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共进午餐:向巴菲特请教投资心经
4747700000022

第22章 最好食物会留在最后(3)

巴菲特兴奋地说,还有什么样的股票能比可口可乐公司更具有长远效应呢?投资者只有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看,就能看出这种股票的投资价值;相反,如果从某个短期来看,却很可能会有遗珠之恨。

巴菲特承认,对于一些经常被人们称为黑马的股票来说,可口可乐公司无论业绩增长还是股价上升幅度都可能显得相形见绌,但他从《伊索寓言》中得知,“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手中拥有这样的股票,非常符合巴菲特的长期投资理念。

他说,要投资到如此优秀的上市公司实在有难度。因为当初如果只是考察某个公司是否处于市场领导地位,还不足以保证成功。要知道,美国通用汽车公司、IBM公司、西尔斯公司等等,都曾经是本领域内的龙头企业,具有这个产业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地位,可结果怎么样呢?这些公司虽然登峰造极一时,却经不起市场竞争的考验。

巴菲特由此总结说,投资者的长期投资必须有长远眼光,要选择那些值得“永恒持股”的股票作为投资对象。据他估计,在美国股市中符合这种标准的投资对象不可能超过50家,甚至不会超过20家,而这对如何选对股票提出了更高要求。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79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是相当特别的一群人。一方面,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理念影响到了购买伯克希尔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另一方面,购买伯克希尔公司股票的投资者,也会影响巴菲特撰写伯克希尔公司年报的方式。究其原因在于,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的长期投资理念吸引了投资者,如果投资者不赞成这样的理念,而只是关注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价格的短期涨跌,就可能不会购买伯克希尔公司股票。

他举例说,伯克希尔公司每年大约有98%的股东持股不动。也就是说,伯克希尔公司股票的全年换手率大约只占总股本的2%。这就意味着,该公司绝大多数股东都是“老”股东。

巴菲特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经营风格往往会吸引同类型的人成为其公司股东。如果该公司注重短期效益和股价波动,就会有具有这种特质的投资者自动上门成为其股东;相反,如果该公司注重的是长期效益、长期业绩回报,那么同样会吸引具有这种特质的投资者购买该股票。也许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

所以,巴菲特每年在撰写伯克希尔公司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时,都要紧接着前一个年度的叙述,尽量多穿插一些新内容,避免一再重复过去的老一套让大家听得生腻。而这对他自己来说,也不会觉得生烦。

与此同时,巴菲特还研究表明,购买伯克希尔公司股票的投资者中大约有90%的比例,把自己最大的投资份额投在了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上,所以这些投资者更是特别关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的阅读和研判。

为此,巴菲特又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较大的笔墨来向各位股东汇报一年来的经营情况。相比之下,伯克希尔公司每个季度的季报就简单得多了,因为无论股东还是公司管理层都是从长远眼光来对待公司经营的,并不是每个季度都有新的重大事项要报告,所以往往是一笔带过。

巴菲特认为,判断一只股票的好坏应该具有长远眼光。这不但因为伯克希尔公司的经营理念是注重长期业绩回报,同时还与投资该公司的投资者都是怎样的一群人有关,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餐桌上的小利

有一些顾客,他们并不在乎午餐的质量,他们在乎的是能不能从午餐店那里得到更多的实惠。有时候,午餐店送的一盘小菜就会让他们选择它,至于哪家午餐店的食物更好,这反而是他们不关心的。于是他们在品尝这道免费小菜的同时,却将最重要的午餐忽略了,为了蝇头小利而失去了一顿可口的午餐。

一些投资人总是被眼前一点小小的利益所吸引,他们之所以不肯长期投资,就是因为禁不起眼前的诱惑。看着某支股票为旁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于是他们也跟着闯了进去,想要从中分一杯羹,或许他们确实从中有些许收获,但是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他们失去的似乎更多,因为他们为了捡起地下的芝麻,早已抛弃了自己手中的西瓜。

巴菲特对于股市中的那些短线操作者的手法不屑一顾,在他看来这些投机者根本无法触碰到投资的本质。一个优秀的投资者在购买股票时相当于投资了一家公司,所以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去分析,而不能因为一点眼前的小利牺牲掉长期利益。

1998年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巴菲特将自己的经营理念阐述给自己的各位股东:很少有其他上市公司的公司管理层能够像伯克希尔公司控股的那些公司一样,能够如此自由自在地经营管理。究其原因在于,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几十年来一直都相当稳定,他们崇尚的是长期投资,甚至愿意至死不卖。

对于伯克希尔的管理层来说,他们遇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老板,因为巴菲特给予他们一生的时间里筹划自己的管理工作,他们根本不必担心自己在某个季度业绩考核是否能够通过。巴菲特认为,一家成熟的公司应该努力的将自己打造成百年老店,虽然当下的经营现状也很重要,但是与长远利益相比,短期内的收益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实事求是地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公司管理层都很富有,他们之中75%以上的人是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对于他们来说钱已经变得不重要,他们从来没有想过靠工作来养家糊口。之所以依然坚持在岗位上,因为他们将自己所做的一切当作了一生的事业,他们竭尽权利的去做好他,只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查理?芒格在伯克希尔的地位仅次于巴菲特,两个人多年的合作让他们彼此之间变得什么默契。在巴菲特看来芒格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管理者,他从来不会计较明天会得到什么,他更多的时候在想伯克希尔的未来。对于芒格所做的一切,巴菲特从来不去指指点点,他信任自己的这位老朋友。

东尼?奈斯利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明星经理人,由于巴菲特拥有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很多股票,所以他们二人之间也有着非常多的联系。巴菲特看来东尼?奈斯利和查理?芒格是同样的管理者,他们根本不需要人们在他们面前指手画脚。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早已有了公司未来的发展蓝图,他们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实施即可。不需要向他人汇报公司明天会赚多少钱。

当然,不是所有的管理人员都会像上面两位杰出,于是巴菲特对自己的管理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规定:一是要求公司管理层像经营自己的公司一样来对待;二是要求公司管理层把在该公司所占的股份看作个人和全家所有财产来看待;三是在有生之年你是不可能把它卖掉或者兼并给其他公司的。

巴菲特不仅为他们提出了要求,也给予他们很大的自由度,那就是他们完全不要被会计账簿上的盈利数字影响经营决策,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明确每个阶段什么事情是最关键的。而不要为了赚取微薄的利润而改变自己的决策。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以下两点原因:一是这些明星经理人具有很高的素质,这在伯克希尔公司当初收购该公司时就已经做了充分考察,他们完全具备这个条件,否则该公司也不会被巴菲特收购;二是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的那些股东历来主张长期投资,他们考虑问题的着眼点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所以不希望过多关注一时得失而影响长期收益。

与巴菲特不同的是,很多投资者根本不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他们只对那些短期内涨幅巨大的公司感兴趣。如果一只股票在短时间内不断的出现涨停现象,那么他们就会像无头的苍蝇一般蜂拥而至,至于企业未来的五年、十年会如何发展,这根本不是他们要考虑的。

另外一方面,这些股票方面有不断表现的公司管理者,也远没有巴菲特手下的那些明星管理实在。他们根本没有长期坚持下去的打算,为了让自己的业绩看上去好一些,他们从来不去考虑企业的整体规划,他们只希望在资本市场上让自己的业绩看上去漂亮一些,然后以此成为晋升的资本,至于以后,那不是他所关心的。

巴菲特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他认为自己之所以仍然呆在伯克希尔的管理层位置上,是因为他要千方百计给东尼?奈斯利创造一个绝佳的工作环境,让他能够彻底发挥才能,去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而不是把宝贵时间耗费在无谓的董事会、记者招待会、分析师与投资银行业的演示文稿上,也不用担心公司经营管理的资金问题、信用评级、投资者对公司获利的预期等因素。

在一次大学演讲中,巴菲特这样问在座的同学:假如我们做个游戏,要求你们买入另一个同学10%的余生,我总在想你们一定选那些老爸富有或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我想你们会和我一样去购买那些你认为最有认同感、最志同道合的人。巴菲特的意思是说,不要因为短期内看这个人家庭富有或脑袋很聪明,就忽略了他的终身成就。

要想成为一个聪明的投资者,我们要做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十分简单,那就忘记眼前的那点利益,将自己的目光放的更长远一些。这就好比,不能因为午餐店的老板送了你一盘小咸菜,你就要忍受糟糕无比的正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