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共进午餐:向巴菲特请教投资心经
4747700000017

第17章 共进午餐的要诀(2)

如果你想在投资领域有所作为,那巴菲特也十分愿意给你一些忠告和建议:如果你已经选择了一家优秀的企业,而且还要打算对其进行长期投资,那么你就要知道,此时的股票价格对你来说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无论它的股价如何波动,最终你都会看到它的价格会向它的价值靠拢。面对如此不可辩驳的事实,你只要去终点等候它的到来,而无需陪它跑完全程。正如巴菲特所说:“在我们买了股票之后,即使市场休市一两年,我们也不会有任何困扰。”

要有主人模样

如过你投资了一家午餐店,那你需要做的就是真正的将这个午餐店当做自己的事业,只有你将它当做一份事业去做的时候,这家午餐店才会给力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俗话说做一行爱一行,你有足够多的付出,自然就会有足够多的回报。

投资也一样,有些人觉得自己把钱买了股票,剩下的事情就与自己无关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再过问。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作为一个企业的股东,哪怕仅仅只是很小的股东,作为投资者依然应该有一派主人翁的摸样,只有那样企业才会向着你所期待的方向前进。

作为股东,巴菲特对自己控股的企业总是竭尽所能的去尽股东的责任,他与那些企业的管理者称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尤其是和伯克希尔的管理者,巴菲特总是和乐意与他们相处并为他们提供帮助。

有一年,巴菲特在写给股东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有两位明星经理人退休,分别是国家产险公司65岁的菲尔?利舍和美联社零售公司79岁的本?罗斯纳。这两个人都让身为伯克希尔公司的你更为富有,国家产险公司更是支持伯克希尔公司成长的重要力量。菲尔?利舍和他的继任者林沃特是该公司成功的主要推动者,而本?罗斯纳在1967年将美联社零售公司以现金卖给多元化零售公司后,原本仅承诺继续待到当年年底,结果在往后的15年仍持续表现杰出。他们两人皆为伯克希尔尽心尽力,管理公司就好像是他们100%拥有这家公司一样,不须用定额外的规则来强迫他们。这种态度早在伯克希尔加入前便已深植在他们的人格特质中,他们好的个性成就了我们更多的财富。如果我们能持续吸引到像本?罗斯纳和菲尔?利舍这样的人,你将可不必担心伯克希尔的未来。”

作为伯克希尔的掌门人,八十多岁的巴菲特完全可以撒手不管,但是作为最大的股东,他始终都将自己当成是这里的主人。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公司管理层一定要优秀。优秀管理层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会把企业当作自己100%拥有的企业来看待。如果你投资的是这样一只股票,你就不用为它的将来担忧了。

事实上,巴菲特的管理层朋友们也正如巴菲特一样,不仅仅将自己当成了股东,他们也将自己当成了企业的主人。本?罗斯纳在1967年把美联社零售公司出售给多元化零售公司后,本来是准备到那年年末退休的,因为当时他已经64岁了,在家颐养晚年谁也不会有意见。

可是结果呢,他又在那里继续干了15年,这真是伯克希尔公司投资者的福气。伯克希尔公司对待这样的明星经理人同样会发自内心地为他们尽心尽力,不需要通过任何额外条例来约束他们。

巴菲特感叹说,如果伯克希尔公司能够吸引到更多像菲尔?利舍、本?罗斯纳这样的明星经理人,公司的未来将会更美好。

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企业时是这样的衡量标准,而伯克希尔公司本身也是这样的经营理念,可谓“有其父必有其子”。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尽管伯克希尔公司的组织形式是公司,但他是把所有投资者当作合伙人、以合伙人心态来经营管理的。换句话说,他也是把伯克希尔公司当作所有投资者共同拥有的,他的搭档查理?芒格也这样认为。

巴菲特说,只是因为每一位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有多有少,他和查理?芒格才被推到了执行合伙人的岗位上,而又因为他的持股比例最高,所以才是最具有控制权的合伙人罢了。

在这里,巴菲特意思说得很明确,就是他们从来都是把伯克希尔公司看作是大家共同拥有、好好经营的一个平台。可以为此佐证的是,伯克希尔公司的所有董事都是公司大股东,5名董事中有4人的家族财产超过一半比重投资在伯克希尔公司。

无论巴菲特个人还是伯克希尔公司的所有董事,都是真正地把公司看作是自己100%拥有的那样去尽心尽力经营管理的,他们的长远经济目标,就是要实现公司每股内在价值的增长率达到最高,而不是伯克希尔公司的发展规模一定要有多大。虽然随着伯克希尔公司的规模不断增大,每股股票的内在价值年增长率将来一定会下滑,但至少不能低于一般美国大企业的平均增长率,这样才对得起所有股东。

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明星经理人,如此这般地为投资者着想,迫使伯克希尔公司惜才如宝。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8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不会因为这些明星经理人到了一定年纪就让他们退休,或者辞退他们。无论是65岁还是多少,这些人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稀世珍宝。

他举例说,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的罗丝?布拉姆金夫人1988年时已经95岁高龄,依然每个星期工作7天,战斗在经营管理第一线。如果她不是把企业看成是自己100%拥有的,又何必如此操心呢?

巴菲特幽默地说,这些高龄老人就像是插满了蜡烛的蛋糕,你怎么舍得舍弃他们呢。相比之下,他对刚刚招聘来的MBA毕业生评价就没有这么高了。

巴菲特说,虽然这些MBA毕业生的学历看起来很吓人,讲起话来头头是道,可是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往往不会全身心地投入。从这一点上看,他们和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明星经理人差得很远。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9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罗丝?布拉姆金夫人可能是当时美国最聪明的生意人。由于她的全身心投入,这家美国规模最大的家具中心,除了地毯销售部门外,其他部门的营业额在过去3年中平均增长了24%。1989年第四季度该公司的地毯部门在奥玛哈地区的市场占有率,从上年同期的67.7%增长到75.3%,相当于排列第二位竞争者的6倍!

丰富的餐桌更动人

开一家午餐店,不管客人需求多么简单,都要尽可能的让自己的菜品种类多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满足不同的客人需求。不能因为一个客人喜欢吃排骨,整个店的午餐就只经营排骨。每一个走进午餐店的都有各自的需求,丰盛的午餐种类总是能够打动更多,而这正是一个午餐店盈利的根本保证。

巴菲特说:“世界上很多巨额财富,都是来自对一家单一的奇妙的行业的拥有。如果你了解这一行业,你涉足的其他行业就不必太多。”

在大多数投资者购买股票的过程中,由于不善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从而使自己陷入困境,由此而引起的后果就是投资者再也无法理性的看待自己的投资策略,最后导致投资失败。

在巴菲特看来,之所以导致失败,是因为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并不是优质股,所以无法将其售出,长期积压在手里,这让投资者变得十分被动,因为他们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购买那些优质的股票,从而错失了大好的获利良机。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情绪非常容易出现波动,从而在冲动下做出错误的决定。而错上加错,只会导致更大的损失。

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非常简单,在巴菲特看来只要合理的搭配投资组合即可。巴菲特给出的建议是投资者在进行股票买卖中,应该及时对自己的投资组合做出调整,这样一来即使其中一个股票亏损,也不会对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成严重影响

针对这种现象,巴菲特给广大投资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巴菲特认为,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与企业自身运营模式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企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会随时受到这些客观环境的影响。当企业在不断寻求适应环境的变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它的经营业绩产生影响。这往往会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考验。

如果投资者能从千头万绪中理线索,准确评估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他就可以从中获取丰厚利润。可是一旦出现评估失误,就会使投资者承受巨大的损失。但是有一个客观现实是投资者无法改变的,那就是投资者的能力有限和手中的信息有限,这就让他们在分析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失误,这很有可能无法确保投资者所选择的投资组合都是优秀股票的组合。

另外,市场上有着很多投机行为,这些行为往往会让很多优质股票的价格往往会和其内在价值严重不符,这往往会对投资者产生很大影响,使得投资者开始怀疑自己的投资组合。这个时候,投资者就应该对所持有的个股进行恰当而又及时的调整与组合,果断的放弃那些劣质股票和那些价格被严重高估的股票,从而转向那些优地优良的股票。这样投资者的手中就始终能够保持一种优化组合的投资产品。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应该及时对自己的投资组合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投资组合的环境适应性。

第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应该尽可能的选择自己非常熟悉的行业的企业的股票,因为自己熟悉的行业,往往能够让自己在购买股票时对企业做出正确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这是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巴菲特在进行投资投资时总是选择那些他本人十分的企业作为他的投资对象。当年他之所以选中可口可乐公司进行投资,就是因为他对于该公司的各方面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他可以清楚的看到可口可乐公司未来的前景。而他之所以不涉足电子、高科技、网络等领域的原因就在于这些领域超出了巴菲特的理解范围。

第三,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利润最大化,那就应该严格的控制所持股票的数量,做到集中投资。巴菲特说:“多元化是对无知的保护,如果投资者想让自己不受到市场的任何负面的影响,那么他就应该拥有没一种股票,这样做就会给那些不知道如何分析企业各方面情况的人以安全感。”

每一个个体投资者的能力都十分的有限,当他们将自己的投资组合分散在各个不同的股票上时,他不可能做到在持有众多的股票的情况下还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且做出合理的决策。因此,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做到只投资于少数几种优秀的股票是他们的最佳选择,而且这样他们一样能够获得预期的回报。

在有限的投资品种中,投资者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对其进行详细而全面的分析,在对这些股票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再进行投资,这样就会更加安全妥当。

巴菲特为此还举例说:“如果你有40个妻子,对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都无法了解清楚。”这句话是要告诉人们,一个投资者集中精力投资者于少数几家企业就足够了。根据他的经验,他认为通常情况下投资者将自己的投资组合控制在3~5家为宜。这样一来,投资者就不会出现由于持有股票数量过多而造成的各种麻烦。

巴菲特最常用的投资策略就是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它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巴菲特就积极的投资伯克希尔公司,他将自己90%的资产投给了伯克希尔,而剩下的10%则分别投资了塞维马斯特公司和数据公司。而这一组投资组合为巴菲特带来了惊人的财富。

股票市场上的股票数目多的让人目不暇接,它们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对于一个普通的投资者来说,他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了解所有的公司,因此他也无法正确的判断哪些股票是优质的,哪些股票是劣质的,如果不慎重去抉择,只会让自己在面对自己的投资组合时显得力不从心。

所以,巴菲特给出的最终建议是,在进行合理的投资配置时,“宁缺毋滥”是一个合理的投资组合所必备的特征。

果敢的去做决定

有一些午餐店的经营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他们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招揽客户的方法,但是他们在成本增加这个问题上感到犹豫。因为,虽然有利可图,但是他们并不能保证在一系列的措施后,能够长久的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就在他们还在犹豫的时候,别的商家率先做出了举措,于是客源开始源源不断的进入到别的午餐店。

犹豫是投资者的最大忌讳,资本市场上,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在一犹豫间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可能就瞬间消失了,所以如果遇到好的投资产品,不要想太多,放开手脚大胆的进行投资,果断的做出决定。

巴菲特同样将大胆投资作为一个投资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巴菲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自己就因为不够果断而犯下过的一个错误。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巴菲特从这个错误中领悟到了优柔寡断对一个投资者来说是多么的不利的道理。

当巴菲特还是学生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跟随自己的老师格雷厄姆接触各种各样的投资产品。因为格雷厄姆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董事,所以巴菲特有机会到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去学习。一次,巴菲特在这里遇到了一名公司高级主管,当这位主管知道他是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后,非常开心的接待了他。

在这次会谈中,两人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但是这位高管并没有因此而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向巴菲特介绍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具体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巴菲特对这家公司有了很深的了解,他认为投资这家公司很可能会赚到不少钱。

离开这家公司后不久,巴菲特就开始积极的向自己的朋友们推荐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但是他的慷慨激昂并没有打动太多的人,人们并不认为巴菲特的演说有足够的说服力。一盆接一盆的冷水并没有扑灭巴菲特的激情,他仍然对自己的判断信心十足。

在遭到众人的拒绝之后,巴菲特开始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到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他先后买了该公司1万美元的股票,但是迎接他的却是一浪高过一浪的质疑声。那个时候巴菲特还略显稚嫩,他没有勇气坚持自己的判断。最后在百般不情愿的情况下,巴菲特将自己手中持有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票一股脑的全部卖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