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经商性格绝学
4751400000034

第34章 胡氏用人性格(3)

胡雪岩要开设自己钱庄的消息一透露出去,他过去钱庄的老朋友都极力踊跃地向他推荐一些有能力、有经验的档手。很快人员几近配齐,就差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店务总管了。胡雪岩知道这一职位的人员至关重要,其关系重大,宁缺勿滥。这时,永丰钱庄的总管张胖子给胡雪岩推荐了一个名叫刘庆生的人选,说是很能干。

这毕竟关系到钱庄将来的发展,胡雪岩当然不会随便听信旁人之言,他要亲自考察一下刘庆生。

一天胡雪岩也不说什么原因,就找人把刘庆生请来,一坐下来他就莫名其妙地东拉西扯,空话说了近一个时辰。他见刘庆生坐在那儿不愠不火,心中暗自称好。因为有忍耐力、性格温和,不急不躁,才能在生意往来中搞好人际关系,遇事才能深思熟虑。对钱庄的店务总管,这方面的要求尤为必要。刘庆生在这一关上,算是过了。

紧接着胡雪岩想考查一下刘庆生对钱庄业务的熟悉程度。胡雪岩自己就是钱庄方面的好手,于是信手拈来几个钱行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作为考题。刘庆生也不示弱,问题回答得有条不紊。当胡雪岩问及钱庄同行时,貌不惊人的刘庆生把杭州全城40几家大小同行的牌号,一口气背了出来,这足以显示他对钱业的熟悉程度,胡雪岩对此甚是满意。

属于专业性的考查完了,只要觉得此人理想,准备收用,胡雪岩必详细叩问家中情况,把全家开销全部包算。胡雪岩在这一点上十分细心。“人,是块材料,我用定了,可能抓起差来不要命,当然,你家里我会照应,天大的难处,都在我身上办妥。凡是我派出去办事的人,说句文绉绉的话:绝无后顾之忧。”

《慎节斋文存》胡光墉篇云:“又知人善任,所用号友,皆少年明干精于会计者。每得一人,必询其家食指若干,需用几何,先以一岁度支畀之,俾无内顾忧。以是人莫不为尽力。”

在胡雪岩的时代,儒家传统和佛教轮回观念在民间以一种强烈的信念形式绝对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知报的观念本来就根深蒂固。师傅打你骂你教训你,尚要知好德、报师恩,师父如果像胡雪岩这样把你手把手扶持起来,居然还会有不知好歹的言行的话,单是社会舆论就足以让你抬不起头来。

能够体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对胡雪岩用人的这一特点,只会看重其实际影响,不会把它看轻了。

况且,衣食父母。父母生身,提供衣食者养身,后者不亚于父母的生身之恩。胡雪岩“所用号友,皆少年明干精于会计者”,就是说,都是伙计出身,从底层提拔上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只要稍有恒产,就不会舍农、舍士地位而就工、就商。即便是家中只有3亩薄田,做父母的也会勤苦耕作,想办法供孩子人塾读书,以圆了他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夙梦。像胡雪岩这种刚开蒙几天便不得不去当学徒的,定是连3亩薄田也保不住的。徽州多商,本就是地瘠田少逼出来的。

这样的一批人在外边混,饭碗端的是别人的,一不小心就会摔破,深体“衣食父母”分量之重,因而对赐予生路的人,保存的只是人格表层上的平等关系,只要表层不受大伤害,内心总是充满感激。

做事总要为人着想,这一直是胡雪岩用人的高明之处。尽管前面已经提到过下面这个例子,但是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清政府的日常开支及军饷多靠富庶的江、浙支撑。江、浙每年征收的粮食主要靠漕帮经运河送到北京。但由于运河年久失修,加之干旱,运河沿路关卡甚多,漕运不畅,因而浙江的粮食运不出,朝廷催促甚严。刚当上浙江海运局“坐办”的王有龄急得团团转,刚当上官的那份春风得意也变为千斤担子压在了身上:漕粮运出困难,即使运出也还是误期,难免上司斥责,还会使明年的漕粮相应推迟。胡雪岩一个妙着将他的焦虑化为乌有:改海运,直接到上海买粮,转海运进京。这样就免去了漕运中的一系列困难和麻烦,速度要快得多。

然而这也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钱庄肯垫钱,在上海买米需要10万两白银。其次还要有粮商肯卖粮。肯垫钱的钱庄是信和钱庄,由于胡雪岩善于诱之以利(许下今后海运局钱款往来只找信和钱庄的诺言),且以海运局作保,因而信和钱庄敢于冒这个险。倒是兼做粮商的松江漕帮尤五颇为踌躇:松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虽有粮可垫,但松江漕帮本身由于这几年来朝廷上下层层盘剥,自身并不景气,原本打算以这批粮食脱货求现以解帮内燃眉之急。而且,由于太平天国已起,南方兵荒马乱,北方震动惊惶,粮食本已紧张;加之不久即是青黄不接之际,粮价眼看要上涨,因而对这件卖粮之事不能不盘算自己的利害得失。

在酒席上胡雪岩已看出松江漕帮尤老五的心事,因而替对方着想,要对方说出自己的难处。得知对方的难处之后,胡雪岩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又主动说和,请信和钱庄放一笔款子给漕帮,将来卖掉了米再还。由于胡雪岩此前已将信和钱庄的张胖子收服,因而张胖子不假思索就爽快答应了贷款的条件。也许是事情太容易了让人不敢相信,张胖子的爽快,反使尤老五心生疑虑。这时张胖子显出自己的精明,说出自己敢于冒险垫钱的原因:第一是松江漕帮的信用,第二是浙江海运局的招牌(即担保),第三是米还在那里,因而不怕钱庄受损。尤老五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双方、三方皆有利可图的一笔大生意,就此谈成。

胡雪岩刚一出道,就显示出自己的不同凡响,他人情练达,处事周到,善于察言观色,更擅长揣摩对方心理,因而在与人交往中不仅能礼节周到足以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更以从物质上满足对方的需要为其根本。

“做事总要为人着想”是胡雪岩待人接物的原则,也是他招揽人才,使跟着他做事的人都能心甘情愿为他拼命的“秘诀”之一。“做事总要为人着想”,也就是角色位置的调换,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从而对对方的利害得失与困难有较为切身的体会,这样利于自己的决策,并做适时的调整,有利于自己的决策便于对方接受,使自己的决策不至于在运作中有悖于对方利益而遭到拒绝。更重要的是,能为别人着想,而且使别人实实在在知道自己也确实肯为别人着想,也善于为别人着想,这会使对方一下子就知道你的情分,知道跟着你做事绝不会吃亏,他也就心悦诚服的被你拉住了,这个时候,即使在实际物质利益上稍有缺欠,他也不会在乎,照样实心实意为你做事。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用人之道有一条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只有放手让下属去做,才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胡雪岩作为一名在市场的风险与竞争中谋求发展的商人,他需要人才,也离不开人才的使用。事实上,胡雪岩特别善于调动自己手下人才的积极性,尽可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量。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用人上,确实有许多奇计,而这“奇计”之一,就是对下属不起疑心,给予充分信任,放手使用。

商场如战场,竞争激烈,危机四伏,机遇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及时抓住机遇,事后悔之晚矣。要抓住机遇,就要运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敏锐地判断,果断地决策,迅速地行动,以高效率的工作占领生意场上的有利山头。但这种高效率的取得,并非易事,除去才识眼光的因素,还存在心理素质的问题。就老板而言,要冒蚀本破产的风险;对伙计来说,不能不看老板的脸色、考虑老板的愿望来行事。老板伙计各有顾虑,这是一般的常情。但如此一来便会放不开手脚,也便容易失去许多很好的机会。所以,作为老板,就要给予下属充分的授权,让他们能独当一面独立发挥自己的能力。

胡雪岩与众不同,他敢于开拓,敢于出奇招,做常人不敢想、不敢做的生意,而且他谋事周到,对生意中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认真考虑推敲一番,因而往往能出奇制胜,大获其利。一旦看准了,便大胆果断地行动,是胡雪岩的作风。然而光有他一个人的高效率是不行的。他还必须带出一批人,这批人的工作要能与他的作风相适应、相一致,能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独当一面,具有独立判断决策的能力,并能迅速付诸行动。胡雪岩用人上一直信奉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放手使用、用而不疑。

一般来说,除非是那些必须他拿主意的关系生意前途的重大决策,在一些具体的生意事务的运作上,胡雪岩总是放手让手下去做,绝不随意干预。在阜康钱庄开办之初,当他认定自己延聘的钱庄档手刘庆生可以料理生意事务之后,也几乎是完全放手让他去做。他只是规定了几条大的原则,诸如只要是帮朝廷的忙,即使亏本的生意也可以做;放款要看对象等等。其他的事情,则全部由刘庆生自己做主,具体事务放手让他去做,绝不随意干预。刘庆生果断认销20000官票就是一例。官票是朝廷新发行的纸钞,目的是购粮征饷镇压太平天国。官票的发行可能造成通货膨胀,使自身贬值。但朝廷、衙门强行向杭州各钱庄派销价值25万两银子的官票。包括33家小同行、阜康在内的9家大同行在一起议论此事,各钱庄纷纷叫苦、推诿,不满意于先缴6成现款、其余4成两个月后缴清的派销条件,主张用多少、缴多少。而刘庆生此前已与胡雪岩谈过关于官票的事情,胡雪岩没有明确表示态度,但告诉了他自己做生意的一个宗旨,即只要能帮朝廷的忙,即使赔本买卖也做。有这一个宗旨,刘庆生也就放开了,首先主动为阜康钱庄认销价值20000两的官票。这一行动,使阜康这块招牌,在官厅、同行中,立刻就很响亮了。胡雪岩得知也极是高兴,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将钱庄的生意交给刘庆生了。这就是他用人不疑的结果。

不仅如此,至于生丝销洋庄的生意,他也差不多将找买主、谈价钱、签协约等一揽子事务都交给了古应春,而自己则把精力投入到刚刚开始的军火生意上,正是在第一桩生丝生意紧张运作的时候,他却抽出时间到湖州为郁四解决家事。

从商务运作的角度看,放手让自己的帮手做主办事,其实是十分必要的。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如果那些伙计们光知道事事看老板的脸色,等着老板的指令来运作,而不能放开手脚发挥自己的能量,当老板的不仅会在事事躬亲的繁忙中累夸,而且必定会因办事者的犹豫延误,放过许多不可再来的机会。

老张本靠出租自己的小船维持生计,胡雪岩出资让他当了老板、派他到湖州开丝行。老张一家先行到了湖州,但他老实本分,到了湖州后打不开局面,还住在一个较偏僻的狭小深巷中,房子也很小,胡雪岩要他搬家,他却考虑到搬家的麻烦,需要时日,一时下不了决心。胡雪岩用生意人的眼光对老张进行开导:只要丝行开张,他们就有进账,因此要勤要快,同时不要怕错,有他胡雪岩在就不会错到哪里去。这话既是对老张的鼓励,让他放开手去干,言辞间也透露出他的自信。胡雪岩的话是有着实在的道理的:他胡雪岩善于把握大局、掌握大的方向。大的方向正确了,在个别环节和小的细节上出了问题,尚不至于影响全局。这么说来,就应该大胆地行动,绝不能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事事观望请示,不然轻则错过时机,重则影响全局,反而是犯了不错之错。

再看一例:胡雪岩用人的要诀是:“要勤、要快,事情只管多做,做错了不要紧!有我在错不到哪里去的。”胡雪岩这么说,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体现了他对员工的高度信任。

阿珠的父亲老张在妻子和儿女的鼓动之下,接受了胡雪岩的延聘,回到湖州开丝行。老张本来就是一个老实本分、没有经见过什么场面的人,回到湖州既不知道怎么打开局面,也不敢拉开架式,就连胡雪岩几番催促,要他赶紧寻找一间气派宽敞而临街的房子搬家的事,也一拖再拖,直到胡雪岩二下湖州,他们一家还住在地处偏僻深巷的狭窄老屋里。老张不肯搬家,一是考虑搬家是一件麻烦事,需要时日,二来更是因为怕搬家之后,架式拉大了,弄得轰轰烈烈,而自己却照应不来,以后难以收场,因而也下不了决心。胡雪岩就此开导老张,胡雪岩他生意上的事,贵在勤、快二字,如今时日已在4月末,离开秤收丝没有几天了,更是要抓紧将该办的事尽快办好,不然就真的要误事了。事情只管多做,不要瞻前顾后、犹疑不定,也不必事事都等着东家来拿主意,想到了就自己做主去做就是了。“做错了不要紧!有我在错不到哪里去。”

胡雪岩的这番话虽然主要是在鼓励老张,其实也是他在用人上一直奉行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即放手使用、用而不疑。一般来说,除非是那些必须他拿主意的关系生意前途的重大决策,在一些具体的生意事务的运作上,胡雪岩总是放手让手下去做,绝不随意干预。比如即使在阜康钱庄开办之初,当他认定自己延聘的钱庄档手刘庆生可以料理生意事务之后,也几乎是完全放手让他去做。他只是规定了几条大的原则,诸如只要是帮朝廷的忙,即使亏本的生意也可以做;放款要看对象,不能将款子放给到太平军占领的地方去做生意的商人等等。其他的事情,则全部由刘庆生自己做主。而生丝销洋庄的生意,他也差不多将找买主、谈价钱、签协约等一揽子事务都交给了古应春,而自己则把精力投入到刚刚开始的军火生意上,正是在第一桩生丝生意紧张运作的时候,他还能抽出时间来到湖州为郁四解决家事问题,到苏州解决了松江漕帮与其他帮派的冲突。

从商务运作的角度看,放手让自己的帮手做主办事,其实是十分必要的。商场如战场,竞争激烈且瞬息万变,所有的机遇几乎都是稍纵即逝。因此,搏战于商场之上,就必须牢牢把握一个又一个的机遇。不能及时抓住机遇,要想获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不用说,要抓住机遇,既要有敏锐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更要有果断的决策和迅速的行动。而要做到果断决策、迅速行动也并非易事,它不仅要求决策者具有如此的素质,许多时候更需要那些手下人有敢于任事、创造性地开展具体事务运作的能力。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如果那些伙计们光知道事事看老板的脸色、等着老板的指令来运作,而不能放开手脚发挥自己的能量,当老板的不仅会在事事躬亲的繁忙中累夸,而且必定会因为办事者的犹豫延误,放过许多不可再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