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大病求医,小病求己
4732600000015

第15章 医疗陷阱知多少(1)

一、有多少“医疗陷阱”等你去跳?

“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在此,我们特别列举出“医疗十大陷阱”,旨在提醒人们注意,也请相关主管部门在监管上多下功夫,为老百姓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医疗环境。

1.小病当大病乱开大处方

将一次用药就可以治愈的疾病说成病情严重,不易治疗,然后开出大量昂贵药物,分成几个疗程,患者花了巨大花费,却收效甚微。

2.药品成倍加价由患者扛

某些医疗机构代理一些药厂在本地区的药品推广,无论患者是否真的需要这种药物,都一律开出处方,也有医疗机构在本地独具该药所有权,开出离谱的药价。

3.收费打包混淆收费项目

没有得到病人同意,胡乱开药,乱作检查,让病人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支付巨额医疗费用;有些医疗机构甚至把国产医疗仪器当作进口仪器向病人收费;一台国产多功能监测仪竟然被分解成几个项目分别收取治疗费。

4.滥用药物造成久治不愈

将无法治疗的患者收入医院,用激素、抗生素等药物,造成病情好转的假相,但病人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只是暂时性的改观;于是医疗机构再以高昂的价格,诱骗患者长期住院、购药,以获取暴利。

5.雇个医托蒙骗患者就医

部分医疗机构使出小摊小贩的伎俩,雇佣起“托儿”。这些“托儿”常常到大医院门口以“导医”的身份,带领病人前往某民营医疗机构,甚至是非法医疗机构。

6.非法出版物吸引患者眼球

一本本印刷精美,内容却低俗的类似杂志的出版物被广大社会医疗机构定期出版并在周边免费派发,对一些判断能力极低的打工阶层是一种很大的诱惑。

7.利用名人效应诱导消费

一些医疗机构看中名人的广告效应,花重金聘请明星、名人为其做广告,来推销医疗服务或医疗产品,而这些明星、名人一般没有接受过所宣传的医疗服务或使用过有关的医疗产品,他们是收受聘金受雇于人。

8.专治疑难症广告多虚假

一些社会医疗机构在宣传中大打“专治疑难杂症”牌,心血管疾病、皮肤病、不孕不育、男科妇科、糖尿病甚至癌症等疾病往往是这些医疗机构最“擅长治疗”的。甚至现阶段一些医疗界公认尚无良好治疗方法的疾病,也成为他们“精良医术”可以解决的问题。实际上,由于一些顽疾、绝症不易治愈,有的仅仅是控制病情发展和延长生存时间。打着“效果显著”的幌子宣传疗效,使消费者上当受骗。

9.无证也敢做整容变毁容

由于医疗美容利润丰厚,一些只获得生活美容资格的美容院,在没有医疗美容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扩大经营规模,打起医疗美容招牌,从事医疗美容服务;将并无医疗美容资格的美容师“赶鸭子上架”。这些单位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美容质量和美容效果均难以保证。更有甚者,将顾客的整容变成毁容,给顾客的一生都带来影响。

10.假冒老专家坑你没商量

一些社会医疗机构为了吸引患者就医,往往会将自己的医生进行过度包装,一些医疗机构斥巨资在媒体广告上将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进行夸大宣传,宣称其具有多年行医经验的“专家”,对一些特殊疾病能“精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诱使消费者对其“高超”的医疗技术深信不疑。而实际上,所谓“专家”的资格及治疗水平并不高超。

二、警惕网络医疗陷阱

据统计,中国现有6000多万网民,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商机无限的网上消费市场。近年来,以提供网上医疗咨询和药物销售为服务内容的网上医疗机构不断增多。网络医疗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

1.网上医院有名无实

多数网上医院有名无实,有的更是真假难辨。一些医疗网站中,有些名字看上去很权威,什么“全国××网”、“中华××网”、甚至“国际××网”,但诊疗效果却很一般。在一家网站上,笔者进入专家咨询栏目,假称偏头痛,询问有关医治方法。

一位主任医师介绍了他们新研制的产品,声称是最新的科研结晶,具有很好的疗效。翻看这位医生的档案时,关于他的介绍也是非常权威。令人感到疑惑的是,这位医生的专长就有十多项,皮肤病、颈椎、肾炎、胃病、心血管病等等。笔者以不同病人的身份咨询这位医生,得到的解答却有点相似,当笔者拿着网上所得到的结果去医院咨询有关医生时,他们告之:处方不科学,而且很不负责任。

目前,不少医院在网上只是登记个单位名称,没有内容,或在线内容只是简单的图片和简介(有的只限于介绍一下院长是谁、科室设置等),没有规范的医院窗口,这样很难利用网络充分发挥普及健康知识的优势。网民如果上这些名不副实的“网上医院”看病,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而一些“健康”网页,医疗保健知识和信息也是从报纸和杂志上七拼八凑的,甚至测字算命的内容也混杂其中。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医药类网站除少数有能力进行远程会诊外,其余内容雷同,或提供医疗保健知识,或介绍产品信息。况且,经常请大牌专家在线出诊是需要经济实力的,除少数几家资金雄厚的知名网站会请到大医院的真专家外,其他“网医”的资质也就难说有多少保证了。

2.网上游医轻松骗人

据了解,目前不少“网上医院”,没有经过卫生部门的资格认定。有的网站为了吸引上网者,增加点击率,甚至打着性医学、性科学的幌子,发布庸俗低级的图片、文章;有的网站还随意出售无批准文号、无生产厂家和地址的“三无”药品、器械等等。而游医药贩的渗入,更使网络医院变得扑朔迷离,不少患者因此上当受骗,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国家卫生部明文规定,只有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才有资格提供网络医学服务。由于真正的网上医院还未形成,这就给一些江湖游医以可乘之机,纷纷注册医疗网站。一些所谓的“医院”、“诊所”敞开大门,招聘“坐堂医生”,你只要填张申请表,就可进去过把网络医生的瘾。近日,某市就查处了一名对医学一窍不通随意编造简历及职称,在某网站通过“新医生注册”,非法行医到处骗人的“网医”。如今像这样的“网上游医”真是数不胜数,防不胜防。

为了验证当“网医”的便捷,笔者登录到某网站主办的“网上医院”,点击“新医生注册”,即出现一个注册页面,要求你填写一份详细的个人资料,笔者随便为自己编了一份××科“副主任医师”的简历。点击“发送”按钮后,系统便显示登记成功。没想到这份随意编造的简历,竟有人信以为真,不久就收到一封求助的电子邮件,请我这个所谓的“医师”,给其看病。

治病救人,岂敢戏言,我连忙给这位患者发去电子邮件说明情况,并注销注册。假如这些患者遇到了网上的游医、骗子,可能只有吃亏的份儿了。据笔者调查发现,许多网上打着诊断、治疗的名义,实际上是为了卖药,而且许多是假药。

三、常见医疗陷阱大揭秘

“抗癌神医”是骗局

案例回顾:

王某原是山东省某县的一个农民,从来没有学过医。2008年王某到青岛打工,卖过菜,也卖过盒饭,后来到某医院门前为附近的旅店拉客赚回扣。在此期间,他发现一些农村患者既不懂医又受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受容易上当受骗。于是他以每月2200元的房租和150元的管理费在青岛市一家医院租了一间办公室,聘了一名退休的妇产科大夫坐堂,并且由另一人收款付“药”,就在这家正规医院里开起了“肿瘤专科”。

王某的“肿瘤专科”开办后,他随便找来一本医书,选了一个配方、买了几味中药,到中药厂加工成药面装入塑料袋,并为这些药取了流行的名字——“抗癌1、2、3号”。之后,他又规定“抗癌1号、2号、3号”分别治肺癌、肝癌、乳腺癌。每个疗程60包。这一套下来成本也就不到200元,他却卖1580元。

万事俱备,王某又做起老本行。每天,他出入肿瘤医院门诊部,看到外地农村模样的患者,就以借火为名主动上前搭讪:“得什么病呀?在市肿瘤医院治病至少要花1万多元,而我岳父得了肿瘤,在肿瘤专科只吃了两千多元的药就好了。”为少花一点钱,许多农村患者就到了他的“肿瘤专科”治病。

目前,仅有据可查的王某的非法收入就达18万元,接待患者一百多人次。

陷阱揭秘:

农村患者,由于得病后经济上的压力较大,因此常常希望能用较少的金钱治愈全部疾病。这些患者,平时与城市里的居民接触较少,对城市的复杂性也没有太多的理性认识,再加上一些不法分子的“药托”,最后往往很轻易地被不法分子所欺骗。

防范之道:

(1)不要轻信包治百病或祖传秘方的药品。

(2)不要轻信正规医院门口陌生人的游说。

(3)不要贪图便宜,要到正规医院问明情况。

专家门诊——“牛教授”原来是“牛鬼”

案例回顾:

丁某家属因患脑梗死住院。在医院拍摄CT片时,有一位农民打扮的女同志主动上前询问病情,之后说可以给病人介绍一位医生,医术高明,用中草药就可以治好了,而且价格便宜,见效又快。话还没说完,又过来两个农民打扮的一男一女,声称其家属就是患有脑梗死病,经这位牛姓教授治好的。听了这三个人的话,丁某觉得他们都和自己一样是农民,估计不会骗人,就随他们到了这位“教授”的诊所。诊所内的衣架上挂着两件印有某乡医院的白大褂,一张桌子上放着一个听诊器和某乡医院的处方单,墙壁上挂着两张人体挂图。“牛教授”很热情地给丁某家属作脉搏检查,查后说:“可以确定她患有高血压、脑硬化、脑梗死,心脏不好,血压不稳,忽高忽低。”丁某听后慌忙问这位“教授”怎么才能治好?“牛教授”讲:“不用怕,我用中草药,四个疗程就治好了。一个疗程15天需交药费580元。丁某当即交了2320元拿了四个疗程的中草药。两个月后,再到诊所找“牛教授”,诊所早已人去楼空。

陷阱揭秘:

在人们反欺诈意识逐步提高的今天,一些不法商家的欺诈行为与手段也变得越来越隐蔽,越来越花样繁多。借助外表老实忠厚的“医托”来实施欺骗,就是一个新的花样。这些“医托”们因其老实的外表而往往更具杀伤力。丁某遇到的“医托”就是这样的类型。是呀,谁会相信“农民”兄弟也会骗人呢?又有几个人会防范三个农民兄弟的欺骗呢?

防范之道:

不要盲目相信街头广告、托儿的现身说法、游医及个人行医者,另外不要购买没有审批号、注册号的药品,因为这不仅没有质量保证,而且一旦出现疗效问题无法查证。当与医院发生医疗纠纷,病人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按以下几方面求助。

(1)向医院提出要求,和医院进行协商,以求妥善解决纠纷;

(2)寻求行政机关的帮助,申请卫生行政机关处理;

(3)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司法保护。

与此同时,可以立即着手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工作。

(1)立即向有关部门、人士咨询相关信息,包括医学知识、司法程序、手术具体过程等;

(2)证据不足是不少患者投诉时的苦恼所在,因此一定要尽可能地保存有关证据或复印件(原始病历、残余药品),有条件的应做药检或尸检报告;

(3)及时申请医疗事故的鉴定。

勿入性病小门诊

案例回顾:

林某是南京市一家独资企业的大老板,在去福建出差之际,曾寻花问柳过两次。回到南京后自我感觉有点不适,害怕是性病,就独自一人到黄某开的专门诊治性病的私人诊所去检查。没想到黄某一看,脱口就是“你患的是淋病,得赶紧治疗,否则还会殃及妻子。”于是林某交了3000元钱开始在那里治疗。

当了解到林某的妻子还蒙在鼓里时,这位“好心的”黄大夫,又耐心地做起了思想工作,叫他妻子也来做一番检查。在取得妻子的谅解后,他们一同前往这家私人诊所做检查,结果被告知妻子也被查出患有淋病。在已花了10000元“病情”并不见好转的情况下,黄某又得知林家14岁的女儿是与林某妻子用同一只浴盆,便又讲出了一番性病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用品也会间接传播的道理,动员林某让14岁的女儿也过来检查一下,结果也被告知女儿患上性病。一家三口治病花去两万多元。

最后林某一家到南京市皮肤病医院做了全面检查,打算进行彻底治疗。但是,1小时后,检查得出结果:他们一家三口根本没得过什么性病,连普通的皮肤病都没有。

花了许多冤枉钱和因被告知得了性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不少打击的一家人,气愤之余,诉诸法院,要求追究刘某的责任,并请求赔偿损失。

陷阱揭秘:

性病,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一种让人难以启齿的疾病,也是一种适合在“地下”治疗的病。这类患者,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没有太多人知道的情况下抓紧时间治好。一些不法分子于是就利用患者这样的心理大做文章,实施欺诈。许多人也因此而上当,林某不过是其中一位。

防范之道:

看病尽量不要去那些不知底细的个人诊所,即使去了也不要完全相信他们的话。要尽量多去几家好医院检查比较。

不可轻信“洋”博士

案例回顾:

吴萍原是某文工团一名女歌唱演员,退出演艺圈之后,就到天津工作。2008年10月15日,吴萍看到某美容中心刊登的一则广告称:该中心是天津市中国传统医疗中心下属的美容整形部门(实质上,是由王某承包了其下属的美容整形科),由美容整形留美博士曹某主刀做美容手术。10月18日,吴萍交3000元手术费进行了下眼袋美容手术。

10月30日拆线后,吴萍感到颧颊部皮肤肿胀,疼痛难忍,于是就到医院检查,发现“双下眼睑重度外翻,双下眼睑缘瘢痕形成,双眼结膜炎和双侧颧颊部软组织术后反应显著影响容貌。”为此吴萍共花费了医疗费、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等5万余元。但脸上还是留下了难以恢复的疤痕。

于是吴萍找到该美容中心,经查实,得知曹某根本不是什么留洋博士,也没有行医许可证,该美容美发中心也没有取得美容整形许可证。

气愤之余,吴萍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损害赔偿。

陷阱揭秘:

有留洋博士的头衔,有“中国传统医疗中心”的外壳,这足以让每一个试图美容的女性前来应诊了。吴萍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令吴萍想不到的是,这留洋博士的头衔、中国传统医疗中心的牌子、诱人的广告,都是虚构的。

防范之道:

(1)如今许多美容整形机构都宣称由“留洋整形博士”主刀,以招揽消费者,其是否真正具有相关的资格与医术,必须认定。

(2)整形美容须知,手术的成败关系着自己形体,甚至命运,绝不应轻易相信那些名不符实的广告。

报纸夹带骗人报型医药广告

案例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