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静生活
4749200000034

第34章 静语训练——说话要慢条斯礼

汤吉夫教授说:

如果说安静也是一种素质,准会吓人一跳。但是,仔细想想,安静还真就是一种素质,不但是个人素质,还是国民素质,而且还是一种文明、一种现代的国民素质呢。

说一些人是话痨,也许过于刻薄,但我们确是不分场合地说,是喊、是嚷、是叫、是闹哄。在饭店酒楼,常常会碰到一些大呼大叫的朋友,他们放肆地、可着嗓门儿地喊叫;畅意地、无所顾忌地大笑。劝酒、讲段子、男男女女,好像要把饭店搞成几个人的狂欢节。但是,其他食客呢?不论愿意与否,他们只能忍受这些令人心烦的嗓音。

车站、码头、公共汽车、火车上的情况也差不多,每天每天都能碰到那些大嗓门儿的人们。手机也不断地接、不断地打;办公、下指令、谈生意、讲笑话、调情;此起彼伏,仿佛这世界只属于他一个人似的。

由此看来,中国人还真需要接受静语训练。

常言道,深水流去慢,贵人话语迟。意思是说,有修为的人说起话来十分和缓,这里面的“迟”是和缓的意思。

孔夫子的学问是仁学,司马牛当年曾经向孔夫子问什么是仁,老夫子告诉他说:“仁者,其言也讱。”意思就是说,仁者是说话和缓的人。所谓“讱”,指的是说话时有所忍而不易发的感觉。

著名学者欧阳说:有理不在言高,有理也不在语快,言语和缓能轻松制胜,“急惊风”律师不就大败于洛克菲勒和和气气的三言两语之下吗?经验也证明,人说话太快或声音过高往往都是底气不足的表现。也就像人走夜路,心里面怕鬼,遂大声吹起口哨。

为着养成言语和缓的习惯,每当要说话时,特别是与人论辩乃至争辩时,便有意识地加重有所忍而不易发的感觉;你也可以找定一个说话和缓的偶像——比如曾国藩,学着像他那样说话;你还可以模仿接受记者的即兴采访,没有底稿,临时发挥。

当然,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是不同的,有的会很优美动听,有的却就不敢恭维了。一般大家都会觉得声音和相貌一样是天生而无法改变的,当然,要让沙哑的"公鸭嗓"变成银铃般清脆固然不太可能,但是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使自己的声音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变得更加舒服悦耳的。

主要应该注意的是说话时的语气和语速,语气要和缓,声调要有抑扬顿挫,速度不应太快或太慢,吐字要清晰,同时面部表情也应该协调,(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开始刻意去做也许会很别扭,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一定会有惊喜的.不信可以录下来自己听听看。声音是有魔力的哦,美妙的嗓音会让更多的人喜欢你,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

还有些方法能帮助你调整自己的声音,使之变得很性感,甚至能让你在打电话时都充满了魅力。

(1)深呼吸。

当见到自己喜欢的人时,我们就会屏住呼吸;当我们紧张或者兴奋的时候,就会感觉呼吸困难。由于呼吸困难,大脑缺氧,无法进行正常的思考,思维就会变得不清晰,说话时就会很紧张,声音也会变得细而尖,这可不是有魅力的声音。此时,就像脑门上写着“你让我很紧张”一样,紧张的心情让别人一眼就能看穿。在你意识到以前,一切已经变得一团糟了。如果你喜欢的人在你身边,你就应该有意识地控制一下自己的呼吸。放松,呼吸要缓慢、均匀,将自己最放松的一面展现给对方。

(2)让声音和性格相符。

如果你的声音甜美,别人就会觉得你是那种可爱类型的女人,因为声音可以决定性格。性格忧郁、害羞的人,说话时常常前思后想,迟疑不决。相比之下,拥有权力的人说话声音会很大,而且很自信。所以,声音也是性格、外在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你把体态、肢体语言和说话技巧融合在一起时,你将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3)听听自己的声音。

大多数人在听到自己的录音之后,都会觉得很惊讶,甚至感到与自己想象的差距比较大。所以,下次当有朋友拜访你的时候,不妨将自己的声音录下来,然后倒回来听听,看你说话的时候是否条理清晰,是否连贯,是否给别人说话的机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习惯用语,你的是什么?你的声调听起来如何?是否有刺耳的感觉?是否说话很单调?是否一直都是你在自言自语?你的语速是快、是慢,还是二者兼而有之?相信你将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

(4)即使看不到对方的脸,也要让对方感受到声音的魅力。

在打电话的时候,我们只能借助声音进行沟通,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会犯一些致命性的错误。我们说话时选择的每个词意义重大,因为这时无法看到对方的面部表情。沉默通常表示不同意;声调的提升表示愤怒;如果对方对你说的话没什么反应,就说明他肯定没在听你说话。通常我们的感觉都是正确的,你能感觉出对方的笑,因为声音变了;如果你冒犯了对方,你能感觉得到,对方屏住呼吸,或是喘气的声音很重。在电话里避免被误解的最好方法是,想象这个人正在面对面和你说话,因此在谈话中你要选择合适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因为对方通过声音也能够“看到”你。

静心课二十六

从你的词汇表中删除那些自我否定的话语,如“我做不到”,“我做不了那样的事情”。因为这些话一旦说出口,就会变成真实的谎言。

同样,那些助长拖拉的习惯话语也应避免使用,如“明天再做吧”;还有那些态度被动的话语,如“谁有什么计划吗”。对话语的选择往往反映了我们的思维状态。如果我们在说话时有意识地替换一些词语,就有可能转换自己的思维,从而改变最终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