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大病求医,小病求己
4732600000016

第16章 医疗陷阱知多少(2)

钟建在订阅的国内某知名新闻单位所办的报纸中,连续几天发现一些药品和保健品的广告夹页。在一份所谓《国医国药专刊》的报型广告上,标有“××中医研究院主办、京内准印号×××”的字样,报纸介绍了治疗肿瘤和乙肝的药品、专家对药品的评价以及患者的“现身说法。”正巧,钟建年迈的老母患有乙肝病,因为乙肝病不好治,因此一直困扰着钟建一家。看到此药有如此神效,索性就买了几盒,价钱还真不菲。可没想到,用了好久都不见效,钟建再去询问销售者时,发现销售者早已不见踪影,方觉上当。

陷阱揭秘:

许多消费者之所以会在医疗、美容方面遭受欺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过于相信商家的广告。商家们也是充分利用广告的优势,大兴攻心战略,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名气较大的媒体作为广告发布的载体。商家们就是希望利用消费者信任媒体的心态来达到信任广告的目的。而一些媒体也常常不严把质量关,降低刊登广告所必需的门槛,造成不少消费者上当。

防范之道:

当消费者遇到这类销售医药的报型广告,首先看看这种夹带的报纸是否有药管部门的批准文号。对于那些没有批号的,坚决不能相信。对于这些通过正规报纸夹带的报型广告,广大的消费者应当首先与报纸的发行单位取得联系,经过验证后,确实属于正式报纸,有合法的印刷、发行资格的,消费者才可以接受广告中所说的内容。不过,应当提醒的是,对于这种广告所宣传的产品,最好还是咨询有关的部门,如医药、保健等职业协会,由他们给出相应的意见,可能更加权威。

街边无证摊档设骗局

案例回顾:

在一家工厂打工的王英,几年来一直为脸上此起彼伏的暗疮所困扰,跑了多个地方进了多家医院,吃了不少药,也打了不少针,可是疗效甚微,令她苦恼不已。

前不久,王英在一次逛街时,看见街边有几个穿着白大褂的人在打着某地医学研究所的横幅招牌向路人宣传推销药品。王英上前一看,不禁喜出望外,原来他们推销的药品当中有一种专治暗疮的药水,于是她便向对方咨询。在对方的“几天之内无效包退款”的承诺下,王英花了二百多元钱买了一小瓶特效药,兴冲冲地回了厂。

遵照“医嘱”,王英于当天晚上将药水涂在脸上的几个暗疮上,谁知不一会涂药处就如火烧火燎起来,痛得钻心。王英连忙用冷水冲洗去药水,才缓解了症状。第二天起床时,王英发现脸上已被灼伤了几处皮肤,火辣辣地痛。这时她知道上了当,便约了几个老乡上街找那几个“白大褂”算账,谁知对方早已杳无影踪。

与王英一样被谎言蜜语所害的打工者不在少数,来自河南南阳的马小姐就是一位。前不久,24岁的马小姐只因听信了街边一位“算命佬”的谎言,说她最近会遭遇一次劫难,必须服下他画的几道“符”才可躲过此劫。马小姐信以为真,便花了98元钱向对方买了几道“符”,回去后将“符”烧成灰后用温水冲服了。不料连喝几道“符”后,她的肚腹便如有鼓鸣,如有刀绞,幸得几位朋友将她急送医院救治才转危为安。

陷阱揭秘:

许多商家将欺诈的目标盯在外来的务工者身上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接受教育程度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收入不高,他们往往也比较容易相信不法分子所做的承诺。而在受到欺诈行为后,他们也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经常会出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已经受到了侵害,却还蒙在鼓里的事情发生。

防范之道: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街头的摊点具有隐蔽性、流动性、欺骗性等特点,而且形式多样,花招百出,往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因此,人们在街头消费时应谨防其中的圈套,小心上当吃亏。

医托——活动在医院的骗子

案例回顾:

尹兰年过30,自从得了盆腔炎后,一劳累就会腰酸腹痛,经常到医院。一个周三的下午,她去省城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看医生。当天,很多人找教授看病,虽然她2点钟就挂了号,但前面还有接近二十个人坐在诊室外面等候,她心里禁不住着急了起来。这时,同样也在“看病”的一位中年妇女和尹兰了起来。她说,这位中年妇女也是看盆腔炎,但已经来看了六七次了都没好,可她有个亲戚同样是盆腔炎,在外面一个有祖传秘方的诊所看了一次就完全断根了,只花了八百多元。因此,她打算到那里去看。而且,这位中年妇女还神秘兮兮地说,来这里看的病号大多没看好,这个医院的水平很差。受不住诱惑的尹兰终于去找那个祖传秘方的诊所看病,结果可想而知,花了八百多元买了一大堆树皮草根回家,尹兰最后还得回医院找教授看病。事后,她无意中又看到之前那位“病友”在同其他人讲述同样的故事,这才明白,自己遇上了医托,但后悔晚矣。

陷阱揭秘:

常言道,“有病乱投医”,这真切地道出了每一位患者的心声。许多患者为了能早日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往往四处奔波,到处求医。一些饱经病痛折磨的患者,一听说有良方可治时,很少会怀疑这些言语的真实性,都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去求医。这是医托们能够行骗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

防范之道:

非法医托在医院的活动越来越猖獗,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此,为了让广大消费者能够更好地认清非法医托的真相,现把非法医托的三个特点列举如下。

(1)团体性:医托往往集中来自于某镇或某村,都是集体活动。一般都是在早上7点半至8点,下午2点至2点半之间来医院活动,在病人候诊时进行游说;

(2)对抗性:医托有组织地来医院活动,一旦受到院方干涉,就会进行反抗,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可依,医院往往难以解决问题;

(3)欺骗性:这是医托最害人的地方,很多医托利用群众对军队的信任,会以老军医或者部队医院的名义做担保,而其实际服务的诊所并非真正的部队医院。

“义诊”——掏钱买药的诱饵

案例回顾:

2008年春节前,几个身穿白大衣的年轻男女到赵女士家的小区各户派发传单,说接下来的一周将在小区内举行“便民服务”义诊活动,免费量血压而且免费测量血液黏稠度。要知道,仅血液黏稠度一项在医院就要差不多要100元了。义诊活动如期开始了,赵女士也去检测了一下,小小的仪器往指头的部位一照,就说她血液太黏稠,很容易发生心脏病、中风等,最好能吃点东西调节一下,他们公司生产的X奥核酸是最有效的,而且现在正在进行销售优惠活动,只需要400元就能买到平时600多元的东西了。犹如鬼差神使一般,赵女士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购买了一盒X奥核酸,连准备买菜的钱都用上了。

事后,赵女士觉得很奇怪,她本来只是想去检测一下而已,怎么花了那么多钱?到底那个小仪器测得准不准,买的这些产品是否有效,怎么就没多想想呢?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她重新到医院验血,结果显示根本没有黏稠度变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陷阱揭秘:

类似X奥核酸这类的销售技巧并不是什么很新鲜的事情,但这招对很多中老年人却屡试不爽。原因就在于,市民首先相信义诊是无偿的、公正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穿上白大衣的人,很自然的就相信其是医生,对他们所说的话自然深信不疑,当检测出问题之后,再经那些“医生”吓唬一下,顷刻之间就会方寸大乱,购买产品是水到渠成的事。

防范之道:

广大消费者在就医时应该提高警惕,千万别让自己的轻信既伤财又伤力,更重要的是,还伤害了自己的身体。

私人小诊所——坑你20万

案例回顾:

为老不尊的谢波因一夜风流而不慎染上性病后,不敢到正规医院去看病,怕遇见熟人。于是选择在郊区的一间私人诊所就医。他患的是尖锐湿疣,最常见的一种性病,目前来说还没有什么特效根治方法,只能对症处理并增强免疫力,使机体发挥主动性把病毒清除。谢波两年间辗转找了几间诊所,所有的诊所开始都是打了包票,承诺有独门秘技帮他搞定,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求助于武汉市性病监测中心的专家,进行正规治疗。然而,在这之前,他已经花了20多万元。根据他所描述的症状,如果最初进行正规治疗,4000~6000元就能搞定。

陷阱揭秘:

一些不良医疗机构往往会利用性病患者不愿声张的特点,对患者进行一些不负责任的治疗,从中牟取暴利,这除了与某些医疗机构缺乏职业道德有关外,还与患者的就医误区有关。

防范之道:

实际上,在正规医院进行性病治疗,保密性更有保障。以上海市性病监测中心为例,对所有患者的资料都绝对保密,而且能够保证治疗的科学性,在价格方面也是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因此,性病就医更应该到正规医院。

保健品直销——“营养顾问”忽悠你

案例回顾:

某记者有一次去参加了一个大型保健品公司的培训活动,该公司主要的销售方式是直销。参加培训的人主要销售营养品,头衔都是“营养顾问”,也就是这些人在和自己的目标顾客接触时,充当营养咨询师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