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共进午餐:向巴菲特请教投资心经
4747700000003

第3章 聪明的午餐聆听者(2)

“我是到美国,看了巴菲特的书之后才想投资股票的。”段永平将自己的成功归咎于巴菲特书籍给自己的帮助,正因为此,段永平一直渴望找个机会与这位投资大师聊一聊。在巴菲特拍卖自己午餐的前几年,段永平就一度想竞拍得到这样的机会,但是由于刚到美国,自己的英语水平较低,段永平就这样错过了与自己偶像见面的机会。

段永平在美国呆了几年时间后,英语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已经能够从容应付投资和生活需要了,他觉得自己从巴菲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总应该找个机会当面向他道谢。于是在2006年,当Ebay网再次将巴菲特的午餐挂在网上拍卖的时候,段永平已经志在必得了。很多人觉得段永平在作秀,可是他却并不这么想,首先,这本身就是一顿慈善午宴,自己在国内捐助的金额也远远不止60万美元,其次,用这样的高价与巴菲特共进午餐,巴菲特受之无愧,因为,自己仅仅是阅读他的书籍已经大有收获,如今面对面的交流财富技巧与智慧,能够更加贴近的感受他财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一个投资者来说无异于无价之宝,再不济,聆听巴菲特的投资教诲总还是可以的。

那次会面后,段永平经常对媒体和自己的助手说一句话:“按照巴菲特说的去做。”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就这样,段永平继续学习着巴菲特的理论,继续翻阅着巴菲特的股票书籍,然后继续在华尔街的资本市场上叱咤风云。

对于段永平来说,天价午餐不过是花高价与偶像见面第一次机会罢了,巴菲特的投资心经早已在日常的阅读中为自己所领略。平凡如我们,既不能花高价去与巴菲特会面,那就索性安心去阅读巴菲特的著作吧,从中汲取一个大师的投资心经。

赵丹阳式的胜利

如果说段永平用60多万美元的价格竞拍下巴菲特的天价午餐,更多的是为了表达对偶像的敬意,那么在2008年,赵丹阳却是不折不扣的将这顿天价午餐当成了一场资本市场的博弈。

赵丹阳是厦门大学自动化系的毕业生,如果他一直呆在国内,靠着工程学的学士学位,也可以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一直不甘于平淡的赵丹阳在1994年选择去国外镀金,从此与自动化的专业说了“拜拜”,开始投身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中,进行投资与贸易。1996年,从国外归来后,赵丹阳一心扑在风险投资上,还一度加盟国泰君安的香港公司,负责管理客户委托的资产,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赵丹阳开始在中国的私募界崭露头角。

2002年,对资本市场了如指掌的赵丹阳离开国泰君安,开始单枪匹马闯天下,着手筹办了“赤子之心中国成长投资基金”,并在2003年开始正式投资运作。那个时候,中国的股票市场还处于低谷期,A股经历了三年的漫漫熊途后,依然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但是赵丹阳认为,在经历了熊市的阴霾后,中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已经释放殆尽,而中国经济表现的极为强劲,所以,投资中国股市是不二之选,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赵丹阳和他的“赤子基金”不断的在资本市场展现出身影。

2007年,A股市场水涨船高,一而再、再而三的创出新高,在下半年创下6124的最高点后不久,赵丹阳开始选择离开。他在2008年的《致投资人的一封信中》称:“至今日,H股和A股都已越过我们所理解的范围……,经过慎重考虑,赤子之心作为顾问的所有信托将尽快清盘……”赵丹阳的离开,遭到了一些激进投资者的鄙夷,但是他仍然不为所动。

在熊市中斩获颇多,在大牛市谢幕前匆匆离开,赵丹阳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仍然感到疑惑。他首先想到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郭靖,郭靖原本武艺平平,后来通过与高手不断的过招从中得到感悟,最终成为一代高手。赵丹阳觉得,资本市场就如同华山论剑一般,只有在逆境、顺境中都游刃有余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高手。在离开A股市场后,赵丹阳开始向往着与投资高手们过过招,因为高手在关键的时刻点拨,很有可能让自己在投资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而在资本是商场少走一个小小的弯路,就意味着一笔庞大的资金不受损,投资市场的顶尖高手巴菲特就这样进入了赵丹阳的视野。

2008年,在经过数轮竞拍之后,赵丹阳以破天荒的211万美元的天价竞拍获得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资格,赵丹阳的这笔巨款也让巴菲特的午餐真正成为了“天价午餐”。竞拍结果出来以后,连巴菲特本人也深感惊讶,在接受美联社的记者采访时,巴菲特说:“这个金额真的让我大吃一惊。”

很多人认为赵丹阳疯了,在他们看来,巴菲特虽然在投资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并不是神,用如此巨大的一笔钱,去和一个普通的老头吃一顿饭实在是得不偿失。但是,市场却不这样认为,2009年,在赵丹阳赴美参加这顿天价午餐之后,他所持有的物美商业开始涨势如虹,一举创下了两年半以来的新高,四天之内涨幅高达22.14%,短短几天的时间,物美商业就为赵丹阳创造了1.56亿港元的利润,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对这样的天价午餐十分的追捧。

这次午餐之后,很多问赵丹阳这顿“天价午餐”究竟吃的值不值,赵丹阳的回答是非常值。在3个多小时的午餐时间里,赵丹阳学到了很多东西,那些曾经困扰他的问题一一得到了答案,赵丹阳认为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有了答案,在之后的投资过程中,他才得以大战拳脚,在资本市场上“重手”出击,而自己在午餐之后所取得的收获也远远大于211万美元的午餐费。

巴菲特从年幼时候开始投资,他所经历的牛市、熊市远非一般投资者可以匹及的,在市场的更替中,他积攒下来的经验,并不是37岁的赵丹阳凭借自己的经历而能想到的,因此,他希望从这位老人身上汲取一些实用的投资经验。在赵丹阳看来,巴菲特的一生的投资经验,本身就是难以估价的宝藏。

赵丹阳从巴菲特那里学到的最宝贵的知识就是研究不透的股票,就干脆不买,上市公司不配合作基础调研的,也一律不买。赵丹阳似乎找到了投资的真谛:“这个世界选择很多。即便持有现金,也不要亏钱啊。是不是?”他在投资之前,就已经把投资的风险都想明白,看清楚了,投资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不管未来会不会有泡沫,是否会经历熊市,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像巴菲特那样投资,认定了就坚决的持有下去。

在天价午餐之后,赵丹阳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巴菲特的投资哲学让自己受益匪浅,在那三个小时的时间里,虽然自己有很多的问题要向这位全球最富有投资智慧的人发问,但是他更感兴趣的还是巴菲特对于中国经济看法,他希望自己能够借助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有所斩获。

2008年,在赵丹阳宣布离开A股市场后不久,中国股市便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到2009年,很多个股下跌了50%以上,惨遭腰斩,有的跌落幅度甚至更大。赵丹阳虽然在香港市场上也遭受了一定的挫折,但是与A股市场的投资者相比,他已经俨然是个赢家了。

时至今日,赵丹阳的“天价午餐”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是不管别人怎么看,赵丹阳已经取得了属于自己的胜利,在不久的将来,他也依然会秉持着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继续在资本市场上上演“赵丹阳式的胜利”。

天价午餐,贵在交流

莫尼什·帕伯莱带着家人来到牛扒店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有丝毫的紧张,这家牛扒点他十分的熟悉,就在前不久他还在这里刚刚用过午餐。两个小女儿十分的欢快,她们蹦蹦跳跳的围绕着父亲,当一个白发老者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她们才安静下来,老人手里拿着两块不错的巧克力,放在她们手中,这更像是一顿人们常见的四世同堂的家庭宴会,2008年的天价午餐会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始了。

莫尼什·帕伯莱在30岁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谁是巴菲特,更不知道什么是价值投资。他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陪家人旅行中。有一年,去和夫人从伦敦度假返回芝加哥的航班上,莫尼什·帕伯莱百无聊赖的拿起一本彼得·林奇的书。对于一个工程师来说,彼得·林奇所描述的一切是让人感到惊奇的,原来在工程设计之外还有这样一个世界。莫尼什·帕伯莱是一个喜欢钻研的人,在那次旅行结束后,他开始研读彼得·林奇的著作,可是在读了几本之后,莫尼什·帕伯莱发现自己手头已经没有其他彼得·林奇的书可读了。他想到书中有这样一段:巴菲特给我打来电话,请求我允许他引用我作品中的一段故事。莫尼什·帕伯莱是在这里第一次知道巴菲特,他简单的认为,既然林奇谈到了巴菲特,何不对巴菲特是何许人更多一点了解呢?于是莫尼什·帕伯莱发现了《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和《巴菲特经营之道》,这两本书让莫尼什·帕伯莱有所顿悟,他发现投资原来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莫尼什·帕伯莱希望能找到巴菲特,与他交流、沟通自己的阅读心得,但是,这样的想法根本无法实现,因为他甚至不知道华尔街最简单的投资规则。没有人愿意和一个外行人讨论分内事的。为了能让自己早早的与书中的人物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莫尼什·帕伯莱决定开始进军华尔街。

1999年,莫尼什·帕伯莱和他的一些伙伴联合成立了帕伯莱投资基金集团,成立初期帕伯莱投资基金集团身上就有着巴菲特的身影,因为他们是模仿巴菲特合伙制公司20世纪50年代时的最初模式。当年帕伯莱投资基金集团就为投资者贡献了超过28%的收益,并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持续保持在这一水平。这一成绩让莫尼什·帕伯莱本人得到了财经杂志《福布斯》和华尔街日报的《巴伦周刊》的一致赞誉。

莫尼什·帕伯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巴菲特投资精神的领悟。1999年,那是一个价值投资者起步的好时机,因为当时大量的金钱涌入到互联网股票中,而实业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一边是泡沫巨大的互联网股票,一边是被严重低估的实业股票在贱卖。这个时候莫尼什·帕伯莱瞅准了机会,将资金投入到实业中去。

莫尼什·帕伯莱一直在等待一个和巴菲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了,在华尔街他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对于像他这样的整天在风险交易中求取胜利的人来说,能够与巴菲特面谈进行交流,那绝对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于是,在2007年巴菲特拍卖自己的午餐时,莫尼什·帕伯莱毫不犹豫的给出了最高价。他认为自己为此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

在那三个小时的时间里,莫尼什·帕伯莱和巴菲特像老熟人一般,他们的谈话内容从选股标准,到纽约首席检察官的嫖妓丑闻,不一而足。但是最核心的内容还是价值投资的标准,巴菲特告诉莫尼什·帕伯莱,每一个人在投资的过程中,都应该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不是跟风判断,只有这样才会在错综复杂的投资市场上不迷失。这次交流让莫尼什·帕伯莱受益匪浅,他认为自己所得到的远远超出自己所支付的价格。

实际上,在“天价午餐”中,午餐内容本身没有意义,因为不管吃的牛排,还是意大利的通心粉,它的味道并不会因为你与巴菲特在一起而有所改变。有的人认为,与巴菲特吃这样一顿昂贵的天价午餐价值在于慈善,事实上,这样的想法也不是十分正确,因为那些肯花大价格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人都有一定目的,那就是和巴菲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些人都是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人物,他们能比别人更好的界定午餐的价值。

不管是段永平、赵丹阳,还是莫尼什·帕伯莱,他们都在积极努力的利用这一顿饭的时间听取股神的教诲,并用心的与股神就投资的方式方法进行交流,并从中获得投资技巧的提升。这顿午餐虽然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是,对于聆听者来说,他们却能够吃出超越时空的效果,吸取一位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者的经验,并将困扰自己多年的一些疑问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