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墨迹
4768900000027

第27章 走进华尔街:明星制度,我最后的选择

参加摩根斯坦利最后一轮面试那天,我们的晚餐是在洛克菲勒中心六十五层的Rainbow Room(彩虹餐馆)。

招聘过程中,投资银行常会请应试者用晚餐,借此来增进相互间的了解。而且,每次宴请,必定是在曼哈顿最奢华的餐馆。事后我常想,这大概也是投资银行吸引人才的手段之一。向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炫耀昂贵的生活方式的同时,银行家们也在传递着潜台词:加入到我们中间,你可以像我们一样!

那天晚上,当我像电影里的女主角一样置身于温暖摇曳的烛光中,享受着周到体贴的服务,品尝着精致鲜美的食物,我却完全没有了想象中的闲情逸致。我知道,我的一举一动依旧会被挑剔的银行家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的言谈举止也依旧会影响对方的决定,甚至连点菜点酒的细节,也来不得半点马虎。

尤其像我,既非美食专家,又非品酒专家,什么葡萄产地、品种、年份、阳光和雨水的滋养……我一无所知,也一窍不通,所以,我只能依照前辈们传授的ABC,小心行事。

比如,点酒时,点最贵的,会让人觉得你只看价格没有品位,点最便宜的,又会让人觉得你畏畏缩缩太过寒酸。只有酒单上倒数第二或第三便宜的才是最安全的选择,因为这反而有可能被理解为口味独特。

对于主菜,有经验的朋友们建议最好点鱼,因为龙虾大虾解剖起来费事,牛排羊排又有“暴发户”的嫌疑。只有鱼,既健康,又简单。

朋友们千叮咛万嘱咐的条条框框自有它的道理。

我做了分析员以后,也曾经和同事一起请应聘的学生去吃饭。看着一个从小在田纳西长大的男孩点了一份16盎司的牛排,挥舞着刀叉,将鲜血淋漓的牛肉大块大块送入口中,一回办公室,同事们便迫不及待地议论纷纷。虽然语言含蓄,不尖酸也不刻薄,不过说那个男孩“不愧是中西部来的牛仔”,其实,言外之意还是:乡下来的土包子!

四年级的冬季学期开始后不久,我手中已经握有了三纸聘书。将其他机会悉数放弃后,我颠沛流离的面试生涯也告一段落了。但是,Sell Day还在继续。

所谓Sell Day,顾名思义,是指发出聘书后,投资银行会再一次邀请获得聘任的学生飞到纽约。这一天,还会有八九个面试。不同之处在于,这一次轮到了我们提问,对方回答,因为Sell Day的目的就是向那些拿到了多份聘书的学生推销自己的公司,游说学生来这里工作。

最终,我心属摩根斯坦利,就是因为Sell Day时一位董事总经理对我讲的一段话。

董事总经理叫Brad。在摩根斯坦利的达特茅斯校友中,他最德高望重;在M&A,他也年纪最长,资历最深。

投资银行里,刚刚年过不惑便会被看做是“老人”,更何况资产雄厚、已知天命的Brad。Brad早就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因为痛恨无所事事,更因为热爱摩根斯坦利,每天早上8点,他都会准时出现在他位于36层拐角处的办公室里。

Brad在康州还拥有一个18洞的高尔夫球场。他在球场里修建了一幢别墅,作为他和太太孩子的住所。

那天,我们的对话就从家庭开始。Brad说,3个儿子中,两个都被他送进了达特茅斯,只有一个,背着他偷偷选择了威廉姆斯学院。直到现在,他仍然对此懊恼不已。

4年青春岁月,让Brad对达特茅斯念念不忘;从少不更事到两鬓斑白的30年时光,更让他对摩根斯坦利怀有一份难以言述的深厚情感。他一个劲儿地问我,他们应该怎样做,我才会接受摩根斯坦利的聘任。

“对于表现突出的分析员,你们怎么回报呢?”我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Brad会意地点点头,仿佛看穿了即将走进华尔街的这个中国女孩是如何志在必得:“30年了,我依然留恋这个地方,就是因为摩根斯坦利有我们所崇尚的明星制度。我们不像高盛,过多地强调团队精神,团队合作是必要的,但并不是鼓励平庸,内部竞争也同样重要。有人说,我们比高盛更残酷。的确,在我们这里,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你决不会有机会混日子,但如果你是明星分析员,你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你可以优先选择最好的项目,还会得到所有人的尊重。最重要的是,年终分红时,你的奖金数额将远远高出其他人的水平……”

听了Brad的话,我露出会心的微笑。半年以后,我和他成为了同事。从此,在摩根斯坦利明星制度的宠爱下,我度过了4年忙碌、充实、疯狂并且让人又爱又恨的美丽时光。