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放开封(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4760100000045

第45章 附录(7)

他们是解放军攻占国民党省政府坚强工事及在其他战斗中与大批蒋军同时被俘的。他们获释时,除向解放军表示感谢外,一致赞佩解放军的宽大政策。马凌甫说:“解放军的这种宽大,是我从政三十年来所仅见,全国人心将归向你们。”马氏并根据此次亲身经历,盛赞解放军战斗之勇猛及执行各项政策的贤明。他对蒋机滥施轰炸开封,表示愤慨。他说:“战争结束两天了,还来日夜轰炸、扫射,炸死的是开封老百姓,毁坏的是开封城,把开封给炸的这个样子。”他并对国民党军官、特别是蒋军嫡系军官的飞扬跋扈、时常侮辱政府官员,表示颇为愤慨。王海涵则表示今后当努力自新。马,王等氏于该城战斗结束时,即分头联络各原属机关职员及社会人士,协同解放军恢复城市秩序。按:马凌甫六十五岁,陕西邰阳人,日本明治大学毕业,曾任国民党陕西省参议会参议长、阎锡山代表,安徽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行政院秘书,陕西省参议员,日本投降后,即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王海涵,字公度,四十七岁,河南孟津人,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党政高级班第二期毕业,曾任河南省立高中校长、河南训政学院教授,国民参政会第二、第三届参政员,现任目目党河南省教育厅长、河南省党部委员、三民主义青年团河南团支部常务监察。

(原载一九四八年七月二日《东北日报》)

遵纪爱民好老乡齐支援

(新华社开封前线二十八日电)解放军某部经过新式整训后:“遵纪爱民”观念普遍提高,此次在开封战役中以实际行动感动了开封近郊的群众,自动踊跃地起而支援解放军作战。本役开始前,该部党的支部即对派到新区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门的教育,并号召共产党员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作保证。当部队进入离开封十余里的某一村庄时,该村群众因受蒋匪谣言欺骟;大部离开。领导上就号召战士们为房东看好门,保存好东西,喂好牲畜。七班住的那家房东走了,老黄牛和猪还在家里,战士小黄就喂好猪,又把牛牵到村外草地上去放青。事务处住的房东的桌子放着白糖,香烟、洋火和油条,战士们在那儿住了三天,一点也没动,抽烟的同志到锅底下找火也投拿房东一根火柴。到另一村庄的时候,大部群众也都走了,粮秣员王明轩就到村外地里找老乡宣传,向他们揭发蒋匪的谣言,说明解放军的政策。后来群众就慢慢地回来了一些,他的房东大娘起先还很害怕,但刚一进门王明轩就端开水给她喝,又看到她的牛已被战士们喂得圆圆的肚子卧在那里,大娘可乐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全村群众很快地就都回来了。村上有一个叫朱振的地主跑到开封,负责借粮的会计张风锡经过调查,就借了他收入的百分之十的粮食,写了一封说明借粮顶公粮的信插在囤上,并劝他回家好好安心过日子。解放军攻入开封南关后,朱振跑回家看了囤上插的信,高兴得不得了,他说:“早知道解放军这样好,上开封受惊干啥!”马上把这一件事情告诉别人,结果跑出去的十二家地主,富农也都回来了,还把掺了麦糠的粮食弄干净,套好四辆大车送给养。中农米克温说:“解放军这样爱民,古今中外那里去找这样的好队伍!”群众纷纷反映说:“早知道解放军这样,出佚担架谁不情愿?”都马上紧张地磨麦、蒸饽饽、绑担架、支援解放军解放开封。

(原载一九四八年六月三十日《东北日报》)

杨司部队遵守政纪

我杨司部队健儿,在十七日晚及十八日上午,攻占开封南关河南大学第三院(农学院)、气王台及农林试验场等地,战斗中严格执行了各级党委关于遵守政纪的指示,并严密组织看管保护。当三营攻占河南大学第三院时,蒋匪把他们所占据建筑临近前面的大楼放火焚烧了,其他房舍由校方保管,丝毫未动。团政已组织第三线部队一连看管,教室、宿舍由校方所上之锁均原封不动,隔玻璃窗望见室内之化学仪器及其他教育用品,仍整齐地陈列着。一连负责看管的干部战士,虽在飞机轰炸扫射之下,但仍坚守岗位,认真看管。

十八日上午,部队占领农林试验场后,二线部队在树下休息,其中之累累果树,完好无损,树上红红黄黄的桃杏,战士们连头也没有抬的。

(原载《麓水报》号外)

英勇入城清白出城

六十九团在这次三评中,对政策纪律执行的好坏也很重视,评出很多遵守政策的范例:

一捆蒋币

攻南门的前一天,三营机枪连一排徐成文同志,在南关一家民宅里挖工享(房东没在家),发现一大捆约有三百万元的蒋币。徐同志想,敌人不会把钱埋在这里,一定是老百姓的。

便原封没动的交给副排长谢加恒。突破新南门以后,副排长谢加恒同志又马上把这捆蒋币交给了房东,房东感动地说:“您真是解放军,中央军看见了哪有给俺的说法。”

纪律和银洋

侦通队三班副衷长王仲安同志,带一个组到城里搜集器材,从敌人住的地方找到十二块银洋。当时自己和炮连三排副排长每人留起一块,那十块交给了上级。但炮连副排长回来后,便把留的一块钱马上交上了,王仲安同志的脑子里却斗争起来。经过三评动员后,特别是讲到“一切缴获归公”的问题,终于斗争胜利,把现洋和被单子都检讨出来了。

把电料送回去

团通讯参谋曹心岱和通讯员徐茂之等同志,在战役结束后进城搜集电料器材。不经详细调查,又没经过上级允许,把二商家五包电池(每包二十五块),五个手灯皮,随便没收了。

以后发现搞错了,为挽回我军政治影响,由协理员和副政指把搞的东西全部送回去,并再三道歉。感动得商店老先生说:“你们说到哪里作到哪里,保护民族工商业一点也不假。”

(原载《战旗报》164期)

于金的遵纪故事

二十七团七连二班,许昌解放来的于金同志,三、四个月来就没有洗脸手巾用了,还是洛阳战斗后,班长给他领来—条毛巾,他用了一个月就烂了。他觉得班里同志都和他一样艰苦,各个人也都仅有一条手巾,他不敢张口向别人要。幸亏参军战士田继福,把从家里带来的一条旧毛巾送给他,可是他仅用了一天,就在此次打开封的七天长途行军中丢了,他感到很可惜。好歹拿到两个月的津贴费二千五百元,他舍不得用,想留着买条毛巾。这次开封战斗,在解决城东南角守敌时,在地堡里看见敌人遗弃的好几条手巾,他热得满头大汗,真想捡他一条来用。但他又回想到,自己被解放时同志们没有拿过俘虏一点东西,而且几个月来,上级和老同志都常说:“打仗不发洋财,连一根线,一根洋火也不能拿。”他永远忘不了,解放军是这样的讲究纪律。这回打开封,上级仍和上次打洛阳时一样,一次又一次吩咐清楚,除人、马、枪、炮、弹药以外,别的一概不准拿。想到这里,他又很自然地把帽子取下来,擦去脸上的汗,这顶帽子被他用来擦汗,已成为习惯了。阻击十一师,天天做工事,天天大汗满头,他就拿帽子天天来擦,他简直把帽子当成了手巾用,帽子上那层灰,真是讲究不了卫生了。

俘虏见他用帽子擦汗,忍不住解开包袱,取出一条新毛巾,恭恭敬敬地送给他:“同志,你拿去用吧!”他无意识地顺手接过来,站在他身旁的机枪班长,用手在他的大腿上轻轻一拍,他猛然醒悟过来,心想:“这是俘虏政策”,又连忙把手巾送还给俘虏,说:“你们的东西,留着自己用吧!我没有手巾用,我们的同志会送给我的。”说着,又拿下帽子,擦去额上的汗珠。俘虏们惊讶地说:“解放军真好呀!”

(原载《麓水报》310期)

“爱民军”名不虚传

六十四团三营机枪连八班邱培国同志,在解放开封战役中,办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六月二十号,我们打到城里玉皇庙街,停止待命。八班防守在广家门牌十五号的姓王的老百姓家里,里边安着一盘磨,拴着一头小毛驴,因为房东都躲避炮火去了,小毛驴几天没喝水吃草,一看见我们喝水,就伸着头乱蹦乱跳。邱培国同志心里想:这家准是靠磨面过生活的,如把小驴饿坏了,房东的本钱就完了。于是,便冒着敌人飞机和炮火的威胁,提水弄草把小驴喂了个饱。邱培国还怕部队向前发展,没有人照料,就又拌上了一些草。下午四点钟左右,一个老大娘气喘吁盱地跑到家里,什么都没有看,先跑到槽边,一看小驴吃得饱饱的,槽里还有余草,便笑嘻嘻地对八班同志说:“你们真是爱民军,名不虚传,若是中央军,不给杀了就好。”说罢就烧茶拿馍。但同志们都客气地拒辞了。

(原载《战旗报》165期)

小通讯员王志岭

敌人已经被最后围在龙亭了。我军指挥所前进到了河甫大学。我当时在三纵队当作战参谋,奉命去大南门指挥榴弹炮芝。跟我一道去的是十六岁的小通讯员王志岭同志。我们去的路上,敌机不断扔炸弹。走到东大街口,一颗炮弹落在我俩附近,小王的左膀子被弹片伤了个窟窿,鲜血直往外冒。寂扶他坐下,他示意叫我打开他的挎包,掏出一个裹得很结实的“救急包”。我一看就知道这是头一年鲁南战役歼灭敌人二十六师和第一快速纵队时缴获的;

里边还备有两个小包消炎片。小王把它从山东背到安徽,从安徽背到河南,总没舍得用,观在可要用它了。我刚打开包,忽听有人喊:“救命啊!”抬头一看,是一个老头儿架着一个姑娘,慢慢走拢来。姑娘看来有十八、九岁,个子比通讯员还高。她一手扶着老头,一手擦着眼泪。老人满头大汗,一面喊,一面喘粗气。原来她的左脚大拇指被炸掉了,血直流,疼得很厉害。老人看见我给小王包扎,以为我是医务人员,所以才呼救。

“给她用吧,我不要了。”小王用手把救急包推开。如果是平时,我会毫不犹豫地按小王的意思去办,可是那时小王伤势不轻,而且还要执行紧急任务。

“这……”我刚一犹豫。

“快给她包上,咱们好走!”小王大声催促我。我看看小王坚决的态度,老人焦急的面孔,姑娘痛苦的神色,立即感到事情不容我再迟疑了,就用救急包给姑娘包扎了伤口。等我用手绢给小王扎伤口时,姑娘两个泪汪汪的大眼睛盯着小王,老人呆呆地站着要说什么,可又没出口。小王等扎好,霍地站起来说:“走吧!”迈开大步似乎没有伤着似地。我知道他是忍着很大痛苦的。我的战友的这种舍已救人的精神和坚强意志,使我深受感动。

这件事,我对许多人传颂过,让人们向这位无产阶级战士的高尚品质学习吧!

(丁立金述黄天乐记)

两袖清风清到底

“要保证不拿不动,两袖清风清到底。”这是八连在整个战斗中互相鼓动的口号,也是战斗中的具体行动。

十九日整天,全连守在宋门的突破口上,后方没有送上饭,直到半夜,他们始终饿着肚子在那里坚持。

在城墙的一个工事里,放着敌人遗弃的日记本,新同志陶玉文拿起来想作学习用。冯兰芝同志看到后马上提出乙“我们要两袖清风清到底。。一句话提醒了陶玉文同志,仍把日记本放到原处。卫生员要拿一个水壶装水给病号吃药,也被大家制止了。一班的地堡里,放着一支烟卷,虽然全班同志几天没捞到烟吸了,但他们想到了纪律,没有人拿起来吸,直到晚上他们离开工事的时侯,那支烟卷还在工事里摆着。李贤忠同志没有茶缸子用,敌人丢在工事里的茶缸很多,但他却没有拿一个,他想:“我虽然没有茶缸用,也没有钱买,我在这次战斗中,创造好成绩,上级可以奖给我一个,多光荣。”城墙上的地堡里,堆满着敌人遗弃的新军衣、香烟等东西,他们虽然在城墙上守了一天,来时什么样,走时仍原封不动。直到战争结束后,他们又进行了检查,没有一个同志拿一点东西,大部份同志都在遵守纪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原载《麓水报》293期)

在北仓女中

在开封巷战中,当我们进攻教养院之敌时,北仓女中是敌人轰击的目标。“修筑工事,谁也不要把学生的东西弄乱。”战土们在构筑防炮工事时,都这样互相警告着。通讯员小宋搬桌子时,无意把桌子里的东西弄翻了,小于、小孙赶快帮着抬起来,整齐地放在屋角里。

一排炮、两排炮……,飞机轰炸一天,两天,北仓女中里外被炸得一团糟,满院里都是花花绿绿的东西,战士们没有一个违反纪律的。查兴采同志到后院提水,发现被炸倒的院子里,有一件旗袍,他马上送回屋里。一条崭新的小手巾,怪喜欢人的,但查兴采同志把这条小手巾,板板正正地叠放在那件旗袍里。

(原载《麓水报》309期)

立训文选排遵纪称模范

二十二团立训文选排,在这次开封战役中,不但英勇顽强地完成了攻占北门的艰巨任务,而且对于执行政策、遵守纪律,也是呱呱叫的。在宋门附近休息的时候,有一位同志去买烟吸,当时被四班二组长刘福顺同志制止了:“现在老百姓对我们不了解,他们不用咱们的钱,你暂时不买吧!”他们在河南大学休息的时候,各个住室里有很多的日用品,茶缸子、牙膏、香肥皂等等,他们住了一天,任何东西都没动。在他们的模范行动影响下,大学教授很受感动。他们在打进宋门的第一天,吃凉馍、凉菜、一天没有喝上开水,也不麻烦群众去烧。大家一致说:“军队应该遵守政策纪律,否则就会遭到群众的反对。我们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很好地遵守政策纪律。”

(原载《麓水报》294期)

秋毫无犯

在进行巷战中,要通过一些很漂亮的大洋楼,六连八班(洛阳遵纪模范班)进入了一家。因情况变化,他们在此屋停了一个多钟头,屋子里一个人也没有,床上摆设着非常华丽的红缎、绿绸被,绣花枕头皮,漂亮的毛巾,上海民光织物社精制的被单。程连长走进去看到了,拿起来看了看,很风趣地说:“我拿着它,等我们胜利了,盖在我的身上。”说后就照原祥放在床上。桌子上摆着烟卷、眼镜、口琴,在箱子上放着一双胶皮鞋。于宝良同志在冲锋时,跑掉了鞋子,没有穿的,—很想弄双鞋穿,但他看了看,却没有动。部队前进时,屋里的一切东西,都依然放在原处,每个同志都做到了秋毫无犯。

(原载《麓水报》293期)

自觉遵守城市政策

得胜连不但光荣地完成了突击任务,在遵守城市政策上也是呱呱叫的。

在县政府里住了大半天,齐东生同志想写篇稿子,但身上一点纸也没有,屋里很多格子纸,他一点也没有动,直到指导员回来,他才向指导员要了几张。炊事员马贞连进城送饭,在一个院子里拾了一条皮带,在回来的路上,他越想越不对,“我不是犯了纪律了吗?”心里越想越难受。第二天送饭时,他就把那条皮带又送到了那个院子里。战后休息时,战斗模范杨玉贵向大家说:“咱们战斗任务完成了,可别把遵纪忘啦,要都做得漂漂亮亮的。”这时他们是在露天休息,敌机不断扫射轰炸,可是房门却紧紧关着。他们牢记“老百姓不在家,不能随便开门进去。”他们直到在别处找到有房东的地方,才进屋休息。

(原载《麓水报》3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