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贵族精神:中产阶级高级修身讲座
4749700000010

第10章 贵族精神的优良品质——德布天下的浩然之气(5)

再次就是救命之恩、知遇之恩、帮助之恩等等。但现实却又有那么多令人心寒之事,像那些被人帮扶却冤枉诬陷恩人的那些无赖们,即便年纪再大也博取不到人们的同情之心。因为自身再如何的困难,也不可做出那些违反人性的事。

贵族精神对于感恩的概念有着举足轻重的诠释,这点也和中国的传统观念如出一辙:恩便是恩,无分大小。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有资格称之为贵族气质。我国秦末汉初时的名将韩信,就有过这样一段令人敬服的故事: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

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虽然位高权重,但却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于是他便派人四处寻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最终找到了恩人。韩信见到老妇人已经双眼残疾,痛哭流涕,说自己来迟了。最后以千金相赠,还吩咐了人一定要照顾到老妇人到百年归老。

如果有人说韩信是利益至上的人,虽然在战场上战无不胜,但也只是为了利益。可是,在这件事上,却不得不说韩信的骨子里并不是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虚伪和现实。他已经位列极臣,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哪怕不再去寻找老妇人也无人知晓他的这段经历。但是,他依然选择了去寻找恩人,老报答这在别人眼里根本不值一提的一饭之恩。

这便是融入他内心的贵族精神。不会因为利益的驱使才迫使自己去报恩,而是觉得这做为一个人所需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是人格高尚所必备的特质。因此,知恩图报的贵族精神,是现在这个冷酷的社会所渴求的精神品质。也许别人对你的恩情不会有人知道,也许别人不在意对你的帮助,但做为一个精神贵族却不会因为各种客观的理由而忽略内心的执着与真诚,他们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在证明着自己的道德之美、精神之洁。

§§§第13节 修身养德的节俭——引领社会的良好风气

俗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小我们就会学习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提倡节俭的诗句。然而节俭原本是现实意义上最为实际的守则。从经济上来说,节俭有助于理财,让我们不会无谓的浪费财富;从资源上说,世间的大多实物都会有自身的期限,如果过度开发,是对人类繁衍的巨大伤害;从精神上说,倘若习惯奢靡之风,便会养成挥霍无度的恶习。从而想要得到更多,令心智更为贪婪无限。节俭就能让心中淡然,知足为善。

虽然说人们对于节俭的重要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却不理解为什么节俭之风和贵族精神有哪些关系。因为在人们心目中无论贵族有如何高贵的品质,但物质上的奢侈和享受却是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皆是如此的习惯。但是,贵族并非完美,亦有不少的缺点。那些沉迷于奢靡的古代贵族,在这点上都做得十分差劲。可我们提倡的是贵族精神,是一种上升了的道德优质。贵族精神在于引导人们从社会的正气之路,所以,拥有贵族精神的贵族们是不会刻意的无所顾忌的浪费。虽然这种情况相比之下显得十分稀少,以至令民众心中形成那样不好的体会。

尽管如此,也不能就此武断地认为贵族阶层根本不可能存在节俭。那些王宫贵族们,府邸金碧辉煌,还占据千亩良田,恐怕与节俭已经绝缘。但是节俭的含义深深包含在贵族精神的重要思想里。汉朝时期的汉文帝,对于节俭做出了高尚的榜样:

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屦”。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在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已经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是“绨衣”,绨在当时就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就是这样的龙袍,也一穿多年,旧了,也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说,后宫也是朴素服饰。当时,贵夫人们长衣拖地是很时髦的,而他为了节约布料,即使给自己最宠幸的夫人,也不准衣服长得下摆拖到地上。宫里的帐幕、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古代皇帝住的宫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好欣赏山水风光。汉文帝本来也想造一个露台,他找到了工匠,让他们算算该花多少钱。工匠们说:“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够了。”汉文帝听了,吃了一惊,忙问:“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工匠们粗粗地算了一下,说:“十户。”汉文帝听了,又摇头又摆手,说:“快不要造露台了,现在朝廷的钱很少,还是把这些钱省下吧。”宫室就是宫殿建筑,苑囿就是皇家园林以及供皇室打猎游玩的场所,狗马即供皇帝娱乐使用的动物、设施等,服御即为皇帝服务的服饰车辆仪仗等。这些都是皇帝们讲排场、显威严、享乐游玩必不可少的,皇帝们大都十分重视。然而文帝当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有增添。他还能关心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

汉文帝的节俭是高尚和可敬的,他节俭完全不是因为所谓的“小气”、“抠门”,他把用在自己奢华的钱节省下来帮助百姓,造福黎明。以无私的节俭之风为他人谋取福利,是人们最为推崇的。不仅如此,汉文帝作为一个皇帝,倘若任意挥度,纸醉金迷,他的财富虽然说是普天之下的资源都皆由他支配,却在慢慢的习惯中养成浪费这个相当恶俗的习气,于国于民于己都是天大的坏事。

这便是贵族精神之节俭的优良之处。往往那些有身份地位的贵族们,通常是社会风气的指向标。所谓“上行下效”,上面没有做好榜样,底下的民众又如何去遵守呢?所以说,真正的贵族精神的本质并非倡导奢华与物质享受,而是真正的从民众利益出发的节俭精神。这是对于精神世界的巨大满足,不仅可以使自己的德行、修养更上一层楼,也是引导社会风气向着务实、节约的可贵品质。

§§§第14节 永不懈怠的勤劳——勤奋源于使命感

勤劳是为人所称颂的优秀品质,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与淘汰。只有勤劳才能使文明进步,只有勤劳才能让人们过上富裕的生活,只有勤劳才能不被社会所抛弃,只有勤劳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古人把“勤劳”和“节俭”并称为民族的美德,而那些懒惰、一心只想着坐享其成的人只能成为人性的诟病。虽然说有时候勤劳就不一定能够创造美好生活,但如果惰性至上,则永远只能沦为命运的奴隶。那么,其中就有一个误区,有些人认为那些劳工、苦力可谓是最为勤劳的人,虽然付出颇多,却依旧艰辛的生活着。于是,他们便认为勤劳只是最下等人才会去遵守的规则,那些掌握大量财富的人却能够随时剥削人民的劳动果实,付出最少的努力却积累了丰厚的资产。也许,这就是社会的无奈,但反过来想想,如果那些劳工不辛勤的工作,恐怕连生计都存在着巨大的问题。虽然他们的劳动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但也不能说明勤劳就是诟病,就是阻碍人们发家致富的帮凶。

因为那些成就梦想的人,无一不是在辛勤劳动中所达成愿望的。只是每个人的分工和社会的价值分配的不同而导致的结果。表面上光鲜亮丽的人,也许他们的辛勤是不为人所知,只是在不同的领域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事实上,在我们所熟知的人物中,不管他们的名气有多大,影响有多深,也都是经过艰苦勤劳的创业才达到的地步。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或者是执政者,他们也只有辛勤的付出才能成就辉煌。勤劳是一种精神境界,是贵族精神坚韧意志的延伸。那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勤奋努力的人是值得所有人尊重的,不论是普通的劳工还是权力至上的贵族阶层。

勤劳是一种美德,而贵族精神的勤劳却又有着另一精神含义的升华,那便是——使命感的召唤。清朝时期的雍正皇帝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

在中国的历史中,雍正皇帝就是具有惊人毅力的贵族。雍正皇帝每天只睡3到4个小时,而他处理朝政,从早到晚,寒暑不断,年年如此,几乎没有停息。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三万五千多件,满文奏折也有六千多件,多是雍正在夜间亲笔批写,从不假手于人。朱批短的两三字,长的有上千字,累积起来,雍正不到十三年的时间里,光朱批就写了有三四百万字。有一次,他随身的太监看到皇帝在晚间批阅奏章时突然咳嗽,于是马上端上一杯参茶,并唯唯诺诺地说:“万岁,已经4更天了,要不要先休息一下?”雍正却说:“这些奏章都是关于灾情的急奏,我休息,可是洪水不会休息。”

他从来都是以皇帝的使命最为最高宗旨,对于工作从不懈怠,最终因为过度操劳而死,在位仅有13年。

雍正皇帝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奋的皇帝,有人觉得这是他心胸狭隘,不愿意相信别人;也有人认为他是因为对于兄弟的残酷而借工作来逃避现实、麻痹自己。不管你持有哪种观点,我们不可否认的,他具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极强的使命感。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国之主,身系天地百姓;做为皇帝,既然拥有了权力,也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贵族精神的勤劳总是把使命放在首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为“无私”。因为贵族精神所展现的勤劳品质,是“以公为私”的精神特点。在他们心目中,既然承受了这些的使命,就必须履相应的职责。这便是贵族精神对于勤劳的认同感。或许,在这种贵族精神的支撑下,他们未必觉得这样的勤劳意味着什么,只是要实现时代与历史的使命罢了。但这样勤奋朴实的价值观,却成就了贵族精神的高洁品质。

所以说,不仅是普通民众需要用勤劳的精神来开拓未来,那些公仆们或者在某个领域中实实在在影响着世界的人们,更应该领会贵族精神中以使命感为驱动力的勤劳品质,这才是社会与民众之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