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墨迹
4768900000026

第26章 走进华尔街:“不惜代价,一定要雇佣!”

在一家投行的前两轮面试中,通常要接受五六个人的“拷问”,到纽约参加最后一轮面试,则要在一天之内至少见8个人。这么多轮面试成百上千的问题中,“钱”的问题并不算刁钻,Rob也不算最恶的“恶人”。

参加摩根斯坦利的最后一轮面试时,一位分析员刚走进会议室,样子就让我颇为意外:他的衬衣袖子高高地挽起,领带歪斜着挂在胸前,双眼还布满了通红的血丝。面无表情地与我握手寒暄后,他不动声色地发问了:“如果你找到一份工作,薪水有两种支付方式:一年12000美元,一次性全部给你;同样一年12000美元,按月支付,每月1000美元。你会怎么选择?”

我心里“嘭”地一跳,这人怎么不按常理出牌啊!

我嘱咐自己千万别慌,刚要迅速回答,却又突然意识到,如果简单地说选择第一种,答案太过绝对了。

我想,我不如搬出课本里的名词:“这取决于现在的实际利率。如果实际利率是正数,我选择第一种;如果是负数,我选择第二种;如果是零,两者一样。同时,我还会考虑机会成本,即便实际利率是负数,假如有好的投资机会能带来更多的回报,我还是会选择第一种。”

说完这一长串的答案,我不禁有些沾沾自喜,因为我知道回答这类问题时,相对于答案本身,思考的过程更被看重。

“一般人都说选择第一种,你还不错,考虑得很周全!”淡淡的一句点评后,他并没有就此罢休,“那实际利率又是什么呢?”

“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幸好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还没有完全荒废,我在心里庆幸。

“现在的联储基金利率是多少?通货膨胀率在什么水平?”

这一次,我真的被问住了!我实在想不通,我与他素昧平生,他何苦这么咄咄逼人呢?

准备面试时,我就告诉自己要秉承一个原则:不懂的千万不能装懂,不知道的更不能胡编乱造。于是,我老老实实地回答:“对不起,我不知道,不过如果需要,我回去查清楚后,马上打电话告诉你。”

后来,我的确听说过一个中国女孩为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告诉面试她的美国人,说她的最爱是开赛车。乖巧的东方瓷娃娃却热爱西方式的疯狂和刺激,这让从小就不说谎的美国人信以为真,神魂颠倒。然而,公司里的中国同事却一语道破天机,斩钉截铁地说这个女孩是在杜撰。结果可想而知,空欢喜一场的美国人发现,乖巧的“瓷娃娃”居然连驾照都没有,于是高呼上当受骗,而那个中国女孩,自然也无缘那份工作。

好在当年我并没有花言巧语,还表现得虚心好学,那位分析员似乎也受到了感染,表情缓和了许多。但是,他却依旧不依不饶,又提出一个通常只有咨询公司才会问的智力测验:“9个硬币,有一个重量和其他的不一样,你用两只手,最多几次可以找出这枚特殊的硬币?”

“三次。”我不服输地飞快回答。

“还是9枚硬币,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两次就可以找出这枚特殊的硬币,这个条件应该怎么修改?”

“告诉我这枚特殊的硬币比其他的硬币重还是轻。”

当我再一次以飞快的速度给出了正确答案,他终于低声说了句“Good”,然后问:“你现在有没有其他投行提供的工作?一共有几个?是哪些公司?”

笑容悄悄地爬上了我的嘴角,他的表情终于不再横眉冷对,提的问题也终于走上了正轨。

最后一轮面试时,这几乎是一个肯定会被问到的问题。如果答案是没有,那说明你是个不名一文的失败者,似乎只有得到其他投行的认可,才能证明你是个人见人爱的杰出人才。

对此,两手空空的同学只能胆战心惊,含糊其词:“我刚刚结束了两个公司的面试,现在还在等消息……”

而我,却总是理直气壮,如实回答。谁让那阵子我一直都沉浸在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的成就感中呢?

先后经历了9个人的考验后,当天晚上,在摩根斯坦利工作的达特茅斯校友请我去吃饭。席间,我才得知,那位分析员已经连续熬了两个通宵,见我之前,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杠杆收购模型又因为太过巨大和复杂,不知道哪里出错,运行了一次又一次,数字总是有问题。心烦意乱时,难免想找个出气筒。很不幸,我正好撞上了他的枪口。

好在恶劣的情绪并没有影响他的判断力和公正心。据说在我的评定书上,他填写的意见是:不惜代价,一定要雇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