校率领70多名角斗奴发动武装暴动。经过激烈搏斗,他们成功打碎枷锁,冲出活地狱般的角斗士学校,并在斯巴达克的率领下,乘着茫茫夜色,迅速登上附近的维苏威火山。以此为标志,罗马历史上著名的奴隶大起义——斯巴达克起义爆发了。

附近广大奴隶和贫民闻讯纷纷响应,并以斯巴达克为领袖,与政府军展开斗争,屡屡打败前来镇压的政府军,并且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公元前72年,罗马派两名执政官率兵进剿,被打败。与此同时,起义军人数达到12万人。斯巴达克率军直抵波河,而后准备翻越阿尔卑斯山,中途停止。随后,起义军再度挥师南进。罗马城中贵族们惊慌失措,元老院任命克拉苏为司令官,授以独裁官的权力,倾力镇压。公元前71年春,在阿普里亚决战中,克拉苏得到庞培的增援,起义军奋起抵抗,最终失败,斯巴达克英勇牺牲。后三头同盟公元前43年,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公开结成联盟,得到元老院及公民大会认可,获得统治国家五年的权力,史称“后三头同盟”。“三头”实行“公敌宣告”,剪除异己,又在巴尔干半岛打败刺杀恺撒的共和派,巩固其统治。公元前40年,“三头”划分势力范围,安东尼治理东部地区,屋大维治理意大利、高卢及西班牙,雷必达治理非洲。公元前36年,雷必达被剥夺军权。屋大维与安东尼明争暗斗。后者在埃及迷恋声色,俨然以帝王自居,元老院与屋大维联合,发兵征讨。公元前31年,在亚克兴战役中,安东尼失败逃回埃及,次年自杀,“后三头同盟”结束。屋大维随即建立元首政治,罗马帝国正式确立。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284年,戴克里即位,对三世纪末的罗马国内危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清理,境况有所改善。后来,他仿效东方,以神和君主自居,以君主专制代替了元首制,并将帝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任命一个君主来统治西部,由他自己统治东部地区。并且,他们又各自为自己选出了一位“副皇帝”,这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四帝共治”的局面。

戴克里先的继承者是君士坦丁。他皈依基督教,建立君士坦丁堡,使之成为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在位长达31年,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废除行省的行政长官兼任军事长官的制度,自此军人与行政、司法、经济彻底分离;改革币制,规定货物的最高价格等。但是,改革并未阻止帝国的衰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分别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首都。帝国内部的剧烈动荡,给外族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公元3~4世纪之交,原住多瑙河、莱茵河地区的日耳曼人部落,大批迁入帝国境内,并先后建立王国,大批日耳曼人加入罗马军队,进一步瓦解和削弱了帝国的统治。4世纪后期,西哥特人举行反罗马起义,屡败罗马军,并大举进军意大利。410年,围攻罗马城,在奴隶策应之下,一度攻占、洗劫罗马。而后,他们进入高卢、西班牙地区,建立了西哥特王国。476年,有日耳曼人血统的罗马雇佣军将领奥多亚克在帕维亚兵变,正式废黜了年仅6岁的西罗马末代皇帝罗慕路·奥古斯都路斯。至此,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则一直存在,直到1453年,但它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小亚细亚。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在西欧的崩溃,西欧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